2-土壤母质2014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873.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盲盒触摸”具体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说出土壤的颜色、质地、干湿度等特点,理解土壤的概念。
2.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问题驱动学生学会提取信息,并能举例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具体作用,培育综合思维。
3.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差异和人类活动,阐述土壤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4.呈现丰富的拓展资料,帮学生选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人地关系,培育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5.通过选取株洲本地土壤,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土母质对土壤的作用与影响;难点: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与影响教学过程活动导入教师活动:拿出“盲盒”,请学生带表上台触摸,对应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注意从干湿度、颗粒大小、黏手程度等方面感知。
提出问题:1.触摸到的土壤是湿润还是干燥的?颗粒大小怎么样?是否黏手?2.打开盲盒后,请同学们观察,说出两个盲盒中的土壤是什么颜色?学生活动:学生触摸、观察、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土壤”样本由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地采集,采集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的环境,并做好标记,如采集样本的地点、位置、时间等。
教学过程中播放土壤样本采集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盲盒触摸”,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引出土壤的形成课题,导入新课。
1.观察土壤——“盲盒”触摸活动。
在两个盲盒中触摸土样,描述触摸到的感觉“湿润还是干燥、颗粒大小、黏手程度等”—水分、质地,注重从干湿度、颗粒大小、黏性高低角度描述,触觉体验的结论。
2.展示“盲盒”中的土壤——“同学们对土壤进行描述”—颜色,注重从颜色角度描述,视觉体验的结论。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英文视频“什么是土壤”,用精美直观动态的画面展示土壤的形成,要求学生记录认为重要的信息。
观看视频前先呈现问题:1.土壤的概念是什么?2.土壤的成土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土壤重金属Cd迁移规律概述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生产的飞速发展,现代工农业的迅速成长,人口急剧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与日俱增,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积累不断的加剧,而且重金属相对稳定并难降解。
其次工矿企业的发展导致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重金属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一些地方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这些农产品的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在人或动物体内富集,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潜在威胁,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是社会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
2014年4月18日,环保部、国土部两部门联合发布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其中排名前三的无机污染物依次为镉、汞、砷。
其中镉的毒性较大,1817年,德国的F.Stromeyer从不纯的氧化锌中分离出褐色粉,使它与木炭共热,制得镉.由于发现的新金属存在于锌中,就以含锌的矿石菱锌矿的名称Calamine命名它为Cadmium,元素符号定为Cd【我国农田土壤镉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镉(Cd)是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化学活性强,移动性大,毒性持久,容易对人和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长期暴露会造成嗅觉丧失症、牙龈黄斑或渐成黄圈,对人体具有三致(致病、致癌、致突变)作用【1—2】,能诱发肾衰变、关节炎、癌症等病。
长期食用遭到镉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痛痛病”。
世界卫生组织(2003)和美国环保局(1994)规定人体Cd的最大允许摄人量(ADI值)均为1 μg·kg-1·d —1【3】。
20世纪初发现镉以来,镉的产量逐年增加.镉广泛应用于电镀工业、化工业、电子业和核工业等领域。
镉是炼锌业的副产品,主要用在电池、染料或塑胶稳定剂,它比其它重金属更容易被农作物所吸附.相当数量的镉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找到合适的镉污染土壤防控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1.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4.人为肥力:人类在自然土壤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5.有效肥力:因受土壤本身性质,环境条件及土壤管理(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的技术的限制,在生产中表现出一部分土壤肥力。
(只有一部分可以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
)6.潜在肥力:生产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土壤肥力。
7.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的统称。
8.有机肥料:农村中就地取材,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就地积制而成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9.无机肥料:多由工厂经过化学工业加工而成的含有高量营养元素的无机化合物。
10.矿物: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11.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
1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华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
13.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14.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15.沉积岩:各种先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经风化、搬运、沉淀,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
16.变质岩:各种先成岩(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内部矿物重新结晶或重新排列,甚至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
17.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18.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19.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同时生产新的次生矿物。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大全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经历较长时间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分布区,黑土层厚度达30厘米,是我国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日益加重,黑土变薄。
近年来,当地采用秸秆覆盖等方式,对黑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如图为三江平原位置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简析三江平原黑土形成的条件。
(2)分析三江平原大米优质的自然原因。
(3)说出“秸秆覆盖”对三江平原黑土的积极作用。
2.在下面的框示图中填上适当的内容,说明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方式。
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进行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
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如表中的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表(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空气(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______(填“正”“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填“中性”“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4.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类型。
(2)请说出图中甲地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该类土壤的特点。
土壤的秘密土壤是田野里不忍沾身的泥巴是地面上一文不值的尘土司空见惯、不值一提然而,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土壤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能生长农作物、提供食物,土壤还有许许多多的“特异功能”:它可以调蓄洪水一遍遍地上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戏码;它可以将能够产生温室气体的碳封存在自己体内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富豪”;它也可以作为土壤动物、微生物甚至人类的栖身之所不信你看那一排排的陕北窑洞;它还可以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沉睡千年始终护其周全;有些土壤还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云南土林、甘肃彩丘吸睛无数……如若离开土壤人类文明将失去生机、难以为继张掖彩丘(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土壤学家常常将土壤比作地球的皮肤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更是抵御外来伤害的首要屏障几乎没有人怀疑皮肤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作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土壤也像皮肤一样维持着陆地生命的存续英国农业土壤利用景观20世纪6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称土壤为土被根据希腊语中“Geo(地球)”和“Derma(皮肤)”的含义1967创刊的国际土壤学会杂志被命名为《Geoderma》至今仍是土壤学领域的经典期刊我国早在唐代就把土壤称为“地皮”这一贴切的比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共识形象地概括了土壤的主要功能与特点然而要想深入地认识土壤光靠比喻还不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则是科学认识土壤的起点形成一米厚的土壤,需近2万年土壤的形成主要源自地壳表层岩石的风化暴露在地表的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逐渐形成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发育于红色砂砾岩的土壤景观(苏格兰Stonehaven)19世纪末俄罗斯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土壤发生学说指出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产物成土母质为土壤的发生发育提供最初的物质来源是构成土壤矿物质、提供植物所需养分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壤继承了土壤母质很多重要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岩石风化并非成土母质的唯一来源无处不在的大气降尘也可为土壤发育提供新鲜底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原本自上而下的成土模式和风化速率讲解员在博物馆中介绍土壤形成与气候的关系(荷兰:世界土壤博物馆)气候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全面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自身的生命活动中与土壤之间发生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地形主要通过影响其他成土因素而发生作用以及在重力作用下对地表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再分配云南东川红土地与村庄当然任何因素对成土过程的影响都与时间有关作用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除此之外人类活动通过调节和改变其他成土因素来控制土壤的发育程度及方向对土壤发生演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五大成土因素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水稻土就是长期人为耕作活动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环境的差异五种成土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均匀相等的每种因素都可能成为成土过程的主导者山西隰县的午城黄土(中国最早的黄土)土壤形成的速率则取决于土壤形成时的环境条件一般来讲湿热的环境更利于土壤的形成不过即使在南极那种极端恶劣的冰雪环境中也有一些地衣的着生进行着缓慢的原始成土过程已知最快的土壤形成速率出现在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速率为2.5毫米/年更多的土壤则是在如龟速般形成据估算地球表面土壤的平均形成速率约为0.056毫米/年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土壤侵蚀的情况下形成1米厚的土壤大概需要18000年我们常见的土壤其形成一般都在万年以上因而有“千年龟万年土”的说法土壤分类细,我国人为土分布广泛通过土壤分类人们不仅可以快速理解土壤的发生演化规律还可以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因地制宜可以说土壤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土壤的起点也是有效管理土壤资源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野外土壤类型调查——挖掘剖面(不同层次的土壤分层堆放,以便回填)我国疆域辽阔土壤资源绝对量大资源区域差异明显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类似于生物分类学上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在我国现行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学家将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588个亚类土系的数量则不亚于美国的22000个充分说明了土壤资源类型之丰富和变异程度之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14个土纲人为土最能体现“人土相依”这一朴素的自然哲学理念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有悠久耕作历史的地区人为活动包括人工搬运、耕作、施肥和灌溉等强烈地改变了原有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态和性质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而那些原生土壤仅仅作为母土或埋藏土壤存在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