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少教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2017年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
“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少教多学”是当下教育界普遍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尤其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更加突出。
在“少教多学”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也随之更新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就“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教学内容1. 精简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精简教学内容,注重对重点知识点的深度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适当拓展一部分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2. 强化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古代姓名事,以传统文化件び人物为依据,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文学阅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1. 开展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向、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2. 注重个性化教学,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个性化教学,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个性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评价1.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中学文言文“少教多学”的几个做法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许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还是老思路、老方法。
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等五个方面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少教多学”。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热情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
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故事传说或成语、名句导入。
比如我在上《隆中对》这一课,在课堂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一国故事,谈谈对三国人物的看法,利用学生的这些认识,自然地引出课文,另外,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要理解《隆中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就容易多了,在学习《隆中对》时也会感到亲切许多。
又如,我在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强化诵读。
培养良好的语感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读”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诵读课文,我除了早晚读让学生放声诵读外,每节语文课上课前3分钟(即小预备)我都叫全体同学站起来集体诵读课文里面的一首古诗或一篇古文。
这样一来可以培养诵读的习惯,增强学过的古诗文的记忆,还可以提振学生的精神,为这节课进行预热。
当然在教学古诗文时,每节课诵读不少于5次。
“少教多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以高效为根本目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文言文教学少讲多学所谓“少教”,就是提倡教师“高效少教”;所谓“多学”,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多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因素,他不能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导向、促进的作用。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质量的好坏还是要靠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
一、何为高效高效,即效能高、效率高。
高效课堂就是教学的效能高、效率高的课堂。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内容的逐段分析,致使一篇文言文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且效果并不理想。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这句话中的“少教”、“多学”二词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个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向。
笔者暂盗用为“少教多学”策略。
二、少教策略高效课堂的首要目标就是高效,然而高效并不等于讲解内容多,也不能为了高效而高效。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适当的“少”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设置目标要少。
课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少教多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贯彻这一理念,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少教”。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大量讲解、解读文言文。
而在“少教多学”理念下,教师应该更多地发挥引导作用,减少直接的讲解。
可以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结构、语法、句式等,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相互交流观点和理解。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更全面的思考和理解。
要注重“多学”。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背诵、默写来记忆文言文的词汇、句子和篇章。
而在“少教多学”理念下,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文言文的原著,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创设情境,模拟古人的语境来理解文言文,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运用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文言文的比赛和活动来进行实践,与他人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技巧和表达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应用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还需要将文言文的思想和表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可以通过写作、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少教多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减少教师的直接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探究文言文的实质和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
“少教多学”参评教研成果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明显。
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
先学后教,就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
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实现多学少教的双赢。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做到了“少教多学”?我认为,应该先培养学生几方面基本功。
一、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
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先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强化诵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形式进行变动。
让学生加强自我阅读,可以根据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等层次进行引导。
“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摘要】在当今教育领域,“少教多学”理念逐渐受到关注。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参与,老师则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后总结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少教多学”理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学法指导、学习兴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教学策略、优势、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少教多学”理念“少教多学”的理念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理念。
相较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少教多学更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知识。
“少教多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主动探究、思考和交流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少教多学”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阐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言文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少教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明显。
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
先学后教,就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
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实现多学少教的双赢。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做到了“少教多学”?我认为,应该先培养学生几方面基本功。
一、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
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先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强化诵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形式进行变动。
让学生加强自我阅读,可以根据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等层次进行引导。
“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言文相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具体讨论。
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大体特点和基本知识,包括常用的句式、词汇和常用的阅读文体。
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实际的阅读体验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培养学生具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让他们在语境的帮助下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要点,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解读。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和策略,共同探讨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创作和模仿。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让他们模仿其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文学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言文作文比赛或者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接触和应用。
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一些文言文的原著和相关的传统文化,通过实际的体验和参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言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通过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现代文的表达转化为文言文的表达,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文言文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可以组织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活动和社团,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近年来,“少教多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加突出。
在学生的文言知识面广阔、学习能力强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实施“少教多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文言品味和应用能力,成为了我们教师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但往往因为语言形式的不同而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
可以通过讲述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展示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还可以通过解读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认同感和主动性。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阅读、分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词语用法等,让学生逐步形成对文言文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言文朗读比赛、文言文写作比赛等活动,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实际运用和体验感。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文言文写作是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范例,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写作兴趣。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言文写作训练,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和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写作技巧,提高文言文写作水平。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进行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言文的感知和品味能力。
“少教多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也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本文从“少教多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少教”——去繁求简,注重师生交流“少教”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减少,而是要求教学内容的精炼与简化,把握好教学的主干和要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精简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因为文言文语法繁杂,字义多变,句式复杂,如果老师在教学中面面俱到,细枝末节都涉及到,学生很容易感到困惑和焦虑,从而导致文言文学习的厌恶情绪。
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以简化繁为原则,注重师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通过讨论、比较、归纳等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和独立思考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多学”——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少教”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要求“多学”,即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老师要在教学中不仅讲授文言文的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样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理解能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也是拓展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代科技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丰富,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搭建虚拟的文言文阅读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中最新“少教多学”在文言文中的实践
一、引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少教多学”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句话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而不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以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少教多学”既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学习方式的改革。
学习是学生的事,而不是教师的事。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面对围坐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思考如何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如何让学习者认真地有效地投入学习,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这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其基本形式。
二、教学设计说明
主题:少教多学。
为适应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我设计了一堂《陈涉世家》文言文“少教多学”学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力求让学生:一、静心自主学习。
二、专心学习,查找疏漏及不懂之处。
三、真心交流。
激发他们的文言文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效率。
面对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面对这些基础并不好的学生,如果只备教案,那么就易出现学生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办,课堂乱成一团的局面,教师无所适从。
现实需要教师备学案。
三、本节课的主题:少教多学。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加老师点拨的学法,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达成目标是熟读至重要句子能记诵,积累重要文言词义及句意;品析语言,领悟文章人物描写的美、蕴含的情感美;从而总结出一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及知识要点,最终达成“少教多学”这一目的。
关键信息: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从教材出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的引导,表达与交流,获得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的发展,尤其是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得以提高。
《陈涉世家》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本文叙事脉络。
2.积累重要文言词义及文言句式。
3.品析语言,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学习重点:
1.熟读并理清本文叙事脉络。
2.品析语言,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
◆建议课时:
3课时
12.展示问题,全班探讨。
13.检测反馈。
•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意义
发闾左適戍渔阳()为天下唱()
将军身被坚执锐()卜者知其指意()固以怪之矣()
•古今异义词
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楚人怜之(古义:/今义:)
夜篝火(古义:/今义:)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今义:)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
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
今亡亦死(古义:/今义:)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王:天下苦秦久矣苦:
尉果笞广笞:皆指目陈胜目:
夜篝火夜:篝火:置人所罾鱼腹中罾: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忿恚尉忿恚:
•重点词语解释
屯大泽乡屯:会天大雨会: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
举大计亦死举大计:扶苏以数谏故数:或以为亡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辍耕上垄上之:怅恨久之怅:之:
苟富贵,无相忘苟:
•重点语句翻译: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
此教我先威众耳。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号为张楚。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天天清
17.完成课后练习
资料链接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到秦二世时,赋
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
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
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
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
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
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子长忠言直谏,身遭大难,以残疾之身,著不朽之作。
•《史记》是本什么样的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⑴它是纪传体史书;⑵人
物传记分为三类:本纪(帝王之事)、世家(诸侯之事)、列传(非常之人)。
⑶它是通史
(黄帝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鲁迅云:“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反思:
上完一堂课,教师感觉很轻松。
由于学生有事做,教师组织,下达准确地可操作的行动命令,考核,点拨,引申,拓展,学生记住的更多、学得更好。
“熟读课文,读出情感”环节,认真声音大;“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环节,张口翻译,动笔动嘴;“疑难解决”环节,先“组内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解决小组疑难;“检测反馈”环节,自学效果的检测,让学生有成就感;“品读课文”环节,师生配合,提高层次。
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让学生有成就感,这一点很重要,它会如磁铁一般把学习者吸住。
在中学语文古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
”所以,古文的教学一直是我们很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
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
围坐式学习更易于学生说话,而不听教师讲。
所以在教学古文时更需要的是学案,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事可做。
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
少教多学,学案教学还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角色定位。
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者、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创新者;学习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知识的建构者、批判者、发展者;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反思者;学习结果的受用者、分享者。
教师: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创新的点拨者、资源的开发者、评价的组织者。
给学生以信任,让自信在信任中长成。
有人说: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能翘起地球。
学生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在校培养,充分相信学生,唤起他们的责任心,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并不断鼓励,学生的能力就能在老师的关心下放量增长。
多耐心,让学生在爱心中成长。
初中生正处在懵懂的少年时代,由于心理比之于生理发展的相对滞后,心理上处于懂事和幼稚之间。
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事情,但他们大胆肯学,有错能改。
教师如能在此刻容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改进的机会,相信学生一定能在老师的规箴、引导中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用自己更多更先进的方法,激发学生被禁锢的热情,激活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被囚禁的情愫,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