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腹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伤寒论》腹诊】3基于腹诊的治则治法1、诊腹部皮肤凉热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
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
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
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
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病;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
2、诊腹壁肌肉软硬度。
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
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
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
3、诊腹部胀满。
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
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
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
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
4、诊腹部压痛。
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
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
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
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
5、诊腹部肿块。
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
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
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
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
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所致。
6、诊脐间动气。
又称诊冲任。
1、腹部按之不痛者为常态或病症轻,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痛越重者病越重。
2、腹部按之疼痛者为实症,按之疼痛减轻者为虚症。
3、腹部疼痛,按之痛甚或拒按者为邪实内,如胃肠燥结、瘀血等,也主寒甚。
4、腹部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处;疼痛范围小者病灶局限,范围大者病情重。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摘要】:日本汉方医家十分推崇腹诊,认为“腹为保生之本,百病皆以此为根”。
而在诊断疾病和治疗时,则提出“先证不先脉,先腹不先证”的主张。
可见汉方医家非常重视腹诊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汉方腹诊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腹诊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内容较为具体而丰富。
腹诊是通过察腹部肌肤之肿胀、润泽、荣枯、肥瘦、弛张,触摸腹壁之软硬、压痛,了解动悸之所在和腹内状态等,辨别人体之虚、实、强、弱,对疾病的临床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诊断学的内容,又弥补了脉诊、舌诊的不足,使诊断更加明了、准确。
第1部分总结汉方腹诊形成的历史,公元五世纪中国医学始传入日本,十六世纪开始逐渐本土化,十七世纪日本主要致力于繁荣本土医学,一批精英有志之士,奉仲景为医圣,持《伤寒杂病论》为医门之经典,发腹证与腹诊之精蕴,从而形成了按腹以候证之腹诊学术思想,并渐成体系,形成“伤寒派”腹诊学派。
伤寒派腹诊虽然晚于难经派腹诊,但由于其精英众多,如后藤艮山、香川修庵、吉益东洞、村井琴山、濑丘长圭等,故发展很快,而最终以稻叶文礼和和久田叔虎师徒二人所著《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之大作标志着伤寒派腹诊达到顶峰。
此后,汉方医学进入衰弱时期,但现代汉方医家继承古代医学成就,复兴了汉方医学和腹诊。
第2部分总结了汉方腹诊的具体手法、辨别方法及诊腹的主要内容。
古代伤寒派腹诊的手法和辨别方法均较系统,后世汉方医家继承其手法和方法。
至近现代由于西医技术和诊法的传入,山田光胤、小川新等提倡新手法,故使得一些腹诊方法有所改进,以古代方法为基础,加上现代新研究方法,形成完整的汉方腹诊手法和方法。
此外,总述诊腹的要点,其中论述汉方腹诊独特概念,如以腹力强弱为定病情虚实、腹直肌的紧张和《伤寒论》原文中的腹证关系、水饮停滞的振水音概念、心下悸和脐上悸等动悸、肠管蠕动的里急证等。
第3部分论述方药中的腹证症状,即古代腹诊专书《腹证奇览》、《腹证奇览翼》的腹证详解方法,此书对《金匮要略》的方药研究较为深入,方药种类相当多。
经典研读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
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
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
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
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
”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
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
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
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
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
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
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
《伤寒论》典型症状描述的腹诊表现一、气上冲按胸部锁骨之下,从前正中下到腋前线,两乳头水平向上的部位,若触及类似脉搏跳动,则为气上冲。
其原理是气机上下阻隔,或逆而上冲,导致气血向上冲击,上部筋膜运动增强所致。
以桂枝主治,典型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苓桂剂等。
二、心烦心烦是病人心中烦躁的主观感受,但用药时则依赖于腹(胸)诊。
心烦后两乳之间,膻中部位,有动者,因此处为胸骨,故需轻按,重按则伏。
局部灼热者,亦为心烦。
黄连、黄芩所主。
烦而口渴者,石膏所主。
三、心中懊恼心烦之甚者,如栀子豉汤。
四、胸胁苦满以掌置肋弓处,以拇指按肋骨之下,约章门穴部位,有抵抗感,病人感不适者。
为小柴胡汤之腹证。
五、胸胁胀满(肪胀)本证依靠视诊即可察知,两侧胸部胀满。
若视诊不能查知时,以指头按入肋骨间隙间,疼痛者即是。
亦为小柴胡汤证。
(本证可能见于胸膜炎、胸腔积液)。
六、大结胸大结胸包括急性和慢性病所致的胸廓变形。
急性病的大结胸,见胸内硬满而痛不可近,伸直牵连整个腹部痛不可近。
但胸廓没有变形。
慢性病,可见前胸、后背高起,即所谓鸡胸、龟背之类。
七小结胸有以一侧胸部硬满疼痛为小结胸者。
有以心下痞满疼痛为小结胸者。
此疼痛轻碰剑突之下即痛,与其他心下痛之为压痛不同。
心下疼痛之病多矣,不可俱以为小结胸病。
本证特点是胸隔有肪胀苦满,或胁部胀满(瓜蒌),胸上可有阻滞引起的悸动(黄连),在此基础上伴有心下按之即痛者(半夏),方可为小结胸病。
从上述分析,小结胸病,必然与胸有关,若纯粹从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机械理解,恐怕叫小结胃病反而合适。
此证应当在心胃之间,较胃为高,这样理解方妥。
八、急迫急迫者,向上牵引之谓也。
按胸中,咽喉发紧者,急迫也。
按心下,胸中发闷者,急迫也。
急迫为甘草所治。
亦有上冲急迫,不可支持,按心口反能缓和者,甘草桂枝所治。
九、心下痞硬心下硬,内无结实者,人参所治。
(或谓心下痞者,以指头轻轻摩心下之肉,稍隆起而概[ 量米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
伤寒派腹诊之一:胸胁苦满伤寒派腹诊导读:小编做了一个小归纳,列举了几个临证中常见的腹诊,归纳内容包括:一、腹诊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相关条文举例;二、关于腹诊的诸家描述;三、腹诊的临床案例。
整理粗糙,望您在阅读时,多提意见,多交流。
1'胸胁苦满' '胁下痞鞕'、'结于胁下'《伤寒论》'胸胁苦满' 、'胁下痞鞕'、'结于胁下'等相关条文举例:【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臓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论腹诊丨腹部悸动分类《伤寒论》对中医学腹诊具有深远影响,该书将腹部悸动分为心下悸、脐下悸及脐上悸三类。
论心下悸者共有五条,分别为第64条、82条、96条、127条及356条;论脐下悸者为第65条;关于脐上悸的论述则在第386条条文下所注之处。
现将上三类腹部悸动表现、病因病机概括于下。
心下悸心下部位现多是指在剑突及两肋为界的三角形区域,相当于当今所述胃脘部,此处切之应搏动应手,不能自主,甚者望而可见其搏动,并常在四指并拢冲击或叩打此处时会兼有震水音,或心下及腹壁腹力软弱之象。
从《伤寒论》条文论心下悸之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乃过汗心阳亏虚、下焦阳气不足、水饮内停胃脘及枢机不利所致水气凌心,故而心下悸动不安。
亦有医家对其中的心阳不足存有异议,认为第64条所述之多汗当伤中气,所谓“复发汗,胃中冷”,虽汗为心之液,然亦为中焦水谷精微所化,故而过汗中气不足而见心下悸动欲按。
脐下悸脐下悸是指在脐下一横指或两横指之处,指尖触按可及腹主动脉搏动,甚或见此处跳动不止,而健康人腹部大动脉搏动多触及不到,且汉方医家多认为此征象与气上冲(即奔豚)证密切相关。
《伤寒论》中关于脐下悸的记载仅见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一条,病机在于心火不旺无以制肾水,下焦水气内动故见脐下悸,甚则上冲而见奔豚,继而患者可自觉气上冲之象。
脐上悸脐上悸在《伤寒论》中虽未直接提出,然结合临床当知其中第386条所述之“脐上筑”即为脐上悸,且脐上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正如汉方家滕平健所述之脐上悸者占其七八也。
所谓脐上悸是指约在脐上一横指或两横指处,触压此处可有腹主动脉搏动,或患者自觉脐上搏动,尤以体弱瘦小者多见。
《外台秘要》中曾对脐上悸病机作出论述,即为“脾气亦虚不能制水,水不下宣,与气俱上乘心其状起脐下,而至脐筑动”,为中阳亏虚,水气逆于脐上而致。
ref:宋成城,傅海群,叶晓红,金永喜,朱文宗.腹部悸动研究概况[J].新中医, 2018, 50(05):212-214.王德福整理。
伤寒论腹诊总结腹诊方法: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
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见切诊)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的篇章中论及腹诊。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
涉及原文一、按胸胁胸为胸廓之前面,胁为胸廓侧面腋下之部分。
胸胁苦满(含:胁下满、胁下硬满、胁下痞硬、胸满胁痛等等):腹证出现胸胁苦满征,是使用柴胡剂的指征。
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胁下痞:胁下扪及痞块,固定不移。
可能是腹腔肿瘤。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按心下心下痞:心下痞是指病人自觉剑突下非胀非痛,满闷不适,医者按之不痛或有轻微之疼痛感。
心下痞分为两种,一为心下痞软(濡),一为心下痞硬。
心下痞濡者,心下按之濡软无抵抗,多见于三黄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等。
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万晓刚:《伤寒论》腹诊研究《伤寒论》中之腹诊,内容丰富,其意义不仅限于寒热虚实之辨别,更着眼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之趋势,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其理论渊源,一是汉末战乱时期胃肠疾病的多发,促使仲景十分重视腹诊研究;一是汉以前医家丰富的腹诊经验总结。
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医整体观念,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
胸腹者,脏腑之外廓也。
五脏六腑,无所不包,而人身之疾病,多以脏腑为主宰。
以胸腹胁肋与脏腑经络之生理联系,必能反映内在脏腑疾病之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一.腹诊的范围界定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
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
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
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
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
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胸胁症象,每见胸满、胸中窒、胸中痛、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胸胁下满、胁下痛等。
脐诊的原理和方法及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脐诊是通过诊察脐形、脐力、脐间动气及压痛程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虚实,辨析冲气上逆之微甚,疾病之轻重及吉凶。
脐诊临床当与腹诊同步进行,是用“体质辨证”的重要手段。
一、脐诊原理脐位于大腹中央,居一身之中。
朝·《东医宝鉴》谓:“脐者齐也,身之半,正谓脐中也。
”即是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
脐又名神阙,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谓:“人身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 ,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
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汪宏《望诊遵经》谓:“脐也,人之命蒂也”。
或谓胎中之息在脐,道家之息在脐……盖不知母气通于儿鼻,母血通于儿脐矣”。
说明脐是系人身血脉之蒂,为精、神、气血往来之要冲,与五脏、冲任关系密切,故脐是人体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此为脐的生理意义。
因此,脐诊对探查人体生命的根本有密切的关系。
脐间动气,是指藏于两肾之间的元阳之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又有防御病邪侵袭人体的功能。
脐间动气常出现在脐中及其上下左右。
下出丹田,为冲、任脉循行之地;上连系中脘、虚里,其表现为筑筑然动。
吴坤安说:“动气筑然动于当脐或上下左右,甚则连及虚里心胁,而浑浑然振动,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
二、脐诊诊法脐诊属腹诊范畴,诊脐之要必须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小儿脐之变异的病理意义与成人相同,故小儿脐诊法,与成人脐诊一并阐述。
望脐形:脐大深者多寿,脐小浅者多夭;妇人脐深,子多体强,脐浅平者,子少;体弱、腹胀而脐突者,应注意有腹水;如脐下陷,则属气血亏虚;病人脐翻出者死,水肿脐肿突出者死;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微在于脏腑血脉之间,甚则舍于脏腑血脉之外也。
小儿多啼而脐凸者气逆于内。
近年日人和国人对脐形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指出,脐形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一、圆形,肚脐圆圆的,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者,是男子健康的标志,表示血压正常,肝肠胃等脏腑健康,精力充沛。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伤寒论》腹证的表现、成因、诊断医贯昨天腹证的表现与成因祖国医学的腹诊属于切诊的范畴,它是以判断腹部的痛、胀、濡、鞕以及拘急为特征。
仲景在论中把腹部划分为心下、胁(包括胸胁)、胁下、脐下、脐、少腹等六个部位,论中有关腹部诊断与治疗的条文凡一百余条,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强,可见仲景对腹证诊治的重视。
考论中的腹诊有自觉症、他觉症以及自觉与他觉相结合的症状。
所谓自觉症即病人的自觉痛苦,如论中的“满”、“痛”、“悸”、“雷鸣,等;他觉症即用手按其腹部的反应,如论中的“弦急”、“按之濡”、“石硬”、“按之则痛”等;有的则是自觉症与他觉症皆有。
仲景在论中把症状出现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判断腹证的虚、实、寒、热,查知气、血、水饮的状况。
腹证的成因,有太阳病不解,在经之邪入腑,与水或与血相结,形成太阳蓄水证或太阳蓄血证,其表现部位在少腹;有太阳病误治,邪气传里,或与痰水互结,遂发为痞证、结胸,其表现部位在心下(上腹部);有阳明燥化太过,形成胃肠腑实证,其表现部位在脐腹及少腹;有邪入少阳,出现胸胁苦满证者;还有病入太阴,寒湿居中,出现腹胀满或自利腹时痛等,其表现部位在脐腹:还有邪入少阴或厥阴,寒邪内凝,表现为少腹满或痛者。
由于腹证成因复杂,临证时,要把腹证与其它脉证结合起来分析,还要注意到病人平素的体质因素,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腹证的诊断(一) 虚证论中149条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濡”就是按之柔软,无有痛感。
纵观全书,这个“濡”字不但是痞证的他觉证,亦可作为腹部虚证的指征。
它如发汗后的“腹胀满”,太阴病的“腹满”,过汗伤阳而致的“心下悸欲得按”等,都具有按之柔软而不坚的特点。
《金匮》所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即为虚证腹满的很好注脚。
(二) 实证“腹满痛”为诊断实证的要点。
满痛即既胀满又疼痛,不同于“按之濡”、“腹微满”、“腹胀满”的满而不痛。
实证的腹满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其痛是“不可近”,“按之鞕”,多因胃中有燥屎而致,但亦有因痰、血内结而成者。
伤寒论腹诊丨心下痞、心下痞鞕(yìng)心下痞即心下部(胃院部)闷塞不舒,为一种自觉症,而触之其心下部较软弱,抵抗亦较弱,此相对如石鞕之状而言,其属实证者居多。
如同伴全腹无力软弱者,当属虚证。
若按之如鞕状者则为痞鞕征,属实,或为虚中夹实之证。
心下痞及痞鞕之腹征,病因病机有多种不同,宜参以脉症论治。
如无形热邪聚于心下所之热痞,《伤寒论》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热痞兼表阳虚者,《伤寒论》曰:“心下痞,而腹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水气内停,障碍气机升降,亦可致心下痞。
《伤寒论》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至于结胸所见之痞鞕,多心下疼痛较剧,按之鞕,甚或按其心下至小腹皆如鞕状,拒按,乃水与热结于心下而成;而心下部按之疼痛未至石鞕者,则是热邪与痰结于心下所致,又称小结胸证。
亦有寒饮结于胸胁心下所致结胸痞鞕者,但此胸腹部扪之无灼热而觉有不温感。
《伤寒论》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又曰;“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另外,又有痞鞕由水饮停聚于胸胁,以致胸阳被遏,气机壅滞而成者,此多兼胸腹膨满,而按之有水声。
《伤寒论》曰:“……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胃虚痰阻所致心下痞鞕者,“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至于由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心下痞或痞鞕。
宜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其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以痞满而呕为主者,宜半夏泻心汤;兼有水饮食滞,以心下痞鞕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为主者,宜生姜泻心汤;脾胃虚弱按前二者更为明显,以痞鞕而下利甚剧,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者,则宜甘草泻心汤治之。
另外,“心下坚”、“心下痞坚”之腹征,较痞鞕尤甚。
精选留⾔写留⾔郭⽌觀伤寒腹诊在中国⼏近失传,⽽在⽇本却发扬光⼤,王⽼师翻译⽇本汉⽅医家的著作并介绍给中国读者,真是功德⽆量!6谢谢您的关注与⿎励2作者窦宝(DouBao)太棒了,衷⼼感谢腹部诊察也是部分医家采⽤的⽅法,见于内科妇科针灸等。
但伤寒派腹诊则是源于仲景发展于汉⽅的相对系统的⽅法,是经⽅医学的⼀部分,也可以更确切地说,是⽅证对应的⼀部分,只有这个的思维范围内腹诊才具有活⼒和灵性,否则腹诊腹证仅仅是⼀些呆板的体征⽽已。
从此处着眼,各地的伤寒派腹诊⼤同⼩异。
2作者⼣颜谢谢王⽼师的付出,我是去年南京国际经⽅学院培训第⼀次接触到腹诊,听了您的课程对我临床治疗帮助⾮常的⼤,感谢您1精通腹诊,提⾼疗效。
1作者鲲鹏有配图,很直观,为王宁元⽼师点赞 1复活腹诊,还原仲景作者吕振雷读完伤寒论讲本后⼜读三⼗年,对⼤塚先⽣⾮常敬佩,不知王⽼师后⾯有整理出版其他著作的计划吗?1同感,⼤塚先⽣值得后学们敬重。
其他汉⽅著作在翻译,谢谢关注。
作者医者谢谢王⽼师发这么好的⽂章。
请教下王⽼师,汉⽅腹诊现在是不是折衷派是主流。
1谢谢关注。
⽬前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作者⼤象期待⽼师的译著作者刘⽼师⼗分喜欢这些资料。
谢谢精⼼编辑翻译紫光 什么时候出版啊?谢谢您的关注,出版程序⽐较复杂,会需要⼀些时间。
作者紫光 为什么不要恢复中医本论作者经⽅腹诊腹证只是经⽅腹诊腹证紫光好东西,如果能⽤中医本论解释就更好了作者千万不要黎明腹诊对⽅剂的辨别选⽤有⾮常⼤的作⽤,谢谢王⽼师作者是的,在经⽅⽅证对应的思维范围内,腹诊腹证与⽅剂之间有惊⼈的契合性。
甬其此等专著还有待于王⽼师费⼼译制出版。
作者谢谢关注,翻译⼯作慢慢在做。
重读中医经典:一起看看医圣张仲景大师腹诊,及其用方!导读:腹诊对中医临床有什么意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又是怎样运用腹诊的?看看文章吧!腹证多以一证为主或兼一证,或兼多证,而单独出现者少见。
临床常见的腹证有痞、满、瘀血、不仁等。
•痞,包括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坚,心下痞硬等。
•满,包括胸胁满,如胸胁苦满,胸满胁痛,胸胁满,胁下满,胁下痞硬,胁下硬满,胸满,胸中窒以及心下急,心下支结等;•心下满,包括心下硬,心下结及心下振水音之满证等;•腹满,包括少腹满,少腹硬满,少腹急结、弦急、里急等。
还有全腹肌紧张,包括腹痛拘急类,寒疝腹痛类,经产腹痛类,全腹肌软弱及脐部病理变化之腹证。
上述举例之腹证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医者应全面掌握其要点,举一反三,推而广之。
《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腹证的治法,除上述腹证方药相对应的法则外,仍然是应用中医八法中的吐、下、温、清、补、和、消七法。
因腹证大多已脱离于表,故汗法不常用。
以《伤寒论》为例,讨论腹证的治法。
一.吐法《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
《伤寒论》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手足厥冷,脉忽然见紧象者,方用瓜蒂一味吐之。
因此痰食停积在胸胃,阳气不得四布,吐之,则邪去正安。
瓜蒂二.下法阳明腑实证“腹满痛”而拒按,大凡燥实痞满俱全者,大承气汤急下之;痞实满而燥结不甚者,小承气汤泻之;仅腹满、潮热的用调胃承气汤缓泻。
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甚“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大结胸,用含硝、黄的大陷胸汤逐水泻实;小结胸,“心下”痞,“按之痛”用含瓜蒌的小陷胸汤泻热开结涤痰;而寒实结胸,心下硬痛拒按,用三物白散,吐下并用。
蓄血证,轻证或兼狂躁便秘证,用桃仁承气汤活血逐瘀;重瘀血,腹痛有块,抵当汤丸证;水饮内结,当“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并有头痛干呕短气、汗出等,取十枣汤峻泻水邪。
桃仁三.和法少阳病,“胸胁苦满”,或热入血室,用柴胡剂和解;若“胸胁苦满而呕”,兼有潮热的则用柴胡加芒硝。
<<伤寒论>>中的腹诊研究城里脑娃腹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的望、闻、切等方法,取得一系列的客观征象,亦称腹证或腹候(以下均称腹候)。
每个腹候具有特定的中医辨证意义,从而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指导治疗。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腹诊的基本原理胸腹部是人体重要脏器的居所,如《灵枢·胀论》说:“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夫胸腹,脏腑之郭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六腑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而反映到体表,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仲景诊腹描述的腹候看,包括腹腔、盆腔脏器,有肝、脾、胰、胃、胆、大肠、小肠、肾、输尿管、膀胱、子宫及附件等脏腑的症状和体征,而且从临床诊察可知不少心肺疾患在腹部也有症状和体征出现,因此诊腹部可了解五脏六腑的病变。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有腹满、腹胀的病人,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部的阻抗是由整个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内脏的阻抗所显示的内脏-体壁反射合在一起构成的。
而腹壁的紧张度直接反映了腹壁皮内层、腹肌层的阻抗,同时亦受内脏的阻抗和腹腔充实感的影响,因此能显示腹壁体表按压,但可以从腹壁的张力来了解腹部的生理、病理表现,而腹壁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的紧张度,因此可通过腹诊来了解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
第二节仲景腹诊的主要诊察项目和部位仲景腹诊的范围主要是胸胁及全腹。
在这些区域内所作的腹诊诊察项目甚多,每一个腹诊诊察项目,即腹候,均有其特定的诊察部位,并反映诊察的结果,即腹部的症状和体征。
现就主要腹候作一介绍。
伤寒派腹诊一、腹诊的概念以及源流简介腹诊就是指腹部的切诊,它是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
腹诊提供给我们诊疗的信息只是四诊之一,但在独特的时候能发挥独特的判断作用。
它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机械防御反应判断虚实而进行病情的决定以及选用方剂的决定。
今天介绍的腹诊来源于日本汉方医学里的古方派。
腹诊的源流有《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所谓内难派和伤寒派,以及后世的折衷派。
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腹部症候的领会及临床实践在江户时代形成腹诊的理论,实践直至今日。
如今汉方医学的临床医师们,把腹诊当作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脉诊,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大塚敬节把腹诊大致分为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
目前汉方医学的古方派所采用的腹诊方法是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关于腹诊的理论依据,《内经》、《难经》中有丰富的描述,今天就不做介绍。
其中,关于尺的概念解释,汉方医学古方派认为尺实际上是腹部。
比如,《素问?方盛衰论》中“按脉动静,循尺滑濇”,是说按循腹部的滑与濇来取得诊疗信息;《灵枢?论疾诊尺篇》中“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也是指腹部。
对于伤寒派腹诊来说,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非常多。
原著中对腹诊的描述有非常恰当、饱满的形象感,和很强的临床实用旨归价值。
比如,对于心下部位,有如心下痞、心下濡、按之心下满痛等;对于胸胁部位,如胸胁苦满,胸下结硬,胁下硬满等;对于少腹以及脐下部位的描述更加丰富,如腹满,少腹拘急,脐下悸等。
其中有一部分描述属于患者的自觉。
比如说,患者说吃了饭,不往下走停在心口,一种胀满的感觉,就是心下痞满,但是做腹诊并没有发现心下有痞硬、结节等,这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
更多的是医者诊查的他觉。
比如说刚才那个患者,给他进行腹诊检查,可以发现剑突下胃脘部,连到中脘,甚至到下脘,有痞满感、抵抗感、压痛、痉挛、结节甚至可以摸到有形之物,形如网球、皮球、覆盖的碗或盆甚至水坝等,这是心下痞的他觉症状。
《伤寒论》腹诊研究-------------------------------------------------------------------------------- 2001年7月21日杏林梦晓《伤寒论》中之腹诊,内容丰富,其意义不仅限于寒热虚实之辨别,更着眼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之趋势,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其理论渊源,一是汉末战乱时期胃肠疾病的多发,促使仲景十分重视腹诊研究;一是汉以前医家丰富的腹诊经验总结。
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医整体观念,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
胸腹者,脏腑之外廓也。
五脏六腑,无所不包,而人身之疾病,多以脏腑为主宰。
以胸腹胁肋与脏腑经络之生理联系,必能反映内在脏腑疾病之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一.腹诊的范围界定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
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
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
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
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
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胸胁症象,每见胸满、胸中窒、胸中痛、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胸胁下满、胁下痛等。
其病机多与气血失和相关,常为邪实之外象。
而心动悸者,则多属正虚之外象。
在胸胁症象中,胸胁苦满一症,是其典型。
研究者认为,此“满”者,非胀满之义,乃闷也。
所谓胸胁苦满,即苦于胸胁烦闷,是患者的主观症状。
医者若切按其位,则但增烦闷之苦,并无特殊形象可得。
而日本汉医界有认为胸胁苦满是他觉体征者,即医者手指自肋缘下向胸腔方向推压,而病者自觉胸胁烦闷而痛。
亦有研究者认为,胸胁苦满应是自觉症状和他觉体征之结合,若只有自觉症状而无他觉体征者,为假性胸胁苦满;若二者兼而有之者,属真性胸胁苦满。
心下症象,常见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心下悸、心下满等。
其病机多与邪阻气滞相关,然亦有正虚不运者。
《伤寒论》论及心下症象者凡41条,其中专论“心下痞”、“心下痞硬”者20余条。
是故心下症象,当以心下痞为重点。
所谓痞者,心下满也,气隔不通之义。
证诸临床,痞者仍为自觉症状与他觉体征之结合。
后世称“痞闷”、“痞胀”者,阻塞胀闷之感,为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无物,为他觉体征。
故心下痞者,即心下满而不实,闭塞不通,按之柔软不痛。
然就此症而言,其硬与柔软、痛与不痛等问题,须当活看。
是心下痞有濡而不痛者,亦有硬而兼痛者。
其痛多属隐痛,其硬常见局部肌肉抵抗力稍强,与结胸证之大实痛、按之石硬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腹症象,包括腹满、腹胀、腹痛、绕脐痛、时腹自痛、腹中急痛、里急、内拘急等,其病理机制仍与正虚或邪实相关。
虚者,气血阴阳诸不足也;实者,痰饮瘀血燥实阻滞是也。
其具体表现之表述,研究者认为,腹满者,腹部胀满膨隆之意;里急者,即腹壁(腹肌)紧张度增强,呈拘挛状态,多伴有腹痛;腹胀者,即腹部膨大,视之可见。
一般而言,胀满者多属他觉征象,疼痛者常为自觉症状,而拘急者,每为二者之结合。
少腹症象,包括少腹硬满、少腹里急、少腹急结、少腹满等。
其病机多与水饮瘀血等阻滞相关。
所谓少腹硬满者,是言其少腹部胀满,按之坚紧异常,或可触及硬结,伴有压痛。
少腹里急者,少腹内有拘急之意,多为病者主观感觉,其重者,亦可切之而觉膨胀,抵抗力增强。
而少腹急结,类同少腹弦急,指下腹部腹肌紧张明显,按之坚紧。
而少腹满者,言其下腹部胀满膨隆,抵抗力稍强,类于硬满而紧张度较弱是也。
以上仅就腹证之大略而言,而临证之际,则应参合病者体质、年龄、职业、病邪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判断,以明其理。
三.腹诊的临床意义腹诊有助于判断疾病之病性、病位、病势,揭示病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进而指导确立治法和处方用药。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判断疾病之阴阳寒热虚实属性,是诊断的首要环节。
研究者认为,仲景运用腹诊的目的,主要在于辨别疾病之虚实,以测邪正之盛衰;辨别疾病之寒热,以知病情之性质。
腹部按之柔软,或按之似痛、重按之却不痛者,为虚;按之痛甚,手不可近者,为实;腹满时减或按之痛,局部皮肤有冷感,或触之不温者,为寒;发热汗出,腹满痛,按之痛剧,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者,为热。
他如胸胁症象、心下症象及少腹症象,皆当仿此。
以是故知,腹诊于疾病之属性判别,有着重要意义。
在判明疾病寒热虚实属性之后,则应辨别其病理位置。
而腹诊于此,亦有重要之实用价值。
脏腑相连,经络相贯,特定之胸腹部位,与特定之脏腑经络相关。
六经病证中,见胸胁症象者,莫过于少阳。
以胆附于肝,其经脉循行于两胁故也,而心之与肺,位居其地,故而心悸、胸闷者,心肺之病也。
心下者,其位与肝胆、脾胃相关,且与心肺居处相邻,是故心下症象,就六经而言,若非阳明太阴,便属厥阴少阳,亦可与少阴心阳相涉。
大腹者,脾胃之所主,是以大腹症象,每与阳明太阴病证相关。
腹满硬痛难自缓,阳明腑实;腹满时减复如故,太阴脾虚。
而少腹部位,则与膀胱、胞宫、冲任相关,是以六经病证中,见少腹症象者,以太阳居多。
少腹里急而小便不利,是为太阳蓄水;少腹硬满而如狂发狂,是为太阳蓄血。
此仅言其概略也,而具体病位之判别,仍当四诊合参,不可偏执一端。
病性病位已明,而辨明病势之轻重缓急,于正确之立法处方,具有重要影响。
腹证之程度轻重,可以提示病证之缓急轻重。
若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者,是大结胸证;若病位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是为小结胸证。
其腹证范围之大小和疼痛程度之轻重,反映了邪结程度之轻重和病势之缓急不同。
此外,腹诊于病证之鉴别、疾病之转归预后判别,亦有重要意义。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结胸是也;但满而不痛者,痞证是也。
是同为心下胀满,而其病性有异。
咳逆短气,引胁下痛者,饮停胸胁是也;少腹里急,小便不利者,饮停下焦是也;厥而心下悸者,胃虚饮停是也;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者,脾虚饮停是也。
是同属饮证,而其腹证表现不同,提示其病位有别。
若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是阳虚饮动于下,欲作奔豚之证;若病胁下素有痞,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是为脏结之危象。
此言腹证于预后转归之判别是也。
上言腹证之于病证诊断之意义,而诊断之确立,自然决定其相应之治法方药,此腹诊在治疗方面之指导意义是也。
“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其治疗之表里先后,标本缓急,皆以腹证为凭。
而柴胡剂所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类腹证;桃核抵当所主,常见少腹急结或硬痛;苓桂类方,其治每有脐下、心下悸动之象。
上述诸例,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有着规律性联系。
四.腹诊的现代研究为求腹诊得以客观化,现代研究者致力于采用新方法和新手段,以期揭示各种腹证之机理,并加以推广应用。
有学者提出腹力的诊察方法和测定标准,将腹力分这软、偏软、中等、偏实、实五级,并在确立徒手测定标准的基础上,研制成功腹力测定仪,使腹力作为虚实辨证依据之一的诊断客观化。
而另一仪器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的研制成功,亦使腹部寒温和腹力测定得以客观化,通过测定腹部某些募穴的深度温度以反映机体寒热状况,为寒热辨证提供客观指标;而同时测定腹力,对于判断正气之盛衰和病证之虚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日本学者研制之人工指,靠接触胸腹产生的流变学变化代替手指触觉,因其检测干扰较大,而并未被普遍采用。
瘀血腹证,日本汉方医学认为是瘀血证诊断之必备项目。
其压痛点分为脐旁、脐中、乙状结肠部、回盲部、膀胱部、季肋部等。
有研究者认为,压痛点的出现,是内脏状态变化在皮肤和肌肉的投影。
而另有观点则认为,瘀血的实质,是以肝脏和与其相关联的脏器为中心出现的体液循环和代谢障碍的症候群。
运用红外热象仪及表浅血流量仪,对其腹部温度及表浅血流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瘀血腹证血流量较正常人减少,腹温明显降低。
此症与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功能及生化代谢异常,均有一定关系。
胸胁苦满症象,日本汉方医将之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认为前者为真皮结缔组织和浆液性炎症,是全身性间叶系统炎症的部分表现;而后者则腹肌紧张,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
其形成机理是与Ⅵ~Ⅷ脊髓胸节有密切关系的腹腔脏器(肝、胃、脾、胰、膈肌)发生病理变化,通过内脏——体壁反射所致。
有研究者用B超检测胸胁苦满患者,发现其肝外胆管轻度扩张,与相应静脉比值增大,因而认为此不但可作为胸胁苦满之客观指标,而且反映了少阳气郁、疏泄不利的病理特点;而右胸胁苦满患者肝右叶的右侧胸壁中腋窝线附近额面断层计测值,与肝左叶腹主动脉矢状面断层计测值有变小趋势。
红外线影象显示,大柴胡汤证患者其胸胁苦满部存在低温分布;柴胡汤类证患者多有此症,而此类患者之HLA抗原大多呈异常分布,说明胸胁苦满症象有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此症虽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然与胆经关系最为密切,表现在经络电图变化上,胆囊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胸胁苦满者,其胆经电阻显著低于无胸胁苦满者;肺心病患者伴胸胁苦满者,其胆经电阻显著高于无胸胁苦满者;冠心病患者其胆经电阻总体增高,但与胸胁苦满症象似无必然联系,其胸胁苦满症象与肝、脾二经相关。
心下痞硬症象,有日本学者认为其表现为心窝部抵抗较强,范围较广,是半夏泻心汤、人参汤的适应证。
亦有学者认为,此症是机体被湿邪侵犯而在腹部出现的一种反应。
梅国强教授等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热郁痞、湿热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上升;而气滞痞、虚寒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活性显著下降;寒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变化不规律。
其胃内各点平均温度和胃部皮肤温度检测结果表明,各型之间呈现热证高于寒证趋势。
热郁痞患者胃内各点平均温度,显著高于虚寒痞、湿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胃部皮肤温度高于虚寒痞和湿热痞患者。
而胃内各点温度比较,各型均呈现球部温度低于体部、底部温度,尤以寒热痞、湿热痞、虚寒痞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