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著名诗人 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年 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十年困顿。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 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 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 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 湛,被奉为“诗圣”。
未酬,还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
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
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
“七律之冠”的《登高》。
8
二、探究背景
《《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 镇势力派刺客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 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他平素多 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 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 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816)秋 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技艺红极一时, 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的仕途遭遇,用歌行 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第三单元
文学性阅读与写作 生命的诗意
1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2
8
1.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探讨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结合具体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探讨诗人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