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格式:doc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8
第0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1.作者简介李白,字,号,唐代诗人,后人称之为。
著有《李太白全集》。
少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25岁时,出三峡,泛洞庭,冬游吴越,北上太原,开始了漫游生活。
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仅一年多就被排挤出京,开始了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他将离开东鲁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答东鲁诸公。
2.创作背景本诗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时李白在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所以才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文体知识七言古诗简称“”。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瀛.洲②天姥.③谢公屐.④渌.水⑤殷.岩泉⑥訇.然5.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2)云霞明灭或可睹(3)天姥连天向天横(4)势拔五岳掩赤城(5)我欲因之梦吴越(6)渌水荡漾清猿啼(7)迷花倚石忽已瞑(8)栗深林兮惊层巅(9)水澹澹兮生烟(10)失向来之烟霞(11)且放白鹿青崖间(12)恍惊起而长嗟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 3.七古歌行体歌行体 4.yínɡ;mǔ;jī;lù;yǐn;hōnɡ 5.(1)确实;(2)或许;(3)遮住天空;(4)超出;(5)依据;(6)清澈,凄清;(7)天黑;(8)使……战栗,使……震惊;(9)波浪起伏;(10)原来;(11)暂且;(12)恍然,猛然。
【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李⽩的诗作。
这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由的渴求,对⿊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原⽂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城。
天台四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夜飞度镜湖⽉。
湖⽉照我影,送我⾄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澹澹兮⽣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照耀⾦银台。
霓为⾐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来下。
虎⿎瑟兮鸾回车,仙之⼈兮列如⿇。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青崖间。
须⾏即骑访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通过了解李⽩的⽣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2.过程与⽅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通过学⽣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到本课。
(让学⽣在温故中知新) ⼆、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早年就有⼤济苍⽣的志向,唐⽞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吴筠推荐李⽩,⽞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
李⽩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宗只把他看做⼀介词⾂,并不重⽤。
第0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1.作者简介李白,字 ,号 ,唐代 诗人,后人称之为 。
著有《李太白全集》。
少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25岁时,出三峡,泛洞庭,冬游吴越,北上太原,开始了漫游生活。
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仅一年多就被排挤出京,开始了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他将离开东鲁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答东鲁诸公。
2.创作背景本诗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时李白在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所以才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文体知识七言古诗简称“ ”。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 ”;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 ”。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瀛.洲 ②天姥. ③谢公屐. ④渌.水 ⑤殷.岩泉 ⑥訇.然 5.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天姥连天向天横 (4)势拔五岳掩赤城 (5)我欲因之梦吴越 (6)渌水荡漾清猿啼 (7)迷花倚石忽已瞑 (8)栗深林兮惊层巅 (9)水澹澹兮生烟 (10)失向来之烟霞 (11)且放白鹿青崖间 (12)恍惊起而长嗟1.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3.七古 歌行体 歌行体 4.yínɡ;m ǔ;jī;lù;y ǐn ;h ōn ɡ 5.(1)确实;(2)或许;(3)遮住天空;(4)超出;(5)依据;(6)清澈,凄清;(7)天黑;(8)使……战栗,使……震惊;(9)波浪起伏;(10)原来;(11)暂且;(12)恍然,猛然。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1.作者知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生于中亚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家迁绵州明县(现四川江油)。
二十五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游历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终年62岁。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等。
对李白的评价:(1)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书黄子思诗集后》)(2)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2.背景知识天宝二年(743),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42岁了,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载(745),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诗,向朋友表明自己的心情。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3.知识链接(1)李白诗歌特点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2)游仙诗游仙诗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思想感情的诗歌。
游仙诗至汉魏六朝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以后,尽管游仙诗不像此前那样兴盛,但作此类诗歌者依然大有人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 [1]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2]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3] 。
天台四万八千丈 [4] ,对此欲倒东南倾 [5]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6]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7] 。
谢公宿处今尚在 [8] ,绿水荡漾清猿啼 [9] 。
脚着谢公屐 [10] ,身登青云梯 [11] 。
《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景默写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情景默写(13)“ ,”两句回扣题目中的“梦游”,写诗人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
两句中连用“悸”“动”“恍”“惊”“嗟”五字,极写梦中仙境之奇幻。
(14)诗中“ ,”两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流露出诗人的消极情绪。
(15)A.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B.卒章显志,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答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写法:“瀛洲”“茫”“睹”“倾”“度”“渌”“著”“屐”“壁”“暝”“殷”“栗”“层巅”“扉”“訇”“青冥”“霓”“鸾”“悸”“摧眉”“事”。
3.(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两句,描写神仙世界出现前,天空黑云笼罩、水面烟雾迷蒙的景象。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两句,描写神仙洞府即将打开时,突然电闪雷鸣的震撼场面。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在电闪雷鸣中“ ,”,走过它就来到了一个光辉斑斓的神仙世界。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 ”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答案】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2.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诗歌中夸张、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吟”,诗体名称,属歌行体,即乐府诗的一种。
留别,留恋作别。
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之作,故题又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一般被读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李白的出生地尚无定论,只知他少年时居于四川青莲乡。
二十六岁以后离开四川,到处漫游,求仙访道,又好击剑任侠。
四十多岁时进京,曾获唐玄宗赏识,但后因得罪权贵而失意离京。
安史之乱时,李白被永王李璘延揽为幕僚,后来永王起兵造反,李白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幸中途遇赦。
晚年依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最后病逝于当涂,终年六十二岁。
1.“谪仙人”。
贺知章见到李白和他的文章,赞赏他说“此天上谪仙人也”,并把他引荐给唐玄宗。
2.傲视权贵的狷介之士。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期高自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于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的鲜明特点。
他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召李白到长安。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很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因此他得意地给妻子赋诗预告:“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享受过“御手调羹”“金龟换酒”。
但不久他就发现玄宗并不是重用他来治国安邦,只把他看作粉饰太平、调剂业余精神生活的词臣,所封的“翰林供奉”一职竟与斗鸡遛狗的“供奉”同一级别,其失落感可想而知。
于是他流连酒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居然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为其脱靴,得罪了权贵,屡次受到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
第二年,饱含着政治理想破灭的愤懑,他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吴越(今浙江省一带),《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一泄激愤的告白。
1.本诗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何开篇要“谈瀛洲”?除了瀛洲,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全诗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1.第2段结尾“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2.诗人为什么要不惜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段流露的思想情感?
4. 这首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历来诗评家都认为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这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不同?
2.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最后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1)因为“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除了瀛洲外,诗中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以此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念头。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思维探究与创新
1.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
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不管怎样,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
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2.梦中仙境象征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去名山寻仙访道的好。
这种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了李白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在评价这首诗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时,更应该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
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他的求仙访道实际上表示他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4.(1)丰富的想象。
诗人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诗人用想象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的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
(2)夸张的手法。
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象中的事物,塑造想象中的形象。
在夸
张的描写中,诗歌融会着诗人的感情。
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5.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
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
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
说这两句诗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
这个主旨是统率全诗的。
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
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
就是说,诗人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
技能应用与拓展
1.(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2.最后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