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哮病
- 格式:ppt
- 大小:635.00 KB
- 文档页数:67
中医内科学(哮病)-试卷1(总分56,考试时间90分钟)1. A1型题1. 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A. 外邪侵袭,肺失宣降B. 肺失宣肃,肺气上逆C. 痰气搏结,气道被阻D. 邪袭于肺,肺气不利E. 肺脏虚弱,气失所主2. 哮证发作的主要因素是A. 伏痰B. 外感C. 饮食D. 情志E. 劳倦3. 哮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A. 喉间痰鸣,呼吸急促B. 咳嗽气急,张口抬肩C. 气急喘促,咳吐浊唾D. 呼吸困难,气喘发憋E. 气急喘促,咳吐脓血4. 哮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是A. 情志不遂B. 痰伏于肺C. 饮食不当D. 气候失常E. 外邪侵袭5. 下列哪项不属冷哮的主证A. 喉中哮鸣声B. 呼吸急促C. 痰白而粘D. 口渴喜饮E. 胸闷如窒6. 哮证发作的病理关键是A. 宿痰内伏于肺B.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C. 痰气相击,气道被阻D. 邪袭于肺,肺气不利E. 肺脏虚弱,气失所主7.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则发为A. 虚哮B. 热哮C. 风痰哮D. 冷哮E. 寒包热哮8. 哮证病性总属于A. 邪实B. 正虚C. 邪实正虚D. 邪不实正虚E. 邪实正不虚9. 治疗哮病的基本原则是A. 温清兼施B. 攻邪治标C.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D. 补阴救阳E. 扶正救脱10. 下列哪项对哮与喘的鉴别诊断无意义A. 有无宿根B. 喉中有无水鸡声C. 哮必兼喘D. 喘未必兼哮E. 呼吸急促2. A2型题1. 患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嗽痰少,形寒畏冷,舌苔白滑,脉弦紧。
其治法是A. 温肺化痰,纳气平喘B.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C. 温肺散寒,止咳化痰D. 温肺化痰,散寒解表E. 散寒温脾,化痰平喘2. 患者,男,15岁。
昨天受凉后出现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白而黏,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滞带青,发热,恶寒,无汗,舌苔白滑,脉象浮紧。
其治疗主方为A. 射干麻黄汤B. 小青龙汤C. 苏子降气汤D. 杏苏散E. 定喘汤3. 患者,男性,62岁。
中医内科学复习整理一、重点章节(肺胀、中风、哮证、、胸痹、胃痛、鼓胀、血证、痹证、水肿)(一)、哮病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特征为呼吸困难、急促,痰声漉漉,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因:外邪侵袭内因: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病后。
病机:1基本病机——“伏痰”内伏于肺复,由内外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2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心发作期——主病在肺——邪实为主缓解期——肺肾脾,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联——正虚为主3 病性:可有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之分诊断依据:1主症: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
2 先兆症状: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
3 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
平时可如常人,多与先天禀赋有关。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总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
2 治疗原则: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
发时攻邪,祛痰利气。
平时治本,辩阴阳别脏腑证治:第一节哮喘发作期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外寒痰热哮喘尝。
越婢麻草石姜枣,内加半夏治热哮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弹大,脉浮咳喘此方当。
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外台别有茯苓饮,参术陈姜枳实尝。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蓦地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气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气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青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孱弱无力,不能随便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猛烈而长期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青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第二节哮病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候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
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 中医药对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治疗原则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女口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痰;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并可酌配杏仁、苏子、青皮、橘皮等利气化痰;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干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效需续服者,停药数日后再服。
中医内科学——哮病一、概念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管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二、病因病机三、诊断要点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2. 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等先兆。
3.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要点1.辨已发未发发作期: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为典型临床表现。
重者张口抬肩,目睛胀突,不能平卧,端坐俯伏,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额汗淋漓。
若能将大量粘痰畅利吐出,呼吸通畅,痰鸣气憋缓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劳,纳差。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缓解期:无典型症状,若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身体虚弱,平时可有轻度哮证,而以肺、脾、肾虚损为主要表现,平时有轻度哮症者,在大发作时易致持续难平。
2.辨证候虚实哮病属邪实正虚之证(1)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寒热,苔腻,脉实。
(2)未发时以正虚为主肺虚者——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自汗恶风。
脾虚者——食少,便溏,痰多。
肾虚者——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耳鸣。
虚实错杂,故又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
3.辨痰性质发作期痰有寒痰、热痰、痰湿、风痰之异。
寒哮——哮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色白如泡沫,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热哮——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咳痰黄稠胶粘,咯吐不利,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哮——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者。
风哮——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止时如常人,或伴恶风、汗出,或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者为。
肺系病证-哮病一、A11、哮证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在辨证当分清( )A.气血B.虚实C.阴阳D.表里E.寒热2、冷哮咳痰特点( )A.臭脓痰B.痰稠黄胶黏C.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D.痰如白沫量多E.痰黄白相兼3、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的医家是( )A.朱丹溪B.李东垣C.刘完素D.张景岳E.李中梓4、哮证缓解期表现为肺脾气虚证候者,宜选用( )A.左归饮B.六君子汤C.六味地黄丸D.麦门冬汤E.大补阴丸5、哮证内外皆寒的常用治疗方剂是( )A.甘姜苓术汤B.华盖散C.小青龙汤D.二陈平胃汤E.半夏厚朴汤6、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 )A.肺脾肾B.肺肾D.肺脾E.肺心7、哮证的宿根( )A.寒B.热C.痰D.气E.火8、哮证的主症是( )A.咳嗽胸痛痰黏B.呼吸急促困难C.咳吐浊唾涎沫D.发作性痰鸣喘咳E.咳嗽潮热盗汗9、哮证最主要的发病诱因是( )A.气候突变B.饮食不当C.情志失调D.饮食不节E.劳累过度10、哮证发作时的病理关键在于( )A.痰阻气闭B.肺失宣降C.伏痰D.肺气不清E.肺气虚寒11、哮证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是( )A.邪实B.正虚C.邪实正虚D.寒热夹杂E.表里同病1、某患者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面色晦青,形寒肢冷,苔白滑,脉弦紧者,选用下列何方( )A.定喘汤B.温胆汤C.控涎丹D.射干麻黄汤E.葶苈大枣泻肺汤2、某男,62岁,素有哮喘,发作二月,时轻时重,近2日喘咳加剧,喘急面青,躁烦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治宜( )A.益气回阳救逆B.养阴益气救脱C.健脾益气固脱D.补肺纳肾固脱E.温肾平喘固脱3、某男,56岁,哮证十载,发作半月,经治略平,但仍感胸闷气短,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腰酸乏力,不耐劳累。
或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证属( )A.痰浊阻肺证B.下虚上实证C.肺肾两虚证D.心阳欲脱证E.脾肾两虚证4、某男,60岁,咳喘胸满,但坐不得卧,喉间痰鸣如拽锯,咯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象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