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枯淡”说理论内涵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2017年第10期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茶及茶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古代文人的青睐,不仅在我国诗词文论中对茶的“色香味形”进行了丰富的描写和想象,而且以茶修身、以茶养性、以茶悟道也成为古代文人品格修养之道。
但是从唐宋时期起,在陶渊明、梅尧臣、苏轼等文学家“枯淡”、“平淡”等古典诗风的影响下,我国茶文化逐渐开始注重茶及茶事的“淡泊之性”和“平淡之美”,这不仅让茶文化具备了古典诗文“外枯中膏、似淡实美、朴素隽永”的审美风格,而且还与道家老庄“天道自然”等哲学内涵形成了天然的契合。
为进一步探讨我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本文以古代诗文“淡”论为切入点,剖析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两者所蕴含的道家精神和文化内涵,旨在为研究茶文化和古代诗文提供有益启示。
1我国古代诗文“淡”论的内涵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自然平淡一直是我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诗文风格,虽然其作为诗学风格最早出现在魏晋陶渊明的诗文中,而“淡”论真正的提倡者当属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其诗作中,梅尧臣曾先后数次提及“淡”,并将平淡视作一种较高的艺术追求。
而梅尧臣所倡导的“淡”论,通俗地说是指诗文创造者用朴素、平易及自然的语言来对深刻现实进行表述,或对无法以文辞进行描述的景态进行描述,进而让诗文产生一种类似于写实主义的平淡风格和清净深远的意境的文学理论。
“淡”论是我国古代文人以淡泊胸怀、平和情感、质朴审美、静雅心理创作出的诗学理论和风格,其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内容上讲究超脱。
根据“淡”论,诗文内容上要能反映作者对名利的淡泊,追求对物质及世俗的超脱,追慕自然之美。
在主题上,淡论要求诗文作者摒弃对政治、名利的谄谈,转而描述与世无争,顺物玩情之自得天然之情。
在题材上,“淡”论要求诗歌尽力描写风物山川等自然。
其次,表意上讲究意境。
“淡”论要求诗文要凸显诗意或审美意象,也就是“意境”,尤其通过表面淡泊及司空见惯平淡描写来凸显深厚的意境,同时通过“表难状之景”表诗外之意,即“神情平淡、趣向幽远”。
苏轼论“平淡”“平淡”是苏轼的崇尚自然的观念在文学艺术风格上的体现,他认为“平淡”是“自然”人格的流露,体现出了宋代尚平淡为“自然”而不同于唐代“清水出芙蓉”之“自然”的时代特色。
1、“平淡”的历史沿革:(1)“平淡”作为文学范畴,始见于六朝。
如钟嵘《诗品》称郭璞“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他所说的“平淡”实指“淡乎寡味”,即一种乏味干涩的平典虚淡。
(2)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注意到了“淡”的审美意义,不仅专列“冲淡”一品,而且多处提到“淡”,如“绮丽”品“浓尽必枯,淡者属深”、“清奇”品“神出古异,澹不可收”、“典雅”品“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值得注意的是,“雅”、“丽”通常被认做“淡”的反面,而“绮丽”、“典雅”中也涉及到“淡”,由此可见,司空图已经奏响了宋人尚“淡”的先声。
(3)宋代平淡美的首倡者是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中他把“平淡”作为自己所努力追求的美学风格:“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曾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难。
”梅尧臣心目中“平淡”的典范有二人,一是陶渊明:“诗本道性情,不需大厥声。
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
”(《答中道小疾见寄》)一是林通:“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
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梅尧臣所赞赏的“平淡”是一种内蕴深沉的美,他用橄榄作比:“欧阳最知我,初时且尚窒。
比之为橄榄,回甘始称逆。
”(《答宣闻司理》)由此可见,“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一种深远隽永的味。
同时,梅尧臣还在《依韵和晏相公》中说:“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
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可知“平淡”是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进入的圆熟自然的境界。
2、苏轼继承梅尧臣,对“平淡”美作了明确而深入的理性揭示,并明确意识到他喜爱的平淡之美(如唐代柳宗元、韦应物)是源出于晋代风韵的陶诗,由此,把陶诗推到了诗美理想的典范地位和无人能及的诗史颠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A.“兴寄”和“风骨”说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D.“意境深远”说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A.困厄的人生境遇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A.王夫之B.袁枚C.叶燮D.沈德潜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李渔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 )A.有共性和典型性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平顶山学院补考课程:中国古代文论(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1. (单选题) 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
(本题3.0分)A. “和而不流”B. “引譬连类”C. “考见得失”D.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答案: D解析: 无2. (单选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本题3.0分)A.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 “思无邪”C. “可以兴、观、群、怨”D. “辞达而已矣”答案: B解析: 无3. (单选题) 《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
(本题3.0分)A. “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 “虚静”和“物化”C. 祟尚自然,反对人为D. “仁政”和人性论答案: C解析: 无4. (单选题) 《庄子》“得意忘言”说主要是指( )。
(本题3.0分)A. 文学作品要含蓄,追求味外之旨B. 读者不必欣赏语言,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C. 文学作品不必追求语言美,只要思想正确D. 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答案: A解析: 无5. (单选题) 司马迁通过屈原的事例指出一个真理,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
(本题3.0分)A. “疾虚妄”说B. “养气”说C. “发愤著书”说D. “讽谏”说答案: C解析: 无6. (单选题) 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
(本题3.0分)A. “讽谏”说B. “文为世用”说C. “疾虚妄”D. “知人论世”说答案: C解析: 无7. (单选题) 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 )。
(本题3.0分)A. 钟嵘《诗品》B. 曹丕《典论·论文》C. 陆机《文赋》D. 刘勰《文心雕龙》答案: B解析: 无8. (单选题)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
音乐美学研究041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MUSIC & PERFORMANCE 2012.02苏轼“淡美”音乐思想的内涵、特点与意义衡蓉蓉(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随其生活经历和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到晚年时形成以平淡为美的的“淡和”美学观,其基本内涵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一美学思想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和禅宗的“不修之修”中的“表里对立统一”模式。
这一美学观对后来影响很大,了解苏轼平淡美学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准确理解宋以后艺术(包括音乐)审美思潮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苏轼;淡美;平淡之美;对立统一;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601;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2012)02-0041-07收稿日期:2012-03-10作者简介:衡蓉蓉(1981— ),女,江苏宝应人。
南京艺术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突出的建树,对后世发生影响。
在美学上,他随着生活经历和人生境遇的变化,其美学思想也随之变化,到晚年时,形成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观。
这一美学观对后来影响很大,其覆盖面遍及诗、书、画、乐、园林等几乎所有艺术领域,尤其是文人艺术。
因此,分析苏轼平淡美学的内涵和特点,考察其在音乐中的体现,对于准确理解宋以后艺术(包括音乐)审美思潮有积极意义。
一、苏轼以“淡”为美的音乐思想(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的“淡美”思想是通过解读陶渊明、柳宗元、韦应物的诗而提出的。
他在《评韩柳诗》一文中有一段话,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他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
“辞”指语言,文学。
达:表达。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吴怀东内容提要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
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
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
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
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关键词 “质而实绮” 外枯中膏 矛盾两极 易学 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6-0060-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生前身后地位显晦变化最大的诗人,钱钟书《谈艺录》早就指出:“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
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
”①在钱先生看来,欧阳修和苏轼的评论不仅反映了宋人的崇陶认识,而且在陶渊明地位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诗文书画兼工,创作、理论兼通,论文艺才华之全面、美学见识之深刻在古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
苏轼在陶诗价值的再发现、再阐释与地位的提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苏轼不仅隔代为他所见传世的每一首陶诗都进行了唱和,得《和陶诗》109首,而且对陶渊明其人其诗进行了富有个性和深度的理论分析,其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以及“外枯中膏”说已成为陶诗定评,在陶渊明接受史、认识史乃至中国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
《中国文学责备史》名词解说《中国文学责备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 说:孔子提出的对于文学责备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责备标准就是倡导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可以过于强烈,应尽量做到委宛波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说为:兴,指诗歌生动详细的艺术形象能够激发人精神之喜悦,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取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重视诗歌所反应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俗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偏向与感情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涉现实、责备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如人意”说:这是孔子在评论“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 ,原由是由于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能够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责备的要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论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彬彬有礼,而后君子。
”其对于文质的论述,以后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满一致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责备史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责备方法论,是孟子对遍体鳞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认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类文学责备方法论,为中国文学供给了较客观实在的责备原则,后代大批的诗话、词话,大略是在此原则下睁开文学谈论的。
6、“知言养气” 说:这是孟子对于文学责备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一定第一使作者拥有内在精神品行之美,养成浩然之气,而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类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重申一个作家第一要从人品涵养下手,拥有崇高的道德质量,而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苏轼平淡自然的文学观诗词是华美的,以致历经久远,仍被我们反复玩味,这也是诗词的重要价值之一。
而造成这种美的因素很多,其中诗人的真诚占了重要份额。
他们浓缩了深邃的体悟,用一生的执著写就了这美的诗章,诗人的生命之花绽放其中,可谓至诚。
唯其如此,才流传千载而不昧,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能够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体味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而这种浸润心灵的阅读,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言,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修炼和享受吧。
(1)苏轼受到庄子美学的影响,注重美与自然的统一,崇尚平淡的艺术风格。
自然是苏轼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且苏轼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提出这一理论的,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创作实践。
(2)苏轼的自然观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浑然天成和文学创作的平易流畅,批评了那种务为艰深、故作雕琢的不良文风,虽受庄子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强烈的个性意识(3)苏轼崇尚平淡的艺术风格,并对“平淡”的艺术内涵作了深刻的阐释。
他以陶渊明、柳宗元的诗歌为例,提出了“枯淡”的概念。
所谓枯淡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要求在平淡中包含深味,达到形淡而实不淡的境界。
(4)平淡的艺术表现是清新自然,内容上的纯朴明了,意境上的幽雅醇厚以及情趣上的谐谧宜人。
它要求作者将生活观照中所获得的美感融汇在如水一般的清新淡雅之中,用纯朴简洁的形式表现丰富深刻的内容。
(5)苏轼注意揭示平淡与绚烂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绚烂之极就是平淡,平淡以深厚的艺术积累为基础。
(6)苏轼的平淡自然之论主要是针对诗文创作而言的。
它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富于现实意义,对于批判和纠正华艳不实的创作倾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5)◆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
◆教材指出: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 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严羽诗论中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则是前者的对象和结果;即诗入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才学为诗。
◆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以诗的形式论诗,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赞扬了晋代诗人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潘岳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的审美要求。
◆张炎在《词源》中说:苏拭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严羽的)“妙悟”说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浅析苏轼诗论中的“枯淡观”作者:陈世涵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苏轼在诗论中推崇的“枯淡观”,是对宋朝诗歌领域中“平淡观”的再升华。
“枯淡观”的提出,对于重新认识诗歌的美具有巨大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轼诗论中的“枯”、“淡”各自的深层含义,以及“枯”与“淡”之间内在的精神秩序,借此来阐释其“枯淡观”中值得后世继承与玩味的精髓之处。
关键词:苏轼;枯淡;有限;无限一、“枯淡观”之“枯”:有意义的枯诗论中“枯”的概念,并不是由苏轼首家提出。
“枯”的比较详尽的诗论意义早在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就有相关记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
露馀山青,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共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强调的是人因精神上的富足而轻视物质的富足。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强调的是浓烈的外表下则有空虚的内在,浅薄的事物反而更有深味。
苏轼提出的“枯淡”中的“枯”,则更是直接继承了司空图的“枯”的概念与内涵。
其于《评韩柳诗》一文:“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 `如人食蜜,中边皆甜' 。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苏轼所言的“外枯而中膏”,则将“枯”与“膏”两者进行并置。
在苏轼看来,两者并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共存。
当然,也并不是说,诗句简单地、机械地将外枯的形式与有意义的本质叠加,即是符合苏轼眼中的好诗。
枯以实为为前提,无实无枯。
既然苏轼肯定“外枯”的存在,那么,换而言之,是否有“内枯”的存在。
正如“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所言,苏轼看来“中边”都是有“枯”的存在。
此处的“枯”似乎也已经脱离了外在形式的桎梏,转而向诗歌精神内涵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枯而中膏”也有了新的意蕴。
“中膏”不再是与“外枯”并置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或者说是底蕴,后者是前者的吸收与升华。
Research on Su Shi's "Kudan (Dull and Plain)"Style :Also about Implication of Cultural History in "Su Shi's Poems as Compared with Tao Yuan-
ming's Poems"
作者: 高云鹏[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82页
主题词: 苏轼;“枯淡”;“和陶诗”
摘要: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
“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
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
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
苏轼还创作了大量
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内部辅导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第一讲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浅议苏轼文论中的“枯”石浩;刘顺【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苏轼,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自觉进行理论探索的多面手。
当宋朝文人争言“平淡”时,唯独苏轼提出了“枯淡”,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
试揭示作为中国文论术语“枯”的出现过程,并以此去观照苏轼文论中“枯”的含义,揭示其对之前文论中“枯”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Sushi was 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in the Song dynasty ,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also a person who made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literary art .When most of people talked about the Chinese word ‘Pingdan’, of which Sushi presented his idea .So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features of word‘Ku’ in the T heorie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 and contrast the nature of word with that of Sushi ’ s interpretation to discove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is idea .【总页数】3页(P104-106)【作者】石浩;刘顺【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神·意·道:苏轼文论、画论、书论的比较研究 [J], 旷浩源;雷东阳;何云波2.苏轼贬琼期间的文论成就 [J], 李景新3.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试论苏轼的"枯淡论" [J], 金灵芝;韩光明;樊世春4.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穷"与"工"关系理论论略——兼谈苏轼"穷"与"工"关系理论的意义 [J], 高云鹏5.苏轼书论文论"尚意"与书法书卷气 [J], 陈作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苏轼“枯淡”说理论内涵解析:
1、平淡意境:
唐代王维、柳宗元、韦应物等人已自觉地将平淡作为自己创作的审美理想,到了宋代,平淡更成为至高审美理想,苏轼之前的文学家多有论述,如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欧阳修《六一诗话》评梅诗“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等等。
苏轼在《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中提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则不及。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所谓“外枯”是指其意境外在形式之朴素平淡,所谓“中膏”是指意境之内涵意义丰富充实,故有不尽之意深藏其中,而愈嚼愈有味,似淡而实美,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实绮丽丰腴,这是对梅尧臣平淡论的补充和发展。
平淡是寄意深远、意境悠长的审美境界,并非所有文字简朴质实的作品都可以被视作体现了平淡的审美观,只有那些看似质朴实而内涵深远的才是苏轼所谓的平淡。
又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提出“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进一步阐释了枯淡说的内涵。
陶渊明之诗语言朴实平易,在崇尚华丽诗风的东晋并不为世人所接受,但其诗在简古淳朴的语言中却寄予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高尚的人格追求,故受到苏子独好。
2、至味说:
以味论诗自钟嵘《诗品序》评价五言诗“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开始,经司空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韵味说发展至苏轼至味说,提出“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送参寥》)又提出“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将味这一审美范畴的发生地进一步限制在了“淡泊”、“简古”的文学创作风格中,苏轼更注重有限的文字之外体现的无限意味,认为“至味”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的关键所在,平淡含蓄的文字更能蕴含深长绵远的精神内涵,从而韵味更加浓厚。
3、绚烂归于平淡:
苏轼所谓“枯淡”乃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在《与二郎侄一首》中提到:“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
平淡乃是积累了足够的人生阅历与文学创作经历之后方能到达的至高境界,并非容易学
得,即姜夔所言“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因为平淡不仅是一种审美理想,更是一种人生理想,苏轼推崇陶渊明之诗平淡,其实是喜其人胸次浩然、趣诣高远。
苏轼的这一观点开启了后世平淡论的新领域,影响了诸多文论家,如葛立方《韵语阳秋》云:“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
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又如王世贞《书谢灵运集后》之:“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章学诚《王右丞集书后》所言:“摩诘萧远清谧,淡然尘外,诗文绚烂归入平淡”;黄子云《野鸿诗的》批评“以浅近为平淡”,认为:“苟非绚烂之极,未易到此”;袁枚《随园诗话》云:“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苏轼借这一观点具体阐述了达到平淡的途径,年少无知的人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就算模仿长辈写出平淡的作品,也是浅近无味的,只有经历了绚烂的过程才能使平淡变得成熟有韵味,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实绮丽丰腴,亦即“外枯中膏”之妙的原因所在。
4、与陶渊明的关系:
苏轼推崇陶渊明,但他的理论主张与陶渊明的创作却不甚契合。
首先,陶渊明作诗并非绚烂归于平淡,而是出自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意趣。
陶渊明之诗并未经历一个绚烂的过程,相对于苏轼和梅尧臣的平淡论而言,陶渊明之平淡并非“造”得,乃是任性而为浑然天成,没有“覃思精微”的刻意追求平淡的境界,苏轼虽仕途坎坷,却始终没有达到陶渊明那种彻底脱离尘世烦扰的超脱的精神境界,其和陶诗也只不过是学而未能及。
其次,东晋推崇谢灵运清新自然的文风,却是皎然所谓的“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陶渊明虽受宋人推崇,其文学创作却没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的指导,其文学风格完全依赖于人生经历与高尚的人格境界,并不是自觉形成的,陶渊明说到底不是为了成为大诗人而写诗的,他的诗歌不过是追求田园人生理想的一个工具和寄托,其平淡风格并非最终追求的目标,只是中间过程的一个产物罢了,但平淡的诗歌风格却是苏轼追求的至高境界,达到这个目标之后,缺乏能够指引他继续前行的进一步目标,陶渊明“无意”于平淡却开平淡之先河,苏轼“有意”于平淡却无法达到陶渊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