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46
从《浙江潮》看近代浙江籍留日学生的爱国报国思想作者:吕旸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6期摘要:《浙江潮》是由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创办的一份大型进步刊物,1903年2月17日在东京创刊,这部刊物寄托着留学生“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的壮志,愿“青年之势力如浙江潮,青年之气魄如浙江潮,青年之声誉如浙江潮,杂志亦如之”[1]江潮》刊物的创办源于近代留学潮的兴起,清同治十一年(1872)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批幼童由清廷派遣赴美留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此后陆续有些许自费出洋留学之士,但尚未形成思潮。
近代留学生真正兴起及影响在甲午战争之后。
下面即对《浙江潮》的爱国报国思想加以分析。
“提倡爱国主义,呼吁民族精神”是《浙江潮》办刊的主要指导思想,下面,以蒋百里的有关观点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浙江潮;留日学生;爱国报国一、宣扬国魂以立国在第一期的《国魂篇》中,蒋百里将“国民不能强之使同于法英之国民,不能强之使同于日”的根源归结于“不从根除着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造成此种形势的原因在于:国家缺乏国魂这样一个能够聚集民族凝聚力的东西,而此物乃是一国之国魂,“魂”的关键在于“统一”与“爱国心”[2]为,一个国家能立于世界的最重要的凝聚力是民族的爱国思想,当下中国处在“由统一而渐趋于分裂”的格局之中,而在这种格局之下,最令人担心的是“中国文明不长进,中国乃恃之以亡国也”,破解此种局面的最好方式是宣扬“国魂”。
他指出,国魂能使“民族立国于世界,于特性养之,以历史鼓之舞之,以英雄播之,于种种社会上扶其无上之魔力,内之足以统一群力,外之足以吸入文明,与异族抗其力之膨胀”,其“能旋转世界而鼓铸之,而不然者则其族必亡”[1]统一国人的爱国意识,才能使得“一民族能立国于世界”。
这种爱国意识“本之于特性,养之以历史鼓之、舞之,以英雄播之于种种社会上”,它能“旋转世界而鼓铸之”,没有国魂的民族“其族必亡”。
苏轼最后一首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全诗为: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释义: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①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②恨:遗憾。
赏析: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
如该诗写到的,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那烟雨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潮水依旧是浙江的潮水。
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象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
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
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刺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
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
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这首诗颇富禅意,一般都把它当作禅宗的悟道诗,全诗展示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
创作背景:某日,苏轼到了庐山。
名山大川,气象万千,是日,天朗气清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登山访寺。
走近一座山寺,只见亭阁灵秀,树木蓊郁,粉墙雪白,一个老僧迎了出来。
“请问施主,是东坡居士吗?久仰,久仰。
庐山烟雨浙江潮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庐山烟雨浙江潮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庐山烟雨浙江潮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烟雨浙江潮宋代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赏析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
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
《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
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
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
课文解读
《观潮》是传统课文,与《浙江之潮》描写的是同一景观,同样写出了浙江潮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的气势。
这两篇开头一句都是中心句,“伟观”和“奇观”是中心词,中心句、中心词概括了浙江潮(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学习《观潮》有两点需注意:
第一,江面上有个从“风平浪静”到“风号浪吼”,最后又归于“平静”的过程。
静是为了衬托动,衬托声。
第二,如何“观”写得很具体,既从侧面烘托钱塘江潮多么震撼人心,又直接抒发作者对自然“雄伟奇观”的赞叹。
观潮人的表现按照潮头来前——潮头来时——潮头过后三个阶段的顺序描写。
潮头来前潮水是下午来,“我们”却“早上”就到了盐官镇,为的是占到“观潮最好的地方”,晚点就没有了,因为“这时候”,“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既写出了钱塘江潮声名远播,也写出了人们对这种奇观的神往。
潮头来时潮在远处,人们“踮着脚”望;潮至近处,人群“沸腾起来”;潮在眼前,人们感到“惊心动魄”。
过去“几百人猝不及防,被潮水席卷而去”的事件,既说明潮水来势凶猛,排山倒海,也说明观潮人倾心观潮,被这“大自然的雄伟奇观”震慑,以致离潮太近,忽略了安全问题。
潮头过后潮头已“奔腾西去”,“过了很久”,观潮的人还没有离去,“再看”,又“看看”,潮头已去,人们还沉浸在当时那种情境中。
《浙江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浙江潮》的基本内容,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浙江潮》的阅读与理解。
2. 潮汐的基本知识的介绍。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浙江潮》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2)潮汐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潮汐的形成和变化机制的理解。
(2)课文中的部分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浙江潮的壮观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浙江潮》,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知识介绍:(1)介绍潮汐的基本知识,包括潮汐的定义、形成原因、变化规律等。
(2)解释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词语和句型学习:(1)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2)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潮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了解,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短文。
(2)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设计的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浙江潮》读后感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浙江潮》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观赏钱塘江的潮起潮落。
昨天,我们学习了《浙江潮》这一课,这篇文章它与其它的文章不同,它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内容是:浙江之潮,天下之奇观也。
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城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我理解的《浙江潮》的意思是: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是海潮最盛大的时候,到十八日。
当潮水远远的出现在(钱塘江的)入海口时,仅仅像一条银线,过了一会儿,(当潮水)渐渐涌进,就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波涛好像连着天空涌来,洪大的声音好像雷霆一样。
波涛汹涌(好想要)吞天沃日、冲洗了太阳,气势非常雄伟豪壮。
杨城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想给他系上一条白玉腰带”就是这种景象。
钱塘江,你的美丽,我以后一定要到哪里欣赏风景。
在浙江海宁市盐官镇,这一天,来观潮的人有很多,数也数不清,人山人海的。
如果登上海塘大堤,景色也很美:“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周围还有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在午后一点左右,远处会传来隆隆的响声。
但你会什么也看不见,过一会儿,潮水就来了,慢慢的,他一会就形成了两丈多高的水墙,在等一会儿,那响声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
钱塘江的大潮,这里比其他地方的潮都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
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四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公里。
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通过读这篇课文,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尽管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但是人类可以不断地认识自然并且改造自然。
《浙江潮》资料周密(1232-1298),中国宋元间文学家。
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文学家。
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
另有同名人士,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钱江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每当大潮来临,巨浪汹涌澎湃,气势雄伟,潮声震天动地,如千军万马,横江翻腾,真有“翻江倒海山为摧”之势。
潮头一般高1至2米,最高达5米以上,以每秒5至7米的速度浩浩荡荡向上游挺进,势如破竹,蔚为壮观。
明代文学家张舆曾为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罗刹江(即钱塘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
六鳌倒卷银河阔,万马横奔雪嶂高。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而豪富贵宦争赏银。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译文: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的奇观。
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时候。
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越来越近,就看见玉城雪岭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
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好像吞没了天空,冲荡了太阳,其气势非常的雄伟豪壮。
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的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不久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样。
五年级语文《浙江潮》导学案主备教师:复备教师:班级:___姓名:___等级:___日期:___学习目标1、认字7个,写字10个。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浙江之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古文意思,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浙江之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学案导案自主读识1、给下面生字注音组词。
潮吞县塔亭隆闷坦裂涨2、正确、流利课文。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
精读课文1、自主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4、教师引导,领悟课文主旨。
【学法指导】认真读课文,细细品味,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的伟观?从文中画出有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读古文,说一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提出要求,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1、多音字盛系涨闷2、组词潮()塔()残()嘲()搭()贱()浙()秃()链()淅()委()涟()3、《观潮》这篇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独立完成。
积累运用1.摘抄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
日期:•浙江潮简介•浙江潮的形成与演变•浙江潮的旅游资源•浙江潮的文化内涵•浙江潮的观赏与安全目•总结与展望录01浙江潮简介浙江潮的地理位置浙江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它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
由于杭州湾是一个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可达10米;退潮时,海水又缓慢地退出湾口,潮差可达6米。
因此,浙江潮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世界著名的强潮海浪之一。
浙江潮的历史背景浙江潮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当时,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也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由于大量船只往来频繁,为了防止船只被大潮冲走,当地人开始修建堤坝和桥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堤坝和桥梁逐渐成为浙江潮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浙江潮的自然景观02浙江潮的形成与演变浙江潮的形成原因地理位置01海洋潮汐02地形与潮流03现代浙江潮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潮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发展。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对浙江潮的研究和观测更为精确。
古代浙江潮在古代,浙江潮就已被人们所知。
古代文献中已有对浙江潮的描述和记录。
例如,《史记》中就有关于浙江潮的记载。
影响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浙江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对浙江潮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浙江潮的历史演变过程浙江潮的未来发展趋势持续观测与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浙江潮的观测和研究将更加深入。
通过持续的观测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浙江潮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为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好准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浙江潮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限制近海开采、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浙江潮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03浙江潮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浙江潮的旅游价值自然景观价值旅游经济价值浙江潮的旅游景点及特色钱塘江大潮千岛湖舟山群岛杭州出发上海出发浙江潮的旅游路线及行程安排04浙江潮的文化内涵浙江潮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浙江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浙江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古代诗词中的浙江潮在古代诗词中,浙江潮常常被用作抒发情感、描绘风景的题材。
《浙江潮》教材理解导读:《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
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
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
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
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
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案设计《浙江潮》是一篇文字精炼的古文,寥寥数语却将浩浩汤汤的浙江潮刻画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浙江潮》教案设计】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比古今语言的不同风格,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设计理念:(1)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和节方法,通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联系,互文理解,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
(2)以读促悟: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韵味,在多层次的诵读中理解内容,提升语感,表达对浙江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材解析:《浙江潮》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由文言文《浙江之潮》和现代文《观潮》组成。
两篇文章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内容展示了浙江潮的形色声势,表达了作者对浙江潮这一千古奇观的赞美之情。
《浙江之潮》语言凝练,比喻形象新颖,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观潮》则更为细致,从“观”的角度入手,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叙了浙江潮惊心动魄的气势,表达了观潮人的赞叹之情。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浙江之潮》,《观潮》作为辅助理解材料。
《浙江之潮》从概括评价,到细致描写,再到名人诗评,文字虽少,内容丰富,尤其是对于浙江潮形色声势的描写可谓是精致准确,充满想象,回味无穷,是指导学生学习诵读、解读和语言创作的好素材。
生情分析: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结合不同的语境选择字音、字义,能借助一定的现代文辅助理解。
诵读能力较强,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表现力。
但是学生对于浙江潮缺乏直观的感受,情感表达上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
同时,对于诗化语言的凝练性表达还需要指导提升,需要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指导学生准确表达,写出诗韵。
2021年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原文及教案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原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
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据说解放前的一年,曾有大潮上岸,几百人猝不及防,被潮水席卷而去。
而今天,站在坚固的海塘大堤上,则是有惊无险,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雄伟奇观。
再看那江面,潮头已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是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起六米多高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教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更深刻的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