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1
- 格式:ppt
- 大小:940.50 KB
- 文档页数:64
《大医精诚》原文展开全文《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医术精通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原文《大医精诚》孙思邈〔唐代〕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
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
古名贤治病,多⽤⽣命以济危急,虽⽈贱畜贵⼈,⾄于爱命,⼈畜⼀也。
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乎!夫杀⽣求⽣,去⽣更远。
吾今此⽅所以不⽤⽣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之。
能不⽤者,斯为⼤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念蒂芥之⼼,是吾之志也。
夫⼤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意深⼼,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得参差。
虽⽈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到病家,纵绮罗满⽬,勿左右顾眄,丝⽵凑⽿,⽆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如⽆味,醽醁兼陈,看有若⽆。
所以尔者,夫⼀⼈向隅,满堂不乐,⽽况病⼈苦楚,不离斯须,⽽医者安然欢娱,傲然⾃得,兹乃⼈神之所共耻,⾄⼈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议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矜⼰德,偶然治差⼀病,则昂头戴⾯,⽽有⾃许之貌,谓天下⽆双,此医⼈之膏肓也。
⽼君⽈:“⼈⾏阳德,⼈⾃报之;⼈⾏阴德,⿁神报之。
⼈⾏阳恶,⼈⾃报之;⼈⾏阴恶,⿁神害之。
” 寻此⼆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不得恃已所长,专⼼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于冥运道中,⾃感多福者⽿。
⼜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炫功能,谅⾮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之鄙俚也。
《⼤医精诚》⽩话译⽂晋代学者张湛说:“经典的医⽅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
”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脉营卫之⽓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的⽿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但⼨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的流通输注,有⾼低浅深的差别。
孙思邈《⼤医精诚》全⽂孙思邈《⼤医精诚》全⽂转⾃:吉祥果师兄博客/s/blog_6225de410102y4lr.html(2017-05-09 19:56:15)转载▼分类:祖师开⽰孙思邈《⼤医精诚》全⽂张湛⽈:夫经⽅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外异,亦有内异⽽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脉荣卫之通塞,固⾮⽿⽬之所察,必先诊脉以审之。
⽽⼨⼝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流注有⾼下浅深之差,肌肤筋⾻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精微者,始可与⾔于兹矣。
今以⾄精⾄微之事,求之于⾄粗⾄浅之思,其不殆哉。
若盈⽽益之,虚⽽损之,通⽽彻之,塞⽽壅之,寒⽽冷之,热⽽温之,是重加其疾⽽望其⽣,吾见其死矣。
故医⽅⼘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世有愚者,读⽅三年,便谓天下⽆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可⽤。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医道已了,深⾃误哉。
凡⼤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欲⽆求,先发⼤慈恻隐之⼼,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等,皆如⾄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惜⾝命。
见彼苦恼,若⼰有之,深⼼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赴救,⽆作功夫形迹之⼼。
如此可为苍⽣⼤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古名贤治病,多⽤⽣命以济危急,虽⽈贱畜贵⼈,⾄于爱命,⼈畜⼀也,损彼益⼰,物情同患,况于⼈乎。
夫杀⽣求⽣,去⽣更远。
吾今此⽅,所以不⽤⽣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之。
能不⽤者,斯为⼤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念蒂芥之⼼,是吾之志也。
夫⼤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意深⼼。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得参差。
虽⽈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大医精诚原文大医精诚原文唐·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大医精诚》孙思邈著医术精通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
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大医精诚》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出自唐代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千金方》)的第一卷。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大医精诚》古代原文内容+白话译文《大医精诚》内容《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原文如下: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大医精诚》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篇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
其原文展现了医者应有的高尚品德和精湛医术,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原文及对应的翻译: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大医精诚全文及白话译文《大医精诚》是一篇古代医学经典,全文共分为三篇,分别是《大医精诚篇》、《金匮要略篇》和《千金方篇》。
这篇经典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圣经”。
《大医精诚篇》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医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以下是《大医精诚篇》的全文及白话译文:大医精诚篇夫大医者,志在圣明,不在富贵。
故能弃利害,而全其道者,不多矣。
大医的志向在于追求圣明,而不是追求富贵。
因此,能够舍弃利益和损失,坚持自己的医学道路的人并不多。
夫医者,志在救人,苟能医其所病,不问其贵贱贫富,亦不贵其所贵,贱其所贱,故天下莫不称其仁。
医生的志向在于救人,只要能够治愈病人的疾病,不问其身份地位和财富,也不看重他们看重的东西,轻视他们轻视的东西,因此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仁慈。
夫医者,能以一身之力,救死扶伤,去病除残,不求名利,不计得失,此其所以为大医也。
医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垂危的人,治愈疾病,消除残疾,不追求名利,不计较得失,这就是他们成为大医的原因。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医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言行举止,服用药物,从事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以及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方面。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医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言行举止,服用药物,从事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以及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方面。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医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言行举止,服用药物,从事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以及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方面。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大医精诚(摘要)唐·孙思邈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cè)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è)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yán)蚩(chī),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chuàng),勿避险巇(xī)、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chéng)神内视,望之俨然(yǎn rán),宽裕汪汪(wāng wāng),不皎(jiǎo)不昧(mèi),省(xǐng)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dì)覃(tán)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chěng)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qí)罗满目,勿左右顾盼(mian);丝竹凑(còu)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dié)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 lù)兼陈,看有若无。
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yú),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xuè)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zī)毁诸医,自矜(jīn)己德,偶然治瘥(chài)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寻此贰(èr)途,阴阳报施,岂诬(wū)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shì)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孙思邈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
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ù)兼陈,看有若无。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简介:《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医术精通张湛(东晋学者)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如果)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xi)、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大医精诚”这一理念出自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是对医者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高度概括。
以下为大家呈现“大医精诚”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丝竹凑耳,珍羞迭荐,不可顾也;丝竹凑耳,不可听也;珍羞迭荐,不可尝也。
《大医精诚》古代原文内容+白话译文《大医精诚》内容《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原文如下: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原文】张湛曰(1):夫经方之难精(2),由来尚矣(3)。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4),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5),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6)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译文】晋代学者张湛说:“经典的医方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
”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
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原文】今以至精至微之事(7),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8),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译文】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
这些治疗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愈,我却看到他更加危重了。
所以医方、占卜,是难以精通的技艺。
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能懂得那深奥微妙的道理呢?【原文】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9),深自误哉。
【译文】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
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