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3
白杨礼赞-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浙江临安南村白杨林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白杨礼赞》的文学魅力和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珍视生命的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视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观念,感受到白杨林的独特魅力和意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特点,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意义。
2.掌握论述策略: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学会用语言论述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辩证思考。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呈现白杨林的照片或景点介绍,了解白杨林的地理环境、生态、历史文化背景等,引发学生对于白杨林的关注和兴趣。
2. 文本导入通过朗读白杨礼赞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白杨林的情感和思考,引发学生进一步对于该诗歌的深入思考。
3. 阅读分析1.精读文本,理解文学艺术构成要素。
2.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调、情感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文学意义。
3.阅读扩展,进行情感联想。
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与白杨林的关系,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 论述表达1.学生分析单一主题的议论文,加强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感受之后,进行写作和表达,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5. 互动练习1.组内小组讨论:几个小组结合班级議题和自身学习生活问题,分析和借鉴其他小组的议论文,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交流。
2.全班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进行论述和交流。
6. 作业布置现场完成作为测试,交给老师现场阅卷。
四、教学反思白杨林环境的生态知识与白杨林文化历史这两个有重要关联的知识点,同时结合应用场景,让学生参观白杨林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作品中诗歌的文学魅力和情感表达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及文学鉴赏来进行教学,同时注重文化教育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用多种手法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歌曲《小白杨》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讲授新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同时,穿插写作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堂练习:通过口头表达、仿写句子等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白杨树特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指出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对学生写作的启示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口头表达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仿写句子等。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的托物言志的短文,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4白杨礼赞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教学提示】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2.能够感受作者对白杨的情感,理解赞颂的特点;3.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4.能够学会使用词语的情感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白杨礼赞的特点,学会用词语的情感色彩来表达情感;2.体会作者对白杨的深深的爱戴之情;3.学会通过本文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白杨,如课堂讲解、图片展示、音频播报等;2.以理解作者的情感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性理解文章;3.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主体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并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树,然后讲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第二遍朗读。
3. 文本理解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为学生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生动的描写;2.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例如提问、点拨解释等;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描写白杨的词语,并让学生理解其情感色彩,提高学生理解情感表达的能力。
4. 个人思考表达教师让学生通过思考白杨树的特点和本文的描写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知识点总结文章以作者在青海采风时看到一个大白杨,感到非常欣慰,从而写下了这篇礼赞白杨的文章。
文章中反复使用了描写白杨的词语以及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在文章中营造出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学会使用情感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六、学生作业1.阅读本文、自主思考;2.选择一颗自己喜欢的树,用一篇文章来描写这棵树,并用情感色彩丰富文章中的描写。
14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二、背景介绍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
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
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
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
《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三、整体感知课文:一、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解决字音词义。
三、提出疑难,相互交流。
读准下列词语zhān zǎi dài suō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yìyín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yān dǐqí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qiú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解题:《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14 白杨礼赞茅盾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3.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写法,理解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第二部分(2~8段):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4段):描写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第5、6段):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第9段):对比楠木,再赞白杨树,呼应开头。
二、深入探究——白杨形象学生回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明确以下问题: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明确: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这几个方面又分别突出了白杨树什么样的特点?明确:3.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明确:生长环境相同;都“极普遍,不被人重视”;都“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4.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重点研读——理解写法1.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描写高原风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暗指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埋下了伏笔。
3.指导学生朗读7~9段并讨论:(1)为了写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明确: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4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理解并恰当运用象征手法。
3.正确理解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4.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并恰当运用象征手法。
2.正确理解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课件出示一组树的图片,让学生来表述自己喜欢哪种树,为什么,然后导入新课。
第 2 页第 3 页(1)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第 4 页明确: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多种形式的朗读)(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明确: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 5 页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14 白杨礼赞【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这里有几种植物,看看大家都喜欢哪种?梅花、松树、白杨树、竹子、兰花。
(找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各种花、各种树都有被人喜爱、赞美的理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赞美白杨树的文章――《白杨礼赞》。
(板书文题)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小组展示作者及时代背影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小组内听写课后“读读写写”内容。
三、讲授新课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小组内完成,班级展示。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依据问题思考,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______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______和_______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课题 14 白杨礼赞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 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3. 理解象征手法,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2.理解象征手法。
策略方法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导学1. 了解茅盾的有关资料。
2. 自学生字词:主宰(zǎi)倦怠(dài)锤炼(chuí)恹恹(yān)虬枝(qiú)婆娑(pó suō)晕圈(yùn)秀颀(qí)倔强(jué jiànɡ)楠木(nán)坦荡如砥(dǐ)无垠(yín)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交流感知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1.导入新课:树是自然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的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的是松的傲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的是竹的坚韧,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吧。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三、研读课文:1.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第4自然段中的“那”到第6自然段中的“这”,从第1教师适时引导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自然段中的“赞美”到第9自然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2. 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四、课堂总结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
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
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三、精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
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1、通过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等,明白这是一棵不平凡的树。
2、通过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法指导】1、创设情境,快乐朗读。
2、情感体验,悟情悟理。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A.上课后,“小老师”指两位同学到黑板把学案的第一题板演字音。
B.学生做学案的同时,老师播放阎维文的《小白杨》,学生边听边做学案的《预习反馈》部分。
C.指两位学生到黑板批改,其余同学同桌之间互批。
D.“小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明确字词等。
E.学生齐读两遍加深记忆。
2.导语:刚才听的一曲《小白杨》唱遍了大江南北,他赞颂了小白杨。
茅盾这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小白杨,那就是——大家齐说课题——白杨礼赞。
3.教师板书课题且释题:白杨是指白杨树;礼赞是崇敬和赞美。
题目即是对白杨树崇敬和赞美。
4.“小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作家作品。
5.师:那这节课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投幻灯片)。
师: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先略读课文来感知屏幕上的问题(温馨提示:学生出声略读课文,摘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二、初读感知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五次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画出来。
(预测:生1: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生2: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1.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师生共同明确。
2.我们注意红字部分,齐读一遍也来赞美一下白杨树。
个别学生读、学生齐读,希望通过朗读来带动学生对白杨树的喜爱等。
3.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句子相似,这在文章结构上称为“首尾呼应”。
4.师问: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学生答:九个。
“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多次,那它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