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作品43第六首致春天钢琴谱Grieg-ToSpringOP.43No.6乐谱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4
《致春天》
2、师生歌声问好。
二、导入
1、请学生观看北欧的风光视频(背景音乐为《致春天》)
提问:这是哪里的风光?视频中的景色是什么季节?背景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2、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
地处北欧的挪威春天来临的特别晚,那里的人民是多么盼望春天的到来。
挪威的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也喜爱春天的美好,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他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一位音乐家,我们曾听过他写的《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晨景》。
三、欣赏《致春天》。
1、带着盼望喜悦的心情初听《致春天》。
提问:你能根据旋律的变化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分段细听
(1)听第一部分的主题,说一说这段音乐的特点和情绪。
听一听主题音乐一共出现了几次?A1和A2主题的旋律线有什么不同?
(2)听第二部分,这部分的情绪有什么样的变化?情绪的变化是什么音乐要素起的作用?(旋律和速度的变化)
(3)听第三部分,旋律对比与第一部分有什么不同?(音域变高,力度加强,伴奏更加丰富)
3、复听《致春天》全曲,画出图形谱。
启发学生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
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与联想。
4、表现乐曲。
(1)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达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
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2)小组分组展示。
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致春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致春天》是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春景》的欣赏曲目。
这首钢琴抒情小品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谱写的春的颂歌。
主要描绘了春天降临大地的情境,表达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乐曲为单三段体结构。
教学目标:1、从音乐中充分感知春天的美和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景象。
2、聆听乐曲,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体会音乐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
3、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划旋律线去感受旋律的起伏。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格里格的音乐创作背景。
2、根据节奏、速度、旋律的不同表现,区分作品的段落,并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光盘,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请你用一个词语或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自由畅谈师:听,太阳的暖流融化了岩石上的冰层,滴下一个个晶莹的水珠,宣告着春天的来临。
请你说说你听到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它仿佛模仿了什么样的声音来告诉我们春天来临了?(播放乐曲的引子)生:作答2、简介作者和国家师: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一小节旋律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作品《致春天》中的引子。
(师板书:致春天)师:谁知道挪威这个国家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挪威位于地球的北半球的高纬度,冬季从一年的十一月到第二年的一、二月,整个冬季漫长而又黑暗。
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出示挪威的相关图片)师:如果你是挪威人民,当春天来到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生:答二、完整聆听乐曲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完整地聆听乐曲《致春天》。
(聆听全曲第一遍)师:格里格是用什么乐器表现这首乐曲的?生:答师:是的,这是一首钢琴抒情小品,是格里格谱写春天的颂歌。
师:让我们一起细细品位这首《致春天》吧!(聆听全曲第二遍)师:这首乐曲分为几部分?请大家边听边用手势告诉老师。
生:答(三部分)1、聆听第一部分师:这部分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平静)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怎样?(弱、速度稍慢、节奏舒展)师:为什么作曲家将这段旋律作了这样的处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曲家的意图是为了表达春天是犹如很腼腆的小姑娘般悄悄地出现的,并非很突然地来临,让人感觉春天的脚步是悄悄的走近的。
1.钢琴曲《致春天》格里格作者介绍: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为其包括六首小曲的钢琴曲集《抒情小品》第三集的最后一首。
也是作者所作六十六首抒情小品中最著名的一首。
作品介绍: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升F大调,热情的快板,6/4拍。
乐曲首先在高音区轻轻地、连续地奏出用主和旋构成的两小节前奏,犹如春天轻轻地敲门声。
在这一和弦的衬托下,乐曲在低声部呈示悠长柔和的主题。
主题A:旋律犹如一首流丽的抒情独唱曲,纯朴而温暖,充满对春天的赞美和歌颂。
乐曲进入中间部后整个音域向下移动。
主题B在高声部与低声部相隔八度同时出现,陪衬的和弦移至内声部。
主题B:这一主题色彩略为暗淡,蕴涵着几分惆怅。
随后,渐渐增强力度,使乐曲情绪逐步激动起来。
接着,乐曲移至高音区,用八度再现主题A。
这一抒情旋律在分散和弦衬托下显得更为温柔,最后,在悠长的颂叹声中静静地结束。
演奏时间为3分钟。
2.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作者介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作品介绍: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钢琴曲《致春天》
作者介绍: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为其包括六首小曲的钢琴曲集《抒情小品》第三集的最后一首。
也是作者所作六十六首抒情小品中最著名的一首。
作品介绍: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升F大调,热情的快板,6/4拍。
乐曲首先在高音区轻轻地、连续地奏出用主和旋构成的两小节前奏,犹如春天轻轻地敲门声。
在这一和弦的衬托下,乐曲在低声部呈示悠长柔和的主题。
主题A:旋律犹如一首流丽的抒情独唱曲,纯朴而温暖,充满对春天的赞美和歌颂。
乐曲进入中间部后整个音域向下移动。
主题B在高声部与低声部相隔八度同时出现,陪衬的和弦移至内声部。
主题B:这一主题色彩略为暗淡,蕴涵着几分惆怅。
随后,渐渐增强力度,使乐曲情绪逐步激动起来。
接着,乐曲移至高音区,用八度再现主题A。
这一抒情旋律在分散和弦衬托下显得更为温柔,最后,在悠长的颂叹声中静静地结束。
演奏时间为3分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