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对墨西哥水泥反倾销案
- 格式:docx
- 大小:30.36 KB
- 文档页数:11
WTO《反倾销协议》第17.4条解析--从“危地马拉水泥案”到“美国WTO《反倾销协议》第17.4条解析WTO《反倾销协议》第17.4条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简称DSU)附件二指明的“特别或附加的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之一。
该条规定了在涉及反倾销调查的争端中,成员方如何正确地将争端事项提交WTO争端解决机构处理的问题。
在“危地马拉水泥案”中,墨西哥提交的争端被上诉机构裁定为不符合第17.4条,建议墨西哥重新提交;在“美国《1916年反倾销法》案”中,美国根据第17.4条提出的抗辩则被上诉机构裁定为对该条的曲解而不予采纳。
可见,正确地理解该条的含义对于适当地行使WTO成员方的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方,作为目前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研究和运用好《反倾销协议》第17.4条对于我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利益更具有现实必要性。
本文结合这两个案件对17.4条的所处理的“特殊性”问题以及其中规定的三种措施的性质进行了解析。
一、为特别或附加的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根据DSU附件二,《反倾销协议》(Agreement on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Ⅵ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1994以下简称ADA)第17条第4至7款为特别或附加的(special or additional)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
其中第4款规定了成员方经过协商程序后将争端事项提交争端解决机构(以下简称DSB)的问题。
其规定如下:论文网“如果要求协商的成员认为根据第3款规定的协商没有达成相互同意的解决办法,而且如果进口成员的行政当局已经采取最终行动征收最终反倾销税或接受价格承诺,则该成员可将此事项提交DSB处理。
如果某一项临时措施具有重大影响且该要求协商的成员认为该临时措施违背了第7条第1款的规定,则该成员也可以将此事项提交DSB 处理。
外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美国对中国企业反倾销案例第一部分、外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 (1)美国对中国企业反倾销案例 (1)案例一美国对中国薄荷醇反倾销案(1980年7月2日) (2)案例二美国对中国陶瓷餐具反倾销案(1982年7月19日) (7)案例三美国对中国缝制帽子反倾销案(1988年5月26日) (11)案例四美国对中国三氧化锑反倾销案(1991年5月2日) (17)案例五美国对中国制动鼓和制动盘反倾销案(1996年4月) (23)案例六美国对中国首例钢板反倾销案(1996年12月3日) (27)案例七美国对中国漆刷反倾销案(1999年8月27日) (33)案例八美国对中国钢丝绳反倾销案(2000年3月17日) (42)案例九美国对中国折叠礼品盒反倾销案(2001年3月12日) (49)案例十中国输出美国球轴承反倾销案(2002年2月15日) (63)案例十一美国对中国滚珠轴承反倾销案(2002年3月25日) (75)案例十二美国对中国、马来西亚彩电反倾销案(2003年5月2) (95)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 (98)案例一欧盟对中国扑热息痛反倾销案(1981年12) (98)案例二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刷子征收反倾销税案(1988年) (101)案例三欧共体对我国小屏幕彩电征收反倾销税案(1988年11月) (103)案例四欧盟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案(1988年11月) (105)案例五欧盟诉日本、中国等国打火机反倾销案(1991年11月25日) (122)案例六欧盟对中国黄磷反倾销案(1999年1月4日) (127)案例七欧盟诉中国、韩国电子秤反倾销案(1999年9月16日) (137)案例八欧盟对中国节能灯反倾销案(2000年5月17日) (145)案例九欧盟对中国花岗石的反倾销案(2000年11月11日) (150)案例十欧盟对中国氧化锌反倾销案(2000年12月20日) (154)案例十一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糠醇作出反倾销初裁(2002年8月9日) (160)日本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 (163)案例一日本对中国硅锰反倾销案(1991年11月29日) (163)韩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 (178)案例一韩国对中国一次性打火机反倾销案(1997年2月27日) (178)案例二韩国对中国糠醇反倾销案胜诉案件(1997年4月30日) (180)加拿大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 (184)案例一加拿大对中国热轧钢板反倾销案(2001年1月19日) (184)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 (189)案例一澳大利亚对中国草柑膦反倾销案(1996年3月27) (189)案例一印度对中国焦炭反倾销案件(1997年8月28日) (193)案例一美国对中国薄荷醇反倾销案(1980年7月2日)一、案情概述1980年6月11日,美国新泽西州的Haarmann&Reiner公司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薄荷醇提起反倾销诉讼。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第三方”制度内容提要:中国加入WTO后,必将利用其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方”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一项特色制度。
本文希望通过对“第三方”制度概况的介绍,能引发各界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第三方”制度的重视和研究热情,为我国入世后利用这一机制制造更优良的法律环境。
关键词:WTO,第三方,争端解决,第三人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有一个超级有特色的“第三方”制度。
自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截至2002年2月2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以下简称DSB)已受理争端解决案件244例,其中92起案件由73个专家组处置 .这些案件中,大多数都有“第三方”介入,仅在2001年了案的13个案件中,每一个案件都有“第三方(third party)”参与。
其实,在DSB成立之初的第一个由专家组受理的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关于汽油标准纠纷案中,就已显现了第三方。
那时澳大利亚、加拿大、欧共体和挪威保留作为第三方加入争议解决的权利。
那么,到底何谓“第三方”?其声明保留的“第三方权利”具体又有哪些?“第三方”制度的意义和目的有安在?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WTO《关于争端解决规那么和程序的谅解协定》(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以下简称DSU)第10条第2款对“第三方”作出了简单的概念,即“对专家组审议的事项有实质利益(substantial interest),且已将其利益通知DSB的成员”,据此概念,要成为第三方需具有以下条件:①必需是WTO成员;②对争议事件具有实质利益;③该争议已进入专家组程序;④该成员方已将其对争议事项有实质利益的意思通知了DSB.从这些条件来看,第一、三、四个条件都不是实质性要求,唯有第二个条件能够算是实质性的。
对WTO反倾销协议中倾销认定的解析WTO反倾销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一项针对国际市场上倾销的协议。
在协议中,WTO规定了如何认定倾销以及如何实施反倾销措施。
关于对WTO反倾销协议中倾销认定的解析,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案例是美国钢铁反倾销案。
此案起于2001年,美国向WTO提出了控诉,指控多个国家在向美国出口钢铁时存在着倾销行为。
WTO在调查过程中,认定多个国家确实存在着倾销行为,并允许美国对这些国家的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
这个案例表明,在WTO反倾销协议中,认定倾销行为的依据主要是比较售价和成本价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是否导致了市场扭曲。
第二个案例是中国光伏产业反倾销案。
此案起于2012年,美国和欧盟向WTO提出了控诉,指控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着倾销行为。
WTO在调查过程中,认定中国确实存在着倾销行为,并允许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
这个案例表明,在WTO反倾销协议中,认定倾销行为的依据并不仅仅是比较售价和成本价之间的差距,还包括了是否存在国家补贴以及国家附加价值税等因素。
第三个案例是韩国超市食品反倾销案。
此案起于2018年,韩国向WTO提出了控诉,指控美国进口韩国超市的食品存在着倾销行为。
WTO在调查过程中,最终认定美国并不存在倾销行为。
这个案例表明,在WTO反倾销协议中,认定倾销行为不是单纯的比较售价和成本价之间的差距,而是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市场条件、成本结构、销售渠道等方面。
综上所述,WTO反倾销协议中的倾销认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不同的案例也表明了这一点。
未来,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贸易关系的调整,WTO反倾销协议的实践也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因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监管与合作,遵守WTO反倾销协议,并在协商中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
只有通过合作与协调,才能在全球贸易上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谈WTO争端解决程序的适用范围WTO争端解决程序主要规定在《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其适用范围是该谅解第1条的规定。
[1]一、本谅解的适用范围本谅解适用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按照附录1所列适用协定[2]中的磋商和争端解决规定而提起的争端。
每个适用协定都有磋商和争端解决的规定,适用于有关本协定项下权利义务的争端。
例如,《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第7条第1款规定,如果一成员认为另一成员的补贴措施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就可要求进行磋商。
第7条和第30条还对双方的争端解决作出了规定。
因此,根据这些规定提起的争端,应当适用本谅解。
[3]第二种情况是成员之间就《WTO协定》和本谅解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争端而进行的磋商和争端解决。
附录1所列适用协定包括了《WTO协定》和本谅解本身,但《WTO协定》中涉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关于磋商和争端解决的规定;本谅解也涉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但并没有对这些权利和义务规定磋商和争端解决程序。
因此,关于这两个协定中权利和义务的磋商和争端解决,也适用本谅解规定。
与其它具体协定相比,《WTO协定》和本谅解属于成员总的权利和义务,常常体现在其它具体协定中,因此这种磋商和争端解决可以单独进行,但也可以与其它适用协定结合进行。
[4]《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最后文件》中,包括了《WTO协定》及其附件、部长宣言和决定,以及《关于服务承诺的谅解》。
对于《WTO协定》及其附件,本谅解附录1没有提及《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这应当理解为本谅解不适用于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或者说不能根据这一协定提起争端解决。
本谅解也没有提及众多部长宣言和决定中,而这些宣言和决定显然对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也作出了规定。
合理的理解是,由于这些宣言和决定大多与单个适用协定有关,当就这些适用协定援用本谅解时,也就捎带上了宣言和决定。
《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由于已经被有关成员列入其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应适用本谅解的规定。
二、抵触1、适用协定与本谅解抵触[5]如上所述,各适用协定都有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
倾销与反倾销案例倾销是指出口企业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产品,从而获取市场份额的一种行为。
倾销行为会对市场竞争产生明显的扭曲效果,对本地企业造成严重的竞争压力,甚至导致本地企业倒闭,失去市场份额。
为了保护本地产业,各国政府都出台了反倾销政策,以限制或惩罚倾销行为。
一个典型的倾销与反倾销案例是2009年美国发起的对中国进口轮胎的反倾销案。
在该案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中国轮胎对美国本地轮胎产业产生了实质损害,并采取了反倾销措施。
根据该措施,对中国轮胎实施额外的反倾销税,旨在提高中国轮胎的进口成本,减少其竞争力。
这一措施引发了轮胎贸易的争议和反对声音。
这起案件中,美国的反倾销行为被广泛批评。
批评者认为,美国通过提高进口轮胎的成本,实质上是对中国轮胎进行了歧视性贸易保护,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
同时,这一措施也影响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使其无法享受来自中国轮胎的低价产品。
然而,反对美国反倾销措施的声音并未改变美国的立场。
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轮胎的倾销行为对美国本地轮胎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有必要采取措施限制中国轮胎的进口。
美国贸易代表署表示,这一决定是基于对经济数据和证据的仔细分析,权衡了各方利益后做出的决定。
这起倾销与反倾销案例充分体现了倾销与反倾销之间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倾销行为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低价产品;另一方面,它也会对本地产业造成严重的冲击,给政府和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而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虽然可以保护本地产业和就业,但也会对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反倾销措施时,需要慎重考虑各方利益,并寻求更加合理和平衡的解决办法。
贸易救济案例贸易救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正当贸易行为的损害,采取的一种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应对重大市场扰乱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维护国内产业的利益,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贸易救济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贸易救济的实际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反倾销案例。
2018年,中国对进口自美国的聚氯乙烯(PVC)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并对美国PVC产品征收了反倾销税。
中国国内PVC产业受到了美国PVC产品的倾销行为的损害,为了保护国内产业,中国政府采取了反倾销措施。
这一案例表明,贸易救济措施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内产业的利益,防止不正当贸易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反补贴案例。
2019年,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品进行了反补贴调查,并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征收了反补贴税。
中国政府对太阳能电池板产品进行了补贴,导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在欧盟市场上价格偏低,给欧盟本土产业造成了损害。
为了维护本土产业利益,欧盟采取了反补贴措施。
这一案例表明,贸易救济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外国政府对本国产品进行补贴的行为,保护本土产业不受损害。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应对重大市场扰乱措施的案例。
2020年,印度对进口自中国的铁矿石产品进行了应对重大市场扰乱调查,并对中国铁矿石产品征收了应对重大市场扰乱税。
中国对铁矿石产品出口量大幅增加,导致印度国内铁矿石市场受到严重扰乱,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秩序,印度政府采取了应对重大市场扰乱措施。
这一案例表明,贸易救济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外国产品对本国市场造成的严重扰乱,保护本国市场秩序的稳定。
综上所述,贸易救济案例充分展示了贸易救济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贸易救济措施有助于维护国内产业利益,保护本土产业不受不正当贸易行为的损害,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救济措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最好最全反倾销案例及分析摘要国外对华反倾销一直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开拓国外市场时的一个障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出口猛增,迫于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国外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国内的不满情绪。
但目前,这些国家只能利用WTO允许的手段来加以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包括反补贴、保障措施和反倾销.由于保障措施只能面对产品,无法针对某一国家采用,而在中国入世后,由于不断地降低出口退税,减少补贴,因此反倾销措施被国外越来越频繁地用来保护该国市场。
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不断创出新高,这种现象应引起中国出口企业的足够重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入世后,中国连续几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
如何应对近年来激增的反倾销案件,减少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的摩擦,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用新的策略来对待。
关键词:中国企业;反倾销;问题;对策目录第一章倾销和反倾销的一般理论 (1)1.1 倾销和反倾销产生的经济背景以及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处境 (1)1.1.1 倾销和反倾销产生的经济背景 (3)1.1.2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处境 (3)1.2 倾销的概念及特点 (3)1.2.1 倾销的定义 (3)1.2.2 倾销的特点 (3)1.2.3 倾销的构成条件 (4)1.3 反倾销的概念及特点 (5)1.3.1 反倾销的定义 (5)1.3.2 反倾销的特点 (5)1.3.3 实施反倾销的条件 (5)第二章国外对我国反倾销实例研究...................................72.1中美水产第一案 (7)2.1.1 案例回放 (7)2.1.2 案例分析 (9)2.2欧盟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 (10)2.2.1 案例回放 (11)2.2.2 案例分析 (12)2.3中国彩电在欧洲的惨痛教训 (12)2.3.1 案例回放 (12)2.3.2 案例分析 (13)2.4中国浓缩苹果汁企业起诉美国商务部大获全胜 (13)2.4.1 案例回放 (13)2.4.2 案例分析 (15)2.5草甘膦反倾销:中国Vs阿根廷 (16)2.5.1 案例回放 (16)2.5.2 案例分析 (17)2.6中国新闻纸产业反倾销调查案 (17)2.6.1 案例回放 (17)2.6.2 案例分析 (21)2.7中国节能灯溃败欧盟 (22)2.7.1 案例回放 (22)2.7.2 案例分析 (23)2.8中国轴承反倾销胜诉 (23)2.8.1 案例回放 (23)2.8.2 案例分析 (24)2.9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例 (25)2.9.1 案例回放 (25)2.9.2 案例分析 (27)2.10中国自行车企业遭遇欧洲反倾销案 (27)2.10.1 案例回放 (27)2.10.2 案例分析 (28)第三章我国应对反倾销投诉的对策..................................303.1 中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的问题 (30)3.1.1 企业反倾销意识淡薄 (30)3.1.2 企业自身缺乏预警机制 (30)3.1.3 企业缺少与反倾销调查部门沟通 (30)3.1.4 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企业应诉的配合不力 (31)3.2 中国企业在面临反倾销时的对策 (31)3.2.1 企业主动增强反倾销意识是当务之急 (31)3.2.2 企业面对反倾销要积极应诉 (31)3.2.3 企业出口前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32)3.2.4 企业建立自身的预警机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2)3.2.5 企业加强与反倾销调查部门联系取得政府支持 (32)3.2.6 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以取得同行支持 (33)结束语............................................................34参考文献..........................................................35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倾销与反倾销案例倾销与反倾销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争端方式,也是各国之间经济利益的博弈。
倾销是指一国企业将产品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以获取市场份额或者排挤其他国家企业的行为。
而反倾销则是指受到倾销行为影响的国家采取的一种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不受损害。
下面将介绍两个倾销与反倾销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贸易争端方式。
案例一,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反倾销调查。
2011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并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这严重损害了美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利益。
因此,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以保护本国产业不受损害。
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称美国的反倾销调查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中国太阳能电池企业也纷纷表示反对,认为美国的反倾销税将严重影响他们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双方在贸易争端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导致了一场国际贸易争端。
案例二,欧盟对进口中国陶瓷反倾销调查。
欧盟曾对进口中国陶瓷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并对中国陶瓷产品征收了反倾销税。
欧盟委员会表示,中国陶瓷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这严重扰乱了欧盟陶瓷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欧盟本国产业的利益。
因此,欧盟决定对进口中国陶瓷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以保护本国产业不受损害。
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抗议,认为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中国陶瓷企业也表示反对,称欧盟的反倾销税将严重影响他们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贸易争端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一定的妥协。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倾销与反倾销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倾销行为不仅会扰乱国际市场秩序,损害其他国家产业利益,也会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而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措施,是受到倾销行为影响的国家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但也容易引发贸易争端,影响国际贸易秩序。
作者: 杨坚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
出版物刊名: 南开管理评论
页码: 42-44页
主题词: 对华反倾销;墨西哥;反倾销税;外贸法;反倾销法;同类产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对策;出口商
摘要: <正> 1993年4月22日,《国际商报》头版大字刊载“墨西哥对我商品大规模征收反倾销税”的消息,对此我国经贸界人士颇感震惊。
尽管这几年我国出口屡遭欧共体、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反倾销,但被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此严厉地反倾销尚属首次。
1991年,墨西哥首次对我国出口的陶瓷进行反倾销调查,当时根本未引起重视。
事实上,墨西哥是最经常使用反倾销手段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连美国负责反倾销案件审理的前任官员格里·赫里克在1992年1月递交给美国贸易紧急状态。
wto反倾销案例
WTO反倾销案例。
WTO反倾销是指世界贸易组织对一国企业向另一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倾销行为
进行调查,并对倾销行为进行制裁的一种贸易救济措施。
倾销是指一国企业向另一国出口产品时,将产品价格定得低于市场价格,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或排挤其他国家企业的行为。
倾销行为对受害国家的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WTO设
立了反倾销措施来保护受害国家的产业利益。
美国曾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实施了反倾销调查并采取了相关的反倾
销措施。
在这起案例中,美国认为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存在倾销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太阳能电池板产业的利益。
美国政府根据WTO规定对中国太阳能电
池板产品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以保护美国国内产业的利益。
另外一个著名的WTO反倾销案例是欧盟对进口的中国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
欧盟认为中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存在倾销行为,严重冲击了欧盟国内的钢铁产业。
在反倾销调查的基础上,欧盟对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以保护欧盟国内钢铁产业的利益。
WTO反倾销措施的实施对于受害国家的产业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倾销
行为的调查和制裁,可以有效地保护受害国家的产业利益,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环境。
同时,反倾销措施也对出口国家的企业和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促使其遵守国际贸易规则,进行公平竞争。
总的来说,WTO反倾销是一种重要的贸易救济措施,对于维护国际贸易的公
平竞争环境,保护各国产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当遵守WTO的
相关规定,避免进行倾销行为,同时也要积极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提高国际竞争力。
危地马拉对墨西哥水泥反倾销案当事人申诉方:墨西哥被申诉方:危地马拉第三方:加拿大、洪都拉斯、美国上诉方:危地马拉被上诉方:墨西哥第三当事方:美国裁决时间:(DSB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1998年11月25日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争端解决程序中专家组的职权范围有关的WTO协议规定:DSU第6条第2款:“设立专家组的请求应当以书面提出,请求应指出是否已经进行蹉商,应确认争议的具体措施并提供一份足以明确陈述问题的起诉的法律根据概要。
在申诉方请求设立的专家组不具有标准职权范围的情况下,书面请求中应当包括特殊职权范围的拟议案文。
”案情:1995年9月21日,危地马拉唯一的水泥生产商向危地马拉经济部提出反倾销调查请求,1996年1月11日,经济部发布反倾销调查公告,对向墨西哥Cruz Azul公司进口的灰色水泥进行反倾销调查;1月22日,经济部向墨西哥政府发出反倾销调查的通知;1月26日经济部发出调查问卷,要求在3月11日前答复;8月16日,危地马拉决定征收38.72%的临时反倾销税,临时税到12月28日到期。
1997年1月17日,危地马拉经济部决定对墨西哥进口的灰色水泥征收89.54%最终反倾销税。
在危地马拉实施临时措施之后,墨西哥要求与危地马拉蹉商,在危地马拉实施最终措施之后,墨西哥请求成立专家组。
墨西哥指出,危地马拉的反倾销调查,特别是发起调查的程序,不符合GATT第6条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应当承担的义务,危地马拉的措施剥夺或损害了墨西哥的利益,要求危地马拉政府撤销其反倾销措施并归还已经征收的反倾销税。
危地马拉则要求专家组确认其最终措施不属于专家组的职权范围,专家组无权审查;确认墨西哥没有就临时措施违反反倾销措施协议以及临时措施的影响提供任何证据;要求专家组驳回墨西哥的所有诉请。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意见:1.本案的争议是否属于专家组的职权范围?危地马拉提出,专家组只能审查申诉方在蹉商要求中和成立专家组的请求中已经明确提出的措施,并针对这些措施作出结论和建议。
危地马拉对墨西哥水泥反倾销案危地马拉对墨西哥水泥反倾销案当事人申诉方:墨西哥被申诉方:危地马拉第三方:加拿大、洪都拉斯、美国上诉方:危地马拉被上诉方:墨西哥第三当事方:美国裁决时间:(DSB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1998年11月25日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争端解决程序中专家组的职权范围有关的WTO协议规定:DSU第6条第2款:“设立专家组的请求应当以书面提出,请求应指出是否已经进行蹉商,应确认争议的具体措施并提供一份足以明确陈述问题的起诉的法律根据概要。
在申诉方请求设立的专家组不具有标准职权范围的情况下,书面请求中应当包括特殊职权范围的拟议案文。
”案情:1995年9月21日,危地马拉唯一的水泥生产商向危地马拉经济部提出反倾销调查请求,1996年1月11日,经济部发布反倾销调查公告,对向墨西哥Cruz Azul公司进口的灰色水泥进行反倾销调查;1月22日,经济部向墨西哥政府发出反倾销调查的通知;1月26日经济部发出调查问卷,要求在3月11日前答复;8月16日,危地马拉决定征收38.72%的临时反倾销税,临时税到12月28日到期。
1997年1月17日,危地马拉经济部决定对墨西哥进口的灰色水泥征收89.54%最终反倾销税。
在危地马拉实施临时措施之后,墨西哥要求与危地马拉蹉商,在危地马拉实施最终措施之后,墨西哥请求成立专家组。
墨西哥指出,危地马拉的反倾销调查,特别是发起调查的程序,不符合GATT第6条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应当承担的义务,危地马拉的措施剥夺或损害了墨西哥的利益,要求危地马拉政府撤销其反倾销措施并归还已经征收的反倾销税。
危地马拉则要求专家组确认其最终措施不属于专家组的职权范围,专家组无权审查;确认墨西哥没有就临时措施违反反倾销措施协议以及临时措施的影响提供任何证据;要求专家组驳回墨西哥的所有诉请。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意见:1.本案的争议是否属于专家组的职权范围?危地马拉提出,专家组只能审查申诉方在蹉商要求中和成立专家组的请求中已经明确提出的措施,并针对这些措施作出结论和建议。
墨西哥在蹉商要求中或成立专家组的请求中都没有明确提出最终反倾销措施,也没有提出有关临时措施产生重大影响的任何证据,因此其最终措施和临时措施都不属于专家组职权范围,专家组应当驳回墨西哥的诉请。
墨西哥承认它没有明确提出最终措施,但说它提出的诉讼请求时针对整个反倾销调查程序的,所以最终反倾销措施自然应包括其中。
专家组认为,在处理反倾销纠纷时,如果DSU和反倾销措施协议有不一致的地方,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7条应优先适用。
第17条并没有规定专家组只能审查某一具体措施,它规定在蹉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把争议“事项(mAtter)”提交给DSB。
这里所谓的''事项'',专家组认为,就是一个成员根据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7条第3款提出蹉商要求时涉及的纠纷。
专家组还认为对DSU的规定中提到的“措施”一词不应当作过窄的解释。
GATT第23条(这一条是GATT中有关争端解决的条款,也是GATT体制下将缔约方之间贸易纠纷提交给缔约方全体,由缔约方全体解决的重要法律依据。
)是WTO协议中有关争端解决规定的核心,这一条并没有限制申诉方只能就具体措施诉诸争端解决程序。
专家组据此认为对此案有管辖权。
2. 危地马拉反倾销调查的程序是否符合反倾销措施协议的规定?危地马拉是先决定发起调查,11天后才向墨西哥政府发出通知。
危地马拉经济部给墨西哥贸易与工业发展部发去电传,表示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没有能在发起调查的公告前通知墨西哥政府,对此表示道歉。
专家组对这一问题的结论是:危地马拉正式发起调查的时间是反倾销调查公告公布之日(1月11日),在此之前,危地马拉没有通知被调查国政府(1月22日),不符合反倾销措施协议第5条第5款(这一条规定:在收到申请后和发起调查之前,主管机关应当通知有关出口成员政府。
)的规定。
专家组指出,反倾销协议第5条第3款规定了调查机关的义务,在收到申请后,它必须对申请材料的准确性和是否充分作出判断,然后才决定是否开始调查。
专家组认为危地马拉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证据不足。
据危地马拉说,与该国每天平均水泥消耗量相比,从墨西哥进口的两批水泥数量是相当大的。
但问题说在申请材料中危地马拉并没有该国平均每天水泥消耗量的资料。
所以专家组认为仅凭某一天同一个口岸前后的两批水泥的“大量进口”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
危地马拉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发起反倾销调查,没有遵守反倾销措施协议第5条第3款的要求。
(第5条第3款:主管机关应审查申请中提供的证据的准确性和充分性,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发起调查时正当的)危地马拉提出上诉。
上诉机构:1.专家组应该根据WTO的DSU规定还是《反倾销协定》中相关规定对争端进行解释?在争端解决程序中,DSU的规定应优先适用。
只有在DSU的规定和某个协议的特别或额外规定不能相互补充时,特别或额外规定才优先适用。
DSU附录2列举出专门或增补程序,当DSU规则和程序与附录2所例举的专门或增补程序出现分歧时,应当以后者为准。
而此案中涉及的《反倾销协议》第17条第4款至第7款就是DSU附录2所说的特别合额外规定,而第1款至第3款不是。
《反倾销协议》第17条第4款:“如请求磋商的成员认为按照第3款进行的磋商未能达成双方同意的解决办法,且如果进口成员的行政主管机关已经采取最终反倾销税或接受价格承诺的最终行动,则该成员可将此事项提交争端解决机构(“DSB”)。
如一临时措施具有重大影响,且请求磋商的成员认为该措施的采取违反第7条第1款的规定,则该成员也可将此事项提交DSB。
DSU第6条第2款:设立专家组的请求应当以书面提出,请求应指出是否已经进行蹉商,应确认争议的具体措施并提供一份足以明确陈述问题的起诉的法律根据概要。
在申诉方请求设立的专家组不具有标准职权范围的情况下,书面请求中应当包括特殊职权范围的拟议案文。
DSU第7条:专家组应具有下列职权范围,除非各方在专家组设立后20天内另有议定:“按照(争端各方引用的适用协定名称)的有关规定,审查(争端方名称)在……文件中提交DSB的事项,并提出调差结果以协助DSB 提出建议或作出该写的那个规定的裁决。
”上诉机构还认为,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7条中“事项”一词的含义与DSU第7条中这一词的含义是相同的,它包括两个成份:具体的措施和诉请,在成立专家组的请求中这两个成份都必须明确提出。
也就是说,本案中DSU的规定与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7条的规定是相同的,而不是不能相互补充的,不存在优先适用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7条的情况。
2.对于墨西哥的诉讼请求是否属于专家组的职权范围?反倾销协议第17条第4款规定了可以作为“事项”提交DSB的“措施”类型:最终反倾销税、接受价格承诺的最终行动以及有重要影响的临时措施。
因此,不难看出,请求成立专家组时申诉方必须明确提出上述三种措施中的一种。
上诉机构认为,只有在墨西哥的请求中明确了“争议的具体措施”,专家组才有权分析反倾销调查的发起和过程中的行为。
上诉机构确认,墨西哥没有把最终反倾销税作为“争议的具体措施”提出,所以最终反倾销税不属于专家组职权范围。
从墨西哥的请求和它自己的解释可以看出,墨西哥也没有明确提出临时措施,因此临时措施也不属于专家组的职权范围。
上诉机构还认为,上诉机构以及专家组的职权范围完全由墨西哥的请求确定。
上诉机构的分析表明,墨西哥的请求中没有明确提出“争议的具体措施”,专家组也就无权分析反倾销调查的发起和过程中的行为,因此专家组无权审理墨西哥的诉请。
既然有了这一结论,上诉机构确认墨西哥的诉请也不属于上诉机构的审查范围,因此上诉机构不能考虑危地马拉在上诉中提出的实质问题。
上诉机构指出,这一结论并不影响墨西哥继续与危地马拉蹉商及提出成立专家组的新请求。
评析: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之一。
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关于争端解决的程序和规则的谅解书(即DSU)。
DSU第1条第1款规定:“本谅解书中的各项规则和程序应当适用于本谅解书附录一所列的各个协议。
”谅解书的附录1事实上包含了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所有协议,因此,DSU第1条第1款表明,WTO 各项协议都应适用DSU。
DSU第1条第2款规定:“本谅解书中各项规则和程序的实施,应受制于本谅解书附录2中所列的各有关协议中规定的关于争端解决的专门的或增补的规则与程序。
如本谅解书的规则和程序与附录2中列出的专门的或增补的程序之间出现分歧,则应以附录2中的专门的或增补的规则或程序为准。
”这表明,在DSU的规定和附录2所列某个协议的特别或额外规定不一致时,特别或额外规定优先适用。
DSU的一般规定与附录2列出的各个协议中的特别或额外规定共同构成了WTO争端解决机制,附录2列出的特别或额外规定适用于该协议所规定的某些义务,而DSU第1条则是针对所有协议的,适用于所有义务。
附件2列举的协议包括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7条第4款至第7款,这就是说,如果DSU和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7条第4款至第7款有不一致的地方,后者应优先适用。
反倾销协议第17条共7款,第1款规定了DSU的适用,第2款和第3款规定各方在有纠纷时应磋商,第4款规定了在蹉商未果的情况下各方通过DSB解决纠纷的权利,第5款规定了DSB专家组审查反倾销问题的依据,第6款规定了专家组审查的范围和审查标准,第7款规定了保密问题。
本案专家组错误地认为反倾销协议第17条第3款也应优先适用,第4款只涉及提交DSB解决的时间,第5款对成立专家组的请求与DSU 第6条的规定有不同,因为它优先适用,取代了DSU的规定。
上诉机构则指出,反倾销协议第17条第3款不能优先适用,第5款与DSU第6条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DSU第6条第2款对成立专家组请求的要求仍然适用。
DSU第6条第2款规定:成立专家组的请求应当指明争议的具体措施,并简要概括诉请之法律依据。
可见,请求成立专家组的书面文件中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明争议涉及的具体措施,二是诉请的法律依据。
DSB关于专家组职权范围的格式文本是“根据(申诉方)在编号为WT/DS(编号)的文件中涉及之协议的有关规定,审查由(申诉方)在该文件中向DSB提出的事项,作出决定以协助DSB提出建议或作出这些协议规定的裁决。
”可见,申诉方请求成立专家组的文件确定了专家组的职权范围。
根据多个专家组的解释,专家组职权范围中所说的“事项(mAtter)”包括了DSU第6条第2款规定的两方面内容。
专家组对申诉方没有提出的争议措施是没有管辖权的。
提出申诉的请求书是确定专家组职权范围的依据,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胜负。
WTO专家组处理过的多个案件中分析过这一问题。
比如关于日本胶卷进口措施的案件和欧共体电脑设备关税分类的案件,专家组都分析过申诉方的请求否符合DSU第6条第2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