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696.56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缓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分配现状,收入差距,政策建议一、收入分配背景及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定了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的政策。
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收入差距明显拉开。
而且由于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人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那么,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究竟有多大呢?国际上衡量贫富收入差距一般采用基尼系数来表示。
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收入分配过分均等;0.3~0.4属于收入分配正常差异状态;高于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反映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极易出现社会不稳定。
据统计,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合计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58,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国家。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回顾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
而反观广大的农村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样一来,不仅拉大了农村内部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得更大,从而使得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两极化趋势异常严重。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众多因素的结果,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人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差距不是很大。
浅谈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而这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企业现代化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本文就我国现阶段中国有企业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上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自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优化改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对经验管理中的工资分配制度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并取得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对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实质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其主要原因则是因为没有对制度系统进行深层次问题的改革和调整,使得国有企业现行的分配制度和企业的产权制度在改革进程上不统一,从而造成其对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是流于表面。
一、国有企业现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企业内部存在严重的分配平均主义思想。
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的巨大影响,目前,在我国许多的国有企业当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思想,没有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劳动的付出强度在工资收入上将经营管理岗位、重要岗位、关键岗位以及普通岗位之间进行区分,严重影响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没有明确确立企业内部分配主体的地位。
当前,我国的许多国有企业中都没有将分配主体的地位真正的确立起来。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自我国实行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之后,国有企业虽然在内部分配自主权上拥有了较大的自由,但其工资的总额决定权依旧是掌握在我国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手里,工资分配模式依旧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工资总额包干或者工效挂钩的方法。
3.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对分配行为的规范不严。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即:(1)缺乏合理的职工工资资结构,补贴、津贴、奖金等名目过于复杂且比重太大,造成职工的工资外收入部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现有国情,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
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调整、确定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结构形式。
在这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与所有制结构相配套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新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倡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自此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
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1、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分析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能否认,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负效应。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改革目前正处于规律性的改革负效应释放期。
任何经济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正效应释放期和负效应释放期,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社会经济集中体现的主要是正效应,如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等,一些负效应还处于积累阶段,并没有集中释放。
但是到近两年,我们的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一些负效应开始显现和释放,尤其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负效应的释放可能会比较显著,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开始进入负效应释放期,分配制度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是这些负效应的表现之一。
2、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加分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起点、机会、过程的不公平。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派不公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派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派中所占比重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目前经济发展中浮现旳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
从主线上看,经济发展旳不均衡,二元经济构造特性,是收入差距扩大旳深层因素。
要解决收入分派不合理问题,就必须从初次分派开始,从主线上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派中旳比重,弱化权力在要素市场旳支配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旳干预,通过公共决策减小既得利益制度化旳几率等。
核心词: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分派改革开放30数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举世瞩目旳成绩。
与此同步,某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目前收入分派方面,国民收入分派浮现了较为严重旳失衡,收入分派构造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旳趋势;在国民收入分派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目前经济发展中浮现旳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
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旳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将来中国经济发展旳速度与质量。
一、收入分派中存在旳突出问题(一)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资料显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正经历着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旳趋势,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旳现象。
1988-,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旳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
有专家断言,目前占全国20%旳人占有所有财富旳80%虽无从讲究,但众多迹象表白,这种断言实不为过。
(二)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整个分派中旳比重过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派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派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旳53.4%下降到旳41.4%,后者由1995年旳67.3%减少到旳57.5%。
1996-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旳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导致旳。
数据显示,1997-,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公司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当前,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但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充分显现我国收入差距拉大过程,如果从1985年算起,已经持续20年了,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到目前为止,差距拉得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居民收入情况看,基尼系数已从1995年的0.389上升到2002年的0.43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城乡差距从1985~2003年的18年间快速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
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l,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
尽管去年中央采取了多项重大措施,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元,但城市人均收入增加900元,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从地区差距看,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1倍和2.38倍。
公务员的工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差别也太大。
二、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
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
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3、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
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4、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摘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各级政府一直积极推进的一个目标,要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就要建立一种机制,实现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牵涉面广,甚至可以说是民生的根本问题,搞好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缓解了许多社会矛盾。
近年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一个目标,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何让全民分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重视,而且还要解决好的问题。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以下问题:(1)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人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扩大,国家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2)中国1%的家庭掌握全国41.1%的财富;(3)少数人的个人银行储蓄额已达到相当的程度;(4)职工工资外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比重扩大;(5)城乡收入差距扩大;(6)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近些年来,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整体上的差距。
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国际一般标准是:基尼系数<0.2:收入绝对平等;在0.3-0.4中间表示是正常状态;大于0.4就算警戒状态,表示绝对不平均;如果超过0.6时,则表示收入分配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2003年升至0.458,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而2005年这一指标则逼近0.47,2011年为0.55,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5。
这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攀升,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加大调控力度,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
下文就从政策、法律、税收、财政等调控手段进行阐述。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制度和收入政策在我国,市场制度及收入分配不仅仅是简单的、局部的利益分配和政策问题,而是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同时不断调整分配机制,保证低收入社会群体更多的享受到分配政策的优惠措施。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1.总体分配收入差距较大,贫富悬殊问题突显。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广大人民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但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也是不争的事实。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7年则升至0.48,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2007年,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组(31967.34元)是10%最低收入组(3568.73元)的9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9790.6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346.89元)的7.3倍。
这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问题。
2.初次分配没有突出“劳动正义”。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和基础,分配的公平与否主要取决于初次分配。
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这个分配率都很高,普遍在54%~65%之间,美国的国民总产值的70%是劳动报酬。
而我国的情况是,初次分配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出现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而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2007年,我国GDP实现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2.8万亿元,只占GDP的11%。
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②,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看法。
答: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体现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例如在个人收入问题、行业收入问题、城乡收入问题、地区收入问题等。
首先在个人收入方面,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同,使得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具有先进的知识,因而收入自然会较处经济落后地区的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所以这就导致社会中个人收入方面的不均衡;其次在行业方面,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利用其先天优越的生产条件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相比较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自然会导致行业间的收入不均。
还有一些垄断企业的不当行为及与政府间的“合作”。
例如虽然国企进行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就使得政府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职能;再者由于城乡发展不同步,并且城市中大多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而农村则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也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还有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又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如我国东部凭借其沿海的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广泛进行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促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反的西部地区地处偏远,水资源缺乏,致使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对落后,此外还有政府常给予东部地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使得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均,收入自然而然会出现极大差距的现象。
2、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收入分配的积极因素是,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这些积极因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突出的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且还有偏差。
浅谈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危害,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对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
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市场的原因,又有非市场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非经济原因。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现代城市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
工业化组织和生产的特点是:劳动、资本、技术投入大,流水线生产工艺产、供、销循环,资本周转快,资本利润率高。
相应的参与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劳动、资本、技术就能获得较高的分配收入。
而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依靠土地资源不可能获得高的收入:二是中国现行的农村士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的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不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大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产量变化大,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农民收入。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素。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
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自然历史因素。
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城镇化率高,居民受教育机会多,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剧了这种差别的扩大。
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和改革思考王小鲁当前,收入差距过大和不公平分配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引起社会冲突、不稳定和广泛不满的,主要不是合法收入导致的收入差距,而是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公。
改革的关键,是需要从制度上解决与腐败相关的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导致的不公平分配。
〖图片〗宽300×高392一、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近一个时期,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出现了若干积极的变化。
这包括:近年来全国职工工资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2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继续保持了居民收入较快提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全部县级行政区,全国农村已有4.31亿人参保,1.17亿人领取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将在2012年底基本实现(除农民工外)全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了(除农民工外)全覆盖。
在此之前,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全国城镇和农村分别有约2100万人和5200万人领取低保金。
这些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居民收入方面,城乡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与几年前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尽管保障水平仍然很低,但已经使参保居民获得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这些使我们看到了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曙光。
但是我国收入分配方面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是严重的。
以上这些变化,还不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还面临着更严重的挑战,不能盲目乐观。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一,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分配不公的现象大量发生,引起群众不满和社会矛盾激化。
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降到过0.26的低点,主要因为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缩小了城乡差距。
以后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破了0.4的警戒线,近年来已接近或达到0.5的水平。
在世界上已经是高收入差距的国家。
中国过去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上。
浅谈中国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
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
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基尼系数接近0.5。
从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早在1995就已经越过警戒线了。
表明中国居民的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城乡之间、城乡居民内部、行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现状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距比为3.2:1。
但去年和前年相比,收入差距小幅降低,从3.23:1降为3.13:1,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趋势。
当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仍然很大。
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
二、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现状城镇高、低收入居民的绝对差距在稳步增加,农村高、低收入居民的绝对差距在扩大,主要是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在不断的增加。
总之,中国农村的收入差距问题比城镇的收入差距问题严重。
三、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