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50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哇塞,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技术呢!它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深入的“体检”。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那可是有一套严谨的步骤和超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得选好合适的工区,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盖房子得选好地基一样重要。
然后要布置好测线,这就像是给地球画好了“经络图”。
接着就是激发地震波啦,这可得掌握好力度和时机,不然怎么能得到清晰准确的信号呢。
在接收地震波的时候,那些仪器设备可都得精挑细选,还得好好调试,确保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波动。
哎呀,这里面的讲究可真是多啊,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呢!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至关重要的呀!就好比走钢丝,必须得小心翼翼。
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毕竟是在野外嘛。
而且那些设备也得稳定运行,不能出啥岔子,不然这工作还怎么进行下去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
地震勘探的应用场景那可太广泛啦!找石油、找天然气,它可都是大功臣呢!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深入地下,探测到那些隐藏的宝藏。
这就好像有一双透视眼,能看穿地球的内部,多厉害呀!
就拿找石油来说吧,曾经有个地方大家都觉得没啥希望了,但是通过地震勘探,嘿,居然发现了大油田!这可把大家乐坏了呀!这就是地震勘探的厉害之处,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奇迹,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希望。
我觉得地震勘探真的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技术,它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惊喜!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地球内部的秘密之门!。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各类科技产品有了更大程度的关注。
数字地震仪作为地震勘探不可缺少的设备,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设备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地质产业的发展。
这篇文章就我国地震勘探的现状展开论述,对数字地震仪的发展和使用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标签:数字地震仪;野外工作;勘探;信噪比;高分辨率1 几种典型的数字地震仪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多种多样,以下就几种主要的数字地震仪的种类展开论述:1.1 GEO-X公司的ARAM·ARIES数字地震设备ARIES数字地震设备是一种新型设备,在以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改造以及不断优化而产生的。
这种设备的主要好处是可以满足野外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并能提高野外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节省施工成本。
ARIES设备与之前的设备相比,主要在野外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设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之前的设备相比,改造过的ARIES设备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极大地提高了勘探过程中的准确率;其次,使用的时间变长,众所周知,数字地震仪的主要工作动力由电池提供。
在野外勘测的过程中,要求装备简单轻巧,方便勘测,因此,不能携带大量的电力装备。
新型的ARIES设备的电池储量较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使用时间大大的延长,方便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最后,改造过的ARIES设备可以有效地摆脱干扰,降低了失误率,扩大了布局的范围。
1.2 SeismicSource公司的BOOMBOX无线遥爆地震设备BOOMBOX设备与ARIES设备相同,也是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造、不断优化获得的新型设备。
BOOMBOX設备是我国地震勘测设备进步的象征,与以往的设备不同的是,这种新型设备的操纵方式是无线操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遥爆技术,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论文摘要地震勘探就是石油勘探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侧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盘盘记录了地面震动情况的磁带。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正文一、试验工作(一)、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1、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由于吸收的影响,波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振幅逐渐减小,主频逐渐降低,在勘探深度达到4—5 km反射波法工作中,纵波的主频一般为30~70HZ,最高频率达150~200HZ (在坚硬岩石层出露地表面以有在坑道、井中、工程地质勘探时)反之,当进行偏移距达数百公里的区域工作时,纵波的主频不超过3~5HZ,横波的频率一般小于相同路径纵波频率约1.8~2.2倍,瑞雪面波和勒末波之间频率比纵波的小3~5倍)。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论文提要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表层吸收、新生界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人为干扰和工业干扰,原始记录存在各种强噪声干扰,有效反射波能量被强能量的各种干扰波湮没,记录信噪比很低。
但勘探目标要求越来越精细,对于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要求精确解释。
解决复杂的地质任务需要高精度的地震数据。
所以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采集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包括野外工作的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低速带的测定等。
正文一、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
野外工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一) 试验工作1.试验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干扰波情况、地震地质条件以及以往的勘探程度来拟定。
2试验项目(1) 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2)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特点等等。
(3)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等。
图1-1 野外小队施工(4)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二) 生产工作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三) 干扰波调查的方法干扰波调查是试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主要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波,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
在干扰波严重的地区,应当进行关于干扰波调查的试验工作,其中用来记录干扰波的观测系统有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地震勘探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2)学会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佳窗口的选择;(3) 学会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设备;(4) 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5) 利用地震仪探测风化基岩面深度;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实验原理:利用人工方法引地壳震动(炸药,可使震源震动),再用精密仪器按一定的方式记录地面上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对原始信息经一系列加工处理观测后的成果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2实验内容:(1)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2)浅层地震仪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3)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设计;(4)浅层地震反射波野外采集技术;三、实验仪器设备Geopen24道地震仪、铁锤、检波器、电缆线、测线、主机一台。
如图(1)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1)打开采集软件,设置参数,如图(2)所示2)激发震源,然后收集地震波的传播图像。
如图(3)3)观察波形好坏,可以通过‘增益’来控制显示。
如图(4)4)进行满覆盖次数观测,储存数据,待会实验室室内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如下:1、预处理:预处理是数据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
是把野外采集的数据磁带转换成处理系统所能接受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所涉及的全部处理过程。
2、滤波: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的数字处理方法成为数字滤波。
包括:褶积滤波、递归滤波、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扇形滤波、时空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等。
3、反褶积:消除激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受滤波作用的处理方法成为反褶积也叫反滤波。
反褶积就是设法消除子波的影响,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
4、数度分析:是指从实际资料中求取叠加速度的过程。
5、动校正:把反射波时间t校正到炮检中心点自激自收时间0t。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野外采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都对最终采集质量有着不同影响。
为了更好地执行海外地震采集任务,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和野外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野外地震采集工程,对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野外采集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介绍1野外采集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野外地震采集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顺利执行野外地震勘探的基础,不管你处在什么岗位上,要想在野外大显身手,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接收以及野外采集常用软件几个方面概要的介绍一下野外采集的一些基础知识。
1.1基本物探知识1.1.1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1.1.1.1 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弹性扰动。
地震波有几种类型,包括:●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地滚波)、斯通莱波、勒夫波、管波1.1.1.2 炮点(Source Point)炮点是指激发地震波能量的位置,激发源可能是炸药、气枪、重锤、可控震源等。
如果采用震源组合,炮点通常指组合中心。
1.1.1.3 炮点距(Source Interval)炮点距指相邻炮点间的距离。
1.1.1.4 炮点线(Source Line)炮点线指炮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炮点通常等间距布设。
1.1.1.5 炮线距(Source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炮线间的距离称为炮线距,通常沿垂直于炮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1.1.1.6 接收点(Receiver Station)接收点指检波器的组合中心位置1.1.1.7 道间距(Receiver Interval)道间距也就是既接收点距,指相邻接收点间的距离。
1.1.1.8 接收线(Receiver Line)接收线指接收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
1.1.1.9 接收线距(Receiver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接收线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通常沿垂直于接收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探究数字地震仪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地震波动的仪器,可以在野外进行地震观测和探究。
下面将介绍数字地震仪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探究内容。
1. 设定观测点位:选择好地震观测点,通常是在地震活跃区域的地面上,远离建筑物和其他人造设施。
可以选择大地上开阔的地方,比如野外平地、山脊或草原等。
2. 安装地震仪:将数字地震仪固定在地面上,通常使用特制的地震仪架或井盖等支撑物。
确保地震仪放置稳固,并且与地面接触良好。
3. 连接电源和通讯设备:将数字地震仪与电源和通讯设备连接起来,通常使用电缆进行连接。
保证电源稳定供应,以及与通讯设备的正常连接。
4. 启动地震仪:按照地震仪的操作说明启动地震仪,进行各项设置,包括采样频率、观测时间等参数的设定。
确保地震仪正常工作。
5. 进行观测:启动地震仪后,可以开始进行地震观测。
地震仪会不断记录地震波动的数据,并存储在内部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
观测时间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通常会记录一段较长的时间,以获取更多有用的数据。
6. 收集数据:观测结束后,将地震仪中的数据下载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可以使用专业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来提取地震波形、频谱等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1. 地震波传播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可以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揭示地震波的物理特性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2. 地震震源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震级大小,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能量释放情况,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3. 地震监测与预警:利用数字地震仪观测地震活动,可以建立地震监测网,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4. 地震地质研究:通过观测地震波形的振幅、频谱等特征,可以对地质介质中的地下结构进行解译,研究地震波在地质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
5. 地震勘探:结合地震仪和其他地球物理仪器,可以进行地震勘探,探测潜在的矿产资源、油气储层等地质信息,为资源勘探和开采提供依据。
防灾科技学院实习报告书专业地球物理学系别地震科学系报告题目地震勘探野外实习报告人田优平班级 0850111指导教师高尔根,孙守才,武晔, 康建带队教师高尔根,孙守才,武晔, 康建实习时间 2011.7.4—2011.7.10 实习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监制目录一、工区位置 (3)二、区域地质概况 (4)三、工作方法、仪器介绍及施工流程 (5)3.1地震勘探工作方法 (5)3.2地震仪器及相关软件介绍 (5)3.3施工流程 (7)四、野外工作 (8)五、数据处理 (18)5.1数据处理流程 (18)5.2野外多次覆盖求层速度的主要处理步骤 (18)六、资料解释 (21)6.1时间剖面图 (21)6.2时—深转换 (22)6.3构造深度剖面图 (25)结语 (26)附:实习目的,任务,要求 (27)一、工区位置(燕郊)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
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
(图1-1)。
图1-1.燕郊行政图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
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
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万。
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
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