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整合
- 格式:ppt
- 大小:680.00 KB
- 文档页数:21
基于历史时序性整合历史教学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白雪(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天津300000)摘要历史是以研究对象所处的时段及其运动变化来划分的学科,时间的延展性为历史对象的存在、变化、发展提供条件,因而,把握历史的时序性特点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提出的时空观念即体现历史时序性特点。
教科书从学生认知水平、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将历史内容划分为不同课时,这利于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理解内容、把握重点,但难以从长时段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故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阐述基于历史时序性如何整合历史教学内容。
关键词历史时序性中国近代史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1历史教学内容整合的实施策略——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1.1分析学生学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有必要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当今面貌,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了解中国如何从传统封闭的晚晴王朝蜕变为独立民主新中国、走向富强开放新时代的重要途径。
上文已提及,学生经历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很难清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尤其是高三学生在完成三本必修课程学习、进入综合大复习阶段,容易陷于对历史的表面点状背诵,难以深层线性理解。
因而,重新整合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面对的群体是00后,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发达时代的00后,并不像表面看起来“少不经事”,事实上,他们注重个人奋斗、爱好广泛、三观正、对集体认同感高,最大的特点是开放、自信和国际化。
面对这样一群处于新时代、具有新视野和新特点的学生,教师有必要从全新的角度出发,重新整合中国近现代历史,让学生具备适应当前社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知识和能力。
1.2分析历史课程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这种双重危机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将目光投向西方,希望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学到富强的真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以下是为您起草的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协议:合同主体1、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合同标的1、本协议的标的为一份系统、全面、准确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2、该整合表应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3、整合表的内容应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便于学习和理解。
双方权利义务11 甲方权利义务11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质量标准交付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112 甲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113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资料,以便乙方顺利完成整合表的制作。
12 乙方权利义务121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协议约定提供协助和资料。
122 乙方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的要求,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的制作。
123 乙方应保证整合表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抄袭、侵权等违法行为。
124 乙方应保守在制作整合表过程中知悉的甲方相关机密信息。
违约责任1、若甲方未按照约定向乙方支付报酬,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X%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2、若乙方未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整合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若逾期超过X天,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3、若乙方交付的整合表质量不符合约定,乙方应在甲方指定的时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符合要求。
若乙方拒绝修改或经修改仍不符合要求,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同时乙方应按照报酬总额的X%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4、若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的,违约方应承担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为维护权益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律师费、诉讼费等)。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整合一、侵华史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日本侵华战争(局部战争1931-1936;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罪行: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3、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的新疆地区。
19世纪80年代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邓世昌(民族英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割地(台湾)、赔款、设厂、通商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禁止、驻兵、划界)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日本侵华战争(1)、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部沦陷;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战争(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结果: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中国七大(1945年4月)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和实行中国的光明前途(4)、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将(5)、重要战役:(1)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首次大捷)(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重大胜利,国民党正面战场)(3)百团大战(1938年底,彭德怀,最大规模战役,共产党)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史)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潘、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口号:自强(军事工业)、求富(民用工业)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影响: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3、。
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世界近代史(14世纪-20世纪初)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时空整合Ⅰ.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一、工业文明的含义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
这些特征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文明的内容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三个阶段:①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②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③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三、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14-16世纪末,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史实,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 引导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定义与基本线索2. 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3.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4.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重要事件与人物,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
2.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近代史的兴趣。
2. 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与人物,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的整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主干知识整合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