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第2篇中国近代史第6讲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93
通史模块集训(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63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620年,英国移民登上北美大陆之后,立即通过了“普利茅斯联合协议”,颁布法律、法令。
而且声称“如果需要的话,会任命一些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这说明()A.社会契约思想已经产生B.英国专制主义影响移民C.北美建立起联邦制政体D.天赋人权思想成为共识A[材料中英国移民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管理殖民地,体现了社会契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专制政体对移民的影响,故B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后,北美建立联邦政体,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天赋人权,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
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
”其意在说明()A.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B.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C.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D.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B[材料“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体现出大众教育的普及,不能据此推断是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人文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下行,故B项正确;这场变革受到工业革命的推动,材料没有体现出变革与社会精英的关系,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大众教育的普及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平等,故D项错误。
]3.科学家胡克在听了某著作的提纲后说:“亲爱的先生,我真为您高兴,不过我也暗暗地为您捏一把汗啊。
如果您不是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作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据此推断“这位先生和他的著作”是()A.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B.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C.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D.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马克思是德国人,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年)时代,故B项正确;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错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是在1687年,故D项错误。
专题0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总体脉络: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5、四条线索(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必修一专题二)(2)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必修一专题二、三;选修一专题九)(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必修三)(4)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必修二)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9世纪60年代)【阶段特征】政治上,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逐步近代化的开始;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场,沦为西方的原料场地与商品销售市场;思想上,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了解西方的努力。
【史实概览】政治:1、侵略: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①鸦片战争(1840-1842):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葛云飞等爱国将领(定海)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近代史板块综合(二)一、世界近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一、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比较1.背景不同(1)西方近代化是在本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下开始的。
(2)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逐步加紧侵略的情况下逐步开始的。
2.过程不同(1)西方: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上半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2)中国: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领导阶级和目的不同(1)西方的近代化无论是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其目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2)中国的近代化中出现的新思潮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领导,其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阻力不同(1)西方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是本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经济方式。
所以近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学以实现民主政治。
(2)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不仅有本国的封建势力,还有外国侵略势力,所以中国实现民主化、工业化的前提是反抗外国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
5.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看中西方近代化历程针对练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答案 D解析进入19世纪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之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被打破,家庭手工业逐渐没落,但是这种制造业的衰落也不是中国所占份额被欧洲超越的主要原因,故A、B均错误;从图表中无法体现出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故C项错误;解读图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欧洲所占份额逐渐超越中国,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
主线一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主线二中共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统治危机。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中体西用”思想1.内涵:“中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
2.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评价(1)积极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早期维新派主张从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改革教育等。
3.影响: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真题引领——高考体验 领悟真谛·1.命题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尝试解题] ________B [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描述的核心是“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合群自救”,这反映了爱国救亡的信念,由此可知,当时各界团体爱国觉悟有所提高,B项正确;A项错在“趋于一致”;材料未提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1919年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传播,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
]2.命题点:五四运动后思想多元化(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尝试解题] ________C [五四运动激发了知识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材料中的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实业”,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采用“劳农主义”以及要不要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
通过这场争论使许多青年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3.命题点:孙中山的伟大转变(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八大方略引领二轮复习走向成功——通史框架下二轮复习要点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方略一通史时序,抓特征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
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
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
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整合教材,抓基础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
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
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
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
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
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