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水痘千万不能用阿司匹林和激素
- 格式:pdf
- 大小:476.71 KB
- 文档页数:2
阿司匹林肠溶片禁忌_阿司匹林肠溶片注意事项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禁忌,供大家阅读!阿司匹林肠溶片禁忌下列情况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出血体质;·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与氨甲蝶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阿司匹林肠溶片注意事项下列情况时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它过敏反应。
·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
·与抗凝药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肾功能或心血管循环受损的患者(例如,肾血管性疾病、充血性心衰,血容量不足、大手术、败血症或严重出血性事件),乙酰水杨酸可能进一步增加肾脏受损和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对于严重葡萄糖-6-确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患者,乙酰水杨酸可能诱导溶血成者溶血性贫血。
可增加溶血风险的因素如高剂量、发热和急性感染。
·肝功能损害;·布洛芬可能干扰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
如患者合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应咨询医生。
·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啮发作或其它过敏反应。
危险因素包括支气管哮喘,花粉热,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
这也适用于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反应的患者(例如皮肤反应、瘙痒、风疹)。
·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可能导致手术中或手术后增加出血。
·低剂量阿司匹林减少尿酸的消除.可诱发痛风。
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成份主要成份:阿司匹林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
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使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很多人对于阿司匹林防止脑血栓的形成机制都不了解。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阿司匹林的介绍相关知识。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扬酸,为解热镇痛药,并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了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的血栓烷的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阿司匹林用途广泛,但是很多人对它的毒副反应有尽不够了解,而常发生一些问题。
这里介绍应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一、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二、饮酒后不宜用,因为能加剧胃粘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三、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四、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五、溃疡病人不宜使用。
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
六、哮喘病人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七、孕妇不宜服用。
孕后三个月内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较大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用。
八、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九、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患流感、水痘或其它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与阿司匹林相克的药物口服降糖药:降糖灵、优降糖及氯磺丙脲等药物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因为阿司匹林有降血糖作用,可缓解降血糖药的代谢和排泄,使降血糖作用增强,二者合用会引起低血糖昏迷。
催眠药:苯巴比妥(鲁米那)和健脑片可促使药酶活性增强,加速阿司匹林代谢,降低其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会用才治病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第7期文/ 杨宇芬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明星药物”。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正确用法和某些新用途,因而影响效果。
因人而异目前认为,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和有吸烟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适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但对于没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健康人,阿司匹林反而会增加出血危险,因此,不可把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保健药。
注意禁忌症以下几类人不宜服用阿司匹林: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者应禁用;曾患过脑溢血或近期内做过眼科、内脏、颅内手术者禁用;平时牙龈或皮肤经常出血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有哮喘病史者应慎用。
合理搭配有些药物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服:与维生素B1 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D860 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速尿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注意副作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即使是小剂量,亦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并可导致溃疡,进而导致出血或穿孔,尤其是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可能导致明显的出血。
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应定期复查血小板;有消化系统症状时,应做大便潜血试验。
服用剂量从5 毫克起阿司匹林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 毫克时血小板全面被抑制,超过325 毫克或500毫克时出血危险加大。
服用以小剂量为宜,每日1 次,每次不超过25 毫克,且在餐后服用,不可空腹服用。
为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服用剂型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佳,或用水溶片剂。
可作“急救”药心脑血管病猝发时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中风和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在心梗发生后早期服用150 毫克以上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降低死亡率23%;而在脑梗塞发生后48 小时内,口服150~325毫克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降低致残率。
水痘水痘顾名思义是一种“水水状”的痘疹子,一般在感染滤过性病毒后两周发病,初期的表现为脸部及全身皮肤长几个散在性、亮亮的、大小如绿豆般的水泡,台语称为“发水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水痘好像是一滴露水滴在红色花瓣上,外面底部红红的、表面有一个透明样的小水珠,这就是“水痘”。
长水痘该注意什么?有什么后遗症或并发症?一般情况下,长出的水痘会于7~10天内痊愈,而且只要得到一次、终生就能免疫,比较令人担心的是长水痘由于会很痒,刚开始的时候会被误认为是虫咬,一直搔抓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导致细菌的感染,如果抓得“够努力”,恐怕日后还会导致“疤痕”的痕迹,所以,预防搔抓过度为第一要务,可以口服止痒药物来减低“搔痒”感。
长水痘另一个可能的并发症是发烧及胸痛,首先要怀疑是否有并发肺炎,并且应该同时检查血液中的血小板有无减少。
水痘发烧一定要退烧吗?水痘如果有发烧的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性的退烧方法,千万不可以使用阿司匹林类的制剂(一般药房买得到)来退烧,以免产生可怕的雷氏症候群。
小孩出水痘时该注意哪些饮食?基本上应该有下列几点原则: 1. 适当且充足的补充水分。
2. 蛋白质的摄取应该足够,以提高免疫力。
3. 少吃烧烤炸辣的食物,以免“上火”、水痘不容易退。
4. 油脂类食物、发酵类面包应尽量避免。
5. 多卧床休息,水痘部分可以擦些祛水痘软膏来止痒。
至于中药的使用,还是应该经由合格的中医师来治疗,常用的中药主要有:大青叶、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菊花、竹叶、黄连、黄芩、石膏、生地、丹皮等都相当好用。
如果小孩低热持续、疹子难出时,则除了要谨慎使用上述中药之外,还应增加一些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具有补气的中药,如此才能增强免疫力、治愈水痘。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扬酸,为解热镇痛药,并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了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的血栓烷的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阿司匹林用途广泛,但是很多人对它的毒副反应有尽不够了解,而常发生一些问题。
这里介绍应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一、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二、饮酒后不宜用,因为能加剧胃粘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三、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四、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五、溃疡病人不宜使用。
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
六、哮喘病人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七、孕妇不宜服用。
孕后三个月内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较大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用。
八、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九、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患流感、水痘或其它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与阿司匹林相克的药物口服降糖药:降糖灵、优降糖及氯磺丙脲等药物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因为阿司匹林有降血糖作用,可缓解降血糖药的代谢和排泄,使降血糖作用增强,二者合用会引起低血糖昏迷。
催眠药:苯巴比妥(鲁米那)和健脑片可促使药酶活性增强,加速阿司匹林代谢,降低其治疗效果。
降血脂药:消胆胺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否则会形成复合物妨碍药物吸收。
利尿药:利尿药与阿司匹林合用会使药物蓄积体内,加重毒性反应;乙酰唑胺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使血药浓度增高,引起毒性反应。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如何治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治疗方法如下:
1.对于轻度的水痘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要休息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即可。
2.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病例,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3.疼痛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可以使用止痛药或药膏缓解疼痛。
常用的止痛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膏包括利多卡因贴片、卡马西平贴片等。
4.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避免搔抓和破坏皮肤,以避免细菌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对于老年人或免疫功能较差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并注意饮食、休息和充足的水分摄入。
总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应该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来确定,对于较轻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休息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来缓解症状。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和疼痛缓解等综合治疗。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其主要特点。
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
预后良好,患儿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1]。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病毒侵入人体后存在呼吸道及血液中,并可在疱疹液中长期存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对乙醚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
2、发病机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由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感染者疱液或输入病毒血症期血液而感染,VZV经呼吸道和口咽粘膜进入机体后,在呼吸道和局部粘膜组织中短暂复制,而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
播散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经多个繁殖周期后,再次进人血液(第2次病毒血症)。
由于病毒入血是间歇性的,导致患儿皮疹分批出现,而且各类皮疹同时存在。
疱疹只局限于表皮的棘状细胞层,细胞裂解、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故脱屑后不留瘢痕。
部分病人患水痘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跟神经节及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药物、创伤、恶性肿瘤、放射线等因素的影响,病毒被激活后复制,再次发病,可表现为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及疱疹液中。
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及强,对易感人群的感染率在90%以上。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感染者可通过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污染的用具而感染,孕妇分娩前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在出生后2周左右发病。
3、易感人群和免疫力: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较少见。
阿司匹林的功效和作用阿司匹林的功效和作用镇痛解热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
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同时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治疗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抗血栓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抑制血小板凝集高海拔登山时使用阿司匹林,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 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 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常见的一种药物,不少家庭都备有。
但是凡药三分毒,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也是有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希望对你有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
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
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3、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
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4、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
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
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
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5、肾损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
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