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辅教导学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3
导入: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1、桥之美吴冠中吴冠中教授,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2、整体感知认真听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思考:在作者眼中“桥之美,美在_____”3、自主探究课文中,作者对“桥”的美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和眼光,请找出能概括表明作者观念的句子。
4、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
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5、自主探究作者为了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的观念,都列举了哪些例子?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不同的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美学效果。
6、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美在石桥与苇丛配合,感到舒畅7、江南乡间的石桥:美在石桥与细柳配合,令画家销魂8、苏州的宝带桥:美在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水面,看了有满足感。
9、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美在风雨桥与飞瀑流泉配合,引人驻足欣赏10、《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桥之美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重点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为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
3.考点分析中招考点多侧重于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说出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4.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文章主旨有一定基础,但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还有一些欠缺,常会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识记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说出文章内容,明确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3.通过精读课文,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生查阅相关资料,师抽查落实,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二: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说明方法。
针对目标三:生口头表达,师生评价、归纳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堂清训练1.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们常说,____________,其实未必如此。
我市第二皮革厂最近生产了一种仿皮轧花书包,做工讲究,款式新颖,一只才卖12元呢!A 价廉很可能物也美B 价廉就不可能物美C 价高必定物美D 价高末必物美2.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是怎样体现的?文段中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写出本课中提到的桥之美。
(1)(2)(3)(4)。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㈠导人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小组讨论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小组讨论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12.桥之美教学内容:《桥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欣赏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2.作者链接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桥之美学情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驻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释义:见注解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12桥之美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类型:示意图。
2、体会文中所说的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3.体验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1、查资料,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反复阅读和欣赏文本,我们可以借助图像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文章的特点。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通过与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对比,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困难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一、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家》让人想起了家的温暖;许志摩告别剑桥让人无限惆怅??在诗人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艺术家眼中,这座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感受“桥之美”。
2、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停:停。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史诗是描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诗。
4、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它不关注桥梁本身的结构美,而是关注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2.为了说明这座桥的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通过对这些桥梁的具体描述,作者详细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梁之美,即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4.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难点: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课时 1课时四、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
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吴冠中,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寻找桥之美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速度。
2.寻找画家眼中的美。
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用一句话概括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美感?学生概括: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发现桥之美1.探究桥之美。
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文中这样的例子,用你的眼睛去发现桥之美。
学习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批划出关键语句,分析桥的形式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美。
学生交流发言桥的美体现在这些例子中:(1)桥与环境构成的密疏之美。
江南小镇河岸密密的芦苇丛,与拱桥强劲的弧线、单纯的直线形成密疏对照,构成密疏之美。
《第12课桥之美》辅教导学
导入: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
1、桥之美吴冠中
吴冠中教授,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2、整体感知
认真听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思考:在作者眼中“桥之美,美在_____”
3、自主探究
课文中,作者对“桥”的美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和眼光,请找出能概括表明作者观念的句子。
4、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
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
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5、自主探究
作者为了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的观念,都列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不同的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美学效果。
6、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美在石桥与苇丛配合,感到舒畅
7、江南乡间的石桥:美在石桥与细柳配合,令画家销魂
8、苏州的宝带桥:美在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水面,看了有满足感。
9、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美在风雨桥与飞瀑流泉配合,引人驻足欣赏
10、《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11、庄稼地里的小桥: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1122、、索索桥桥::画家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13、作者对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
不欣赏的。
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
“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14、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
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15、品味赏析 (过渡:握整篇课文的脉络我们把握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的语言很富有情味?) 分组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喜欢最富有意蕴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2分钟)
(让学生各抒己见,并结合课后练习二)用“我喜欢_______句, 它好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16、比较阅读
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7、比较阅读
内容上:《桥之美》是用举例子的方法点明桥在画家眼里美在何处,(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中国石拱桥》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写法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举例时,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中国石拱桥》是规范的说明文,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
18、课后作业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 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4、收集绘画、雕刻、图片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桥。
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2、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早春天气,江南乡
(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人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