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的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55.46 KB
- 文档页数:2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跟骨牵引治疗小儿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发布时间:2021-04-26T11:29:16.36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2期作者:叶洪战[导读] 目的:观察在小儿胫腓骨骨折疾病治疗中使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跟骨牵引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叶洪战天全县中医医院四川雅安 625500【摘要】目的:观察在小儿胫腓骨骨折疾病治疗中使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跟骨牵引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
方法:2020.1-2020.10,80例胫腓骨骨折患儿,随机分组法,每组40例。
跟骨牵引治疗法用于对照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跟骨牵引法用于观察组。
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小儿胫腓骨骨折疾病治疗中应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跟骨牵引治疗方法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跟骨牵引;胫腓骨骨折;治疗效果胫腓骨骨折在小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骨折类型包括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两种,不稳定型骨折相较于稳定型骨折更难治愈,引发该种骨折的产生与骨折端容易出现移位及复发后再次出现移位有直接关系。
现阶段在胫腓骨骨折疾病治疗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法,可牢固固定骨折,但是属于一种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导致患者的痛苦增加。
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方法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使患者的痛苦明显减轻,固定效果较好,与跟骨牵引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固定效果显著[1]。
本文将80例胫腓骨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跟骨牵引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2020.1-2020.10,80例胫腓骨骨折患儿,随机分组法,每组40例。
对照组,男、女为21例和19例,6-12岁,均值(9.6±2.7)岁;观察组,男、女为20例和20例,5-11岁,均值(8.7±2.6)岁。
持续皮牵引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中医护理体会孙蓓伟,胡丰村,卢月丽(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浙江瑞安325200)[关键词] 牵引术;夹板;手法;胫腓骨骨折;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6-3890-02 我院1998年8月—2005年10月采用持续皮肤牵引、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护理新鲜胫腓骨骨干骨折46例,疗效满意,为提高认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我院骨伤科住院患者46例,均为单侧新鲜闭合骨折。
男34例,女12例;年龄17~68(34.3±4.2)岁;伤后入院时间1~72h,平均21.3h;重物砸伤15例,摔伤13例,交通事故伤10例,其他伤8例。
骨折部位:上1/3骨折11例,中1/3骨折20例,下1/3骨折15例;骨折形态:横断及粉碎骨折21例,斜骨折及螺旋骨折25例。
1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肢置于布朗氏牵引架上,两助手作对抗拔伸牵引,以纠正短缩移位,术者立于患肢外侧,裁剪适当的胶布贴紧作皮肤牵引,胶布上方至骨折平面上2cm,两踝部垫以小纱布,用绷带在胶布外均匀缠绕,牵引质量为体质量的1/10,根据三点加压原理及骨折原始移位方向放置适当压垫,胫腓骨干夹板按部位放好后,横扎4道布带固定。
当X线正侧位检查骨折对位满意后,以2~4kg维持牵引。
4~5周后床头摄X线片复查有骨痂生长可去除皮牵,仍用小夹板固定。
扶双拐下床,伤肢暂不负重行走。
113 疗效评定标准 均以6个月后功能状况为准,其疗效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定。
治愈: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局部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短缩,骨折成角<5°,膝关节功能受限在15°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
好转:对线对位尚可,骨折线模糊,伤肢短缩<2cm,成角<15°,膝关节活动受限在30~45°,踝关节屈伸受限在10~15°。
跟骨牵引夹板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护理我院选择性使用跟骨牵引加夹板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优点是适应证广,患者痛苦少,简便有效,治愈率高。
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容易产生心理、生理上的不适应及各种并发症,因而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护理得当,采用本治疗方法的45例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3年10月~2006年8月使用本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45例。
男25例,女20例,年龄2~72岁,平均45岁。
皮肤条件差者25例,其中包括开放性骨折20例,其他20例。
2 护理措施2.1 疼痛护理:(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患肢外展中立位,并抬高床尾20度~30度,冰袋外敷以缓解肿胀减轻疼痛。
严密观察伤肢情况,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移动患者时,对损伤部位要重点托扶保护,缓慢移至舒适体位,以免引起或加重疼痛。
(2)安慰患者放松情绪,指导患者听音乐或与家人交谈分散注意力。
(3)观察疼痛性质、程度,观察足趾运动和感觉情况,注意腓总神经是否受压。
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维持有效牵引,告知患者和家属不可随意放松牵引绳。
随时注意观察小夹板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 cm为标准,防止因伤后肢体肿胀而致使包扎过紧造成压迫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 心理护理:(1)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告知骨折愈合的转归过程,介绍同病房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各项操作细心认真,态度和蔼,取得患者信任。
(3)嘱患者家属陪护在房,关心体贴患者,告知其勿在患者面前流露紧张情绪,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2.3 预防褥疮的发生:(1)床铺保持干燥、平整、清洁。
患者使用便盆时切忌拖、拉、推等粗暴动作,避免擦破皮肤。
温水擦浴每日2次。
(2)鼓励患者双手拉吊杆屈健肢抬臀每日20~30个,分3组完成,并自行按摩尾骶部。
胫腓骨骨折治疗总结及优化方案本科治疗胫腓骨骨折63例,其中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跟骨骨牵引术治疗胫腓骨骨折3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9例,外固定支架治疗6例,均治愈,治愈率达100%。
我科治疗胫腓骨骨折取得很好疗效。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并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骨折与西医比较有如下特点:1、固定方法: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优点创伤轻微,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快,外观满意,但手法操作要求较高(手法娴熟,少数须X光操作),部分骨折对位难以达到解剖对位,骨折对位后相对欠稳定。
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缺点是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的血液供应,甚则引起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同时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减少局部抵抗力,如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还有切开复位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质量不佳时,可因氧化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
内固定器材拔除,大多需要再一次手术。
2、局部与全身治疗兼顾:骨折以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内在变化,局部受伤不能只从局部着手,我们采用了一整套包括局部的包扎固定、手法按摩、被动活动、自动运动、红外线照射、外敷膏药、内服接骨丹等综合疗法,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二分之一,整个疗程缩短三分之二。
3、固定与运动的统一:骨折后长期连续固定,势必引起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动静结合是在运动的基础上固定,避免了以上并发症。
4、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同时并进: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关节功能,避免了肌肉粘连、感染造成骨髓炎,减少手术瘢痕等。
5、在用药上,要内服与外敷相结合。
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全身用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药,除内服药物外,局部采用中药外敷熏洗;西医主张内服抗生素、维生素、镇痛剂等,很少用外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