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学案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word 学案【学习目标】 1.从各级组织、自然灾难和监测手段三个方面明白得并经历自然灾难监测系统的概念及要紧作用。
2.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明白得其在自然灾难监测中的作用。
一、自然灾难监测系统1.概念:由国家、①________及地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难进行监测和分析的②____________。
2.作用 ⎭⎪⎬⎪⎫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提出减灾决策方案3.进展情形⎩⎪⎨⎪⎧ 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③ 我国:差不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④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难监测中的作用1.差不多特点:⑤____________广、信息猎取量大、猎取速度快、⑥________好、⑦________强。
2.时空特点⎩⎪⎨⎪⎧空间尺度→⑧ 观测能力时刻尺度→⑨ 观测 3.应用举例(1)提供常规⑩__________,观测沙尘、台风、暴雨等灾难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2)迅速发觉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⑪____________,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3)监测灾难进展过程中和排除后,灾难发生的⑫________、速度以及是否复发。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自然灾难监测系统 自然灾难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难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灾难监测的主体包括( )①世界级监测机构 ②国家级监测机构 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 ④多种自然灾难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D .④2.下列属于自然灾难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 )①气象灾难 ②地质灾难 ③水文灾难 ④生物灾难 ⑤气象雷达 ⑥基层社区A .①②③④B .⑤⑥C .①③D .①②③④⑤⑥考查点2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难监测中的作用3.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要紧使用了(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4.通过对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的监测,分析多幅卫星的云层图片,能够获得()①台风中心位置②台风的强度和速度③台风所造成的降水范畴④台风的移动方向⑤台风的登陆地区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方法技巧练方法图示法经历遥感技术在自然灾难监测中的作用及要紧特点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形式,全面掌握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及监测方法等基本知识。
2. 监测工具认识:了解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仪等现代监测工具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如台风、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过程、危害程度以及监测与防御措施。
4. 模拟演练:进行一次模拟自然灾害的演练,包括预警发布、避险转移、救援行动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
5. 家庭讨论: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在自然灾害防范中的角色和措施,了解家庭防灾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 监测工具认识部分需学生能够识别并简单介绍各种监测工具,并理解其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4. 模拟演练部分需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 家庭讨论部分需学生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并记录讨论内容,形成一份简短的防灾预案计划。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分,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2. 监测工具认识部分通过学生的介绍和回答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监测工具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
3.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提出有见地的建议。
4. 模拟演练部分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应急反应能力,看其是否能够熟练地执行各个环节。
5. 家庭讨论部分的作业评价将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情况和防灾预案的制定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地理选修5 [人教版]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目标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及挂图、图片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
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的洪①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建立的时间、监测系统组成、监测范围及主要作用。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意识和应对能力;4.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章节,并完成相关思考题,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2. 监测方法探讨:学生需分组探讨不同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监测方法,包括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观测方式,并形成小组报告。
3. 防御措施分析: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防御措施,包括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总结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形成PPT或海报进行展示。
4. 案例分析:学生需收集一至两个具体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发生原因、监测过程、防御效果及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报告。
5. 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如地震逃生演练等,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作业内容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2. 理论学习部分需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3. 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的分析要结合实际案例,具有可操作性;4. 案例分析需引用具体数据和资料,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5. 模拟演练过程中需积极参与,尊重演练规则,认真对待每一次演练;6. 所有作业成果需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格式化和排版。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理论学习部分的思考深度和疑问质量;2. 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分析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3. 案例分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4. 模拟演练的参与度和实战能力;5. 作业成果的格式化、排版和提交时间。
评价方式将结合教师评阅、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2.理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掌握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课本的预习,让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了解。
通过举例说明和互相交流.做好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的梳理引导,并给予积极评价.二、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展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①____________、灾中跟踪、②____________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
3.开展情况: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③____________。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知识点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根本特点:④__________、信息获取量大、⑤__________、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
2.时空特点:从空间尺度上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从时间尺度上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展⑥______观测。
3.作用:除每天看到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利用遥感影像还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发觉的⑦__________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能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在灾害开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可以利用遥感对灾害发生的⑧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以及是否复发进展监测。
知识点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主要功能: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展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⑩____________、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作用: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⑪______________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⑫____________工作提供依据。
《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构建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结构2.联系必修教材内容,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能力目标利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教学重点】构建《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结构【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前面咱们用了大概3周的时间把自然灾害与防治讲完了,我们讲的比较快,有些模块是咱们同学自己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把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作了很大调整。
为了使大家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这节课我们来把这本书串串线,串线过程中大家看看哪些内容与必修教材有联系,把前后知识整合一下。
师:大家把学案拿出来,首先找个同学阅读一下教材的课标,读的过程中你看哪些是你没掌握的,做下标记,课后回去把它弄懂。
师:这本书在高考中通常是一道10分题,看了历年高考题,出题基本是两种类型:1、以备考期间某种特大自然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灾害发生原因、地区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2、以某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本区内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师:我看了一下大家做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同学都完成的很好,有的同学觉得我给的地方不够大,又单独拿纸做的,同学们下课可以过来看看。
下面我们一起来构建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看看有没有你落下的。
师:自然灾害与防治咱们一共讲了几大内容?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的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有这三大内容师: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主要是这四方面内容:(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师:我们先看自然灾害,要想构成自然灾害,需满足哪些条件?(自然异变和受灾体)师:任何一次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灾害系统都由哪些要素构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以及这次灾害的灾情)师:自然灾害都能产生哪些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并且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有个特点: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同一次灾害,什么样的地方危害程度高?低?为什么?师: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灾害了?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哪些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生态环境建设——稳定(必修3 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破坏——失稳(必修1 5.1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了?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应急措施、灾后自救互救行为社会经济活动建设防灾减灾工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求你会举例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哪些类型:(气象、地质、水文、生物灾害)都分别包括哪些灾害?以及与必修教材的联系台风: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地图册P12干旱与旱灾呢?:必修1 2地球上的大气地图册P14—17寒潮?还是必修1 2.3地震?形成与什么有关?板块几大板块?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图册P20、52风暴潮:气旋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生物灾害我们是我们新接触的过渡:主要的自然灾害这一块我们重点要掌握哪些内容?这些自然灾害的定义、成因、分布、危害、防御措施以及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分类;2.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3.熟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方法;4.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特点;2.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震灾害、生物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气象灾害的成因:气候变化、风暴、暴雨等;2.水文灾害的成因:河流洪水、土石流等;3.地震灾害的成因:地震活动、板块运动等;4.生物灾害的成因:虫灾、疾病等。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方法1.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方法:气象雷达、卫星遥感、气象探测等;2.水文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方法:水文站、遥感、数学模型等;3.地震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方法:地震计、地震预警系统等;4.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方法:疾病监测站、虫情监测系统等。
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1.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避雨、防雷击等;2.水文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疏散、抢险等;3.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避震、掩体、紧急疏散等;4.生物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消毒、隔离等。
教学方法1.通过课件和展示图形等形式,介绍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分类;2.针对不同灾害类型,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3.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水利站、地震监测站等;4.利用影像资料和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资源1.课件:《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2.视频:《地震》、《台风和水灾》、《饱和气流》等。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2.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3.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2.理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掌握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①灾前预警、灾中跟踪、②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
3.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③灾害监测系统。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基本特点:④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⑤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
2.时空特点:从空间尺度上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从时间尺度上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⑥同步观测。
3.作用:除每天看到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利用遥感影像还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⑦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能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可以利用遥感对灾害发生的⑧规模、⑨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主要功能: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⑩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作用: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⑪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⑫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地理信息系统在⑬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
(1)灾害发生前:事先圈定⑭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⑮防灾活动。
(2)灾害发生过程中:对灾情⑯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3)成灾后:对⑰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从而对减灾作出贡献。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1.概念: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⑱工程性或⑲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境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知识点回顾:复习并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影响,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等),分析其发生原因、监测手段及防御措施。
3. 监测工具制作: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制作简易的自然灾害监测工具,如简易地震预警器、气象观测站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网络监测等)进行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5. 家庭安全检查:对家庭居住环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并实施家庭防灾应急预案。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提出以下要求:1. 学生需对所选自然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具体事件的数据资料并详细分析。
2. 制作自然灾害监测工具时,需使用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绘图或表格制作,保证工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小组讨论时,需积极发言,记录讨论内容,并形成书面报告。
4. 家庭安全检查需全面细致,制定出的防灾应急预案需具有可执行性,并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5. 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四、作业评价本课作业评价将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案例分析的深入程度和准确性;2. 监测工具的实用性和创新性;3. 小组讨论报告的完整性和观点的新颖性;4. 家庭安全检查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5. 作业完成的及时性和字迹工整程度。
五、作业反馈完成作业后,教师将进行以下反馈:1. 对学生完成的案例分析、工具制作等环节给予详细的点评和建议。
2. 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家庭安全检查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馈和指导。
3. 对学生的整体作业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4. 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学习和借鉴。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第2课时 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与自然灾害的防御 学案(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理解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2.了解自然灾害防御的概念及内涵,理解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发展成就。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功能:主要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①____________、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作用:②____________、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③____________等。
3.与遥感技术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评价④ ,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实况监测灾情,指导⑤
灾后:快速评价⑥ ,指导救灾活动
二、自然灾害的防御
1.含义 ⎩⎪⎨⎪⎧ 前提:自然灾害发生前 手段:工程性和⑦ 防御措施 目的: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 的⑧
2.具体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a .概念: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⑨____________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⑩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b .成就
房屋等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共有的作用是()
A.动态监测B.成因分析
C.动态模拟D.灾害评价
考查点2自然灾害的防御
2.下面对自然灾害防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
B.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灾害和损失为目的
C.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中进行防御
D.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属于非工程性防御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理解记忆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下列关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而建立的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信息服务子系统可以进行各类防汛相关信息的查询、监视、报警、报险的管理
B.洪水预报子系统可以用水文模型对洪水过程作出预报
C.淹没分析子系统在电子地图上只能显示淹没范围,无法显示淹没过程
D.调度指挥子系统可以进行抢险最优路径分析
方法技巧
“活动”教材P66
设计步骤:
(1)先熟悉RS和GIS是哪些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们的中文含义是什么。
(2)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
(3)通过几个优秀的搜索引擎(如http://或http://等)输入相关词汇(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防灾减灾、自然灾害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多试一些关键词,会有不同的搜索结果。
(4)将查到的有关信息保存或打印出来在班上互相交流。
“活动”教材P70
设计步骤:
(1)确定时间(例如一节课)和演讲人数(可有4~6名同学)。
(2)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确定每组的演讲主题(可自定题目)。
例如:
①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②自然灾害对人类是有害的,它有有利的方面吗?
③面对灾害,我们可以做什么?
④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投身减灾事业。
(介绍一些从事减灾事业的科学家和普通工作者)
⑤人类扮演什么角色——改善环境、减少和降低灾害的损失;还是破坏环境,促发和加剧灾害的损失?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空间定位②预报预警③灾情评估④危险程度⑤抗灾活动⑥灾害损失⑦非工程性⑧危害和损失
⑨减灾规划⑩公众减灾教育⑪法律⑫减灾规划⑬防灾减灾⑭防灾工程⑮减灾⑯地表环境⑰灾害⑱抗灾性能
基础达标练
1.A[遥感通过不同时间成像资料的对比,可以研究地面物体的动态变化;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监测。
]
2.C[自然灾害防御应该在自然灾害发生前进行。
]
方法技巧练
C[防洪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是GIS技术应用于减灾的例子。
它一般包括四个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提供对雨情、水情、险情、灾情等各类防汛相关信息的查询、监视、报警、报险的管理;洪水预报子系统根据降雨量、水量等信息,绘制水文模型对洪水过程作出预报;淹没分析子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既能动态地显示淹没过程,又能显示淹没范围;调度指挥子系统根据预报模型、淹没模型和最佳路线分析模型的综合结果进行防汛会商,从而做出防洪的具体指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