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两场重要战役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真正的“人屠”:曹操的黑历史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曹操一生中滥杀无辜,多次屠城的经历,读来让人脊背发凉。
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记载,曹操及其部下大规模屠城高达十二次!本文特整理了曹操及其部下的屠城记录,给各位以作参考。
第一次:一屠徐州时间: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屠城人:曹操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后汉书·陶谦传》这次屠城发生在曹操第一次讨伐陶谦,因为陶谦纵容部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曹嵩,曹操将怒火撒向了徐州的百姓。
汉末人口本就不多,光曹操这一次屠城就杀了数十万人,真真正正的“鸡犬不留”,泗水河流都被尸体堵住了,五个县里再没有活人。
第二次:二屠徐州时间:兴平元年(公元193年)屠城人:曹操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后汉书·陶谦传》曹操第二次讨伐陶谦依然没有平息怒气,一路高举屠刀,杀人无数。
“曹操屠徐州”是曹操所有的屠城记载中最血腥、最残酷、最无人性的一次。
因一己之私迁怒于百姓,虽然是为了报杀父之仇,但徐州的百姓是无辜的啊。
曹操的这两次惨无人道的屠城给他自己也带来了恶劣的后果,先是陈宫劝张邈叛乱迎吕布入兖州,使曹操丢失了大本营;再者是曹操征荆州时,荆州百姓跟随刘备南逃。
第三次:屠雍丘时间:兴平二年(公元194年)屠城人:曹操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
太祖攻围数月,屠之——《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大战,曹操围攻雍后数月,攻破后屠之。
不过这里的“屠”是屠城还是攻破还有存疑,但杀戮是少不了的,张超一家反正没留活口。
时间: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屠城人:曹操九月,公东征布。
冬十月,屠彭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徐州的百姓又遭殃了,曹操在徐州境内作战总是习惯性屠城。
曹操讨伐吕布期间,把彭城屠了。
功败垂成于一役——从曹操兵败赤壁谈起三国鼎立时期的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与曹操有关。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和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前后相隔仅八年。
从成败来说,曹操先胜后败;从攻守来说,曹操先守后攻;从历史作用来说,曹操在官渡之战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打败了北方的诸侯盟主——袁绍,奠定了曹操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为曹操统一中国提供了保障;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滞缓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彻底幻灭了曹操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美梦。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这两场战役的成败得失都已载史册,似乎已成定论。
《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已对赤壁之战进行了军事性或文学性的总结:(1)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一忌也;(2)北军不习水战,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孙刘联军)抗衡,二忌也;(3)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蒿草,三忌也;(4)驱中国(中原地区)士兵远涉江湖之间,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5)疲惫之卒和新降之兵,战斗力不强,五忌也。
还有史书曾提及的:自毁水军人才,杀害水军都督蔡瑁张允;首战不利;求胜心切,中敌之计。
其实这些原因仅仅是从不利的方面谈及的,而世间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从曹操方面来讲,不利因素恰恰是曹操方面的有利因素。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以微弱之躯起兵靖难,汉末十常侍之乱,讨伐董卓,征讨袁术,击杀吕布,降服张绣,消灭袁绍,击溃刘备,威降荆州。
戎马生涯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拜丞相。
如果说在此(譬如官渡之战时期)以前曹操仅仅想做一名心忧天下的“治世之能臣”的话。
此时(赤壁之战)的曹操远非八年之前的阿瞒了。
此时的曹操:消灭了大半军阀;统一北部中原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新降荆州,国土大增;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支几可与东吴抗衡的水军——荆州水军。
而且曹操自己也拥有一支强悍的作战部队——青州兵..曹操横槊赋诗的时候,不仅说出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的愿望: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赤壁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当时两场关键性的战役。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无法吞并荆州,孙刘联盟逐渐壮大,奠定了未来三国时期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赤壁之战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争时期,曹操及其联合军团在攻占南方荆襄地区时遭遇到的阻挠。
孙权和刘备为了抗击曹操,结成联盟,派出周瑜等将领,率领大军在赤壁水域布阵。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的计划失败,打击了曹操势力,使得三国鼎立的形势更加明朗化。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一度让人震惊,而其实背后有着许多原因。
曹操在前期给予孙、刘的压力巨大,曹操的军队庞大,在水上战斗鲜有胜率,但孙权和刘备的组合却刚好可以抵御曹操的攻势,经过反复交战后,周瑜和诸葛亮准确判断到曹操军队在水上的弱点,在敌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采用火攻的计策,一举将曹操的战船全部焚毁,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斗,赢得了惊人的胜利。
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重要作用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才子,绝顶的智谋不逊于当时的谋士张角、诸葛亮。
周瑜的手中掌握着解决曹操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并开始了他的谋略布局。
周瑜为了制约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采取联合对抗策略。
周瑜一时间犹豫不决,后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同意计划,遂与刘备联合后,开始了陆攻水战的作战计划。
周瑜还独具慧眼,立即意识到要消除曹操的神秘力量,决定采用水火攻。
周瑜准备将曹操利用大大小小船只拉起铁链做成坚固的大镇,周瑜破釜沉舟,死而后已地完全反手丢掉自己的船,不留一丝后退的余地,随即布置火攻计划,利用风助火助攻,同时派出人去燃放交通船充当火把,终于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教育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盟由于认清局势,顺应形势,合理利用资源,巧妙地部署,选准时机,使用火攻计谋,战胜了强大的匈奴,赢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成功,反映出来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灵魂和黑色科技的光芒,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财富,军队的兵戎相见一直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战争,惟有依靠科技,才能取得有利的胜利。
三国演义的重要战役1: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起因:袁绍生气了。
经过:曹操和袁绍各施其能,后来曹操要绝粮了,正好袁绍羞辱许攸,许攸就投奔曹操。
曹操便通过情报,打劫袁绍的粮仓,也就是乌巢。
袁绍便鸟飞兽散。
结果:当然是袁绍输了。
曹操奠定了基础。
2:博望坡之战:曹操PK刘备起因:曹操杀奔新野,诸葛亮就让人在博望坡埋伏。
经过:诸葛亮初用兵,命人埋伏。
曹军不知是计,走到博望坡,被火烧了……结果:曹军被烧回许昌。
诸葛亮一下有了威望。
3:长坂坡大战:曹操PK刘备起因:曹操又来了……经过:荆州投降了曹操,刘备便带着百姓退至汉津,路上遭到袭击,家眷失散。
赵云为救人,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单骑救主。
结果:赵云退到长板桥,正遇张飞。
张飞一声大喝,吓死了曹军一名将领,还吓跑了曹操。
赤壁之战被揭开。
4:赤壁之战:曹操PK刘备&孙权起因:曹操要横扫南方经过:诸葛亮舌战群儒,巧激孙权等人。
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和黄盖使苦肉计,黄盖、阚泽诈降,庞统巧献连环计。
曹操派蒋干侦查,蒋干的老同学周瑜假装接纳他,让他拿走一封假信,使曹操杀了两名会水的将。
诸葛亮“借”东风,黄盖指挥火船烧掉连船,曹操兵力所剩无几。
结果:曹操被逼败走华容道,遭到刘备军三袭,最后关羽念记旧情,放了曹操。
周瑜自此心生妒忌,一心要杀死诸葛亮。
三足鼎立的局面被基本确立了。
5:南郡之战:曹操PK刘备PK孙权起因:周瑜趁机进攻,准备夺下南郡。
经过:曹仁守城,与周瑜大战,刘备坐山观虎斗。
周瑜身中毒箭,以此设伏,打跑了曹仁。
诸葛亮趁机夺取南郡,利用曹仁的兵符骗出其它城的守军,多下了南郡一带。
结果:周瑜被诸葛亮气了,刘备有了安身之处,巩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6:汉中之战:刘备PK刘璋起因:庞统投靠刘备,劝说刘备攻下汉中,以有长久之地。
经过:刘璋的部下张松法正投降,刘备便攻打汉中。
诸葛亮劝庞统不要参战,庞统不听,中伏身死。
最终刘璋投降。
结果:刘备入蜀,进位汉中王。
三足鼎立格局确立。
曹操著名的战役曹操著名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这些都是以少胜多,不过在赤壁之战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战争是在长江南岸赤壁打败了吴国的战争。
赤壁战争后,魏、蜀、吴三分天下。
曹操相关内容: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汉朝的实际奠基者。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三国演义》把曹操描写成奸诈阴险的人,如杀华佗、逼死吕伯奢全家、还杀死皇上钦封的宛城侯、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
可真实的曹操是一位很重视人才、心胸宽广的统帅。
曹操最著名的战役就是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吴国了。
他与袁绍在河北正面对抗。
袁绍势力很大,兵强马壮,粮食充足,还有着乌巢等大粮仓。
曹操比较弱小,不过他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驻扎在官渡,以逸待劳。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率先攻打乌巢的粮仓,烧毁了所有的粮食。
当时军心涣散,粮食无收,许多人向袁绍投降。
只有夏侯惇和荀彧两人固守营地,曹操最后用计谋使他们内讧,于是占领了乌巢,夺得了军需品。
此后,曹操趁袁绍攻打公孙瓒之机,回军包围了他,又攻破了他的外城。
此时袁绍已经兵疲粮尽,情况十分危急。
而曹操已经连下了两个坚固的城池。
这时曹操决定放弃追击,去劫掠袁绍的盟友,扩大战果。
袁绍派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白马。
但是曹操却调了五千骑兵绕到袁绍的背后,从侧翼攻击白马,终于攻克了白马。
袁绍听说之后,很恼怒,亲自领兵去攻打曹操。
两军在官渡展开激战,袁绍的军队实力很强,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诱敌深入,让袁绍进入了埋伏圈。
这时曹操突然发起进攻,大败袁军,杀死了袁军十万余人。
曹操接着进攻袁绍的盟友乌桓,把他们打得大败。
曹操一生中的重大战役一:汴水之战:战争背 景:董卓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关东诸侯以清君侧为名,集结兵力。
北路以袁绍为首,南路以袁术为首,共同讨 伐董卓。
然而联军军合力不齐,处处勾 心 斗 角,北路军与董卓军几乎没有接 触,南路军只有孙坚一路奋力向前,先后击破胡轸、吕布,其后董卓迁 都长安,孙坚再次击破吕布,夺取已成废墟的洛阳。
北路军曹操劝诸侯追击无果,于是自己亲率数千 人追击董卓。
曹操的战略目标:董卓军团连遭战败,洛阳也被 关东联军战领,士气低落,此时如果同 心 协 力,定可救出献帝,光 复长安。
徐荣的战略目标:对联合军进行试探性攻击,若其士气旺 盛,西凉军团则退保西北,如果一盘散沙,则率军反扑,夺回帝都。
双方兵力对比:曹操:千余人徐荣:史无记载,大都认为在1、2万左右汴水大战:徐荣为董卓大军断后,曹操千里追击,两军在汴水遭遇,西凉军不论是论装具还是素质,都比曹操则则组建起来的团练部 队强过数倍,战争呈一边倒的形势,曹操几乎丧命。
但曹操军拼死奋战,终于拖到夜幕降临,逃离战场。
结局:徐荣大胜,曹操惨败意义:1、徐荣见曹操率领的军虽然少,但奋力死战,认为酸枣不可轻率攻打,引军回师;2、曹操一鸣惊人,整个关东联军中,只有曹操和孙坚和董卓军正面对抗,曹操之名,天下诸侯尽知。
二:兖州之战战争背 景:黄巾之乱后,青州黄巾假意归顺朝 廷,在董卓入京后,青州黄巾军再度起兵,并且越来越强大,这股黄巾军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
兖州任城相郑遂出兵抵 抗,全军覆没。
黄巾军趁势追进,一直打到东平,兖州刺史刘岱率官军主力出战,仍是大败,一方诸侯刘岱也死在乱军之中。
黄巾军再攻东郡,而东郡则是刘岱令曹操屯军之所。
黄巾军的兖州大战略:击败刘岱后,此时的兖州布满黄巾军势力,只有曹操数千 人固 守东郡,北方是黑山黄巾军的活跃之所,东方则是青州黄巾的大本营,南方则是袁术和江东诸军之争,西面董卓拥兵自保。
黄巾军鉴于此时形式,决定战据兖州要冲,扼四方交通要道,图谋天下。
三国演义经典战役概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自东汉末年至三国
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混乱时代的英雄豪杰及其恩
怨情仇。
作为这部巨著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各种战役的描写更是引
人入胜。
下面将对《三国演义》中几个经典战役进行概览。
第一场是官渡之战。
此战发生于曹操和袁绍之间,是曹操终结四方
之乱,稳固中原的关键战役。
曹操以少胜多,智取袁绍,袁氏势力因
此遭受重创。
整个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进取精神和军事才能为主要描写,也为曹操日后一统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场是赤壁之战。
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
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
周瑜火烧连营,成功破敌,使曹操无奈退兵。
此战巧妙运用地利和火攻,展现了联军的智谋和勇气。
最终曹操败退,此后南北分崩离析,也奠定了孙刘和曹操两个集团争霸的基础。
第三场是长坂坡之战。
此战发生在赤壁之后,诸葛亮在长坂坡封住
曹操追兵,成功护送刘备到达重要根据地。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夜
袭曹军,用火攻获胜,也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勇气,为刘备赢
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以上几个战役都体现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故事情
节的曲折性。
每场战役都充满着智慧、勇气和悲壮的色彩,也展现了
那个乱世英雄的风采。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通过
这些经典战役,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从北方进攻孙权的江东势力,希望统一南方。
而孙权面对曹操的进攻,只有几万精兵。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利用赤壁的地利来对抗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诸葛亮的火烧赤壁计,利用南风和船上的火攻击曹操的船队,造成了曹军大量伤亡。
其次是周瑜的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最后是曹操的部下张辽的奋力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兵力,但他本人得以幸免。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败退,孙刘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为三国时期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曹操在战场上的谨慎和张辽的勇猛。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当时,曹操控制了北方大片领土,而袁绍则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势力。
为了争夺北方统治权,两位大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采用了麦城计,利用疫病和粮草问题逼迫袁绍军士气低落。
其次是袁绍对曹操的战略失误,被曹操打破了麦城计。
最后是程昱的谋略和张郃的勇猛,曹操最终依靠他们的帮助得以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击败了袁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袁绍的军事失误和张郃等部下的英勇。
3. 襄阳之战襄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遭遇了曹操的抵抗。
襄阳之战是刘备与曹操在荆州争夺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利用了水利设施,围困了襄阳城,使刘备陷入困境。
其次是关羽的奋力抵抗和黄忠的英勇,刘备的将领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最后是曹仁的镇守和曹操的战略部署,曹操在襄阳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曹操的著名战役在曹操的一生中,有多少战役是比较出名的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曹操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曹操的著名战役一:汴水之战:战争背景:董卓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关东诸侯以清君侧为名,集结兵力。
北路以袁绍为首,南路以袁术为首,共同讨伐董卓。
然而联军军合力不齐,处处勾心斗角,北路军与董卓军几乎没有接触,南路军只有孙坚一路奋力向前,先后击破胡轸、吕布,其后董卓迁都长安,孙坚再次击破吕布,夺取已成废墟的洛阳。
北路军曹操劝诸侯追击无果,于是自己亲率数千人追击董卓。
双方兵力对比:曹操:千余人徐荣:史无记载,大都认为在1、2万左右汴水大战:徐荣为董卓大军断后,曹操千里追击,两军在汴水遭遇,西凉军不论是论装具还是素质,都比曹操则则组建起来的团练部队强过数倍,战争呈一边倒的形势,曹操几乎丧命。
但曹操军拼死奋战,终于拖到夜幕降临,逃离战场。
结局:徐荣大胜,曹操惨败意义:1、徐荣见曹操率领的军虽然少,但奋力死战,认为酸枣不可轻率攻打,引军回师;2、曹操一鸣惊人,整个关东联军中,只有曹操和孙坚和董卓军正面对抗,曹操之名,天下诸侯尽知。
二:兖州之战战争背景:黄巾之乱后,青州黄巾假意归顺朝廷,在董卓入京后,青州黄巾军再度起兵,并且越来越强大,这股黄巾军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
兖州任城相郑遂出兵抵抗,全军覆没。
黄巾军趁势追进,一直打到东平,兖州刺史刘岱率官军主力出战,仍是大败,一方诸侯刘岱也死在乱军之中。
黄巾军再攻东郡,而东郡则是刘岱令曹操屯军之所。
黄巾军的兖州大战略:击败刘岱后,此时的兖州布满黄巾军势力,只有曹操数千人固守东郡,北方是黑山黄巾军的活跃之所,东方则是青州黄巾的大本营,南方则是袁术和江东诸军之争,西面董卓拥兵自保。
黄巾军鉴于此时形式,决定战据兖州要冲,扼四方交通要道,图谋天下。
如果袁绍韩援救兖州,黄巾军则在此将其主力包围歼灭,攻克冀州,和黑山黄巾军会师。
这样,河北中原的黄巾军便能拧成一股,对官军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
三国演义的著名战役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的经典历史小说,里面有许多著名的战役,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战役故事。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是三国时期最为激烈的一场大战。
曹操趁袁绍内部矛盾,采用连环计,假投降等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赤壁之战: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曹操率大军攻打荆州,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一带设伏,利用东风火烧曹军船只,造成曹操军大败。
长坂坡之战:张飞在长坂坡护送刘备夫妇逃脱的故事。
张飞单枪匹马守住长坂坡,以巧计骗过敌军,为刘备脱险保驾护航。
汉中之战:关羽守卫汉中,与马超,张鲁交战。
在失去荆州之后,关羽被孤立,最终被敌军合围击败。
夷陵之战:诸葛亮南征孟获,兵分两路进攻夷陵,展现出其智谋和善用兵法的一面。
这些战役中的故事情节被三国演义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曹操和袁绍关键战役官渡之战,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曹操从此以后逐步走向强大。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操和袁绍关键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曹操和袁绍关键战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当时,今天河北一带在袁绍的控制之下。
他依仗自己兵精粮足,想一举歼灭曹操。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大军南下官渡。
曹操用计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三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
其中,前两个都与曹操有关: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赤壁之战,东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三足鼎立处见雏形。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统10万步兵、1万骑兵,占据黎阳,进攻延津,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以掩护其主力渡河南进。
四月,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率军赴延津渡口,佯示北渡,诱使袁绍分兵西向,趁机抄袭白马,击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
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
曹操令部队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趁其混乱,以600余骑兵出击,斩文丑。
同时,令于禁等率步骑5000,自延津奔袭汲与获嘉,焚毁袁军30余屯,俘将20多人,歼敌数千。
于禁趁势击破原武袁军营地。
曹操鉴于敌众之势,主动回军官渡,欲再择战机。
八月,袁绍拒绝谋士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统大军自阳武推进至官渡,依托沙堆,东西屯营数十里。
曹军接战失利,被迫收兵,深沟高垒,继续坚守拒敌。
袁军垒土山、架高橹,猛射曹营,曹军将士皆蒙盾而行。
曹操令赶制霹雳车,发石摧毁其橹楼。
袁军又掘地道,曹军深挖长沟以拒之。
两军对峙期间,曹操令部将曹仁率兵南下汝南,击败骚扰曹军后方的刘备,继而大破欲断曹军补给线的韩荀部于鸡洛山,又得司隶校尉钟繇自关中送来的战马2000多匹,曹军士气和战斗力得以巩固和增强。
袁绍固执已见,一再拒绝分兵袭许的建议,必欲从正面歼灭曹军。
此时,曹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亦欲退守许。
谋臣荀??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沮授建议增派蒋奇守护乌巢侧翼,以防曹军袭击,袁绍不许。
谋士许攸、张郃又建议袭许,仍遭拒绝。
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
曹操留曹洪、荀攸等守官渡,亲率步骑5000,打着袁军旗帜,携带柴草,连夜潜行,迅速赶到乌巢,立即围屯,纵火围攻,袁军一片惊乱。
三国演义中的江山争夺战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三国演义中的江山争夺战: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战争。
其中,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被誉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场战役,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命运的转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赤壁之战:火烧连营与东风破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分为两个阶段:火烧连营和东风破。
这场战役是曹操领导的中原势力与孙刘联盟的关键对抗,至今被后人所称道。
火烧连营是赤壁之战的第一阶段,孙刘联军采取火攻策略,刻意放出曹操,封锁逃亡路径,并趁夜晚北风助长火势,将曹操困住。
曹操亲身经历了一场灵活机智的敌人火攻,而后他的大营被焚烧殆尽,大败亏输。
东风破则是赤壁之战的第二阶段。
尽管曹操部队败退,但他并不甘心失败,再度集结大军进攻。
然而,此时南风助长,孙刘联军趁机以火攻为伪,“吹”了一场“东风”烟雾弥漫,震慑了曹操的军队,最终曹操被迫退兵。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与曹操势力对决的转折点,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为后来的天下格局奠定了基础。
二、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是三国演义中另一场关键的战役。
曹操与袁绍是三国时期两大势力之首,他们的对抗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官渡之战的爆发。
官渡之战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合纵连横和决战阶段。
合纵连横是袁绍聚集各路诸侯,试图形成庞大联军,以抗衡曹操,但不幸地遭受了一些内部矛盾和贪婪之人的破坏,无法发挥统一指挥的优势。
决战阶段则是曹操趁袁绍军队未能统一指挥的时机,采取奇袭的策略,攻下了袁绍的主营,迫使袁绍军队溃败,最终驱逐了袁绍,确立了曹操的领导地位。
通过官渡之战,曹操成功地削弱了袁绍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比较与影响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曹操生涯三大战役之虎牢关成人之美
第一战:虎牢关成人之美
曹操初出江湖的第一战,发生在荥阳市汜水镇西的虎牢关。
那是公元190年,也就是汉献帝初平元年。
因为董卓弄权宫闱,曹操刺杀其未果,事败逃到陈留,后来矫诏征兵,组建18路诸侯联军,杀向汜水,讨伐董卓。
这一年,孙权尚未走到历史的前台,参加18路诸侯联军的是他哥哥孙坚;在《三国演义》描述中,当时刘备还在带着两位兄弟四处流浪,只是途中遇到18位诸侯之一的公孙瓒,被拉来“干革命”。
在18路诸侯中,刘备籍籍无名,在孙坚被华雄打败之后,刘备发出的一阵冷笑引起曹操的注意,曹操趁机举荐了他,他终于得到了与18位诸侯平起平坐的机会,并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展示,从而一举成名。
虎牢关可以说是刘备的福地。
至今,虎牢关还有衬托刘关张英雄形象的“三义庙”、“张飞寨”等遗迹,也有绊倒吕布的著名的“绊马索”,却唯独没有这次战争的组织者和刘备得以出头的推荐者曹操的任何遗迹。
历史就这么诡异。
罗贯中大笔一挥,将曹操的功劳一笔抹杀。
事实上,虎牢关之战没刘备什么事儿。
史籍显示,前往讨伐的诸侯只有
14路,其中公孙瓒等四人并没有参加,更不用提刘关张;即便如此,14路诸侯中出兵与董卓作战的,也只有孙坚与曹操。
三国时期的战争纪实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两个重要的战役,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参战方、战争经过以及其影响等方面,对这两场战役进行纪实性的描述。
一、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统一的汉朝在184年黄巾起义后逐渐瓦解,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三个国家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彼此之间长期争斗不休。
二、赤壁之战1. 参战方:赤壁之战于208年爆发,曹魏军队由曹操率领,东吴军队由孙权率领,两军在长江边的赤壁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2. 战争经过:赤壁之战可以分为陆战和水战两个阶段。
首先是陆战,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惇领军攻打东吴,但在火烧连营的计策下被东吴军队打败。
接着是水战,曹操派遣大将曹仁和周瑜率领各自的水军进行激战,经过连续战斗,曹操的水军严重受损,最终被东吴军队击溃。
3. 战役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标志着曹魏势力的衰落,东吴崛起为江东霸主,同时也限制了曹魏对中原地区的扩张意图。
三、官渡之战1. 参战方: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曹魏军队由曹操率领,袁绍领导北方联军,两军在冀州官渡展开了激战。
2. 战争经过:官渡之战可以分为多个阶段,首先是曹操派遣大将许褚切断袁绍的粮草供应线,使其军队陷入困境。
随后,曹操亲自率军攻打袁绍,经过几次激烈的交战,最终曹操取得了胜利。
3. 战役意义: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标志着曹魏军队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并为曹操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四、战役的影响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对三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使曹魏势力遭受重创,东吴成为了中国南方的霸主;而官渡之战巩固了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这两场战役都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两场重要的战役,它们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赤壁之战限制了曹魏势力的扩张,使东吴崛起为江东霸主;而官渡之战则巩固了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三国演义大战役你是否了解过三国演义大战役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国演义大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演义大战役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地点:官渡交战双方:袁绍,曹操胜负:曹操胜,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地点:赤壁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曹操胜负:孙刘联军胜,此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汉中之战时间:公元215年地点:汉中交战双方:曹操,刘备胜负:刘备胜(前期曹操已占领汉中,后又被夺走)汉中之战的结果,基本决定了三国鼎立。
4.关羽失荆州时间:公元218年地点:荆州(关羽死于麦城)交战双方:孙权,刘备胜负:孙权胜5.夷陵之战时间:公元219年地点:夷陵交战双方:吴,蜀胜负:蜀军大败,刘备病死白帝城6.诸葛亮北伐时间:公元228~234年地点:西北地区(北伐战争,地点不大好表达)交战双方:魏,蜀胜负:五次北伐皆失利7、关东联军伐董卓时间:公元190年地点:洛阳交战双方:关东联军(18路诸侯),董卓胜负:联军中的各群雄在这战役中大多都结下仇怨,由一起对抗董卓,转为开拓自己的领土,董卓讨伐战中在没有得到大的成果下,便告结束一、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背景1.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2.刘备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孙权占据交州3.关羽襄樊之战中败走麦城,被孙权杀,荆州归吴4.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5.刘备拒绝与孙权和解战况1.长驱直入公元221年,刘备留诸葛亮守成都,马超、魏延守汉中(关羽、张飞已死,赵云大概被留在诸葛亮身边),派遣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三峡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有关曹操的重要战役名称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其一生参与了许多战役和军事行动。
下面是曹操参与的重要战役的名称: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曹操率领联军与袁绍的大军在官渡之间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决战。
曹操在此战中借助谋士荀彧的计策,成功破袁绍的防线,最终取得了胜利。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孙权领导的东吴,但遭到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反击。
最终曹操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三、关羽北伐
关羽北伐是公元219年,关羽为了报复曹操,率领大军西进,但最终在麦城被曹操的将领张辽击败,关羽被杀。
四、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公元222年,曹操攻打西南地区的蜀汉,并在夷陵之间与蜀汉大军展开战斗。
虽然曹操取得了胜利,但在此战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五、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公元227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蜀汉的汉中,最终在张鲁的抵抗下未能取得胜利。
六、祁山之战
祁山之战是公元251年,曹魏的大军在祁山之间与蜀汉的大军展开战斗。
虽然曹操的将领张郃提出了胜战方案,但最终曹魏仍然战败。
七、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曹魏的大军与东晋的大军在淝水之间展开战斗。
虽然曹魏初期占据优势,但最终仍然战败。
此战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战争,东晋成为中国的新王朝。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位于今河南中牟县附近)展开决战。
时袁绍有大军十万,粮食充足,而曹操兵寡粮少,在实力上处于劣势。
但袁绍外宽内忌、犹豫寡断、治军不严,曹操唯才是举、赏罚必行,也有自己的长处。
战争中,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曹操假装放弃白马,欲渡延津,待袁绍分兵迎敌,即迅速袭击白马,斩大将颜良。
然后循河向西,引诱袁军追击,又斩大将文丑。
曹操还军官渡,双方僵持达半年之久。
最后,曹操采纳来降谋士许攸的建议,偷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焚掉粮食一万多车。
袁绍军心动摇,全线崩溃,仅带八百亲兵逃回河北,其余数万士兵被曹操坑杀。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于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
当时曹军有二十多万,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在力量上处于明显劣势。
但是曹操也有不少隐患,如北方尚未安定、士兵不习水战、荆州人心不服等等。
战斗开始后,曹军将士不习水战,军中又开始流行疾疫,曹操于是用铁索把船连接起来。
周瑜部将黄盖诈称投降,用船载运枯柴直奔曹军,顺风放火焚烧曹军舰船,曹军大败。
孙、刘联军水陆并进,曹操退至江陵,随后引军北还。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决定了三国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
曹操在赤壁战败,认识到一时无力统一全国,于是改变策略,集中精力巩固后方。
当时中原虽然大体统一,但在偏远地区还有几股割据势力,主要是凉州的韩遂与马超(马腾之子)、陇西的宋建、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氏等。
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先后平定韩遂、宋建、张鲁,取得关陇和汉中地区。
对南方的孙、刘则以防御为主,西守汉中(后退至长安),南守襄阳、樊城,东守合肥、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