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战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最管用的一招被司马昭用来夺了他的天下导语:曹操争霸最管用一招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天子在手,号令天下。
曹操能够以天子诏令而征讨天下。
他攻打别人是平叛伐罪,别人攻打他是叛逆谋反。
曹操争霸最管用一招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天子在手,号令天下。
曹操能够以天子诏令而征讨天下。
他攻打别人是平叛伐罪,别人攻打他是叛逆谋反。
赤壁之战,曹操给孙权下达战书,第一句话就是“今者奉辞伐罪”。
所谓奉辞,就是奉皇帝旨意;所谓伐罪,就是讨伐对朝廷犯下罪行的人。
孙策和吕布、袁术都是曹操争夺天下的劲敌,曹操就派王誧为钦差大臣前往江东,任命孙策为明汉将军,让他讨伐袁术。
曹操又派使者带着诏书和印绶到徐州,任命吕布为左将军。
虽然印是曹操用自家好金铸的,紫绶是曹操自家的,但是诏书是朝廷诏书。
诏书要吕布和孙策一道讨伐袁术。
挟天子还能招徕人才,因为投奔曹操不是为他一人效力,而是为朝廷效力,名正而言顺。
靠挟天子这一招,曹操夺得了天下。
他虽未称帝,但是早已有天子之实。
曹操想不到的是,到了他的重孙曹髦做皇帝的时候,司马昭也用挟天子这招,剿除为拯救魏室而努力的人。
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臣之心,对其戒备,但是曹丕却给了司马懿崛起的机会,继曹丕即位的曹叡,英年早逝,幼主曹芳即位,安排司马懿和曹爽辅政。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发生致命一击,清楚曹爽一党,从此掌控朝政,但是军界尚有很多人不肯臣服于司马氏。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壮大司马氏力量。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过权力接力棒,加快篡位的步伐。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章曹操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此次战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战。
赤壁之战背景在209年前后,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江东,但被孙权率领的孙吴打败,并被迫撤退,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许多船只被摧毁。
在这次失败之后,曹操开始垂涎南方的地盘,并计划借助长江水利的优势来进攻孙权,统一南方的地盘。
曹操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孙权的支持,在他的反对下,孙权在陆口修建了一系列长堤,阻塞了长江横贯南北的交通要道。
这使得曹操只能依靠陆路进攻,但是这个过程十分困难。
赤壁之战的筹备曹操曾多次派出谋士刘晔到吴国谋求和解,但是都被孙权拒绝。
孙权派出陆逊率大军前往荆州镇守,曹操遂决定发动赤壁之战。
他命令大将张辽率军从西北方向包抄孙权军队,自己则率领主力军从正面进攻,准备一举消灭吴国力量。
孙权获悉曹操的计划后,他采取了多种措施,限制曹操的联系和后勤供应,并且派遣周瑜及陆逊等将领在曹军中进行破坏和渗透,最终孙权发动了一场精湛的计谋,给了曹操致命的打击。
赤壁之战的展开在赤壁战场,南北两军分别在江南、江北两岸临阵对峙。
曹操率军渡过长江,向赤壁进发,准备在这里与吴军决战。
敌对双方都在水深火热的战场上有了摆开阵型的时间,但由于曹操派张辽从西北方向包抄孙权军队被陆逊等将领率领的吴军所阻击,曹军内部出现混乱,这就给带领吴军作战的周瑜有了可乘之机。
周瑜利用曹操的内部混乱,他临机起义,借机利用火攻战略,大量使用火药,烧毁了曹操军队的战船,曹操的大军因此溃败。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剩余的军队被迫撤退回北方,张辽率领的伏击部队也在赤壁之战中失败,曹操重挫。
赤壁之战的意义赤壁之战的胜利给孙权带来了长达20年的安宁,孙权如愿以偿地统一了南方的地盘。
对曹操来说,这次失败意味着他失去了长江以南的控制权,对整个三国时期的进程有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不仅反映了孙权和周瑜运筹帷幄,重用火攻作战的智慧,也反映了曹操在三国之争中的过度自信和空前野心。
真实的历史上曹操写过《孟德新书》吗?
孟德新书》乃是曹操总结半生军事生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并创新军事理论的成果。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书,在《孟德新书》之前,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阴符》等广为流传。
在《孟德新书》之后,除了诸葛亮似兵书而非的遗作二十四篇之外,整整几百年都没有出现新的名作,直到明戚继光的《纪效新林》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战争军事理论的新高峰。
史载曹操写完《孟德新书》后十分高兴,那不仅仅是因为给子孙留下了一本好教材,也不完全是因为得偿身为文人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论和思想从此可以借由这本书而传诸后世。
因此可以说,《孟德新书》是曹操一生的总结。
对此书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我觉得在上层统治阶层来看,可能被后来统治中原的晋朝所禁止(原因可能是避讳忌隐),从下层老百姓来看,是受了尊刘抑曹的思潮影响,在民间不受欢迎,导致最后失传。
查《三国志》,不见此书。
PS:曹操一生辞赋无数,兵法注解也很独到,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留下这本自己一生的总结。
曹公最初由孝廉起家,官至一国宰辅。
大小数百战,他所闻所见所得所失汇聚的经验应该是不小的财富,在三国这个精彩纷呈的年代,他的失败他的成功,他的猜忌他的用人不疑相信都会在书中有所体现。
演义之中曹公因张松巧舌如簧将心血付之一炬,也算是妙笔一处了。
《曹操将击乌桓》原文及翻译译文1、《曹操将击乌桓》原文及翻译译文《曹操将击乌桓》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曹操将击乌桓(1),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操从之。
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
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2),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
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
及曾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门人曰:“普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
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
”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
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3)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
操车重在后,披甲者少,左右皆惧。
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
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新!”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
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
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
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先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
②无终:地名。
③蹋顿:人名,乌恒首领。
战书范文战书写XXX同学:在我们班级的学习战场上,已经硝烟四起,各路英雄厉兵秣马!在过去的“战争”中,你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你的实力让我敬佩同时让我警醒。
我对你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但是面对新的考验,我绝不会因此退缩,反而勇敢踏上前进的征程。
面对最后的期终考试竞争热潮,我会争做勇往直前的英雄。
为了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在此我特向你提出友谊挑战,这绝非空谈。
我知道,想要成金,必将经受烈火的锤炼;想要破土,必将积蓄足够的动力。
经受千风万浪的吹打,造就一颗雄胆、满腔热情。
我更坚信我自己的能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多年的积累绝不能在此枉费,数载的攒积蓄势必将在此喷发,我绝不畏缩,绝不逃避,绝不妥协。
行动才是最响亮的语言,我将以崇敬为胸襟,以奋斗为翅膀,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来备考。
虽然我xxx成绩不甚理想,但现在的成绩无法左右期末的辉煌。
我已经迫不及待的争分夺秒,全力以赴了。
你准备好了吗?余下的日子,让我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冲刺的战鼓已经敲响,拼搏的号角已经吹起。
放眼期终,胜券在握,舍我其谁!请拿出你全部的实力来接受我的挑战!最后我提议,请我们全班成员,以及老师作为评判人。
我有信心在未来的这段时间里付出不懈的努力,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在对手尊敬的目光中一同体会进步的喜悦!华山论剑,期末比拼;敢立潮头,奋勇争先战书包括两部分:一、师出有名为何而战?要写上战争的理由(或者借口)以显得己方作战的正义性。
二、战时战地何时开战及何地开战,既显示自己的正义性和必胜信心,又体现己方的大度和战争的公正性。
(最早的战争要避开农忙时节和人口稠密地区)附文赤壁大战前,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战书:“近者奉辞伐罪(借口或理由),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地点,时间我军到了就开战)。
”这道战书仅仅30个字,但字字千钧,威力无比!仆不幸,致不能见容于高贤,常自怀羞而不自已。
昔汉末乱世,烽火连天,英雄辈出。
曹操,字孟德,谯郡谯县人也。
其人英勇善战,智谋过人,遂成为一代枭雄。
今以文言文纪其征战之绩,以飨后世。
一、黄巾起义初,黄巾之乱起,曹操从祖父曹腾起兵讨伐。
腾与操共击黄巾,斩首数万,平定冀州。
操因功被封为东郡太守,自此开始崭露头角。
二、迎汉献帝献帝即位,董卓擅权,朝政腐败。
操遂迎汉献帝迁都许昌,稳定朝局。
自此,操成为朝廷重臣,开始掌握实权。
三、官渡之战袁绍拥兵四州,企图吞并曹操。
操与绍战于官渡,经过一系列激战,最终大败袁绍,奠定北方霸主地位。
四、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合抗曹,操亲率大军征讨。
然而,在赤壁之战中,操不幸大败,损失惨重。
此次战役使得曹操势力退守中原,被迫暂时放弃南方。
五、征讨张鲁张鲁占据汉中,操率军征讨。
经过一番苦战,操终于平定汉中,收复失地。
六、平定辽东辽东公孙渊反叛,操亲率大军征讨。
在柳城之战中,操大败公孙渊,平定辽东,使得北方局势再次稳定。
七、北伐乌桓乌桓部族叛乱,操率军北伐。
在柳城之战中,操再次大败乌桓,巩固了北方边疆。
八、平定荆州刘备占据荆州,操率军征讨。
在赤壁之战后,操虽然失去了荆州,但并未放弃。
在曹操的努力下,荆州最终再次落入其手中。
九、征讨孙权孙权占据江东,与操多次交战。
在濡须口之战中,操再次大败孙权,巩固了江东防线。
十、征讨马超马超占据关中,操率军征讨。
在关中之战中,操大败马超,收复关中,巩固了西北边疆。
曹操一生征战,历经数十载,战功赫赫。
其在乱世中崛起,平定四方,成为一代枭雄。
然而,曹操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无数挫折与失败,但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曹操的一生,正是这句名言的最好诠释。
今以文言文纪其征战之绩,以飨后世。
愿曹操之精神,永存于世,激励后人勇往直前,共创辉煌。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章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联军对抗曹操所发动的一场决定性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于赤壁之际,因而被称为赤壁之战。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三国演义中第五十九章的描写,更是成为了人们对于赤壁之战的经典认知。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驰骋了近两千年的传奇故事。
这场战争的发生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的时期。
当时,分裂的各个地区互相争夺统治权,时而一方占据优势,时而另一方占据上风。
最后,曹操成为了大汉帝国的最后一位宰相,他野心勃勃,聚集兵马,并企图消灭其他的诸侯势力,以迎接自己统一天下的伟大愿景。
在这种背景下,赤壁之战爆发了。
曹操为了镇压蜀汉和东吴联军,集结了十几万人的大军。
蜀汉和东吴联军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联合起来,以精兵强将的巨大力量来顶住曹操的入侵。
在这场战争中,蜀汉和东吴联军首先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他们利用东风,放起了船上的火箭,点燃了曹操的战船。
曹操被火烧得灰头土脸,不得不撤退。
接着,蜀汉和东吴联军再度攻出,在水战和陆战中全面占据上风,最终大胜曹操,成功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
而在此次战争中,周瑜更因病去世。
可谓用他的生命,换来了自己国家的和平。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其故事也经常被中国文化当做家喻户晓的寓言,以借鉴和启迪人们应对未来的历史时刻。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诸侯互相联合,不再互相攻伐;可以看到联军获胜,使得国家平和、民族和谐;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君臣、忠臣、义士、仁者,以及五常道德自由、平等、尊严、公正、法治等等的伟大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对此我们不断探索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向其精神深处寻找。
三国演义第三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汉末年。
这场战役由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对抗刘备和孙权联军,双方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碰撞。
赤壁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也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重要的篇章。
三国时期,中国分为三个势力,分别由曹操、刘备和孙权领导。
曹操统一北方,南下征战,一度威胁到江东的孙权;刘备在刘表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成为南方势力的主要领导者。
曹操对刘备和孙权感到了威胁,于是决定出兵南下,以消灭这两个势力。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一支庞大的北方联军,水陆并进,意图消灭刘备和孙权联军。
刘备和孙权联军在赤壁一带做好了全部准备迎接曹操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战略布局。
曹操在赤壁一带渡过长江,并在北岸设置了大营。
他派遣文聘渡江招降刘备。
然而,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早有准备,故意放走文聘,以此来欺骗曹操。
同时,诸葛亮趁机下达火烧连营的计策,准备大规模火攻曹操的船队。
接下来是赤壁之战的战斗过程。
刘备和孙权军队采取了火攻曹军的战术。
首先,曹军的船队被孙权派出的万箭齐发船队击溃,曹军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接着,刘备派出黄盖等将领以火攻为信号,大批船只载着火药和火把前往曹军船队,点燃了曹军的船只。
火势蔓延,曹军溃不成军,曹操只好率领残部主力全线撤退。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赤壁之战的影响。
这场战役以南方联军的胜利而告终,曹操的雄心壮志遭到了重创。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刘备和孙权的军事才能,还展示了他们联合抗敌的决心和团结。
此次胜利为刘备和孙权奠定了基础,最终推动了曹操的覆灭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通过赤壁之战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战争策略的把握。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将这场战役展现得生动而有力。
赤壁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最后,赤壁之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对决,更是人性的较量。
⾚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意义每⼀个被⼈传颂的历史故事都有他的迷⼈之处,对于三国时代中最有名的⾚壁之战你了解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吗?⾚壁之战有在历史上有何意义与作⽤?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看看吧!⾚壁之战的故事⾚壁之战的故事主要内容诸葛亮辅佐刘备实施夺取荆州计划时,形势发⽣了急剧的变化。
建安⼗三年(208年)七⽉,曹操亲率⼆⼗万⼤军,杀奔荆州⽽来。
⼋⽉,刘表被惊吓⽽病死,刘表的次⼦刘琼背着刘备暗中投降曹操。
刘备得知曹操南下,已措⼿不及,在向南逃跑的过程中,⼜被曹操打败,只好退到夏⼝(今湖北武昌),与刘表的⻓⼦刘琦合兵⼀处。
在曹操南下之前,孙权就移军柴桑(令江⻄九江市⻄南),亲率三万兵⻢,准备抢先发动争夺荆州的战役。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
建安五年孙策死后,孙权依靠张昭、周瑜、鲁肃等⼈,招贤纳⼠,励精图治,占有江东六郡,⼒量越来越强⼤。
这时候,孙权听说刘表病死,荆州形势发⽣变化,忙找来鲁肃,商讨对策。
鲁肃对孙权说:“荆州内部⽭盾重重,刘表⼀死,他的两个⼉⼦刘琦、刘琼⼀向不和,军中诸将分为两派,各⾃拥护⼀⽅。
刘备是当今英雄,与曹操势不两⽴,现寄居荆州,⽽⼜不被刘表所重⽤。
若刘备能和荆州同⼼协⼒,就应当⽀持他,与他结为盟好;如果他不能与荆州同⼼协⼒,就应当相机⾏事,另想办法。
请让我出使荆州,以吊丧为名,劝说刘备安抚刘表旧部,同⼼协⼒,共同对付曹操。
如不速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在前⾯。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即派他前往荆州。
鲁肃刚到夏⼝,就听说曹操已率军南下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当他赶到南郡(治江陵)时,刘备在当阳⻓坂被曹操打败,鲁肃亲赴前线,在⻓坂与刘备相会,就劝刘备与东吴联合,共拒曹操。
诸葛亮也请求刘备,让他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于是诸葛亮和鲁肃⼀起来到柴桑。
曹操占领江陵后,给孙权下了战书,说他要亲率⼋⼗万⼤军,在江东与孙权决⼀雌雄。
这⼀咄咄逼⼈的最后通碟,实际上是告诉孙权,除了投降,别⽆出路。
孙权将挑战书展⽰给⼤⾂看时,江东群⾂被曹操的声势所震慑,以⻓史张昭为⾸的⽂⾂,认为曹操打着天⼦的旗号,兵⻢强壮,⼜有荆州⽔军相助,声势浩⼤,锐⽓正盛,不可抵挡,⼒主投降。
《赤壁之战》译文东汉末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企图先消灭刘表,再顺江而下吞并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
当时,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投降派的怂恿下,不战而降。
曹操接收了荆州的人马和物资,实力大增,愈发骄横不可一世。
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领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撤退。
江陵是荆州的重要军事储备之地,曹操担心刘备先占据江陵,于是亲率五千精锐骑兵,以一天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击刘备。
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刘备的军队被曹军打得大败,抛妻弃子,仅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
此时,孙权在江东接到了曹操的战书,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
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力劝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则主张投降曹操。
在关键时刻,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派遣鲁肃前往荆州,联络刘备。
刘备在长坂坡溃败后,在汉水与关羽率领的水军会合,随后又得到了刘表长子刘琦所率领的一万余人马,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
鲁肃在当阳与刘备相遇,转达了孙权联合抗曹的意愿,刘备欣然同意。
于是,刘备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往江东,共商抗曹大计。
诸葛亮到达江东后,凭借着他的卓越口才和深谋远虑,成功地说服了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水军,与刘备的军队会合,共同抵御曹军。
孙刘联军沿长江逆水而上,与曹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相遇。
曹军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且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战斗力大打折扣。
曹操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下令将战船用铁链首尾相连,以减少颠簸。
黄盖看出了曹军战船连接的破绽,向周瑜建议采用火攻。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让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
曹操轻信了黄盖,没有防备。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在接近曹军时,突然点火,冲向曹军战船。
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曹军的战船瞬间陷入一片火海。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章曹操的长坂桥之战曹操的长坂桥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标志着战争的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与刘备展开一场激烈的碰撞,最终曹操遭受失败。
本文将围绕这场战斗展开论述,探讨双方的对决以及战役的背后意义。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江南地区,目的是要夺取刘备麾下的赤壁之地。
身为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一直以来强大的实力令人敬畏。
他的部队为人所称道,有十分出色的战术和精锐的士兵。
面对曹操的威胁,刘备必须想出一种办法来抵御他的进攻。
第一部分:镇守长坂桥的刘备刘备决定派遣关羽率领一支军队镇守长坂桥,这是一条通往赤壁主要道路的要冲。
关羽作为刘备亲信的大将,被寄予厚望。
他勇猛无畏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使他成为刘备军队的中流砥柱。
第二部分:曹操的进攻与吴军的援助曹操得知关羽镇守长坂桥后,立即率领大军前往进攻。
他计划快速击败关羽,以便南下。
然而,正当曹操准备发动攻势时,他接到了来自东吴的援助请求。
孙权希望能将自己的部队派遣至长坂桥,共同对抗曹操。
这为关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增加了刘备军队的士气。
第三部分:关羽英勇抵挡曹操的进攻曹操进攻长坂桥时,关羽英勇抵挡,他亲自率领将士们与曹操部队激战。
关羽的勇武无畏,使得曹操感到无法击破他的防线,进一步阻止了曹操南下的计划。
关羽的表现无疑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为刘备军队的反击提供了机会。
第四部分:曹军惨败,战争的转折点在长坂桥之战中,曹操遭遇了惨败。
由于关羽英勇无畏的抵抗,曹操无法攻破刘备的阵营,最终被迫撤退。
这场战斗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刘备顺利抵挡曹军的进攻,并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江南地区的地位。
而对曹操来说,这场战役的失败无疑对他的声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结论长坂桥之战代表了《三国演义》中的一场关键战斗,其中曹操与关羽之间的对决成为整个战争情节的高潮。
关羽的英勇无畏以及刘备的军事智慧使得曹操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曹军的失败。
这场战斗不仅改变了双方的势力对比,也影响到了后续战争的走向。
《赤壁之战》补充材料【简析】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其结果是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汉末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
同时这次战役又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这次战役涉及三个军事集团,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作者仅用了2500字左右的篇幅就生动形象地把它勾画出来了。
本文在写作上有两个特点。
一、详略得当。
全文绝大部分(从开头到“助画方略”止,占全文五分之四以上)写战前孙、刘方面的决策过程;对交战的实况写得很少(最后两段,不到全文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要详写战前决策而略写交战实况呢?因为战前的战略决策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联合抗曹是孙、刘战胜曹操的根本决策,所以要详写。
在孙刘结盟中,孙权方面起决定作用,所以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孙权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都围绕孙权的最后决策而进行,实际上介绍了孙、刘方面对战争的客观形势和敌我双方优劣虚实的反复剖析。
等到孙权最后下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时候,战争的胜负趋向就已经预示出来了,因而后边的交战实况就用不着多费笔墨了,只是作为战前决策的一种印证而已。
另外,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也就是以历史上的兴衰来提醒最高统治者——皇帝注意统治策略,赤壁之战值得借鉴的是孙、刘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从这点考虑,也应该详写战略决策而略写交战实况。
二、通过对话表现人物。
本文的对话约占全文的一半,在会谈和会议中,一个个人物的言谈风貌、语气态度都不相同。
例如同是劝说孙权联刘抗曹,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鲁肃劝孙权“不能迎操”的言谈话语,处处为孙权考虑,推心置腹地向孙权陈述利害;周瑜有见识,有才干,有胆量,他反复地为孙权分析形势,并以胜利的信心坚定抗曹意志,慷慨激昂,的确是“雄姿英发”的青年统帅。
孙权与人谈话,开始很谨慎,不露锋芒,一旦决断,就口口声声骂曹操为“汉贼”“老贼”,势不两立,态度十分坚决。
古代战书范文古代战书范文: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獗,以至於此。
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侧於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朱鲔涉血於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
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
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
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
将军独腼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
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况伪昬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
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
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湋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於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
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
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
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
丘迟顿首。
能否翻译一下,万般感激………………………………………………战书包括两部分:一、师出有名为何而战?要写上战争的理由(或者借口)以显得己方作战的正义性。
二、战时战地何时开战及何地开战,既显示自己的正义性和必胜信心,又体现己方的大度和战争的公正性。
曹檄文是指中国历史上著名抗击曹操的檄文,主要内容如下: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崛起于混乱的战乱之中,实力强大,势力广泛。
曹操以追求统一天下为目标,多次发动战争侵略其他诸侯国家。
在曹操兵临城下之际,一些抗击曹操的勇士或文臣写下了讨曹檄文,以鼓舞人心、劝诫中国各地的抵抗势力。
这些檄文内容直接针对曹操,并提出了不同的抵抗策略和共同斗争的呼吁。
讨曹檄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揭露曹操的残暴和专权。
檄文揭示了曹操专权的行为,指责他压迫百姓、剥夺人民权益,并描述他所带来的苦难和灾难。
2. 劝告各地抵抗势力团结抗击曹操。
檄文呼吁中国各地的抵抗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的入侵,保卫家园,恢复和平。
3. 提出对抗策略和战略建议。
檄文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了抗击曹操的建议,包括军事战略、组织合作等方面的建议,以压制曹操的势力和减轻他的压力。
4. 引用历史典故和声讨之词。
檄文中会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比如杀伐之事、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用以比喻当时的局势和曹操的行为,以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抗争意志。
5. 对中国的统一和未来的展望。
一些讨曹檄文还会对于中国的统一和未来的发展展望,提出对曹操的抵抗是为了实现统一国家和平的愿望,以及实现繁荣富强的远景。
这些讨曹檄文通过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曹操统治的不满和抵抗的意志,起到了鼓舞士气、团结力量的作用,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抗争文献。
同时,它们也是研究历史和了解当时抵抗曹操的情况的重要文物。
古代战书范文古代战书范文: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獗,以至於此。
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侧於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
朱鲔涉血於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
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
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
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
将军独腼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
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况伪昬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
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
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湋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於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
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
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
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
丘迟顿首。
能否翻译一下,万般感激………………………………………………战书包括两部分:一、师出有名为何而战?要写上战争的理由(或者借口)以显得己方作战的正义性。
二、战时战地何时开战及何地开战,既显示自己的正义性和必胜信心,又体现己方的大度和战争的公正性。
曹操的战书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曾给东吴孙权下过一封战书,全文如下:
“近者奉辞伐罪。
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战书全文仅30个字。
这么简短的战书包含四层意思——
第一句话是从政治的角度给对方定性。
“奉辞伐罪”,既奉旨讨伐罪人。
当年曹操将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裹挟到许昌当傀儡,曹操自封为丞相。
曹操经常以朝廷的名义发布诏令,这就是“挟天子立领诸侯。
”因孙权割据江东,所以曹操说他“有罪”。
第二句话是援引刘琮的例子,劝孙权投降,企图兵不刃血而吞并江东地盘。
“旄麾”指挥队的旗帜,曹操的军队的矛头指向荆州(现湖北省荆州市一带),荆州的军阀刘琮就束手投降了。
曹操的言下之意是想叫孙权也效仿刘琮。
第三句“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是炫耀自己的实力以吓唬对方。
就像现在小混混们打架前掳膀子“秀肌肉”。
第四句才说出这次大军南下的目的是“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会猎”从字面上解释是“共同打猎。
”其隐含的意思是“决战”于吴地。
这封战书短短30个字,语简而意丰,用词委婉而暗藏杀机,真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堪称外交辞令的经典!值得人们反复咀嚼玩味!
接下来的故事是:
孙权接到曹操的战书后马上开“内阁会议”,文臣武将们齐聚一堂。
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面临的危机,究竟是战还是降?
会议开始冷场,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肯第一个发言。
后来还是一个名叫张昭的老臣首先发言。
他认为应当“迎曹”。
“迎曹”就是迎接曹操,他不好意思说“投降”,而是说“迎接”。
张昭说出“迎曹”的三条理由:一是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伐我们,如果抗拒就是抗拒朝廷,政治上输理;二是我们的东吴历来是靠长江天险来拒敌,现在曹操有水军八十万,长江天险已经和我们共同享有了。
第三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太大,所以“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张昭发言后,有不少人附和,会场上投降派的言论占了上风。
孙权不讲话不表态,会议气氛很尴尬。
一会儿,孙权起身上厕所,一个名叫鲁肃的大臣紧随其后,孙权知道他有话要说,就拉着他的手问:“卿欲何言?”鲁肃只是三言两语,就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鲁肃从利害关系的角度这么说:
“刚才张昭等人的意见那是误导将军您。
他们都是从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
你想想看,如果投降,曹操总会给张昭和我们这些人一点小官做做,而您怎么摆?”鲁肃还建议将出使在外的周瑜召回来开会再议。
在第二次“内阁会议”上,周瑜首先发言,讲出了极为精彩极有见地的话。
全文如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舎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时年36岁,从这番宏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极有胆识极有智慧的英姿勃发的青年将领形象。
周瑜讲话中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给曹操从政治上定性:“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抗拒“汉贼”正是为朝廷“除残去秽”,名正言顺。
二是分析己方的优势: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等。
三是分析敌方的短处:A 曹操后方不安宁,有后顾之忧;B曹军是北方人,习惯陆上作战,不习惯水上作战; C 时近寒冬,曹军粮草供应困难;D曹军从北方远涉江南,不服水土,容易生病,影响战斗力。
这些都是兵家大忌。
四是自告奋勇地地请命“领兵数万,进住夏口,保卫将军破之。
”
“站着说话不腰疼”,空发议论不稀奇。
周瑜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但有见识,而且有担当。
大敌当前,他勇于为国分忧挑重担。
周瑜的这番话说到了孙权的心里,孙权当场表态:我和曹操老贼势不两立,你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思,这是老天把你赐给我的啊。
说着,抽出佩剑斩掉面前桌子的一个角,对众人说:“谁敢再说投降曹操,他的下场和这桌子一样!”
这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东吴两场重要的会议,是决定东吴国运的会议,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会议。
接下来吴国和蜀国联盟共拒曹操,吴国拜周瑜为大都督统筹指挥这场战役,周瑜和诸葛亮共同筹划火烧赤壁的奇谋。
这场战役,最终是吴蜀以弱胜强,打败了曹魏,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
201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