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学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327.50 KB
- 文档页数:24
卷一《社会保障学导论》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是()A、英国2.于1935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原则的国家是()B.美国3.被誉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为( ) C.英国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 ) C.社会安定5.社会保障的对象在总体上具有( ) C.普遍性6.在遵循市场经济的投入与收益对等的效率原则之外,又实现了互相帮助、相互关心、帮助弱者的社会公平原则是()A、社会保险的互济性7.社会保障始终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经济发展水平只决定其保障水准高低,不决定其范围大小,保障对象是()B、全体国民,不论是否参加过社会劳动8.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 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9.社会保险费的确定方式有( ) C.比例保险费制和均等保险费制10.社会保障的作用是()C.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11.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为( ) B.待遇平等性12.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是( ) C.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1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适用于( ) A.经济发达、物质水平大幅提高14.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初创时期是()D、建国后至1957年期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对其实施物质帮助义务的为( ) C.国家社会二、多项选择题,16.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是()A、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B、职责不同C、分配原则不同E、保障水平不同17.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A.法律强制性C.对象社会性D.福利E.机会公平性18.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的原则包括()A. 保障基本生活B.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支付水平C.不同保障项目给付标准不同D.兼顾公平与效率19.社会保障的目的包括()A.政治目的B.经济目的20.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B.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C.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D.社会保障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E.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题2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考试重点社会保障学第⼀章保障学导论⼀、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1.社会保障的⽬的是保障社会安定、提⾼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
2.社会保障的标准是满⾜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活需要。
3.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或社会组织。
4.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法或⾏政规定。
5.社会保障的资⾦来源是政府企业和个⼈。
⼆、社会保障的特征:法律的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互济性、待遇的差别性。
三、社会保障的对象1.社会救助-相对贫困的⼈⼝群体。
2.社会保险-是社会劳动者。
3.社会福利-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4.社会优抚-备受尊重⽽⼜有光荣⾝份的⼈⼝群体(军⼈及其家属)。
四、社会保障给付标准1.社会救助的给付标准是保证被救助⼈享有当时当地的最低⽣活标准,出于对⽣存权的考虑。
2.社会保险的给付标准是使被保险⼈—社会劳动者能够享有基本⽣活⽔平。
3. 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19世纪英国⾄今已有⼀个半世纪(1)萌芽阶段—社会救助(2)形成阶段—社会保险(3)发展阶段—社会福利(4)完善阶段—不断改⾰五、社会保障的作⽤(了解)A、1.为经济发展筹集资⾦,推动经济增长。
2.有利于保证劳动⼒再⽣产顺利进⾏。
3.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4.兼顾公平与效率5.⽣活⽔平的普遍提⾼。
6.提⾼经济发展的质量B、1.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2.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C、实⾏明显的强制性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六、社会保障模式:A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业化前后,不成熟,不完备。
)B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C福利性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英国,在北欧流⾏,瑞典为典型。
)D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E⾃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称储蓄性(新加坡、马来西亚)⽣育失业⼯伤医疗养⽼1.社会保险费率通常分为综合保险费和分类保险费第⼆章⽣育保险⼀、⽣育保险的特点:⽣育活动造成的劳动能⼒暂时丧失是正常的⽣理活动引发的。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概念、对象与目的第二节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社会保障的作用第四节社会保障模式第五节社会保障体系第二章生育保险第一节生育保险及其特点第二节人口政策与中国计划生育保险第三节生育保险的基本待遇第四节我国生育保险的改革第三章失业保险第一节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第二节中国的失业保险第三节外国失业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一节工伤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第二节工伤保险的待遇第三节我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与待遇第四节外国工伤保险制度第五章医疗保险第一节医疗保险的对象、内容和范围第二节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第三节外国医疗保险制度第六章养老保险第一节养老保险及其特征第二节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模式第三节我国的养老保险第四节外国的养老保险第七章社会救助第一节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其对象第二节最低生活水平第三节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第八章社会福利第一节社会福利制度概述第二节我国的职工福利第三节福利国家第九章社会优抚和安置第一节社会优抚和安置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国家抚恤、群众优待和褒扬革命烈士第三节军人退役安置和离退休安置第十章社会保险基金第一节社会保险基金的概念与要素第二节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第三节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投资运营第四节国外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运用第十一章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第一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模式比较第三节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社会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基本义务。
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的socialsecurity,是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总和。
它向公民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津贴和服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2)社会保障的标准时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
3)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或社会组织。
4)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
《社会保险》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政策规定与制度特征,了解国外社会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
教学任务:1、要把握社会保险学科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
社会保险不仅要研究一般的经济规律和社会保险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上层建筑对社会保险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保险活动及其管理在方法上坚持多种方法并用原则,但以经济方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法律、教育和技术方法等。
可见,社会保险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医学、卫生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互交错之处。
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
为此,社会保险科学必须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和利用上述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才能使自己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险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经济性特征。
社会保险作为一门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较强性的学科,固然同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并古因此而改变它的经济属性。
实际上,社会保险本来就是一个经济范畴。
社会保险可以筹集可创造经济力量,分配和调整经济利益。
总之,社会保险是一种经济利益上的保障,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保险关系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3、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独立性特征。
社会保险是随着经济学学科发展而分离出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由于社会保险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使它同其他经济学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例如,社会保险和财政学虽然同属于研究分配经济关系的科学,但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
财政反映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点。
而社会保险反映的是以国家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或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则以强制性和有偿性为特点。
又如,社会保险和政治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学科,然而,两者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不同的。
社会保障学课程简介《社会保障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伦理学等诸学科都有密切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国家社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准确把握、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从而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独特视角,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课程大纲学习目的和要求社会保障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伦理学等诸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诸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并要求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保障中的现实问题。
社会保障学的学习目的在于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国家社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准确把握和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着自己完整而严密的体系结构和特有的运行规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独特视角,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课时分配第一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揭示了不同国家与不同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阐述了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基本特征与原则以及意义。
这些内容构成了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门槛。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认识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特征与原则,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
要求综合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伦理学等诸般知识去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二、港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社会保障导论一、美国——最早提出社会保障概念德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英国——最早创立福利国家二、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和增进公共福利,以此来调整社会关系,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机制和制度的总称。
三、社会保障的含义1、社会保障—方式和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2、社会保障—责任主体:国家或社会3、社会保障—依据:国家立法4、社会保障—对象:全体社会成员5、社会保障—内容:保障国民基本生活权利和增进公共福利6、社会保障—根本目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四、社会保障的特征1.社会性2.福利性3.互济性4.强制性5.公平性五、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功能①促进社会安定——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体现社会公平——社会成员最关心的问题2、经济功能①调节投资和融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③保护劳动力再生产,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3、政治功能4、伦理功能六、社会保障的体系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非制度化保障:①慈善事业②社区服务③企业年金④商业保险七、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保障的萌芽阶段(19世纪30年代——19世纪70年代)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祥地标志: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2、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阶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德国——第一个推出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标志:社会保险制度的出台3、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标志:美国,30年代,《社会保障法》英国,1948年,福利国家的建立4、现代社会保障的改革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一、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1、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代表人物:古斯塔夫·施穆勒、阿道夫·瓦格纳、路德维希·布轮坦纳(1)强调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福利经济理论创始人:英国,庇古《福利经济学》——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诞生(1)把福利划分为“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2)主张增加国民收入量和“收入均等化”来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3)提出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①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自愿转移”要比“强制转移”好②富人的收入向穷人的转移是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两条转移途径③不实行施舍性补贴3、凯恩斯(英国)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1)有效需求不足理论(2)国家经济干预思想4、贝弗利奇(英国)的福利国家思想(1)报告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2)报告中确立了英国福利体系的基本原则:①普遍性原则②保障基本生活原则③充分就业原则④费用共担原则(3)报告设计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5、新自由主义理论代表学派:①弗赖堡学派②供应学派③货币学派二、社会保障的评价理论1、社会公平原则①人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化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公民社会保障权③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手段有效补偿初次分配的不公2、经济效率原则①降低社会保障的成本,提高社会保障收益②保值和增值社会保障基金:有形资产的投资、证券投资、信贷投资③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④由普遍性福利向选择性福利转变⑤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市场化、私营化3、协调发展原则①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相协调②社会保障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③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使其正常运行的经济基础和前提。
导论社会保障的产生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应以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为产生标志。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为社会保障产生的标志。
第三种观点则把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障法案》是社会保障产生的标志。
其中,第二种观点是主流观点1、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1)社会再生产理论(2)社会产品分配的扣除原理2、西方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理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思想。
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和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
1、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保障学是以社会保障行为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制约这些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各种规律为研究对象。
2、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⑴通过对社会保障发展历史的考察。
⑵分析和研究社会保障的行为目标及其层次性。
⑶分析和研究社会保障基金分配和运行的原理。
⑷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原理。
3、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是由其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决定的。
社会保障学具有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重属性。
综合性边缘学科思考题:1、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有哪些?2、社会保障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是什么?4、试析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1、社会保险(主体)2、社会救济(最低保障)3、社会福利(最高保障)4、优抚安置(褒奖性保障)二、社会保障的特点1、社会性2、强制性3、法制性4、低层次5. 互济性1、社会性⑴实施范围的社会性⑵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的社会性⑶制度目标的社会性2、强制性⑴参与的强制性⑵缴费的强制性3、法制性:法律和制度是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依据(依据);各项政策都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实施(保障)4、低层次性社会保障是以满足受保对象的最低生活和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