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8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4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题目1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A. 自变量的变化是以因变量的变化为前提B. 因变量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C. 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D. 因变量的变化不以自变量的变化为前提题目2某班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六组:1)1小时及以下;2)1-2小时;3)2-3小时;4)3-4小时;5)4-5小时;6)5小时及以上,则5小时及以上这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选择一项:A. 6小时B. 5小时C. 5.5小时D. 6.5小时题目3以下关于条形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A. 条形图中条形的长度(或高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B. 条形图通常是适用于所有类型数C. 条形图的矩形通常是紧密排列的D. 条形图中条形的宽度是固定的题目4下表是某单位工作人员年龄分布表,该组数据的中位数出现在第()组组别选择一项:A. 第3组B. 第4组C. 第6组D. 第5组题目5某校期末考试,全校语文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3分,数学平均成绩为87分,标准差为5分。
某学生语文得了83分,数学得了97分,从相对名次的角度看,该生()的成绩考得更好。
选择一项:A. 语文B. 数学C. 无法判断散D. 两门课程一样题目6在假设检验中,不拒绝虚无假设意味着()选择一项:A. 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正确的B. 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错误的C. 虚无假设肯定是错误的D. 虚无假设是肯定正确的题目7根据一个样本均值求出的90%的置信区间表明()选择一项:B. 总体均值一定落入该区间内C. 总体均值有1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D. 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题目8在回归方程中,若回归系数等于0,这表明()选择一项:A. 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不显著的B. 因变量y对自变量x的影响是显著的C. 因变量y对自变量x的影响是不显著的D. 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显著的题目9中心极限定理认为不论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当n充分大时(通常要求n≥30),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方差为()的正态分布。
《社会统计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形成性考核作业一表1是某大学二年级135个同学的《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请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并(1)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和分组(40分),(2)制作频数分布表(30分)并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30分)。
请注意分组时按照下列标准:表1某专业二年级同学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百分制)答案如下:1、按成绩低至高排序如下表:2、成绩分组表如下:3、制作频数分布表如下:4、频数分析统计图如下:形成性考核作业二表1为某大学对100个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上网时间调查,请用SPSS 软件:(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20分)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30分)。
(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
(20分)(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30分)表1某专业一年级同学一周上网时间(小时)答案如下:形成性考核作业三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学校后勤集团想了解学校22000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从中抽取22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水平。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C)A.22000名学生B.2200名学生C.220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D.22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2.从变量分类看,下列变量属于定序变量的是(C)A.专业B.性别C.产品等级D.收入3.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D)A.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B.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D.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4.某地区2001-2010年人口总量(单位:万人)分别为98,102,103,106,108,109,110,111,114,115,下列哪种图形最适合描述这些数据(D)A.茎叶图B.环形图C.饼图D.线图5.根据一个样本均值求出的90%的置信区间表明(C)A.总体均值一定落入该区间内B.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不会落入该区间内C.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D.总体均值有1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6.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C)A.-0.89B.0.34C.1.32D.07.期中考试中,某班级学生统计学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4分。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记录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记录工作旳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旳数量方面。
(×)2、记录调查过程中采用旳大量观测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旳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记录报表。
( √)4、记录分组旳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记录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旳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持续性调查措施。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旳生产状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旳基本状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旳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重要粮食作物生长旳基本状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旳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种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旳产品生产状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所有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2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23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种月C、一年D、一年零一种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旳年龄是变量C、人口旳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记录指标4、某机床厂要记录该企业旳自动机床旳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
A、两者均为离散变量B、两者均为持续变量C、前者为持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持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旳是(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实状况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旳重要区别是(D )。
A、作用不一样B、组织方式不一样C、灵活程度不一样D、选用调查单位旳措施不一样7、下列调查属于不持续调查旳是(A )。
2016年秋社会统计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章至第3章)表1是某大学二年级135个同学的《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请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并(1)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和分组(40分),(2)制作频数分布表(30分)并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30分)。
请注意分组时按照下列标准:表1某专业二年级同学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百分制)答:考试成绩按低至高排序如下表:频数分布表新成绩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 A 13 9.6 9.6 9.6 A- 28 20.7 20.7 30.4B+ 16 11.9 11.9 42.2B 22 16.3 16.3 58.5B- 8 5.9 5.9 64.4C+ 4 3.0 3.0 67.4C 12 8.9 8.9 76.3C- 7 5.2 5.2 81.5D+ 5 3.7 3.7 85.2D 3 2.2 2.2 87.4F 17 12.6 12.6 100.0合计135 100.0 100.0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第4章至第6章)表1为某大学对100个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上网时间调查,请用SPSS 软件:(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20分)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30分)。
(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
(20分)(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30分)表1某专业一年级同学一周上网时间(小时)(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统计量上网时间N 有效100缺失0均值15.20中值14.00众数10标准差 6.286方差39.515全距29百分位数25 10.0050 14.0075 20.00(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2016年秋社会统计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章至第3章)表1是某大学二年级135个同学的《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请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并(1)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和分组(40分),(2)制作频数分布表(30分)并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30分)。
请注意分组时按照下列标准:表1某专业二年级同学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百分制)答:考试成绩按低至高排序如下表: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鬲血a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第4章至第6章)表1为某大学对100个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上网时间调查,请用SPSS 软件:(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20分)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30分)。
(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
(20 分)(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30分)表1某专业一年级同学一周上网时间(小时)(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统计量上网时间(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形成性考核作业三(第1 章至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 2 分,共20分)1.学校后勤集团想了解学校22000 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从中抽取2200 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水平。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A )A.22000 名学生B.2200名学生C.220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D.22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2.从变量分类看,下列变量属于定序变量的是(C)A .专业B .性别C •产品等级D .收入3. 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D)A .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B .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C .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D .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4. 某地区2001-2010 年人口总量(单位:万人)分别为98,102,103,106,108,109,110,111,114,115,下列哪种图形最适合描述这些数据(D)A .茎叶图B .环形图C •饼图D .线图5. 根据一个样本均值求出的90%的置信区间表明(C)A .总体均值一定落入该区间内B .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不会落入该区间内C .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D .总体均值有1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6.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C)A.-0.89B.0.34C.1.32D.07.期中考试中,某班级学生统计学平均成绩为分。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X)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X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V)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X)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X)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X)7、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V)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V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V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V)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章节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试题部分1.某班级有60名男生,40名女生,为了了解学生购书支出,从男生中抽取12名学生,从女生中抽取8名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
2.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3.为了解某地区的消费,从该地区随机抽取5000户进行调查,其中30%回答他们的月消费在5000元以上,4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通讯、网络的费用在300元以上。
此处5000户是( )。
4.某班级有100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消费水平,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后,在前十名学生中随机抽出成绩为第3名的学生,后面依次选出第13、23、33、43、53、63、73、83、93九名同学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
1.某班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六组:1)1小时及以下;2)1-2小时;3)2-3小时;1/ 174)3-4小时;5)4-5小时;6)5小时及以上,则5小时及以上这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
2.下表为某专业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的频率分布表,按照向上累积的方法计算第5组的累积频率是( )。
3.以下关于条形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XX年产品销售额数据如下所示。
要求:(1)对20XX年销售额按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求出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如果按照规定,销售额在125万元以上的为先进企业,115万-125万之间的为良好企业,105万-115万之间的为一般企业,105万以下的为落后企业,请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某大学有六门选修课,全校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不受任何限制。
根据教务处最终选课结果发现,全校一年级20XX年名学生中,有200人选修大学生心理分析,有400人选修影视欣赏,有180人选修古代中国文学鉴赏,有350人选修人格魅力的欣赏与2/ 17培养,有570人选修社会统计方法及SPSS软件的应用,有300人选修当代中国外交分析。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解IT行业从业考收入水平,某研究机构从全市1T行业从业者随机抽取8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44%冋答他们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30%冋答他们每月用于娱乐消费在1000元以上。
此处800人是()A.样木B.总体C.统计量D.变量2.在频数分布表屮,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來称为()A.频率B.累积频数C.累积频率D.比率3•离散系数的主要H的是()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A.50%的数据B.68%的数据C.95%的数据D.99%的数据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72.0、63.1、20.0、23.0、54.7、54.3、23.9、25.0、26.9、29. 0,那么这10 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A.39. 19B.28.90C.19.54D.27.95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A.点估计B.区间估计C.有效估计D.无偏估计7.某单位对该厂第一加工车间残品率的估计高达10%,而该车间主任认为该比例(兀)偏高。
如果要检验该说法是否正确,则假设形式应该为()A.H(}: 71 ^0. 1;H}: ^<0. 1B.H():”W0・l;H、:TT>0. 1C.H Q: 7r=0. 1;H\:龙H0.1D.H Q:7r>0. 1;H l: TT WO. 1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屮的假定()A.侮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A.-0.9B.0C.0.5D. 1.2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屮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A.相关系数B・离散系数C.回归系数D.判定系数11 •某地区政府想了解全市332. 1万户家庭年均收入水平,从中抽取3000 户家庭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家庭的年均收入水平。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
社会统计学形成性考核作业(新)
作业一
表1是某大学二年级135个同学的《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请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并(1)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和分组(10分),(2)制作频数分布表(10分)并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10分)。
请注意分组时按照下列标准:
表1 某专业二年级同学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百分制)
作业二
表1为某大学对100个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上网时间调查,请用SPSS软件:
(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9分)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12分)。
(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
(8分)
(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6分)
表1 某专业一年级同学一周上网时间(小时)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校后勤集团想了解学校22000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从中抽取22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水平。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22000名学生B.2200名学生
C.220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D.22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
2.从变量分类看,下列变量属于定序变量的是()
A.专业B.性别C.产品等级D.收入
3.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
A.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B.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D.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
4.某地区2001-2010年人口总量(单位:万人)分别为98,102,103,106,108,109,110,111,114,115,下列哪种图形最适合描述这些数据()
A.茎叶图B.环形图C.饼图D.线图
5.根据一个样本均值求出的90%的置信区间表明()
A.总体均值一定落入该区间内
B.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不会落入该区间内
C.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
D.总体均值有1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
6.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A.-0.89 B.0.34 C.1.32 D.0
7.期中考试中,某班级学生统计学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4分。
如果学生的成绩是正太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72分-88分之间的学生大约占总体的()
A.95% B.68% C.89% D.90%
8.正态分布中,值越小,则()
A.离散趋势越小B.离散趋势越大
C.曲线越低平?D.变量值越分散
9.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10.对消费的回归分析中,学历、年龄、户口、性别、收入都是因变量,其中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8,这表明()
A.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增加0.8元B.消费每增加1元,收入增加0.8元
C.收入与消费的相关系数为0.8 D.收入对消费影响的显著性为0.8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抽样单位与抽样框
2.均值
3.散点图
4.抽样分布
5.虚无假设与替换假设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简述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和数值型变量集中趋势测量的方法。
3.如何对配对样本进行t检验。
四、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某大学针对某项政策的态度调查,随机抽取300名被调查者,了解对政策的观点,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
(15分)
表1 对某项政策态度的调查结果
(1)利用原始数据和SPSS绘制二维表,并对绘制的列联表加以简要说明;
(2)检验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政策的态度是否一致。
(提示:使用卡方检验)
2.某汽车生产商欲了解广告费用(万元)对销售量(辆)的影响。
收集了过去12年的有关数据,通过分析得到:方程的截距为363,回归系数为1.42,回归平方和SSR=1600,残差平方和SSE=450。
要求:
(1)写出销售量y与广告费用x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2)假如明年计划投入广告费用为25万元,根据回归方程估计明年汽车销售量。
(3)计算判定系数,并解释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