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53
班级读书会教案——《三国演义》导读李道锁【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三国演义》都很感兴趣,对《三国演义》中的任务、战术运用耳熟能详。
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个性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己去分析,掌握课文及人物。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国演义》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
但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我决定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艺术性、思想性。
但它是一部长篇小说,要完全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两堂课上,只是简单介绍这部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价值,了解它的艺术魅力,并通过片段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能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分析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3.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小时三十分钟【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根据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改编)。
师:同学们听完之后是否有热血沸腾,畅快淋漓,大气磅礴之感?那高亢激越的气势,让我们想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那么,你们知道这部连续剧是取材于我国的哪部古典名著吗?你们想到了其中的哪些英雄人物?师:众多的三国英雄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可以说我们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感受那些英雄之士的精神气概吧!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完整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三国故事情节的脉络,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薄”一些;如果你想了解三国时代的背景,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厚”一些;如果你想抓住三国人物的精彩片段,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活”一些;如果你想熟记三国诗词常识,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死”一些。
___、___、___,“德”“谋”对决,纵横驰骋;___、___、___,“智”“慧”对决,明争暗斗;___、___、___,“亲”“情”对决,手足相残;___、___、___,“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读《三国演义》,不仅能学历史,还能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___,你知道多少?三国历史,你了解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十常侍之乱→(不求形同,但求神似)→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根据文字描述为___、___、___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得更像。
6.学会做人物名片(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姓名所属团队个人经历主要事迹性格特点7.仔细阅读___、___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读任务(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回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___和___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梳理本回情节脉络:___赴任___→(二龙山关云长单刀赴会)→挂印弃官→灵帝驾崩→()。
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___是如何说服___投奔___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___的性格特点。
(完整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物精彩⽚段;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曹⼦桓、曹⼦建、曹仓舒,“亲”“情”对决,⼿⾜相残;关云长、吕奉先、张⽂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明智;读⽂学,享受⼈⽣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回⼆、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 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3. ⼩说前⾯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词并默写⼀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常侍之乱→()→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5.刘关张三⼈出场时⾯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字描述为三⼈画像,⽐⼀⽐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6.学会做⼈物名⽚(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姓名字所属团队武器个⼈经历主要事迹性格特点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8.梳理⼩说本回情节脉络刘备赴任安喜→()→挂印弃官→灵帝驾崩→()⼆、讨论主题1.⽤⾃⼰的语⾔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 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什么表现⼿法?导读任务(三)⼀、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讨论主题1.结合⽂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3. 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概括故事情节:⼆、讨论主题1.有⼈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你赞成吗?请结合本回阐明理由。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课程介绍与背景•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学延伸与拓展课程介绍与背景《三国演义》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文学价值与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三国演义》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该书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和整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参与方式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课后作业布置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思考题和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氛围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导入环节分析重点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作用讲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梳理《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和对话练习阅读分析归纳小结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及相关研究资料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方法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有效学习。
(完整版)三国演义导读滚滚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
是⾮成败转头空:青⼭依旧在,⼏度⼣阳红。
⽩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部长篇章回⼩说,是历史演义⼩说的经典之作。
⼩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盾和⽃争。
在⼴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极具特⾊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
元末明初著名的⼩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说的⿐祖。
⼀⽣著作颇丰,与施耐庵合著《⽔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内容简介(⼀)故事起⾃黄⼱起义,终于西晋统⼀,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争。
书中⽤⼤量篇幅描写了⼏次⼤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内容简介(⼆)作者塑造了⼀⼤批个性鲜明的⼈物形象:爱民如⼦的刘备,⾜智多谋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国⼈物(⼀)出场⼈物1183⼈,主要⼈物400余⼈)五⼤集团系列代表⼈物曹魏集团董卓、吕布、袁绍、刘表汉末军阀集团曹操、张辽、郭嘉、典韦蜀汉集团刘备、关⽻、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孙吴集团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黄盖司马集团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邓艾典型⼈物分析——曹操字孟德(⾯⾊惨⽩/⽬光锐利)评价: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负我他是中国历史上⼀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被忽略了,⽽对他残忍、奸诈的⼀⾯⼜夸⼤了。
一、导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作者与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表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
生平不见传。
据传说,曾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
他生活于元末社会大动乱的年代,对下层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有所了解。
他所写的小说相传有数十种,留存至今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
他是一位杰出的通俗小说家,也写词曲、杂剧,现存的剧本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三种。
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说他“有志图王”,看来是个颇有政治抱负的传统文人。
从《三国演义》中他对“圣君”和“贤相”的描写,可隐约推测出他的政治理想:期逢明主,思做良臣。
三、内容提要: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
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四、故事梗概: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小学语文五年级《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了解三国英雄人物,梳理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了解赤壁之战的英雄形象。
2.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赤壁之战人物形象的异同,理解《三国演义》“因文生事"的文学创作原则。
3.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体会《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实质是拥美德、反暴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赏《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理解“因文生事"的写作手法。
2.难点:体会拥美德、反暴政的主题思想。
三、教法、学法1.教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对话教学法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查阅资料法四、课时:1 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由杨升庵的《临江仙》导入。
过渡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梁启超《李鸿章传》)。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英雄荟萃的《三国演义》,去品品英雄的人生,看看三国的风云。
二、比一比,三国英雄知多少?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作英雄?过渡语:《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塑造了500 多位人物形象,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那么你对英雄的定义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课件:第7 版《现代汉语词典》: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
过渡语:《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
2.《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可以被称为英雄?过渡语:那么《三国演义》中,你知道的英雄有哪些?教师出示课件:猜猜以下描写是哪位英雄?诸葛亮: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要点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
答:“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未遇。
数日后,二顾茅庐,仍未遇。
过了一段时间,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终于答应出山.“三英战吕布":曹操联合袁绍等十七路军共同讨伐董卓,在虎牢关,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
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
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
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
“三气周瑜":略.2。
“青梅煮酒论英雄”指的是哪两个人?当时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怎样?可以看出两人在性格上有什么特点?答:主人公是曹操和刘备。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饰内心恐慌。
曹操特点:目光远大、胆识过人、雄才大略。
刘备特点:机警过人,随机应变,能屈能伸3. 杀吕伯奢一家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在知道事实后仍然杀死吕伯奢,说明他狡诈阴险,生性多疑,手段残忍.4.简述“王允巧施连环计”的故事: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司徒王允,将义女貂蝉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
貂蝉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最终使吕布杀掉董卓。
5. 请简要叙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内容。
答: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荆州,仍然失败.6.“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是刘备、关羽、张飞.7。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这里所写的人物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吕布;他的主要性格是:有勇无谋、目光短浅、见利忘义。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编纂者为罗贯中,他的籍贯有太原、东原、钱塘等不同说法;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一、《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个“世代累积型”的群体创作的漫长过程。
《三国演义》是史书和讲史的结合,是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的结合,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称《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
1、历史资料阶段: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
2、民间流传阶段:说话:《三国志评话》、《三分事略》;戏曲:关汉卿《单刀会》等。
3、文人改编阶段:罗贯中。
毛纶、毛宗岗。
二、版本1、嘉靖本(现存最早):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2、毛本(现最流行):《三国志演义》,从文字和思想两方面进行加工,成为定本。
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三国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黄巾之乱: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天灾不断。
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率信徒发起民变,爆发黄巾之乱。
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号召天下州郡征兵平乱。
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黄巾之乱得以平息,却开启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2、董卓夺权: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大将军何进所制,权力斗争中宦官杀死何进。
诸侯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独揽大权。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用计让吕布杀死董卓。
3、群雄逐鹿: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几股强大的军阀势力。
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击败吕布等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又扫清了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