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13
❀三国演义讲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号湖海散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源流: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史料,元代《三国志平话》。
清代毛宗岗修订“三绝”。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应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尊刘贬曹倾向。
情节梗概1:群雄逐鹿。
〃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斗争,官渡之战成为高潮。
情节梗概2:赤壁鏖战。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重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
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
情节梗概三:鼎足三分。
〃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关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
〃曹操用司马懿之计挑起吴蜀的矛盾,关羽被杀,致使联盟破裂。
而后曹操病死,曹丕篡权,刘备随之称帝。
不久,张飞遇害,刘备执意伐吴,之前遭遇惨败,白帝城托孤后病逝。
情节梗概4:南征北战。
〃诸葛亮忠心耿耿,继续为刘蜀南攻北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
情节梗概五:三国归一。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北伐。
但因刘禅昏庸被迫班师,前功尽弃。
而司马氏也取代了曹氏政权,建立了晋朝。
晋军先后消灭了蜀、吴,统一了天下。
三国人物。
“三绝”·1.义绝:关羽。
忠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关羽被围,张辽劝降,约定三事)·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灞桥挑袍(不敢下马,青龙刀尖挑袍披身);古城会(找张飞,杀蔡阳,解误会)·华容道义释曹操。
勇武:·温酒斩华雄(氾水关,)·斩颜良,诛文丑(赤兔马快)·单刀会(挟持鲁肃)·刮骨疗毒。
三国演义的阅读讲义【全书简介】《三国演义》为四大名著之首,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
【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一、书中对人物的描写:1刘备: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2曹操: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3孙权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字仲谋4诸葛亮: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主要人物的事迹:1、刘备:字玄德,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一生为了复兴汉室而努力。
被曹操誉为枭雄。
处处寄人篱下,后得到“卧龙”诸葛亮辅佐,为得到荆州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
得到荆州后攻打益州,此后于曹操在汉中大战,夺下汉中后,自称汉中王。
不久,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
按诸葛亮建议称帝,定国号为“蜀”。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101-110回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情节梳理填空】孔明回成都追杀散布流言之宦官,孔明复回汉中,从杨仪计,分两路军兵,轮流图魏。
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五出祁山。
司马懿领兵迎战。
听说蜀军出陈仓、过剑阁、由散关往斜谷而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打算用陇西小麦充作军粮。
于是司马懿派兵留守祁山,自己率领大军往陇西而来。
见魏军已有防备,诸葛亮与姜维、关兴、魏延等装神弄鬼,迷惑魏军,吓得魏军军心大乱。
诸葛亮乘机偷割了垅上的小麦,送赴卤城打晒。
郭淮献计攻卤城,被孔明伏兵四面杀败;淮又献计调雍、凉诸郡人马,自己奇袭剑阁,截蜀兵归路,亦被蜀兵击败。
永安李严误了军粮,恐诸葛亮责怪,谎称吴兵入侵,孔明急忙撤兵。
诸葛亮撤军回蜀,张郃前往追击,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下伏兵,将其射死。
孔明与后主谪李严为庶人。
孔明养军三年,不顾劝阻,又要伐魏。
【经典情节复述】1.陇上妆神①诸葛亮要割陇西小麦充军粮。
②他与姜维、关兴、魏延带四路人马,当先一辆车上均坐着孔明,或真或假。
③左右二十四人皂衣跣足,披发仗剑。
④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有多少蜀兵,不敢妄动。
⑤诸葛亮乘机偷割了陇上小麦。
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情节梳理填空】太史谯周以种种异兆为由要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发誓六出祁山,剿灭汉贼,鞠躬尽谇,死而后已。
孔明星夜至汉中,闻关兴亡,放声大哭。
引三十万兵,姜维、魏延为先锋,分五路至祁山。
司马懿荐夏侯渊四子为先锋,行军司马,又令郭淮,孙礼总督西兵马,于北原下寨,不予出战。
孔明虚攻北原,暗取渭滨,司马懿识破其用兵,蜀兵大败,吴班战死。
孔明差费祎使东吴求与之攻取中原,权言魏延必为祸。
司马懿派郑文诈降孔明,被孔明识破,魏兵劫寨大败。
孔明在上方谷(即葫芦谷)作木牛流马,搬运粮草。
司马懿见状,派兵来抢,然后如法炮制,运送军粮:司马懿不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里设有机关,结果被蜀军夺去大量粮草,魏军士兵感到如遇神怪,无不惊畏,不敢追赶。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精彩片段;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斗;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十常侍之乱→()→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面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6.学会做人物名片(贯穿整个阅读过程)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刘备赴任安喜→()→挂印弃官→灵帝驾崩→()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有人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你赞成吗?请结合本回阐明理由。
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嫩草少帝在永安宫作的五言律诗。
《三国演义》导读课市二小齐肖辉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2、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视频引入读经典丰富人生,品美文润泽心灵!同学们,大家好!开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影视资料,请大家注意观看!(放视频)你们知道影片中演得是什么内容吗?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片段。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阅读《三国演义》。
二、介绍激趣刚才视频中手持“鹅毛扇”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横跨马背的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在《三国演义》书中据有关人士统计:(课件出示)此书中大约描写的人物就有1200多个,有名有姓的就有1191人,其中武官436人,文官451人。
全书一共120回,总共精心讲述了424个故事。
接着看:课件出示:来自外国的评价: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它为“史诗般的作品。
”俄国汉学家称它为“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法国学者认为它是“历史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
”在崇拜英雄的美国,人们夸奖它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最早杰作!”了解到这里,不得不说《三国演义》无愧是“惊世之作”!整本书的内容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吴贯中通过文字再现了我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使得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介绍到这里,孩子们!你们想读《三国演义》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聊聊:如何阅读?三、指导方法1、选书正因为四大名著的阅读价值很高,所以市面上,名著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
如果拿年龄来参照,我觉得咱高年级的同学比较适合读封面上标有“青少年版”字样的版本。
比如像这几种:(课件出示)大家可以看到上面都标注有“青少年版”的字样。
除此之外,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还会遇到文字类型不一样,比如:有的是白话文,简单易懂;有的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让人似懂非懂。
这时候,你就要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己能读懂的。
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读书(1)读的顺序选好了书,我们就开始读书。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21-25回(教师版)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情节梳理填空】董承以衣带诏暗结刘备等人谋诛曹操。
刘备恐曹操猜忌,每日于后园种菜消遣,以为韬晦之计。
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玄德于小亭畅饮,论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他两个,刘备听闻一惊,急中生智,巧妙地掩饰了过去。
袁术使人归帝号于袁绍。
刘备担心久在曹操身边生变,为逃出曹操控制,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
刘备刚走,曹操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急忙派人去迫。
刘备摆阵迎接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坚决不肯回去。
袁术兵败身死于淮南,徐璆夺得玉玺,赴许都献于曹操。
刘备乘机占领了徐州。
操听荀彧之计联合徐州刺史车胄欲杀刘备。
陈登、陈珪又向刘备告密,关羽设计杀了车胄。
【经典情节复述】1、煮酒论英雄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
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背景)一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并谈论当世英雄,欲加以试探。
(原因)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
(过程一)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过程二)突然天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好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过程三)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结果)2、关公赚城斩车冑袁术死后,刘备为脱离曹操控制留下军马保守徐州。
徐州守将为车胄,曹操知道刘备逃离后暗暗命令车胄陷害刘备,当时车胄和陈登商议,陈登设计欲伏兵瓮城边以除刘备。
陈登之父陈珪念刘备仁慈爱民之心,命陈登告密给刘备,途中遇到关羽和张飞。
关羽料敌并设计伪装曹军援军,等车胄出城便一举拿下,后来车胄果然中计出城被关羽所斩。
关羽将车胄头去迎刘备,遂入徐州城。
【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精彩片段;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斗;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十常侍之乱→()→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面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刘备赴任安喜→()→挂印弃官→灵帝驾崩→()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概括故事情节 :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有人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你赞成吗?请结合本回阐明理由。
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嫩草少帝在永安宫作的五言律诗。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3.结合本回语句,概括曹操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五)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回到第七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在“温酒斩华雄”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关羽的英雄形象?2.关于关羽出战前那杯酒的处理有何意义?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英战吕布”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4.你知道什么是玉玺吗?5.第七回描写了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这场战争中作者着墨最多赵云,试就文段分析赵云的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六)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八回至第九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概述王司徒的连环计,并分析王司徒能够施行连环计的原因。
2.像董卓这样一个老于世故的人,为什么会走上贪恋女色,自取灭亡的道路呢?还有哪些历史人物跟他犯同样的错误?试举一例简析。
3.董卓被骗去“未央宫”前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董卓的?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导读任务(七)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回至第十二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在第十一回中,刘备为什么坚决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2.吕布谋臣陈宫言“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试列举曹操“极能用兵”的事例。
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四选二)1.张飞和吕布的矛盾如何产生?张飞的行为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2.曹操为何要兴义兵勤王?此举有何远见?3.这一节中讲述了孙策创业之初的艰难历程。
孙策原本寄人篱下,得人指点后继承父志,一手创办了江东基业,更在其弟孙权手中发扬光大,最终得以与曹魏、蜀汉抗力。
你认为,江东集团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有哪些?4.刘备被吕布杀败,只得出逃许都,投于曹操门下。
对此,曹操手下的谋士产生了分歧:荀彧和程昱认为应杀刘备以绝后患,郭嘉则认为决不可杀。
最终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
若你是曹操,是否会杀刘备?为什么?三、阅读任务宛城之战中,曹操折了大将典韦。
在祭奠典韦时,曹操哭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虽有收拢人心之嫌,亦是真情流露。
请结合书中内容,模仿曹操的口吻,写一段文字缅怀典韦。
本次任务可选取第一人称,用现代汉语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1. “借粮官之头”可谓是曹操将其“奸雄”性格发挥至极致的手段,当下更有人据此称曹操为“厚黑学”之鼻祖。
你怎样看待曹操此举?2.曹操欲讨袁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
从这一说法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吕布戎马一生,最终死在了白门楼上。
可怜一代豪强,化作乌有。
你认为,吕布败在何处?三、阅读任务刘安为款待刘备,杀妻作食。
此举向来为人诟病,也是读《三国》者津津乐道之事。
读书至此,你有何感想?请撰一小文,题为《小议刘安杀妻》。
导读任务(十)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到第二十四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祢衡是闻名天下的名士,其“裸衣骂贼”之举骇动朝堂,请谈谈你对当时名士之流的看法。
2.在第二十四回中,曹操被称作“国贼”。
曹操为何被冠以如此名号?你如何看待他玩弄权术之举?三、阅读任务“曹刘煮酒论英雄”一节,历来传作佳话。
二人英雄之论,颇耐人寻味。
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更有惊天骇地之势。
据曹刘二人言语,列出当时天下的主要势力,并试着分析各家实力。
1.有人说,“土山约三事”一节中,既有关羽的仁义,又有曹操的仁义。
如何理解?2.“千里走单骑”使得整个三国全成了关羽一人的舞台。
仔细读读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试着从中发掘关羽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任务“古城聚义”是三国中少有的温情画面,刘关张三兄弟在经历了乱世中的大悲大喜之后,终于再度相逢,更加上有赵云等人的加入,使得刘备势力于此东山再起。
请模仿刘关张三人的口吻,虚构一段三人重逢时的对话。
导读任务(十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二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孙权承父兄遗志,坐领江东。
有人认为,孙权的才干不及曹、刘二人,你怎么看?孙吴又何以成为日后鼎立之一足?3.袁绍死后,其集团为何分为两派、产生内讧?三、阅读任务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更借此奠定了北方基业,历来为史家称道。
在这一战中,曹操得在何处,而袁绍又失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
1. 这一节中,郭嘉因病英年早逝。
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痛哭郭嘉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你如何看待曹操此语?2. 刘表虽为人正派,在乱世中却不足成事。
三国群雄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阻碍了其发展?3. 刘备感慨“髀肉复生”,因而堕泪,历来为后人感慨。
这一举动体现了刘备怎样的心态?三、阅读任务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其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留下了一桩“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本书的后半部分,徐庶几乎再无出场,有人认为其“最苦”。
你怎样看待徐庶的选择?若你是徐庶,又会怎么做?导读任务(十四)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到第四十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 “三顾茅庐”是全书一重笔。
在见到孔明之前,刘备曾先后把孔明的友人、兄弟、丈人等人误当做卧龙相认。
在这些人身上,有哪些共性?2. “隆中对”是针对蜀汉制定的战略方针,使刘备感慨“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那么,从曹魏和孙吴两方的角度考虑,又可制定怎样的方针?三、阅读任务读书至此,卧龙孔明终于出山,三国乱世也将揭开新的一幕。
请用现代汉语描述一下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1. 长坂一战,留下不少传奇:子龙的单骑救主,糜氏的慷慨牺牲,张飞的一夫当关,刘备的掷儿马前,都是可歌可泣、动人颇深。
请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讲。
2. 孙权何以决定抗曹?你对孙权这一人物有无新的认识?三、阅读任务“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令人乐道的一节,孔明凭胸中才识,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众江东才俊,打了一场漂亮的辩论。
仔细读读众人相互辩驳的言语,从江东众人的论点中,可见他们对联刘抗曹存在哪些质疑?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导读任务(十六)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八回二、讨论主题1. 周瑜曾对孔明动过几番杀心?你如何看待周瑜的这一做法?2. 如果说“古城相会”以温情取胜,那么“横槊赋诗”就当以慷慨著称。
大江之上,曹操大醉而歌,一首《短歌行》传于后世,读来令人心怀激荡。
聂绀弩先生曾著文提到:有此一节,就使得曹操“压倒当时的一切人物”。
默写《短歌行》并针对聂绀弩先生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导读任务(十七)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到第五十二回二、讨论主题“赤壁之战”一节,篇幅巨大、内容庞杂。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实是《三国演义》一书中最为精彩的第一重笔。
读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已基本结束,请复述赤壁之战的内容,想想孙刘联军为了击败曹操分别采取了哪些计策?这些行动为联军提供了怎样的优势?导读任务(十八)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到第五十六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古有昭君出塞,今有“中美合作”。
历史上,两国之间常常将婚姻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本节中的孙刘联姻便是个著名的例子。
你如何看待这种所谓的“政治婚姻”?2.刘备到东吴和亲,与孙权首度会面。
所谓英雄相惜,二人题词甘露寺,扬鞭驻马坡,并辔而回,传为佳话,又是难得的温情画面。
然而,两人所留下的“恨石”又昭示了什么?三、阅读任务刘备远赴东吴、身陷虎口,之后却又得以带着夫人全身而退,全赖孔明的三个锦囊,由此留下了“锦囊妙计”的说法。
想一想,锦囊中的三条计策分别有何作用?二、讨论主题1.庞统素有“凤雏”之称,与孔明齐名。
然因其形貌丑陋,起初既不为东吴所用,又不得刘备厚待,一度屈任县令。
从这一节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刘备议取西蜀,蜀中人士分为两派:一方暗为内应,欲助刘备取代刘璋之位,如张松、法正;一方极力劝谏,反对刘备入蜀,欲助刘璋稳守基业,如王累、黄权。
你怎样看待这两派人物?导读任务(二十)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到第六十四回二、讨论主题1.曹操受封公卿、荣加九锡,荀彧却慨然长叹。
之后,曹操送空食盒与荀彧,荀彧会意,服毒身亡。
其中原委,作者并未点明。
你认为,曹操此举何意?你怎样看待荀彧之死?2.“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蜀中歌谣,令人嗟叹。
回顾相关情节,哪些征兆预示了庞统之死?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杨松是《三国演义》一书中的丑角,其贪图贿赂、妨贤背主,令人不齿。
可笑的是,当他背主求荣,帮助曹操评定汉中之后,反被曹操处死。
后人评曰:“家未荣华先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你如何看待这类人物?2.管宁、华歆二人原本齐名、相互友善,后却割席断交。
这是为何?你如何看待二人的人生选择?三、阅读任务刘备平定西川之后,远在荆州的云长听闻马超英勇,执意前来与之比试,得孔明回书劝慰,方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