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 蜻蜓与麻雀
- 格式:pptx
- 大小:6.35 MB
- 文档页数:41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蜻蜓与麻雀》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节《蜻蜓与麻雀》,主要介绍了蜻蜓与麻雀这两种昆虫。
通过对比两种昆虫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昆虫的观察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昆虫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昆虫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但他们对动物和昆虫有一定的兴趣,喜欢观察和比较。
他们的注意力较为集中,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蜻蜓和麻雀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学生:蜻蜓和麻雀都有翅膀,但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而麻雀的翅膀是有羽毛的。
第二环节:呈现新课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课件,介绍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2. 教师:蜻蜓的身体细长,翅膀透明,它们喜欢在水边活动,捕食昆虫。
而麻雀的身体圆胖,翅膀有羽毛,它们喜欢在树上活动,吃谷物和昆虫。
第三环节:巩固新课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蜻蜓和麻雀的特点进行比较。
2. 学生A:蜻蜓的身体细长,就像一把剑,它们的翅膀透明,可以飞得很快。
而麻雀的身体圆胖,像个小球,它们的翅膀有很多漂亮的羽毛。
3. 学生B:蜻蜓喜欢在水边活动,它们可以站在水面上,还会捕食水中的小虫子。
而麻雀喜欢在树上活动,它们可以跳来跳去,找到树上的昆虫和谷物。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操场上观察蜻蜓和麻雀,并记录下它们的特点。
2. 学生们分成小组,到校园或操场上观察蜻蜓和麻雀。
他们可以注意蜻蜓和麻雀的飞行方式、栖息地以及食物来源等方面的特点。
三年级科学蜻蜓与麻雀科学教案设计第一课时:认识蜻蜓和麻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蜻蜓和麻雀的基本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蜻蜓和麻雀。
2.讲解蜻蜓和麻雀的外貌特征,比如蜻蜓有两对透明翅膀,身体细长,麻雀体型小巧,嘴尖细弯等。
3.讲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活习性,比如蜻蜓喜欢栖息在水边,麻雀喜欢在田野和树林中觅食。
4.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蜻蜓和麻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为知识点的总结。
第二课时:蜻蜓和麻雀的生活环境教学目标:了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蜻蜓和麻雀生活的视频和图片。
2.讲解蜻蜓和麻雀喜欢的生活环境,比如蜻蜓喜欢在湖泊、河流和水塘附近,麻雀喜欢在田野、树林和人类居住的地方。
3.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蜻蜓和麻雀生活环境的影响。
4.分组讨论,总结蜻蜓和麻雀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和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5.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传递保护环境的知识。
第三课时:蜻蜓和麻雀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了解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和讨论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讲解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蜻蜓是捕食害虫的天敌,麻雀是播种作物的助手。
3.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蜻蜓和麻雀,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4.分组讨论,总结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行动。
第四课时:实地考察教学目标:了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活环境,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活环境,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生活习性。
5.蜻蜓与麻雀-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2.了解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意义;3.能够简单地分辨蜻蜓和麻雀。
教学重点1.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意义。
教学难点1.区分蜻蜓和麻雀,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2.让学生注意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蜻蜓和麻雀;2.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调查它们生活的环境和所处的地位;3.学习2:讲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态意义,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昆虫和鸟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教学方法1.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蜻蜓和麻雀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观察,让学生说出对它们的第一印象。
学习1(20分钟)教师根据分组的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和发现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调查它们居住的环境和所处的地位,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习2(15分钟)教师讲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态意义,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拓展(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和了解更多的昆虫和鸟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简单地分辨蜻蜓和麻雀,并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学生分组讨论时,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2.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勤奋学习;3.学生能够简单地分辨蜻蜓和麻雀,并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1.在分组讨论时,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时,较为片面,需要加强引导和讨论的纵深;2.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对昆虫和鸟类缺乏兴趣和理解,教师在拓展环节上应该做好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扬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认识生态系统。
2.《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2课。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实践活动到户外去观察”、“活动2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活动3寻找蜻蜓和麻烦的伙伴”、等五个教学环节。
本课教学情景导入从“麻雀和蜻蜓都会飞,为什么麻雀是鸟而蜻蜓不是”的问题,驱动学生以麻雀和蜻蜓为具体观察个例,探究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活动1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从蜻蜓和麻雀的都会飞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两者的翅膀有哪些不同,初步获取蜻蜓和麻雀不是同一类别动物的信息。
2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在“活动1”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翅膀的比较观察延伸至全身的比较观察,进一步引导获取蜻蜓和麻雀的不是同种动物的更多证据,并初步归纳两种动物的身体外形特征。
“活动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的视野,到大自然中寻找与蜻蜓或麻雀相似的动物,归纳与蜻蜓或麻雀相似的动物具有共同的身体特征,从而初步认识鸟类或昆虫的一般共同特征,并能以此对周围的动物进行辨别。
“实践活动到户外去观察”旨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实验室到自然界中进行自然观察,发现自然环境中蜻蜓或麻雀等更多昆虫或鸟类动物的更多特征,获取更多有用的科学信息,丰富他们对动物的认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蜻蜓和麻雀(树麻雀)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它们都会飞。
不少学生已经知道蜻蜓是昆虫,麻雀是鸟。
但为什么同样都会飞,蜻蜓和麻雀却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呢?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昆虫?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鸟?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深入思考过。
本课以麻雀和蜻蜓为个例引导学生一系列的探究,通过观察和比较归纳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三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认知上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他们的归纳能力还需建立在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素材的基础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标本、图片和视频等直观的资料,为学生的进行思考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架。
三年级科学第八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二三班级科学第八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二内容标准:1. 归纳昆虫、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 熟悉常见动物昆虫、鱼类。
3. 观看昆虫、鱼类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4. 熟悉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科学学问1. 熟悉昆虫类和鸟类,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 观看昆虫类、鸟类的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力量培育1. 培育观看、记录、归纳、推断的力量。
2. 学习比较的方法。
3. 学习通过讨论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4. 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相互沟通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乐于与人合作。
2. 培育爱惜小动物的情操。
3. 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蜻蜓与麻雀'是"生物大家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先从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入手,以"空中飞'的运动方式,把昆虫(代表动物为"蜻蜓')与鸟类(代表动物为"麻雀')两大动物类群合为一课来进行学习,引导同学运用比较学习的方式,在观看比较各类动物身体结构的异同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大类群动物的基本特征。
本课是熟悉鸟类和昆虫类动物。
主要包括观看、比较麻雀和蜻蜓的运动器官和形状特征,归纳鸟类、昆虫类的一般特征,并依此对一些常见动物进行推断和分类。
教学流程观看提问观看试验记录相互沟通运用。
重点难点经受观看、记录、归纳、推断等的讨论,熟悉昆虫类和鸟类,从而归纳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预备蜻蜓与麻雀的标本、视频影片等,其他昆虫类、鸟类动物的标本、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大家知道哪些动物是在天上飞的呢?这些在天上飞的动物是同一类动物吗?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三班级科学第八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二二、活动一:观看和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导入:蜻蜓和麻雀能在天空飞行,靠的是什么?(答:翅膀)它们的翅膀一样吗?争论:同学结合生活阅历进行猜想。
5.蜻蜓与麻雀-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材来源
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描述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了解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3.学会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
教学重点
认识和描述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教学内容
1.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3.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老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第二步:讲解
1.介绍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讲解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第三步:展示
让学生看一看蜻蜓和麻雀,让他们观察它们的特征和行为。
第四步:比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特征和行为。
第五步:总结
让学生总结蜻蜓和麻雀的特征和飞行特点。
教学评估
1.让学生说一说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让学生描述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教学扩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并比较它们的特征和飞行特点。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野外观察不同的鸟类和昆虫。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观察动物第2课蜻蜓与麻雀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麻雀是鸟,为什么蜻蜓不是呢?1.观察蜻蜓与麻雀的翅膀,比较它们的翅膀有哪些不同?数量外形其他蜻蜓的翅膀两对光滑,透明,有脉纹,较薄,无骨骼不可伸展麻雀的翅膀一对外披羽毛,较厚实,内有肌肉和骨骼可伸展2.除了翅膀,蜻蜓和麻雀在外形上还有哪些不同?1.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把观察到的特征记录下来。
头:头:颈:胸:躯干:翅膀:腹:腿:尾:蜻蜓和麻雀在外形上的不同麻雀头1对眼, 一个喙,1对鼻孔、1对耳孔 体表 被覆 羽毛颈 细长 躯干流线型四肢上肢是翅膀,能飞翔, 下肢是肌肉发达的腿,能跳跃尾尾羽发达,较长蜻蜓头长有1对触角、1对复眼,3只单眼,1个口器胸2对翅膀3对足腹部细长,有很多体节,末端膨大3.哪些动物与蜻蜓相似,哪些与麻雀相似? 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翠鸟蝴蝶蝗虫与蜻蜓相似的动物蝗虫它们的共同特点:昆虫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胸部长有2对翅膀,3对足与蜻蜓相似的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 全身披覆羽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 嘴为坚硬的喙 有1对翅膀鸟类4.哪些动物属于昆虫,哪些属于鸟类?2. 判断下列动物属于昆虫类还是鸟类。
属于昆虫类的动物: ① 缝叶莺 ②苍蝇 ③ 啄木鸟2 4 5⑤ 蚂蚱 ⑥ 蝙蝠 ⑦ 蜜蜂7④ 瓢虫⑧ 喜鹊属于鸟类的动物:1 3 86既不属于昆虫类也不属于鸟类的动物:5.蝙蝠是鸟类,还是昆虫?蝙蝠的身体特征与昆虫不同1.身体不是三个部分2.没有2对翅膀3.没有6条腿蝙蝠的身体特征与鸟不同1.体表没有羽毛2.嘴的形态与鸟喙不同亲子活动:蝙蝠是哪类动物·与爸爸妈妈到图书馆阅读相关科普读物,了解蝙蝠是属于哪一类动物。
课外实践活动: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和家长到户外一起观察更多的昆虫、鸟类等动物,了解 它们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
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第2课《蜻蜓与麻雀》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四个主题人物结伴去春游。
郊外的草地上,蜻蜓飞舞,麻雀在啄食草地上的种子吃。
他们看到麻雀和蜻蜓在林间草地上飞舞,产生了一些问题:麻雀和蜻蜓都会飞,为什么麻雀是鸟而蜻蜓不是?由此,驱动了本课的探究任务: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特征差异,并探究鸟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活动1 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蜻蜓和麻雀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它们都会飞。
不少学生已经知道蜻蜓是昆虫,麻雀是鸟。
但为什么同样都会飞,蜻蜓和麻雀却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呢?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昆虫?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鸟?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深入思考过。
本课以麻雀和蜻蜓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本活动1从蜻蜓和麻雀的共同特征“都会飞”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两者的翅膀有哪些不同,初步了解蜻蜓和麻雀不是同一类动物。
教科书呈现了蜻蜓和麻雀翅膀的局部图,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翅膀的数量、外表形态等特征来进行比较,认识蜻蜓和麻雀飞行器官的区别。
蜻蜓与麻雀蜻蜓和麻雀都会飞。
麻雀是鸟,为什么蜻蜓不是呢?蜻蜓和麻雀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
它们的翅膀一样吗?观察蜻蜓与麻雀的翅膀,比较它们的翅膀有哪些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获取以下的信息:蜻蜓与麻雀翅膀的比较动物数量外形其他蜻蜓两对光滑,透明,有脉纹,较薄,无骨骼不可伸展麻雀一对外披羽毛,较厚实,内有肌肉和骨骼可伸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提供直观材料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例如蜻蜓和麻雀的实物标本、翅膀图片、飞行的影像资料等。
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活动2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本活动是在活动1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翅膀的基础上进行,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
教科书通过设置“它们的身体各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的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两种动物身体特征时,要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观察蜻蜓和麻雀的身体,然后分别根据它们身体的外部特征将它们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接着再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每个部位的特征。
《蜻蜓与麻雀》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点,初步建立昆虫和鸟的概念。
2、观察昆虫、鸟类的图片和观看多媒体课件,认识一些主要器官。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能力。
2、学习比较的方法。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乐于与人合作的态度。
2、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3、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和外形特征,教学难点归纳出鸟类和昆虫类的一般特征教学准备鸟类和昆虫类的图片,演示课件,探究活动记录卡等教学思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上,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再指导学生认识蜻蜓与麻雀的不同之处,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昆虫类和鸟类的一般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题导入本章。
1、提问:生物分为那几类?这节课看看会在天上的两种动物。
2、板书:蜻蜓与麻雀3、提问:蜻蜓和麻雀都会飞,为什么蜻蜓不是鸟,而麻雀是鸟呢?蜻蜓和麻雀为什么都能飞呢?(1)学生自由发言。
(2)师归纳:了解蜻蜓与麻雀的不同之处,认识昆虫类和鸟类的一般特征。
(3)过渡,大家都积极发言,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有趣,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好吗?二、学习新课1、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1)观察课件,把发现的蜻蜓和麻雀翅膀的不同之处记录在活动卡上。
提示学生从数量和外形上观察,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蜻蜓和麻雀翅膀的区别进行交流。
(2)让学生说一说。
其他动物的翅膀与蜻蜓或麻雀的翅膀相似吗?(3)师归纳板书:蜻蜓2对翅膀麻雀1对翅膀(2)过渡:蜻蜓和麻雀除了翅膀不同,还有哪些不同?2、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1)把学生分成两组观察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的顺序:先观察整体,再从头部开始往下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在活动卡上。
(2)各组进行交流。
(3)比较蜻蜓和麻雀的外形。
第2课《蜻蜓与麻雀》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四个主题人物结伴去春游。
郊外的草地上,蜻蜓飞舞,麻雀在啄食草地上的种子吃。
他们看到麻雀和蜻蜓在林间草地上飞舞,产生了一些问题:麻雀和蜻蜓都会飞,为什么麻雀是鸟而蜻蜓不是?由此,驱动了本课的探究任务: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特征差异,并探究鸟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活动1 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蜻蜓和麻雀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它们都会飞。
不少学生已经知道蜻蜓是昆虫,麻雀是鸟。
但为什么同样都会飞,蜻蜓和麻雀却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呢?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昆虫?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鸟?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深入思考过。
本课以麻雀和蜻蜓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本活动1从蜻蜓和麻雀的共同特征“都会飞”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两者的翅膀有哪些不同,初步了解蜻蜓和麻雀不是同一类动物。
教科书呈现了蜻蜓和麻雀翅膀的局部图,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翅膀的数量、外表形态等特征来进行比较,认识蜻蜓和麻雀飞行器官的区别。
蜻蜓与麻雀蜻蜓和麻雀都会飞。
麻雀是鸟,为什么蜻蜓不是呢?蜻蜓和麻雀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
它们的翅膀一样吗?观察蜻蜓与麻雀的翅膀,比较它们的翅膀有哪些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获取以下的信息:蜻蜓与麻雀翅膀的比较动物数量外形其他蜻蜓两对光滑,透明,有脉纹,较薄,无骨骼不可伸展麻雀一对外披羽毛,较厚实,内有肌肉和骨骼可伸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提供直观材料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例如蜻蜓和麻雀的实物标本、翅膀图片、飞行的影像资料等。
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活动2 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本活动是在活动1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翅膀的基础上进行,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
教科书通过设置“它们的身体各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的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两种动物身体特征时,要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观察蜻蜓和麻雀的身体,然后分别根据它们身体的外部特征将它们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接着再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每个部位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