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5蜻蜓与麻雀粤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8.90 MB
- 文档页数:29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2课。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实践活动到户外去观察”、“活动2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活动3寻找蜻蜓和麻烦的伙伴”等五个教学环节。
本课教学情景导入从“麻雀和蜻蜓都会飞,为什么麻雀是鸟而蜻蜓不是”的问题,驱动学生以麻雀和蜻蜓为具体观察个例,探究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活动1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从蜻蜓和麻雀的都会飞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两者的翅膀有哪些不同,初步获取蜻蜓和麻雀不是同一类别动物的信息。
“活动2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在“活动1”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翅膀的比较观察延伸至全身的比较观察,进一步引导获取蜻蜓和麻雀的不是同种动物的更多证据,并初步归纳两种动物的身体外形特征。
“活动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的视野,到大自然中寻找与蜻蜓或麻雀相似的动物,归纳与蜻蜓或麻雀相似的动物具有共同的身体特征,从而初步认识鸟类或昆虫的一般共同特征,并能以此对周围的动物进行辨别。
“实践活动到户外去观察”旨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实验室到自然界中进行自然观察,发现自然环境中蜻蜓或麻雀等更多昆虫或鸟类动物的更多特征,获取更多有用的科学信息,丰富他们对动物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蜻蜓和麻雀(树麻雀)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它们都会飞。
不少学生已经知道蜻蜓是昆虫,麻雀是鸟。
但为什么同样都会飞,蜻蜓和麻雀却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呢?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昆虫?具有什么特征的动物才是鸟?对这些问题,学生未必深入思考过。
本课以麻雀和蜻蜓为个例引导学生一系列的探究,通过观察和比较归纳鸟类和昆虫的一般特征。
三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认知上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他们的归纳能力还需建立在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素材的基础上。
5.蜻蜓与麻雀-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材来源
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描述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了解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3.学会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
教学重点
认识和描述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教学内容
1.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3.观察和比较蜻蜓和麻雀。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老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外形,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第二步:讲解
1.介绍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讲解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第三步:展示
让学生看一看蜻蜓和麻雀,让他们观察它们的特征和行为。
第四步:比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特征和行为。
第五步:总结
让学生总结蜻蜓和麻雀的特征和飞行特点。
教学评估
1.让学生说一说蜻蜓和麻雀的特征。
2.让学生描述蜻蜓和麻雀的飞行特点。
教学扩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并比较它们的特征和飞行特点。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野外观察不同的鸟类和昆虫。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蜻蜓与麻雀粤教版第五课蜻蜓与麻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昆虫和鸟类,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观察昆虫、鸟类的实物或标本和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培养:1.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学习比较的方法。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3.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比较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和外形的不同,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动物。
教学难点: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具:鸟类和昆虫类的标本若干,演示课件。
2.学具:蜻蜓和麻雀标本或实物、模型、探究活动记录卡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2.师:自然界有很多与蜻蜓和麻雀相似的动物(演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找出蜻蜓的同类和麻雀的同类,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它们在哪些方面相似呢?3.学生分组活动(每组提供三块纸板,其中两块各贴上蜻蜓、麻雀图片,各种昆虫和鸟的图片,鸵鸟和蜘蛛图片)4.交流并归纳昆虫和鸟类两类动物的共同特征5.师生共同归纳:像蜻蜓那样具有1对触角、2对翅膀、3对足的动物属于昆虫;像麻雀那样身上有羽毛、1对翅膀、1对足的动物属于鸟类。
6.课外拓展延伸:演示课件――蝙蝠,大家知道它是哪一类动物吗?请同学们课后通过“网上学”等方式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蜻蜓和麻雀蜻麻教学反思:。
5.蜻蜓与麻雀-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2.了解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意义;3.能够简单地分辨蜻蜓和麻雀。
教学重点1.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蜻蜓和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意义。
教学难点1.区分蜻蜓和麻雀,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2.让学生注意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蜻蜓和麻雀;2.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观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调查它们生活的环境和所处的地位;3.学习2:讲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态意义,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昆虫和鸟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教学方法1.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蜻蜓和麻雀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观察,让学生说出对它们的第一印象。
学习1(20分钟)教师根据分组的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和发现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调查它们居住的环境和所处的地位,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习2(15分钟)教师讲解蜻蜓和麻雀的生态意义,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拓展(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和了解更多的昆虫和鸟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简单地分辨蜻蜓和麻雀,并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1.学生分组讨论时,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2.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蜻蜓和麻雀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勤奋学习;3.学生能够简单地分辨蜻蜓和麻雀,并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1.在分组讨论时,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时,较为片面,需要加强引导和讨论的纵深;2.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对昆虫和鸟类缺乏兴趣和理解,教师在拓展环节上应该做好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扬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认识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