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新的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
- 格式:pdf
- 大小:181.09 KB
- 文档页数:4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治疗
方法,治疗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应该吃什么药。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出血严重的病例需替代治疗。
目前尚不明确血浆FⅤ水平需多少才能维持正常止血机制。
一般认为FⅤ达到25%可进行手术。
FⅤ在4℃不稳定,应输注新鲜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也可输注
浓缩血小板,其FⅤ约占总量的20%。
冷沉淀中FⅤ不能浓缩,
效果不如FⅧ。
一般输注新鲜血浆15~25ml/kg,可提高FⅤ水
平15%~30%,可根据FⅤ:C测定水平和止血效果调整。
FⅤ半
衰期约12~14 h,每天用药1~2次。
除进行手术外,预防治疗一般不需要。
输注浓缩血小板一般用于急性出血时,需注意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
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可用氨基己酸和局部止血,效果良好。
存在FⅤ抑制物的患者,有报道输注血小板止血成功的病例。
有用免疫抑制药和血浆置换成功去除抑制物的病例,也有失败死亡的病例。
*2、预后
患者预后与出血的严重性有关,严重病例与血友病相似。
由于严重病例很少,多数病例可能很少有感染血行传播病毒的危险。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怎么治疗,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肝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症
佚名
【期刊名称】《传染病网络动态》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据医学空间网1月5日报道(原载Transplantation.78(12):1812—1814.December 27,2004),目前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与肝脏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手段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总页数】1页(P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
【相关文献】
1.凝血因子Ⅶ C329G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J], 洪国粦;连云宗;李极品;徐元斌;吴玉水
2.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家系的基因分析 [J], 梁枫萍;程鹏
3.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1例 [J], 郭超;高丽;李振玲;马一盖
4.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一例 [J], 赵婷; 刘安生; 王华
5.复合杂合变异致遗传性凝血因子XII缺乏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胡灿;田鑫;贺湘玲;邹润英;陈可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病理病因,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病因*一、发病原因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也有少数显性遗传类型的报道。
*二、发病机制FⅤ是由肝脏和巨核细胞合成的单链糖蛋白,血浆浓度7g/ml,半衰期约12~15h。
除存在于血浆外,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颗粒中也存在。
血小板FⅤ约占血液FⅤ的20%。
成熟FⅤ为21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33万。
其结构与因子Ⅷ相似,排列方式也为A1-A2-B-A3-C1-C2。
A和C区氨基酸顺序约40%与FⅧ相应的区同源。
B区与FⅧ的B区不同源,在FⅤ激活过程中,B区丢失。
FⅤ基因位于第1对染色体的长臂(1q21~25),基因长80kb,mRNA为6.8kb,有24个内含子和25个外显子。
在凝血过程中,FⅤa,和钙离子和磷脂一起作为辅因子大大加速FⅩa对凝血酶原的酶作用,生成凝血酶。
作为辅因子FⅤ需由凝血酶裂解成为以钙桥联结的双链分子FⅤa。
其裂解位点为精氨酸709-丝氨酸710,精氨酸1018-丝氨酸1019,和精氨酸1545-丝氨酸1546共3个位点。
轻链(A3-C1-C2)有磷脂、凝血酶原和APC结合位点;重链(A1-A2)和轻链在连接FⅩa上均是必须的。
F Ⅴa被APC灭活(存在蛋白S、Ca2 和磷脂时)。
FⅤ抗原测定表明大多数纯合子缺乏FⅤ,仅少数有功能异常的FⅤ。
一些突变引起FⅤ缺乏。
错义突变丙221-缬使FⅤ活性降低。
外显子16中nt5509G A产生的丙1779-苏替代导致FⅤ的部分缺乏。
另一种突变为外显子13中4个碱基的缺失导致停止密码的出现,使合成的FⅤ缺失部分B区、A3、C1和C2区。
FⅤ精506谷(FⅤ Leiden)突变,遗传性APC抵抗大部分与这种分子缺陷的杂合子有关。
其双重杂合子尽管FⅤ活性降低,但止血正常,由于为APC抵抗的表型,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X缺乏症凝血因子X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又称为Stuart-Prower因子缺乏症,此病的发生率大约为200万分之一。
患者在出血和凝血方面存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X的缺失导致的。
凝血因子X是凝血系统中一个关键的蛋白质,它参与了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变过程,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原的凝聚形成血块,起到止血作用。
病因凝血因子X缺乏症由于一种遗传基因突变所引起,它可以是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也可以是其他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的突变。
这种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X蛋白质的合成或功能发生异常,影响了血液的凝血机制,使得患者在受伤或手术后出现明显的出血不止现象。
症状凝血因子X缺乏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这种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皮肤出血、鼻出血、口腔出血、关节出血等。
其中,关节出血是比较常见的症状,患者容易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诊断诊断凝血因子X缺乏症通常需要通过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来确定。
一般会观察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以及测定凝血因子X的活性水平。
此外,还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来确认疾病的基因突变。
治疗目前,凝血因子X缺乏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输注凝血因子X来补充体内缺失的因子。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来帮助溶解血块。
此外,患者在平时也需要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和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出血的药物。
预后凝血因子X缺乏症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及时性的治疗。
大多数情况下,经过规范的治疗后,患者可以减轻症状,避免严重的出血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对于一些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由于内脏出血的危险性,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结语凝血因子X缺乏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和注意避免受伤。
同时,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乏的病因遗传性凝血因子XI缺乏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FXI(凝血因子Ⅺ的精确名称)基因突变导致FXI蛋白质合成受阻。
凝血因子XI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生成,从而维持正常的凝血机制。
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突变。
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凝血因子XI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FXI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4q35上,它包含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编码了前体蛋白FXI。
FXI基因突变可以导致FXI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凝血因子XI功能不全。
这些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或缺失突变等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
凝血因子XI缺乏的临床表现和突变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不同的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
其次,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凝血因子XI缺乏病因。
虽然遗传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环境因素如外部刺激和药物使用也可能影响病情,尤其在某些特定的状况下。
例如,手术、外伤、孕期和出血倾向患者的用药等因素可能会加剧凝血因子XI缺乏的病情。
因此,了解病因对于合理进行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凝血因子XI缺乏的病因,诊断和检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病史询问和体检是第一步。
遗传性凝血因子XI缺乏的患者常常会有家族史,而且由于凝血因子XI缺乏,在体检中可能会出现出血倾向和异常凝血时间。
其次,血液检查是确诊凝血因子XI缺乏的关键方法。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凝血因子XI测定、APTT延长、PT正常以及特殊试剂的使用等。
最后,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FXI基因的突变。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凝血因子XI缺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替代疗法和药物治疗。
替代疗法是将新鲜冰冻血浆或者浓缩人凝血因子Ⅺ直接输注给患者,从而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XI。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出血,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主要是用来改善凝血机制的正常功能,如抗纤溶药物、凝血酶抑制剂、止血药和贝他环霉素等。
凝血因子ⅱ缺乏的案例凝血因子Ⅱ缺乏,又称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由于凝血因子Ⅱ基因突变,导致凝血酶原生成不足,从而影响血液凝固。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凝血因子Ⅱ缺乏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病例介绍:患者,男,25岁,因意外受伤后出现持续性出血而就诊。
患者自幼就知道自己存在凝血因子Ⅱ缺乏症,但平时生活中注意较少,未规范治疗。
此次受伤后,出血时间较长,病情加重,遂来就诊。
检查:1.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皮肤、黏膜无明显出血征象。
2.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
其他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异常。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凝血因子Ⅱ缺乏症。
治疗:1.输注凝血因子Ⅱ:给予患者凝血因子Ⅱ浓缩剂进行输注,以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2.抗感染治疗:由于出血时间较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故给予抗感染治疗。
3.伤口的处理:清创、缝合伤口,并加强换药,促进伤口愈合。
病情观察与随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血症状逐渐好转,凝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伤口的愈合情况良好,无感染征象。
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出院,并进行定期随访。
总结:凝血因子Ⅱ缺乏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受伤。
在发病时,应及时就诊,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治疗。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加强对凝血因子Ⅱ缺乏症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对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因子低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天生就有凝血因子低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家族遗传或者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的。
2. 获得性因素:某些疾病或情况可能导致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例如肝病、凝血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
3. 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例如抗凝药物、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或缺乏维生素K等营养素也可能导致凝血因子低。
5. 手术或创伤:手术或创伤后可能需要大量的凝血因子来帮助止血,如果凝血因子不足,可能会导致出血等问题。
6. 其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可能导致凝血因子低,例如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因子低可能会导致出血等严重问题,因此如果出现凝血因子低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治疗。
遗传性凝血因子V及Ⅷ联合缺陷症的基因诊断汪安友;刘欣;吴竞生;孙自敏【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51)009【摘要】目的对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及Ⅷ联合缺陷症(F5F8D)患者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析.方法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V活性(FV: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序分析LMAN1及MCFD2基因全外显子序列.结果患者1的APTT及PT分别为78.7 s、21.1s,FⅧ:C降至23.8%,FV:C为6%;其MCFD2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第242碱基位点腺嘌呤突变为胞嘧啶(A>C),导致氨基酸序列第81位天冬氨酸突变成丙氨酸(Asp81Ala).患者2的APTT及PT分别为78.5 s、19.6s,FⅧ:C 及FV:C分别为24.8%、9.6%;其LMAN1基因12号外显子第1456碱基位点存在鸟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纯合缺失(1456delGTG),导致氨基酸序列第486位缬氨酸(Val)缺失.结论国内首次报道两种新型的MCFD2及LMAN1基因突变,导致两种不同临床表型的遗传性FSF8D.【总页数】4页(P1308-1311)【作者】汪安友;刘欣;吴竞生;孙自敏【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内科,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9;R446.9【相关文献】1.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的基因缺陷 [J], 尹俊;王鸿利2.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诊断与表型分析 [J], 陆一一;丁秋兰;戴菁;王剑飚;蔡晓红;王学锋3.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 [J], 王鸿利;王学峰4.遗传性抗凝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 [J], 王鸿利;王学锋5.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和抗凝血因子缺陷症研究 [J], 王学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病理病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病因
*一、病因: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遗传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一般血管性血友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Passoyoy因子缺乏症。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因子ⅤⅦ、Ⅹ、Ⅻ、ⅩⅢ缺乏症,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异常凝血酶原血症、Fitzgerald 因子缺乏症、Fletcher因子缺乏症。
3、X染色体伴性隐性遗传:如血友病A、B。
一般说来,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只缺乏一种凝血因子,复合缺乏几种因子如血友病A伴因子ⅤⅦ、Ⅺ或Ⅸ缺乏,伴发血管性血友病以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者都很少见。
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血友病A和血友病B最为多见,约占其总数的2/3以上,血管性血友病次之,其他少见。
大多数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都可有皮肤、粘膜、肌肉、关节、内脏等处出血,随凝血因子缺乏的程度而定。
一般都需要作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大多数是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少数可因分子结构异常导致凝
血活性减低而致出血。
*二、发病机制:
暂无相关资料。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病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静脉血栓心脑血管基因指南基因检测在静脉血栓栓塞的个体化管理中的作用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生在血液在静脉内形成凝块时。
这种凝块会阻塞血液流动,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PE)。
VTE 的风险通常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基因变异与 VTE 风险近年来,人们对 VTE 遗传因素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与 VTE 风险增加有关。
这些变异影响凝血、纤溶和炎症途径的蛋白质功能。
一些常见的与 VTE 风险增加相关的基因变异包括:凝血因子 V 莱顿突变(FVL):一种凝血因子 V 基因突变,导致凝血蛋白异常活性。
凝血因子 II 基因突变 (FII):一种突变,导致凝血因子 II(凝血酶原)异常活性。
血小板糖蛋白 GP Ia/IIa 缺陷:一种导致血小板功能受损的突变。
抗凝血酶 III 缺乏:一种导致抗凝血酶 III 水平低的遗传缺陷,它是一种天然抗凝血剂。
基因检测在 VTE 管理中的作用基因检测可以识别具有 VTE 家族史或复发性 VTE 事件的个体的遗传易感性。
确定这些遗传变异后,可以在临床决策、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风险评估:有 VTE 家族史的个体可能会通过基因检测受益,该检测可以评估他们是否携带与 VTE 风险增加相关的基因变异。
识别这些变异可以帮助确定个体的 VTE 风险并指导预防措施。
预防:对于有 VTE 风险的个体,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指导预防策略。
例如,携带 FVL 突变的个体可能需要在手术或长时间旅行等触发因素前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治疗: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指导 VTE 的治疗。
对于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个体,可能会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复发风险。
指南和建议国际医学界已发布了一些指南,为基因检测在 VTE 管理中的使用提供建议。
这些指南强调了以下几点:基因检测应针对有 VTE 强烈家族史或复发性 VTE 事件的个体。
应该咨询遗传咨询师来解释测试结果并讨论其影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症状,尤其是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早期症状,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有什么表现?得了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会怎样?以及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有哪些并发病症,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常见症状: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拔牙后出血不止、关节腔内出血*一、症状一、症状本病仅纯合子患者有出血症状。
其FⅤ:C常小于10%。
表现为皮肤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创伤或拔牙后出血,手术后可出现严重出血,血尿和消化道出血也有发生。
肌肉和关节出血少见,但也有发生,脑出血罕见。
由于血小板FⅤ缺乏,血小板凝血质功能减弱。
有些患者血浆FⅤ很低,仅有轻微出血症状。
出血症状与血小板FⅤ的含量的相关性好于与血浆F Ⅴ水平的相关性。
FⅤ Quebec常染色体遗传,出血症状严重。
血小板FⅤ活性为正常的2%~4%,是继发于血小板缺陷的FⅤ活性缺陷。
FⅤ水平在正常2%~14%的患者出现静脉或动脉血栓已有报道。
杂合子病例FⅤ活性为正常的26%~60%,无出血症状。
二、诊断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本病。
FⅤ:C测定具有诊断意义。
*以上是对于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并发症,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常见并发症:血尿*一、并发病症血尿。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症状,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临床凝血因子使用说明凝血因子Ⅰ(FⅠ)FⅠ又称为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广泛存在于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从而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单体,达到止血的目的。
纤维蛋白原同时也是体内重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升高可见于炎症、创伤和妊娠等情况。
降低见于肝硬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等,也可由于血浆中出现肝素、FDP 或罕见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所致的假性降低。
凝血因子Ⅱ(FⅡ)FⅡ又称为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 K 依赖因子之一。
凝血酶原在凝血机制中起着中心的作用。
在激活的因子 V 和由血小板或其他细胞提供的磷脂表面存在的条件下,被激活的因子 X 激活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可用于判断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
凝血因子Ⅲ(FⅢ)FⅢ又称为组织因子(TF),是唯一不存在于健康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如脑、胎盘和肺组织。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性疾病、癌症以及脓毒症,TF 暴露于血液中与其他凝血因子(主要为 FⅦ)相互作用,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急性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此外,有研究证实,TF 可调节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凝血因子Ⅳ(FⅣ)FIV又称为Ca2+,存在于血浆中,与其他的二价金属离子,如Mg2+和Zn2+,共同参与凝血过程,是凝血过程必不可少的辅因子。
凝血因子 V(FV)FV 又称为促凝血球蛋白原或易变因子,是具有促凝和抗凝双重作用的凝血因子。
FV 作为 FXa 的辅因子,对促进「凝血级联」反应的凝块形成极为重要。
还可作为活化蛋白 C 的辅因子参与 FⅧa 灭活,发挥其抗凝作用。
遗传性凝血因子 V 缺陷症(FVD)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FV 的活性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如何诊断鉴别,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肝促凝血活酶试验、血浆凝血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检测、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测定、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检测、异常凝血酶原(APT)、血浆凝血因子XI活性测定、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测定、血浆凝血因子IX活性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简易凝血酶生成试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因子Ⅷ∶C、Ⅸ∶C)*一、检查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1、遗传性纤维蛋自原缺乏症:凝血象检查示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或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或K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延长,严重者无血块形成。
用化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测纤维蛋白原,血浆中的含量极微,甚至2、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实验室检查特点为PT及TT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因子ⅤⅦ、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正常。
血栓弹力图γ延长,ma减低。
3、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检验结果示PT延长不能被血清、吸附血浆或Rus- sell蛇毒所纠正。
APIT也可延长,TT正常。
4、遗传性异常凝血酶原血症:检验结果的特点为PT延长,但若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则结果正常,说明异常凝血酶原仍保持其正常抗原性。
5、遗传性因子V缺乏症:实验室检查示PT延长,可被正常新鲜血浆或吸附血浆纠正,不被正常贮存血浆纠正。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异常。
6、遗传性因子Ⅷ缺乏症:实验室检查示PT延长,能被贮存的正常血浆或正常血清所纠正,但不能被吸附血浆(不含有因子Ⅶ)纠正。
7、遗传性因子Ⅹ缺乏症:实验室检查示PT延长,能被贮存正常血浆或血清纠正,不被吸附血浆纠止,APTT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