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教学的意义及方法

诗歌是我过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传承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慷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舰丽的风景线。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占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不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习古诗词方能至下笔如有神之境界。

一、诗歌教学的意义

在如今真实的诗歌课堂中,有多少诗被我们的老师这样的肢解,诗歌课堂因而变得苍白。我们是否应该追问我们的诗歌教学的意义到底在哪儿?诗歌教学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

1、让诗意蔓延于教师的心灵

在如今的经济浪潮中,文学退居到一个小小的角落,而诗歌也从文学的中心走向边缘,在世俗的眼光中,诗歌似乎已无处容身。但是,诗歌理智清明而明察秋毫,能表达最深沉、最激烈的情感二步陷入情感,诗歌能把情感推向高处,引向未来,引向纯粹精神与理想的可能世界。

2、让诗意弥漫于诗歌的课堂

诗歌是人类某种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感情与思想像一条河,只要闸门打开,它就会奔流不息。当教师的激情喷发之时,很容易感染面前的听众(学生)的,诗意就能弥漫于整个课堂。

3、让诗意渗透于学生的生命

把诗的种子播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眼睛、大脑、心灵都被诗化,让诗意渗透学生的整个生命。人一旦有了这种诗人的气质,就能更多地保住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许正是诗歌教学的真谛。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感受性最细致和想象力最博大”的人。

二、诗歌教学的方法

诗歌重在欣赏其意境,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欣赏这美妙的意境呢?

1、知人论世探究根源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萦,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刻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炭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2、朗读吟诵感知

诗歌的美感与音律分不开,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诗歌中的语音有规律的停顿形成节奏,语言的声韵按一定规律组合产生了韵律。节奏和韵律跟诗人的主观感情达到一致,就产生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古人说: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郭沫若在《论节奏》中也指出:“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最高境界就在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声音节奏,借以表达诗歌的情感内容。聪明的诗人往往在声律上做到随情易声,使音韵和意义、情味携手并行,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朗读吟诵当作进入诗歌的“敲门砖”。再借助婉转忧伤的背景音乐,学生轻松地进入诗歌的情境,触摸诗人的心音。

3、鉴赏评析

新课标强调: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诗词教学中,对于词句的分析,意象的理解,艺术手法欣赏方面,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同时教师要加强指导,点拨,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的角色。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范,要启发学生深人体会。

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索质。诗歌在新教材中有较大的比重,而我国又是一个诗歌主国。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和调节教学模式指导诗歌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的徜徉,尽情的吸收享受诗歌中洋滋的“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只要我们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