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浅谈诗歌教学

摘要: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二、从诗歌本身的字词出发,研究其用此字非彼字的理由,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四、学会并运用想象把握诗歌的内涵,以完成与诗人心灵的对接。

关键词:诗歌教学心灵世界

诗人写诗,将瞬间多彩的心灵之光倾刻灌注于凝练的文字。对于读者,若能透过文字层面真正探测到诗人的情感核心不能算是一件易事。单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若将诗人的情感生活化的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深处的世界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针对于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诗歌解读的途径。随着日子的更迭,略有所体会,现简要阐述如下:

一、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以生活本貌,从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古今诗歌,尤其是经典作品,无不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对生活的认识的高度概括。我们在教学中应从诗歌的特点出发,还诗歌浓缩的生活以本来面貌。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和“那榆阴下的一潭”的象征意义。当我们从诗歌意象的特点入手,去寻求这些意象与诗人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几个意象所具有的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比如河畔的柳树,饰之以金色,描绘它在夕照中呈现的形象;软泥上的青荇,赋之以柔美,活画其在水底招摇的姿态;还有那拜伦潭倒影着彩虹的景象,不正活脱脱地表现出诗人重返康桥后的喜悦心情?问题在于,为何异国的康河令徐志摩如此神魂颠倒、

难舍难分?徐志摩曾两次到英国,都是怀着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因为与当时炮火连天、灾难深重的祖国相比,英国的确是一块自由的乐土。徐志摩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性格与国内的黑暗专制、因循守旧、万马齐喑的现实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而与英国社会的民主自由、剑桥大学的活泼开放,康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则达成了天然的默契。于是在诗歌中,他便把对自由民主的眷恋表现为对康河的眷恋。他笔下的柳树、青荇、水潭等诗歌意象便有了柔美、飘忽、自由、湿润的特点。下面这段话可以明证:“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有理想,他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在冷酷的现实世界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在遍地荆棘的途中力求实现他的理想。他有他的倔强。他要朋友帮着他对时代宣战。他的理想是自由。”①假如我们不是追求诗人的生活足迹,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就很难了解到这些诗歌意象的意义。

追寻诗人的生活足迹,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这正是教育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要读懂诗歌,就要了解诗人的感情,要了解诗人的感情,就要走进诗人的生活。正是基于给学生传授阅读方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诗歌以外那些与诗歌有联系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这项工作,最初同学们会不理解,但有一两次经验以后,大家就会自觉地做起这项工作来。

二、从诗歌本身的字词出发,研究其用此字非彼字的理由,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杜甫写诗号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写诗也为“推敲”煞费精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被历代评说家所推崇,都说明古人写诗遣词造句颇具苦心。读诗,要读懂字词的意义,读懂用此字而不用彼字的理由。这也是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途径之一。例如读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整个句子上看,知道是写“愁”的,这个不难理解,但对李煜的“愁”的特点,仅停留在句子的意义解读上,就不容易体味到这个句子的精妙之处。课堂上我们做了这样的讨论: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哪个?(答案:“问”、“愁”、“春水”、“流”。最后确定是“春水”。)春水有什么特点?(答:春水一来表明河流进入汛期;而且水流越来越大。)假如把“春水”换成“洪水”或“秋水”行不行?(答:不行。“洪水”虽然显得很有气势,但水量在数天内便趋于减小,“秋水”虽然显得柔美缠绵,但毕竟趋于枯竭。所以,无论是“洪水”

还是“秋水”都不足以表现李煜的愁绪。)通过对字词的解读,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这个句子形容作者的“愁”如同长江东流水,而且还暗示着这个“愁”愈来愈大的发展趋势。李煜痛失江山,思念往昔,其忧愁如同长江春水,一波高过一波,一浪盖过一浪!唯有“春水”,才能最恰当地表现李煜当时绵绵无期而又汹涌如潮的愁绪。这里一个“春”字,最明白地透视出作者的心灵世界,如果不是解开这个“春水”的含义,作者心灵世界我们无法知晓,此句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也会减弱。

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有助于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从分析字词入手,了解作者的心灵世界,当然离不开对诗词的整体把握。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景,充满了豪壮的气势,记事显示了潇洒的风釆,抒情洋溢着苍凉与悲壮:大江东去,江水澎湃;乱石穿空,刺破青天。看千古英雄,三国精英,唯周郎风流无比,年少貌美,人生得意且功绩显赫。当时作者被贬黄州,身临他所仰慕的古代英雄建功立业的战场,由不得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见得自己垂垂老矣,却壮志未酬,于是有感而发。基于此,当我们吟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时候,容易误以为作者在发人生之悲叹。实际上,这里的“人生如梦”包含着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潜藏的意义是:我虽然被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生如梦,一切都会过去,还能重头再来!这层意思作者在《赤壁赋》里是这样表达的:“客亦如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天地风月虽长,与我没有两样!”万事万物只要用两分法的观点对待,什么都能看开。具有这种情怀的人,怎么可能去悲叹人生!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苏轼“人生如梦”的词句是对人生的无奈悲叹。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个词句的含义呢?当我们综观这篇词章所显示的豪放风格时,我们从中读出了苍凉与悲壮:面对滔滔江水,巍巍高山,苏轼把酒临风,感慨万千,“一樽还酹江月”;一位老者宁折不弯,壮志弥坚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这样的理解,才能把这个句子与整个作品大气磅礴的意境,纵横捭阖的笔势协调起来。如果只是局部地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们就无法理解苏轼博大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无法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

四、学会并运用想象把握诗歌的内涵,以完成与诗人心灵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