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2.4钢的退火和正火 (1)
- 格式:pdf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5
逻辑与科学技术逻辑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
这是对逻辑和逻辑学比较经典的定义。
我认为对逻辑学的经典定义是不太科学的,是因为这个定义强调了“思维规律”而不是思维原则。
逻辑的重点是原则,即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原则,也就是说脱离自然规律的思维是没有逻辑的。
但是这个经典的逻辑学定义显然将思维规律放到了主要位置上,为人为编造“逻辑”提供了一道后门。
下面我来简单分析研究一下逻辑的定义问题:逻辑是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具体有对立关系和层次关系。
对立关系就是指是非关系,也就是非此及彼的关系。
如正确与错误、高与低、前与后等等这是一种必然的对立关系;层次关系就是具有数和量上区别的关系。
无论什么逻辑关系在宏观上无法确认时都必须进入微观才能通过测定而有效的下判断,因而逻辑关系的判断往往决定于现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
也就是说逻辑的判断实际上是依赖科学技术的,科学技术的有限性也决定了逻辑判断的有限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有限性造成了微观上的观测不稳定和不确定,不少人就忘记了逻辑的确定性和必然性是基本物质属性决定的而否定了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必然性,于是就发明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原理。
说好听点叫做“发明”,本质上就是人为编造了这些滑稽的“原理”来掩盖自身的观测判断能力。
地球上人类身边的事物没有正确认识的可以说遍地都是,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人类不认识的事物就更多了,如果我们不一步一个脚印按照自然规律决定的原则——逻辑进行研究,必然引入大量的“人造”内容参与,越到后面我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也必然越多,这样的科学研究显然是一种失败。
承认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观测能力有限是明智的,不想承认这个事实是自以为聪明的弱智。
只有承认自己的科学技术有限才能想方设法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深入研究大自然,无论什么层次,自然规律都决定了必然性的逻辑关系,所谓“相对关系”是与人类有限的观测能力——科学技术伴生的。
逻辑的必然性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的逻辑判断能力,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不了逻辑的必然性。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炉冷处理正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空冷处理淬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水冷或油冷处理回火:将淬火过的钢重新加热到一个温度冷却1. 钢的退火钢的退火是把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的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退火的目的在于:①改善或消除钢铁在铸造、锻压、轧制和焊接过程中所造成的各种组织缺陷以及残余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开裂。
②软化工件以便进行切削加工。
③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提高工件的机械性能。
④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组织准备。
常用的退火工艺有:①完全退火。
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
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②球化退火。
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
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③等温退火。
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高硬度,以进行切削加工。
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④再结晶退火。
用以消除金属线材、薄板在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
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
⑤石墨化退火。
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
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⑥扩散退火。
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
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
钢的退火与正火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分为两大类:预备热处理目的:消除坯料、半成品中的某些缺陷,为后续冷加工,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最终热处理目的:使工件获得所要求的性能。
退火与正火的目的:消除钢材经热加工所引起的某些缺陷,或为以后的切削加工及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一、钢的退火1、概念: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Ac1以上或以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2、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2)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3)消除内应力(4)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3、类型:(根据加热温度可分为在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又称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及去应力退火。
)(1)完全退火:1)概念:将亚共析钢(Wc=0.3%~0.6%)加热到AC3+(30~50)℃,完全奥氏体化后,保温缓冷(随炉、埋入砂、石灰中),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
2)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工艺:完全退火采用随炉缓冷可以保证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和过冷奥氏体在Ar1以下较主温度范围内转变为珠光体。
工件在退火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不仅要使工件烧透,即工件心部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而且要保证全部看到均匀化的奥氏体,达到完全重结晶。
完全退火保温时间与钢材成分、工件厚度、装炉量和装炉方式等因素有关。
实际生产时,为了提高生产率,退火冷却至600℃左右即可出炉空冷。
4)适用范围: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焊,锻,轧制件等。
注意事项: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
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利于切削加工。
过共析钢加热至Accm以上奥氏体状态缓冷退火时,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析出,使钢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2)球化退火1)概念: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称为球化退火。
钢的退火与正火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分为两大类:预备热处理目的:消除坯料、半成品中的某些缺陷,为后续冷加工,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最终热处理目的:使工件获得所要求的性能。
退火与正火的目的:消除钢材经热加工所引起的某些缺陷,或为以后的切削加工及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一、钢的退火1、概念: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Ac1以上或以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2、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2)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3)消除内应力(4)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3、类型:(根据加热温度可分为在临界温度(Ac1或Ac3)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又称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及去应力退火。
) (1)完全退火:1)概念:将亚共析钢(Wc=0.3%~0.6%)加热到AC3+(30~50)℃,完全奥氏体化后,保温缓冷(随炉、埋入砂、石灰中),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
2)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工艺:完全退火采用随炉缓冷可以保证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和过冷奥氏体在Ar1以下较主温度范围内转变为珠光体。
工件在退火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不仅要使工件烧透,即工件心部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而且要保证全部看到均匀化的奥氏体,达到完全重结晶。
完全退火保温时间与钢材成分、工件厚度、装炉量和装炉方式等因素有关。
实际生产时,为了提高生产率,退火冷却至600℃左右即可出炉空冷。
4)适用范围: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焊,锻,轧制件等。
注意事项: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
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利于切削加工。
过共析钢加热至Accm以上奥氏体状态缓冷退火时,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析出,使钢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2)球化退火1)概念: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称为球化退火。
2.4 退火、正火后钢的组织和性能退火和正火所得到的均是珠光体型组织,或者说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但是正火与退火比较时,正火的珠光体是在较大的过冷度下得到的,因而对亚共析钢来说,析出的先共析铁素体较少,珠光体数量较多(伪共析),珠光体片间距较小.此外,由于转变温度较低,珠光体成核串较大,因而珠光体团的尺寸较小.对过共析钢来说,若与完全退火相比较,正火的不仅珠光体的片间距及团直径较小,而且可以抑制先共析网状渗碳体的析出,而完全退火的则有网状渗碳体存在。
由于退火(主要指完全退火)与正火在组织上有上述差异,因而在性能上也不同。
对亚共析钢,若以40Cr钢为例,正火与退火相比较,正火的强度与韧性较高,塑性相仿。
对过共析钢,完全退火的因有网状渗碳体存在,其强度、硬度、韧性均低于正火的。
只有球化退火的,因其所得组织为球状珠兜体,故其综合性能忧于正火的。
在生产上对退火、正火工艺的选用,应该根据钢种、前后连接的冷、热加工工艺、以及最终零件使用条件等来进行。
根据钢中含碳量不同,一般按如下原则选择:(1)含0.25%C以下的钢,在没有其它热处理工序时,可用正火来提高强度。
(2)对渗碳钢,用正火消除锻造缺陷及提高切削加工性能。
但对含碳低于0.20%的钢,如前所述,应采用高温正火。
对这类钢,只有形状复杂的大型铸件,才用退火消除铸造应力。
(3)对含碳0.25—0。
50%的钢,一般采用正火。
其中含碳0.25—0,35%钢,正火后其硬度接近于最佳切削加工的硬度。
对含碳较高的钢,硬度虽稍高(200HB),但由于正火生产率高,成本低,仍采用正火。
只有对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钢才采用完全退火。
(4)对含碳0.50—0.75%的钢,一般采用完全退火。
因为含碳量较高,正火后硬度太高,不利于切削加工,而退火后的硬度正好适宜于切削加工。
此外,该类钢多在淬火、回火状态下使用,因此二般工序安排是以退火降低硬度,然后进行切削加工,最终进行淬火、回火。
退火与正火:机械零件机加工之前的预备热处理机械零件的一般加工工艺路线为:毛坯(铸、锻)→预备热处理→机加工→最终热处理退火与正火工艺主要用于预备热处理,只有当工件性能要求不高时才作为最终热处理。
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后的组织接近于钢在平衡状态下的组织。
1、退火目的⑴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工件经铸造或锻造等热加工后,硬度常偏高或偏低,严重影响切削加工。
适当的退火处理可使工件的硬度调整为合适水平,从而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⑵消除残余内应力,防止在后续加工或热处理中发生变形和开裂。
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后的组织接近于钢在平衡状态下的组织。
1、退火目的⑴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工件经铸造或锻造等热加工后,硬度常偏高或偏低,严重影响切削加工。
适当的退火处理可使工件的硬度调整为合适水平,从而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⑵消除残余内应力,防止在后续加工或热处理中发生变形和开裂。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1. 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后的组织接近于钢在平衡状态下的组织。
1、退火目的⑴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工件经铸造或锻造等热加工后,硬度常偏高或偏低,严重影响切削加工。
适当的退火处理可使工件的硬度调整为合适水平,从而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⑵消除残余内应力,防止在后续加工或热处理中发生变形和开裂。
退火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等温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
各种退火及正火的加热温度范围如图所示。
1. 退火:种类正火与各种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温后缓冷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使中碳以上的钢软化以便于切削加工,并消除内应力。
正火与各种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是指将工件加热到Ac1+10~20℃充分保温后缓冷,或者加热后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下保温,从而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状化的退火工艺。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第3节钢的普通热处理第1讲钢的退火和正火热处理是零件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工序金属热处理工艺分为•整体热处理(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普通热处理“四把火”典型退火工艺示意图时间温度保温缓冷加热钢的退火缓冷方式: 随炉冷却、坑冷、灰冷缓冷 得到平衡状态的组织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A 1、A 3、A cm )以上(有时以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冷(炉冷、坑冷、灰冷)以得到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退火退火的分类完全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不完全退火0.20.40.60.8 1.0 1.2 1.4含碳量/wt.%温度/℃400120011001000900800700600500完全退火1) 工艺:A c3以上30~50℃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至500℃以下出炉空冷A 1A 3温度时间保温温时间度Ac 3+30 ~50℃炉冷空冷<500℃工艺图冷却曲线示意图2)应用对象主要用于亚共析钢和合金钢铸、锻、及热轧型材, 也可以用于焊件3)组织:铁素体(F)+珠光体(P)4)目的细化晶粒,消除应力和组织缺陷提高力学性能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利于切削球化退火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是得到粒状(球状)珠光体的方法之一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缓冷球化退火工艺时间温度保温A c1+20 ~40℃缓冷(3~5 ℃/h)空冷A r1以下,600 ℃~550℃750℃等温球化退火工艺球化退火组织:P球长时间保温,钢中Fe3C 趋于球化球状(粒状)珠光体组织球化退火目的:利于切削减少(后续)淬火变形和开裂调整硬度,硬度更低,韧性更好主要应用对象过共析钢,合金工具钢去应力退火工艺:把钢件(缓慢)加热到A c1以下,一般500~600℃, 随炉冷却至300~200℃出炉又称低温退火或高温回火时间温度保温500 ~600℃ 炉冷空冷300 ~200℃去应力退火工艺去应力退火应用对象: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冷拔件去应力退火目的消除残余应力,防止零件变形或开裂保证精度钢的正火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 C3或A CM以上的适当温度(30~50℃)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冷却方式→空冷正火组织→同退火相似,得到组织更细珠光体类组织过共析钢: A cm 以上30~50℃共析钢:A c1以上30~50℃亚共析钢: A c3以上30~50℃E G PS Q γαα+γα+Fe 3C γ+Fe 3C γ正火加热温度范围时间温度A c3 (A cm ) + 30 ~50℃ 空冷A 1温度℃时间正火工艺共析钢正火冷却曲线和C 曲线正火组织共析钢: 索氏体(S)亚共析钢: 铁素体(F)+索氏体(S)过共析钢: 索氏体(S) + Fe3CⅡ正火的目的低碳钢: 调整硬度, 以利切削提高硬度过共析钢: 消除网状Fe3CⅡ, 以利球化抑制或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中碳钢制一般零件: 作为最终热处理细化晶粒提高其强度和韧性第三章钢的热处理退火与正火的选择普通结构件,以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以细化晶粒,提高力学性能形状复杂的结构件,采用退火作为最终热处理,以消除应力防止裂纹低碳钢:硬度低,粘刀,正火高碳钢:硬度高,难切削,退火中碳钢:退火、正火均可正火周期短,耗能少,操作简便,尽量以正火代替退火(2) 经济性(3)使用性能(1) 改善切削性能。
第二章钢的热处理及表面工程技术
2.1 钢的热处理
2.2 表面工程技术
第二章钢的热处理及表面工程技术
第一节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概述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热处理原理)
钢的退火和正火、淬火和回火(常用热处理工艺)钢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
其他热处理技术及热处理常见缺陷
第一节钢的热处理
退火工艺及应用
正火工艺及应用
退火
退火是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预备热处理工艺)
什么是钢的退火?
退火
切削运动
退火种类
完全退火
等温退火
球化退火
去应力退火
均匀化退火
各种退火工艺规范
(a) 加热温度; (b)工艺曲线
完全退火
切削运动
工艺:将亚共析钢加热至Ac3以上30~50℃,经保温后随炉冷却至500℃以下,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通过重结晶使晶粒均匀细化;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残余内应力。
应用:用于亚共析成分的碳钢与合金钢铸件、锻件、热轧型材及焊件等。
工艺:将钢加热至Ac3以上30~50℃,保温后较快地冷却到Ar1以下某一温度等温,使奥氏体在恒温下转变成铁素体和珠光体,然后出
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与完全退火相同,可大大缩短退火时间。
应用:用于某些奥氏体比较稳定的合金钢铸件、锻件。
等温退火完全退火
时间
温
度
完全退火与等温退火的比较
将过共析钢加热至Ac1以上20~30℃,经较长时间保温后
缓慢冷却,以获得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球粒状渗碳体
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不完全退火)
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且优化组织,为
后续淬火做组织上的准备。
应用:用于共析、过共析碳钢和合金工具钢。
T12钢的球化退火组织
工艺:将工件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500~650℃),保温后缓冷的热处理工艺。
又称低温退火。
特点:未发生组织转变
目的:是消除构件中的残余内应力,以稳定工件尺寸,防止变形和开裂。
应用:用于铸件、锻件、焊接件及冷加工件。
工艺:将工件加热到Ac3以上150~200℃,长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又称扩散退火。
目的: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晶内偏析,使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特点:均匀化退火后钢的晶粒粗大,一般还要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来细化晶粒。
应用:用于钢锭、铸钢件或具有成分偏析的锻件。
正火
切削运动
什么是钢的正火?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 cm以
上30~5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
处理工艺。
(预备热处理工艺)
正火工艺规范
(a) 加热温度; (b)工艺曲线
正火
正火目的
和完全退火相似,都是为了细化组织,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正火应用
对于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工件,正火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获得合适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减少或消除二次渗碳体呈网状析出,为球化退火和后续淬火做组织准备。
钢的退火和正火
思考题?
1.为什么生产中低、中碳钢常用正火来代替
退火?
2.生产中,正火和退火工艺应如何选择?
本讲小结
1.退火工艺特点、分类及应用
2.正火工艺特点及应用
下讲预告
1.淬火工艺
2.回火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