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格律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七律、七绝格律七律、七绝格律2012-08-17 10:07:25| 分类:【充电⼈⽣】|字号订阅最简易的平仄规则诗的格律,说简单吧,倒也有些讲究;说困难吧,其实也容易掌握。
掌握了的⼈⾃不必说,没掌握的⼈分两种。
⼀种是想学的,但⼜碍于各种教材写得太过复杂,学起来太慢,难以保持恒⼼。
在万般⽆奈的情况下,⼜想作格律诗,只好求助于⽹络上的检测⼯具。
且不说⽹络上的检测⼯具有其局限性,要每次作诗都得上⽹检测⼀下,岂不⿇烦?有⽹可上还好,没⽹可上难道就不作诗了?因此还是⾃⼰掌握了⽐较好,但须找⼀个简单的学习⽅法。
另⼀种是以“不以律害意”为借⼝掩饰⾃⼰的弱点,不肯去学的。
其实这种⼈原本也是想学的,仍然是由于学起来太难太慢,没有继续下去。
与前者的区别只是,⼀个还想学,敢于承认⾃⼰的弱点;⽽他们只想别⼈绕过其弱点不⾔,甚⾄把他们的弱点说成是豁达豪放等优势。
在此,我并不对任何⼈作批评,只想就我所理解的平仄规则,向尚未掌握格律的诗友们提供⼀个⼯具,但愿有所帮助。
格律诗不外乎两种基本句式:A(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起):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切变换都源⾃于此。
⽽变换也只是根据押韵与否变换三五七字。
通常,第⼀字不论平仄,⼆四六从严,第七字依韵,押韵为平,不押为仄。
五七宜相对,三五宜相对,其中仄可以平代,以平为仄拗须救,忌三平(仄)尾。
先说句式A(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若本句不押韵,第七字为仄,第五字须与之相对,应平,第三字任意,变为:中平中仄平平仄。
(出师⼀表真名世)若本句押韵,第七字须变为平,第五字仍与之相对,须改为仄,第三字任意,变为:中平中仄仄平平。
(镜中霜鬓已先斑)再看句式B(仄起):仄仄平平仄仄平若本句不押韵,第七字须变为仄,第五字相应变为平,第三字任意,变为:中仄中平平仄仄。
(塞上长城空⾃许)若本句押韵,第七字为平,第五字任意,第三字应平,变为:中仄平平中仄平。
(铁马秋风⼤散关)以上四条均为正体,⽽且所有正体均不超出这四条。
七绝的格律和种写法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建议写格律诗用平水韵)1,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2,七绝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3,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4,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又如赵彦昭《奉和圣制人日玩雪应制》: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兆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折腰五拗六救夹一孤平)如杜甫《九日》颌联、颈联出句:竹叶于人既无分;弟妹萧条各何在。
裴迪《送崔九》仄韵首联对句:须尽丘壑美。
杜甫《天末怀李白》首句:凉风起天末王维《观猎》尾联出句回看射雕处王维七绝少年游三折腰:新丰美洒斗十千,少年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又如王维《七绝.少年行》首联对句:咸阳游侠多少年。
——平平平仄平仄平,满轮明月心上来。
——仄平平仄平仄平,七律格律七律类型一⊙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对名二拗三救)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岁月同天老何人自古未曾老,胸有乾坤傲岁时。
一步一登云岳去,回眸俯首我为诗!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类型二相思似月月如霜,缕缕丝丝照凄凉。
何日不赊圆缺事,今生执手共西窗。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冷看红尘烟雨风,倚窗无语望寒宫。
凭谁悉解愁千叠,教我频生惑万丛。
已退诗搁旧笔,任由思绪枕残红。
中华瑰宝今何在,从此东篱笑醉翁。
寒光无语洗秋风,今日何寻旧玉宫?一叶扁舟江海去,半蓑烟雨灞桥笼。
桃源逝境徒留忆,墨砚残香苦断红。
一蓑烟雨江海去,半枕红尘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二冬: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七绝平仄四种基本格式
七绝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七绝的四种平仄格式,括号中的字表示可平可仄。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可以放宽,但是不能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的情况。
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如五言绝句的第二字必须平声,七言绝句的第三字必须平声。
严格说来,近体诗是没有仄韵的,仄韵七律七绝应该归在古风诗歌里,不过近代多有人喜欢按照格律诗平仄粘对,也就成为一种规则。
仅供把玩之。
仄韵七绝
注:⊙为可平可仄
1、七绝平起首句押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
(韵)
⊙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
(韵)
2、七绝仄起首句押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
(韵)
⊙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
(韵)
3、七绝仄起首句押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
(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韵)
仄韵七律
(1)仄韵平起式:(句式排列1321 4321)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韵仄起式:(句式排列3143 2143)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格律诗词】咏海五首以下是五首咏海的格律诗词,供您参考:
1. 七绝·咏海
海天一色浩无边,浪花飞溅映日边。
碧波荡漾无穷尽,心旷神怡忘归船。
2. 七律·观海
波涛汹涌浪花高,海天一色任逍遥。
海风拂面心神爽,沙滩漫步乐陶陶。
海鸥飞翔掠水面,鱼儿戏水逐波涛。
美景如画心陶醉,忘返流连不思归。
3. 五律·听海
海浪拍岸响,涛声入梦频。
潮来情自远,风起意无垠。
云卷千帆影,鱼跃万波纹。
闲情无限好,听海待归人。
4. 七绝·思海
海天辽阔浪滔滔,渔舟唱晚映霞霄。
心潮澎湃情无限,思绪万千逐波涛。
5. 七律·醉海
醉卧沙滩听海潮,波光粼粼映天高。
海风拂面心神爽,浪花飞溅乐逍遥。
七绝格律七绝是四句二十八字的短篇诗文,通常是首、颔、尾三联押同韵,颈联的要求较宽泛。
注:(⊙)是为随意平仄矣.四种最灵活的押平韵的七绝格律〈1>仄起式首句押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2>仄起式首句不押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3〉平起式首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4〉平起式首句不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任何一首七绝,都离不开这四种格律形式。
其中,圈中带点处是表示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字,是仄起式还平起式,是看每首诗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用的平声还是仄声,如果第一句第二个字用的是平声就是平起式,相反是仄声就是仄起式。
这从格律中一眼可见.另外,第一句末尾字押韵不押韵,上面有标示,很明显不押韵是用仄声字,押韵是用平声字!格律是定死的,要写好七绝,区别每个字的读音是根本!《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
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
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
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
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无”、“几”等字。
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
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
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
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