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老师课件[1]+2
- 格式:ppt
- 大小:13.55 MB
- 文档页数:75
内径千分尺的使用方法内径千分尺1 正确测量方法1)内径千分尺在测量及其使用时,必需用尺寸最大的接杆与其测微头连接,依次顺接到测量触头,以减少连接后的轴线弯曲。
2)测量时应看测微头固定和松开时的变化量。
3)在日常生产中,用内径尺测量孔时,将其测量触头测量面支撑在被测表面上,调整微分筒,使微分筒一侧的测量面在孔的径向截面内摆动,找出最小尺寸。
然后拧紧固定螺钉取出并读数,也有不拧紧螺钉直接读数的。
这样就存在着姿态测量问题。
姿态测量:即测量时与使用时的一致性。
例如:测量 75,600/0.01mm的内径尺时,接长杆与测微头连接后尺寸大于 125mm 时。
其拧紧与不拧紧固定螺钉时读数值相差 0.008 mm 既为姿态测量误差。
4)内径千分尺测量时支承位置要正确。
接长后的大尺寸内径尺重力变形,涉及到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等形位误差。
其刚度的大小,具体可反映在“自然挠度”上。
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由工件截面形状所决定的刚度对支承后的重力变形影响很大。
如不同截面形状的内径尺其长度 L 虽相同,当支承在(2/9)L 处时,都能使内径尺的实测值误差符合要求。
但支承点稍有不同,其直线度变化值就较大。
所以在国家标准中将支承位置移到最大支承距离位置时的直线度变化值称为“自然挠度”。
为保证刚性,在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内径尺的支承点要在2/9)L 处和在离端面 200 mm 处,即测量时变化量最小。
并将内径尺每转 90?检 (测一次,其示值误差均不应超过要求。
2 误差分析内径尺直接测量误差包括受力变形误差、温度误差和一般测量所具有的示值误差,读数瞄准误差、接触误差和测长机的对零误差。
影响内径尺测量误差,主要因素为受力变形误差、温度误差。
“从加到乘”评析静安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曹培英万航渡路小学副校长张敏万航渡路小学罗杰张:“从加到乘”这节课,罗杰老师上得比较轻松,感觉效果蛮好的。
我们发现罗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把教材用活了。
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安排的意图。
技术交底记录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交底单位与接受交底单位各保存一份。
“从加到乘”评析静安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曹培英万航渡路小学副校长张敏万航渡路小学罗杰张:“从加到乘”这节课,罗杰老师上得比较轻松,感觉效果蛮好的。
我们发现罗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把教材用活了。
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安排的意图。
罗:“从加到乘”是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课时。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上节课初步接触了几个几,会写连加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进一步加工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乘法的引入”这部分教材是由游乐园、几个几和从加到乘三部分组成的。
我将游乐园作为一个贯穿全课的情境,利用这个情境展开从加到乘的教学。
为此,我适当处理并拓展了教材内容。
在引入环节,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划船的项目,数几个3来引出同数连加。
教材中是6个3,但现在的学生计算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算出答案的。
于是,我一边引导学生数数有几个3,一边把6个3拓展到了10个3来进一步感知几个几。
这样,当学生要一口气报出10个3连加的算式时,当他们看到长长的板书时,明显地感到同数连加太繁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他们迫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种方法使同数连加的算式简便,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础。
其次是采用了自学的方法。
这节课中有关乘法的认识、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
我是用了看书自学的方式,让课本来告诉学生。
虽然,他们只有二年级,但是通过新教材一年多的学习,完全有能力独立看书理解。
通过课堂实际反馈,学生也的确具备了基本的自学能力。
还有就是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
学生看书自学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这时,关键是让学生交流,通过表达把这些知识内化。
师:小朋友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童话故事中的两位朋友,掌声把它们请出来。
(学生鼓掌)这是小鹿,獐子。
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把课题写出来。
师: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再来一次。
生:再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多读几次,一边读一边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生:读课文,师:现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这些词语都会读了吗?师:谁来展示一下,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有一个学生“剩”翘舌音读不准。
师:“剩”这个字是翘舌音,再读一次。
生:剩。
师:谁来挑战一下。
生:读生字。
师:他读得很谨慎,吐字很清楚,字音也很准确,掌声送给她。
大家来读一次。
生:齐读词语。
师:老师要增加难度了,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不能读出来?男同学读一读。
生:男同学读。
师:谁也来试一试?生:读师:老师我要出绝招了,能把全部生字读出来吗?现在试一试。
生:读生字。
师:谁来试试?生:读声字。
师:(师出示“功”)你能组一下词吗?生:成功。
师:谁再来?生:用功。
师:谁再想试试生:武功。
师:(出示“桥”)你能组一下词吗?生:大桥。
师:你能用“大桥”说一句话吗?生:(不会造句)。
师:谁来造一下?生:小河旁边有一座大桥。
师:是小河旁还是小河上?生:小河上有一座大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次。
生:齐读生字卡片。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把课文读好了吗?生:有。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知道课文讲了谁做了什么事?生:讲了小鹿想造桥,造成了桥。
师:你记得小鹿住在哪里了吗?师:注意看,老师要把他们的家展示出来了。
(简笔画)师:这是谁的家呀?在哪里?他想干什么?生:小鹿的家。
师:这又是谁的家呀?他的愿望是什么?生:獐子的家。
师:那小鹿究竟是怎样实现他的愿望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小鹿先干什么?生:他从太阳升起就干活。
师:他在造桥之前做什么?生:下定决心。
师:看来下定决心非常重要。
有了决心才会有行动,所以小鹿才会忙起来。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五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网络、新闻媒体等渠道的各种数据信息,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都比过去更加依赖形形色色的数据信息。
因此,统计知识的习得与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位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正是在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统计学上升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表明国家对统计学的重视与重新定位。
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来的“统计初步知识”拓展为“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重新归并后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
一、“统计观念”与“数据分析观念”从名词本身看,“统计观念”涵盖“数据分析观念”,前者更概括,后者更具体。
从统计学科的研究内容看,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由此可以认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突显了统计的研究对象。
从教学工作现状看,有研究显示:针对“您认为小学统计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您如何定位小学统计课程?”两访谈问题,“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都从统计的应用、统计图表、统计活动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对‘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却没有人提及”1。
这与笔者近年来有关工作中的感受与评估基本一致。
可见,将“统计观念”表述为“数据分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把握“统计观念”的实质。
从名词的界定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图形与变换”教学漫谈曹培英一、引进的背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引进图形变换的内容,怎样认识这一引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妨从数学本身和数学教育的历史视角切入讨论。
我们知道,约公元前300年,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前人基础上所写成的不朽名著《几何原本》,几乎包括了中小学所学习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全部内容。
如此古老的几何内容,自然成了历次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
其中最为激进的,如法国布尔巴基学派主要人物狄奥东尼(J.A.Dieadonne),甚至喊出了“欧几里得滚出去”的口号。
但改来改去,欧几里得几何的一些内容,仍然构成了多数国家中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主要内容。
有人称之为“不倒翁现象”。
这是因为,欧氏几何从数学的视角,提供了现实世界的一个基本模型,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刻画了我们视觉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所以,这个模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而且应用广泛的基础知识。
它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学习,也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从形的角度去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和生活空间。
尽管欧氏几何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学习价值,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它又确实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内容体系比较封闭,脱离实际,教学代价太大等等。
①这些问题需要数学课程的设计者与数学教学的实践者共同去面对、去解决。
那么,怎样改造这些传统的、古老的几何内容,怎样克服教学上的相关弊端呢?一条途径是教学法方面的改进。
首先是内容的精简与演绎体系的通俗化。
如精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和对继续学习发挥基础作用的内容,打破封闭的公理体系,扩大公理系统,降低证明难度等等。
其次是突出几何事实与几何应用,重视几何直观,以及合情推理对于演绎推理的互补作用等非形式化策略。
另一条途径是用近现代数学的观点,高屋建瓴地处理传统的内容。
其中几何图形的运动变换观点就是这样的重要观点之一。
从数学发展的角度来看,1872年,德国大数学家克莱茵(Klein,1849—1925)在爱尔兰根大学宣读了现在大家叫做“爱尔兰根纲领”的演说,提出用变换群将几何分类,认为一种几何无非是研究某种变换群下的不变量。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曹培英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两个层面(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内容领域)、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构成。
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主要有:不同内容领域各有侧重的培育路径,从整体到局部“上挂下联”的培育路径,以及基于课程教材的两条基本培育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1.何为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已有普适性界定。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尚处探索阶段,现在给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还为时过早。
可以借鉴数学对于不加定义的“原名”,用公理刻画其特征的方法,暂且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为“原名”,寻找它必须具备且容易达成共识的特征,来刻画学科核心素的内涵。
已有一些趋同的认识,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
如:“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
又如: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连贯性,是所有人为了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必备素养,是各种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应当少而精,有必要将核心素养与由核心素养衍生出来的其他素养区别开来。
在此基础上,经反复研究、筛选,本人以为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项特征(也可以说“条件”“要求”或“辨别标准”):[1]其一,必须体现学科本质。
真正处于学科核心位置的素养必然地反映了学科的本质,这是学科核心素养非常显然的也是最为基本的特征。
其二,必须具有普适性意义。
必须澄清,学科核心素养不是针对学科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而是适用于普遍情境和所有人的共同素养,因而必须具有普适性的一般意义。
其三,必须承载不可替代的学科育人价值。
某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必然会在其他学科中也有表现,但本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培育优势。
以抽象素养为例:首先,数学的一切研究对象都是抽象得来的,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也没有数学的学习。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二)联系实际例子在城市中,“马路拉链”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我国城市地下管网有给水、污水、雨水、弱电、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在单位的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又浪费大量资金。
(三)小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
城市不断变大、变新、变洋,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但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重在外在建设,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
形成现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规划滞后于建设。
2、城市建设标准低,城市生态环境差。
3、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PPP 会话建立过程一个完整的ppp 会话建立大体需要以下三步:1、链路建立阶段:在这个阶段,运行PPP 的设备会发送LCP 报文来检测链路的可用情况,如果链路可用则会成功建立链路,否则链路建立失败。
2、验证阶段(可选):链路成功建立后,根据PPP 帧中的验证选项来决定是否验证。
如果需要验证,则开始PPP 或者CHAP 验证,验证成功后开始网络协商阶段。
3、网络层协商阶段:运行PPP 的双方发送NCP 报文来选择并配置网络层协议,双方会协商彼此使用的网络层协议(例如是IP 或者是IPX ),同时也会选择对应的网络层地址(如IP 地址或IPX 地址)。
如果协商通过则PPP 链路建立成功。
PPP 会话流程PPP 会话流PSTN/ISTN ROUTER-A ROUTER-B 链路的建立和配置协调阶段 可选的验证阶段,选择PAP 或者CHAP 网络层协议配置协商阶段Establish 阶段 Dead 阶段 链路建立失败 Authenticate 阶段 Network 阶段Terminate 阶段LCP Opened验证失败 验证通过或 无验证 关闭 Down详细的PPP会话建立流程如下:1、当物理层不可用时,PPP链路处于Dead阶段,链路必须从这个阶段开始和结束。
2、当物理层可用是进入Establish阶段。
PPP链路在Establish阶段进行LCP协商,协商的内容包括是否采用链路捆绑、使用哪种验证方式、最大传输单元等。
协商成功后LCP进入Opened状态,表示底层链路已经建立。
3、如果配置了验证,则进入Authenticate阶段,开始CHAP或者PPP验证。
4、如果验证失败则进入Terminate阶段,拆除链路,LCP状态转为Down;如果验证成功则进入Network阶段,有NCP协商网络层协议参数,此时LCP状态仍为Opened,而NCP状态从Initial转到Request。
5、NCP协商支持IPCP协商,IPCP协商主要包括双方的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