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93.64 KB
- 文档页数:11
Internet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掌握Internet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浏览器操作、搜索引擎使用、电子邮件收发等。
3.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防范措施。
二、教学内容1.Internet的基本概念(1)定义:Internet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由众多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
(2)发展历程:从美国的ARPANET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现在的Internet。
(3)特点:跨地域、跨领域、开放性、自由性。
2.Internet的应用领域(1)信息检索: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各类信息。
(2)电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邮件传输。
(3)社交网络:如、微博、Facebook等,用于人际交往和信息分享。
(4)在线教育:如慕课、网络课程等,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
(5)电子商务:如淘宝、京东等,实现线上购物。
3.Internet的基本使用方法(1)浏览器操作:学会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收藏网页、设置主页等。
(2)搜索引擎使用:掌握关键词搜索、高级搜索等技巧。
(3)电子邮件收发:学会注册、发送邮件、接收邮件、管理等。
4.网络安全知识(1)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账号密码。
(2)防范措施: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系统,不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和。
三、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第二课时:Internet的应用领域和基本使用方法。
3.第三课时:网络安全知识和防范措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
2.演示法:展示浏览器操作、搜索引擎使用、电子邮件收发等实际操作。
3.讨论法: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安全意识。
五、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Internet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基本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2.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神奇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目的与要求】(1)能初步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能区分典型的局域网和广域网;能初步理解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概念。
(3)通过学习对电子邮件和网上信息共享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4)对Internet 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网络的概念及网络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听说过因特网,你能来描述因特网吗?学生描述因特网。
二、新授:1、什么是网络:因特网是网络的一种。
网络就是用通信线路把若干台电脑连接在一起,并安装了相应的软件,信息可以通过通信线路传输到别的电脑。
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我们学校的机房就是一个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有大有小,一个电脑教室可以形成一个网络,网络也可以分布在一个学校、一家工厂……这样的计算机网络分布在一个局部范围内,覆盖范围比较小,我们称为局域网。
其主要特点在于,通信速度快,能支持计算机间的高速通信,可靠性较高,误码率低。
还有一些计算机网络,它分布范围比较大,覆盖面广。
比如多个城市、甚至整个世界,这样的计算机网络称为广域网。
广域网覆盖面广,传输距离长,网络内的信息量大,但广域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慢,误码率高。
世界上最大的广域网是因特网,实际上它是连接各种广域网、局域网的一个国际互联网,任何一台计算机或一个计算机网络,只需使用TCP/IP通信协议,就能联入。
我国已于1994年正式联入Internet 。
至今我国已建成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等互联网络。
到目前为止我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有六百多万台,网络用户超过一千万。
另外,有人将作用在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城市网络划分为城域网(Metropolian Area Network,缩写为MAN)。
比如我们武进教育系统就有互相连接的城域网——武进教育城域宽带网。
3、网络的作用网络的主要作用是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其次是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易于分布处理。
Internet教案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重要性。
Internet教案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
本文旨在介绍Internet教案的定义、特点、编写步骤以及优势,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二、Internet教案的定义Internet教案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
它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互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Internet教案的特点1. 多样性:Internet教案可以包含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如网页、音频、视频、图片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2. 互动性:Internet教案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
3. 实时性:Internet教案可以随时更新和调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调整。
4. 自主性:Internet教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Internet教案的编写步骤1. 分析教学需求: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2. 搜集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教育网站等途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
3. 筛选优质资源:教师需要对搜集到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评估,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优质资源。
4. 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将选取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
5. 设计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6. 编写教学指导:教师需要编写相应的教学指导,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步骤、评价标准等,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自我评价。
五、Internet教案的优势1. 丰富的学习资源:Internet教案可以整合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搜索、整理Internet信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网络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2. 网络信息的整理与归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信息的整理与归纳。
2. 教学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使用搜索引擎找到所需信息,以及如何对找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
四、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整理网络信息。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查找和利用网络信息。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案例,制作PPT。
2. 学生准备:了解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搜索、整理Internet信息。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指定信息。
4. 总结与讲解:讲解网络信息的整理与归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总结。
5. 练习与拓展:布置一道课后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一个搜索与整理信息的任务。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能力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网络信息的整理与归纳技巧。
2. 完成课后练习题,独立完成一个搜索与整理信息的任务。
九、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指导。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Internet应用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 Internet 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使学生掌握 Internet 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 Internet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协议和体系结构。
(2)IP 地址、域名系统和网络接入方式。
(3)Internet 常见服务如万维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1)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概念。
(2)IP 地址的分类和子网掩码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和 Internet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展示Internet 应用的使用方法。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网络操作和应用练习。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上网搜索资料、在线购物、社交媒体等,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和 Internet 的主题。
2、计算机网络基础(约 30 分钟)(1)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拓扑结构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阐述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重点讲解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模型,以及各层的功能和协议。
3、 Internet 原理(约 40 分钟)(1)讲解 Internet 的概念、起源和发展。
(2)详细介绍 IP 地址和域名系统,包括 IP 地址的分类、表示方法和子网掩码的计算,以及域名的构成和解析过程。
(3)解释网络接入方式,如拨号上网、宽带接入、无线接入等,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4、 Internet 应用(约 50 分钟)(1)万维网(WWW)介绍 WWW 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讲解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网页浏览、搜索、书签管理等。
因特网因特网是从英文Internet翻译过来的,又称为国际互联网,它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的网络"。
因特网通过各种通信线路和软件把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不管这些网络的类型是否相同、规模是否一样以及距离的远近。
因特网含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人类巨大的信息宝库,这些资源大得超过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力。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全球性的博物馆,一个无比神奇的游艺宫,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论坛,一个结交朋友的场所。
在因特网上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相互通信、远程教学等。
如通过因特网就可以在自己家中的计算机上查阅学校图书馆的书目或北京图书馆的资料;可以到中央电视台的网站上去查阅节目预告甚至收看电视节目;可以在几秒钟内把书信、照片、音乐等传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可以去网上购物;可以到网上学校去获取你所想要学习的知识;也可以为相隔万里的学生答疑等等。
因特网起源于美国的ARPA网,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专家在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即ARPA)的资助下,研究如何把美国国内的几个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
当时的设想是,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受到攻击而损坏时,不影响网络中其它部分的正常工作。
因此,ARPA 网采用分布式控制与处理,较好地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网络上的计算机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哪一个部分是特别重要、不可缺少的。
70年代他们设计了新的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实现通信的协议(TCP/IP协议组),并公开了所有的TCP/IP 协议网络规范和有关的技术成果,这种公开,使得 TCP/IP协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迅速的推广。
TCP/IP应用于ARPA网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Internet出现了,从1983年开始因特网的规模基本以逐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从开始只有约2021连接的计算机发展到目前全球已有几千万台计算机与因特网相连,并从美国走向世界,逐步形成了一个真正覆盖全球的大网络。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我国已拥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6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CNINFO,169、中国科技网(CSTNET)等骨干网,因特网用户已超过一千万。
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互联网英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常见词汇以及相关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互联网相关话题的听、说、读、写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互联网英语学习的兴趣,了解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常见词汇以及相关表达方式。
2. 难点: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互联网相关话题的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热身/复习(Warming-up / Revision)1. 播放一首与互联网相关的英文歌曲,活跃课堂气氛。
2.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互联网的单词和短语。
二、新课导入(Presentation)1. 教师展示互联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互联网?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
3. 教师总结互联网的定义,并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三、词汇学习(Vocabulary)1. 教师展示互联网相关词汇,如:Internet、browser、email、website、search engine等。
2. 学生跟读并模仿发音。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词汇进行简单的句子表达。
四、句子练习(Sentence Practice)1. 教师给出与互联网相关的句子,如:“I use the Internet to search for information.”,让学生翻译成英语。
2.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五、课堂小结(Summary)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型。
2. 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Review / Introduction)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互联网的单词和短语。
2. 教师展示一篇文章,与学生讨论文章主题。
二、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1. 学生分组阅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搜索、整理Internet信息》第一章:了解搜索引擎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搜索引擎。
让学生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搜索引擎的定义和作用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1.3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搜索引擎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搜索引擎的作用和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3. 演示:演示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搜索引擎。
1.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搜索引擎的定义和作用。
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使用常用的搜索引擎。
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
让学生了解搜索技巧,提高搜索效率。
2.2 教学内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搜索技巧2.3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的主题。
2. 讲解: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搜索技巧。
3. 演示:演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
2.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
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搜索技巧。
第三章:整理搜索结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整理搜索结果,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3.2 教学内容整理搜索结果的方法3.3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的主题。
2. 讲解:讲解整理搜索结果的方法。
3. 演示:演示如何整理搜索结果。
4. 练习:让学生练习整理搜索结果。
3.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整理搜索结果的方法。
第四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高级搜索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高级搜索。
4.2 教学内容高级搜索的概念和作用高级搜索的使用方法4.3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的主题。
2. 讲解:讲解高级搜索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3. 演示:演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