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格式:ppt
- 大小:4.98 MB
- 文档页数:41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核心素养(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学科。
(3)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活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教学重点围绕生活中化学的作用、化学发展史,领悟什么是化学,从而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3.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2)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方法。
4.教学建议(1)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学科。
(2)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5.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化学老师,也是你们走进神奇化学世界的引路人,为了祝贺我们在座的同学顺利地由初二荣升初三,我想为大家献上一杯红酒表示我的祝贺。
(演示:清水变红酒。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当你翻开这本崭新的化学教科书时,是否会想: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接下来,我们将打开一扇新的科学大门,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投影展示】教材中P1插图,并设问:图中有哪些事物?【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
或许你们对化学怀有许多疑问和好奇,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消除你们的疑问,领略化学魅力。
【播放录像】“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归纳总结】我们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无处不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2)掌握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3)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体验化学的魅力。
(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人类福祉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及其变化。
2. 化学的特点(1)实验性:化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等方法探究物质及其变化。
(2)实用性: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发展性:化学不断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新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的特点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生产、科技等情境,让学生体验化学的实际应用。
3.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的概念,明确化学的研究范围。
3. 探讨化学的特点:通过举例说明化学的实验性、实用性和发展性。
4. 展示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实际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化学在身边的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手写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 例如,研究水(H_2O)的组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研究铁(Fe)的性质,铁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等。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
-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取暖、熟食等)。
-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有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近代化学。
-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
- 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
例如,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和分子的图像。
- 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石蜡受热熔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例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MgO);铁生锈,铁表面生成红棕色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_2O_3)。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绪言概况绪言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又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等问题。
绪言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详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总结出学习化学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分析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
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
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2.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
(二) 核心素养要求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2.感悟科学家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学习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品格。
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本单元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科学本质”。
要求学生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特征;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体会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与品格。
2.化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一门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学科。
本课题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精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许多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渐实现。
展示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从而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3.教科书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接着教科书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化学,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曾经产生过化学的火花,因此在本课题学习过程中应力求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到化学在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列举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在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
2.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其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 采用互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火焰、酸碱中和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化学的定义: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3. 讲解化学的研究对象:阐述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以及物质的变化规律。
4. 举例说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洗涤剂的去污原理、食品的防腐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 讲解化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介绍化学在新能源开发、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6.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化学应用,并进行讨论。
7. 总结:强调化学在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决心。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化学应用的实例,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认识到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回顾,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举例。
2. 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意义和价值。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
3. 采用历史回顾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酸碱中和、燃烧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研究内容涉及物质的制备、性质、变化和应用等。
3. 讲解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药物、材料等,以及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
4. 讲解化学发展史:回顾化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重要发现和发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的重要性和学习化学的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绪言的任务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化学的发展历史等问题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化学。
2.教材内容的有序性分析(1)掌握基本概念。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了解化学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
(3)知道化学的发展历史。
了解从古到今化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
二、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在进入化学课堂以前,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化学知识了,但是他们所知道的知识很日常的,很零碎的常识,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对化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更多更深的化学知识。
2.学生能力水平分析学生虽然已经了解化学的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但是对真正的化学还没有明确的基本概念。
所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还要对化学有明确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实验等教学方式对化学的概念丰满起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3)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当你翻开这本崭新的化学课本时,一扇新的科学大门正在徐徐向你打开,在你的脑海中是否已经有对化学科学的认识了呢?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畅言。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认识到化学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制取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
2. 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和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
3. 化学的特点:化学具有实验性、理论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4.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医药、食品、能源、材料、环保等领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含义,化学特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定义和作用。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化学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如医药、食品、能源等,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化学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化学在科研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学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和生产过程,增强实践能力。
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新版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 例如,研究水(H₂O)的组成,它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研究铁(Fe)生锈的变化规律等。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我国古代的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都是化学工艺的伟大成就。
- 近代化学: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在纳米技术、绿色化学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铁生锈,铁(Fe)与空气中的氧气(O₂)、水(H₂O)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₂O₃·xH₂O)。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同时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燃烧会放出热量。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固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2H₂+O₂ =点燃= 2H₂O)。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等,蜡烛是白色固体,质地较软。
- 点燃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最热,内焰较暗,焰心温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