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 格式:doc
- 大小:65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先生:中学2、学科:思想品德3、课时:14、课前预备:教员预备:1、教员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好实际上的预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旧事办公室2005年2月发布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增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实际知识的学习,教学时做到胸中有数。
2、要做好教学资料的预备,如搜集反映民族特征、西部大开发战略、反映民族勾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歌曲、真实资料,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
先生预备:1、搜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西部开工树立或建成的标志性工程的图片、资料等。
2、调查、了解、搜集本地民族勾搭的事例,及本地少数民族的习俗习气。
二、教学课题经过学习,使先生知道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国度的临时动摇和兴盛兴盛要靠各族人民对等互助,勾搭协作,艰辛创业,共同开展;以自己的实践举动维护国度动摇和民族勾搭。
1、增强维护民族勾搭的看法,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习俗习气,以实践举动维护民族勾搭。
2、提高搜集、处置、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艺,学会独立思索、提出疑问和停止反思。
培育运用迷信的观念正确看法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才干,提高与其他民族的同窗交往的才干。
3、知道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我国已树立起对等、勾搭、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度的临时动摇和兴盛兴盛要靠各族人民对等互助、勾搭协作、艰辛创业、共同开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材剖析:教材位置和内容:本教材是山东版九年级教材第五课〝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所要处置的效果是协助先生了解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各民族对等、勾搭,完成了共同兴盛。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庞大的优越性。
从而引导先生增强维护民族勾搭的看法,自觉支持民族政策,以实践举动维护民族勾搭。
《网上世界真奇妙》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评选一、内容综述当我们谈论《网上世界真奇妙》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评选时,我们其实是在探讨一场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盛会。
这场活动就像一个桥梁,连接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技术手段,让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嘘,听听这场活动的精彩故事吧!这个活动呀,其实是个寻找和探索教案的好机会。
全国的老师们带着他们的创意和热情,分享他们是如何用互联网搜索让教学更有趣、更生动的。
教案评选的内容,涵盖了许多学科的领域,像是语文、数学、科学等等。
可以说是一场智慧的盛宴!看那些精妙的设计,感受到教育的无穷可能性,是不是让你跃跃欲试,也想加入到这场探索中来呢?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交流,更是激发我们内心那份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每一个参与的老师和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他们的才华和梦想。
这样的活动,真是让人感到既激动又充满期待呢!1. 介绍本次教案评选的背景和目的一提到这次教案评选,我们得先说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特别是我们的小朋友,他们从小就接触各种电子设备,对互联网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那么如何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既能畅游网络世界,又能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啦!2. 简述互联网搜索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首先互联网搜索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以前孩子们想要查找资料,可能需要去图书馆翻遍书籍,现在只需动动手指,互联网上就有海量的信息等待他们去探索。
无论是学习历史、地理,还是科学、文学,互联网搜索都能快速帮助孩子们找到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其次互联网搜索让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
互联网搜索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比如喜欢科学的孩子,可以搜索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喜欢文学的孩子,可以搜索名著名篇的赏析。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网络搜索”优秀教案评选走近风雨沧桑的盂城驿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参观“盂城驿”的活动,提供综合实践的平台,把一些历史古迹拍摄、记录下来。
(2)、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结合翻阅历史书籍、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自主选择研究主题,依据研究主题,形成四个小组(导游组、历史组、诗词组、宣传组)(3)、各组在老师、组长的带领下,依据各组研究组题,到盂成驿考察,收集相关资料。
(4)、组织各小组将参观、考察实践、网络搜索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充当小导游、自制手抄报、设计宣传语等。
二、教学课题1、认识、情感领域:拓宽学生知识的领域,引领学生走进、了解邮文化,传承、弘扬邮文化,发展、创造邮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共同谱写高邮历史新篇章的情感。
2、操作领域能够利用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了解高邮更多的信息懂得利用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搜索的资料为我所用,从而形成自己对高邮发展的思考。
3、能力领域和扩展目标(1)、通过参观、收集、摄影、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多种评价形式,实现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的三维发展。
(3)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并能及时展示自己成果,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高邮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留存名胜古迹59处。
盂城驿成为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较大的驿站,一个“国保”级的稀世遗珍,真可谓“华夏一邮驿,神州无同类”。
以故乡高邮正在筹备邮文化节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观盂城驿,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料搜索和收集,使学生知道家乡高邮与“邮”密切相连,是邮之根,邮之源,邮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引领学生走进、了解邮文化,传承、弘扬邮文化,发展、创造邮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共同谱写高邮历史新篇章的情感。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原创】《蜡烛》教案设计寺头初中:刘海燕【原创】《蜡烛》教案设计教案背景:教学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教案设计不能千篇一律,作为一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课题: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西蒙诺夫的《蜡烛》教材分析: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片战地通讯,文章讲述的是南斯拉夫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在炮火中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一位战死的苏联红军,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红烛点在战士坟前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那种超越国界的伟大母爱,明确非正义的战争必定失败的规律,从而激发起他们爱好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question/35627622.html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查找信息的能力。
2.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战争中伟大的人性,培养学生维护正义、反对战争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感受、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超越国界的伟大情感。
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出示有关二战视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就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感人故事。
屏幕展示并板书《蜡烛》——西蒙诺夫。
/v_show/id_XMjQwMDY4NzMy.html二、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百度链接)/view/310037.htm三、介绍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第1课时4、教学准备:(1)微机教室,互联网。
(2)课前让学生通过请教、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搜集物质的变化。
(3)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三、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发展,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特别是蒸发一课里的糖水,怎样加快蒸发——加热,加到什么程度,两种可能,一种是变回糖,另一种是烧焦了。
当时只是告诉学生烧焦了就不能再变回到糖了,现在我们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解清学生的疑惑。
本单元的知识更是为了学生到达九年级学习化学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从蜡烛的变化开始,引领学习后几课,其实后几课就是本课的复习和加深。
四、教学方法我采取实验教学为主的方针(事实说明一切),借助互联网搜索功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知。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五、教学过程1、导入师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学生发言。
那么我们来看大自然中的其他变化(课件播放视频)。
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我们也看了视频,那么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研究物质的变化。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思想品德3、课时:1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发布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加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时做到胸有成竹。
2、要做好教学资料的准备,如搜集反映民族特色、西部大开发战略、反映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歌曲、真实资料,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
学生准备:1、搜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西部开工建设或建成的标志性工程的图片、资料等。
2、调查、了解、搜集本地民族团结的事例,及本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1、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能力,提高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的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内容:本教材是山东版九年级教材第五课“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团结,实现了共同繁荣。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从而引导学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民族政策,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