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 黄丽娟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黄丽娟 213022【教材分析】本课《美化文章》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单元共8课,都是围绕word这个我们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来编写与展开的,故《美化文章》这一课在整个一单元中的位置是靠后的,是学生在学完了基本的word的启动与退出,文章的修改与修饰之后的借助于艺术字和自选图形来进行的一堂文章美化课,是word这一单元的重点,旨在提高学生作品的表现力和对作品的欣赏水平,同时也为后续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围绕主题,综合利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美化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WORD在加工、美化文档方面的优势。
通过插入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感受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初步形成善于发现信息问题、主动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如何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美化文章,体会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字环绕方式的灵活应用以及对艺术字、自选图形合理的编辑【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景法、任务驱动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准备】网络教室、范例、视频、学件【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课前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片头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哪部动画片?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音乐结束:师: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为什么喜欢看?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场景。
【点评:创设情景,用学生所熟知的动画片来导入新课,在心理上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学习动机上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使他们用最快的时间投入到本堂课中来。
】师:看来,大家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很感兴趣,今天,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带着他们的故事来到了课堂上,看,他们来了……打开缺少标题带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图片的文档。
教学课题:梦圆飞天课时:第二课时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文章通过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梦圆飞天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教学方法:本课时的教法是:围绕朗读——讨论交流——反馈——小结这一过程进行。
这样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反馈的环节进行,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开拓视野,加深巩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探索。
本课时还借助视频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思路:先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要点,再深入研读课文中送行、发射、问候场景的描写,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阅读感受飞船发射时的激动、喜悦与自豪,同时借助视频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加深感受,练习有感情朗读,最后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梦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对立对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你的梦想实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梦圆飞天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呢?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5号飞船发射过程二、感受送行、发射、问候的场景。
1、请同学们再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神舟”5号飞船发射,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写在相应的段落旁,做上批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31.给予树河南省新密市实验小学王丽平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小学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学会了本课生字、词语(2)熟读本课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
正确读写“给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三、教材分析《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以及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朗读感悟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提出引领全文的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并作适当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适当播放相关图片及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渲染课堂气氛。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老师发现一提过节,同学们就特别开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圣诞节的课文,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想你知道了什么?2、读后交流。
(1)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检查字音。
(2)通过与课文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三、深入故事研读课文1、以词引入出示: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贴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
黄丽娟
科目:语文
课题:荷叶圆圆
主要的教学技能:导入技能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生字“荷”
3、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片段教学重、难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1’
学生
自主探索 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问题
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荷叶的哪几个小伙伴? ⑵他们分别把荷叶当作了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知道的? 小结:
夏天多美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叶的世界感受夏天的美。
一起去寻找荷叶的小伙伴们吧!
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中出现了那些小动物?
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 )
( )
( )
( )。
第四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类别:小学学科项目:四年级上册语文姓名:关雪霞学校: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山小学(原安丘市第一职工职工子弟小学)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共1课时,√二、教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制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
内容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
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词语,归纳并掌握理解词语的简单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换词法、分解组合法等。
2、感受“衣衫褴褛”“耀武扬威”等四字词语的效果,并学会简单使用。
3、抓住重点段落体会“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为振兴祖国而读书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构建“145”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理解运用四字词语这一能力目标;教师巧妙利用“设疑激思、诵读感悟、品味升华、拓展延伸”这四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运用“读——画——思——写——议”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学习。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 =1&sc=0&lm=-1&fr=ala2&pn=1&rn=1&di=134571266070&ln=1998&word=%B4%BA%C C%EC%B5%C4%CD%BC%C6%AC#pn4&-1&di14563080240&objURLhttp%3A%2F%2Fwww.xp %2Fwallpaper%2FUploadPic%2F2007-12%2F2007121724046227.jpg&fr omURLhttp%3A%2F%%2Fwallpaper%2F22938_3.html&W1280&H1 024&T9682&S620&TPjpg/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 =1&sc=0&lm=-1&fr=ala2&pn=1&rn=1&di=134571266070&ln=1998&word=%B4%BA%C C%EC%B5%C4%CD%BC%C6%AC#pn13&-1&di186********&objURLhttp%3A%2F%2Fhipho %2F6493854%2Fpic%2Fitem%2F30598624d16b133a908f9d20.jpg&f romURLhttp%3A%2F%%2F6493854%2Falbum%2Fitem%2F30598624d1 6b133a908f9d20.html&W1024&H685&T9451&S98&TPjpg/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 =1&sc=0&lm=-1&fr=ala2&pn=1&rn=1&di=134571266070&ln=1998&word=%B4%BA%C C%EC%B5%C4%CD%BC%C6%AC#pn30&-1&di32687469420&objURLhttp%3A%2F%2Fpic3. %2F20090508%2F2232836_155555044_2.jpg&fromURLhttp%3A%2F%2Fww %2Fdesign%2Fzhuanti%2F451300.html&W1024&H768&T7725&S86&TPj pg/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cl=2&cm =1&sc=0&lm=-1&fr=ala2&pn=1&rn=1&di=134571266070&ln=1998&word=%B4%BA%C C%EC%B5%C4%CD%BC%C6%AC#pn64&-1&di92066778810&objURLhttp%3A%2F%2Fwww.h %2Fnature%2Fspring_season_0803%2Fimages%2FPhotos-of-spring-se ason-EA54161_.jpg&fromURLhttp%3A%2F%%2Fwall paper%2Fndk3mdi.html&W700&H525&T13179&S46&TPjpg3、教师小结:/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 C%A4%C7%E0%CD%BC%C6%AC&in=24088&cl=2&lm=-1&st=-1&pn=0&rn=1&di=1208863 52820&ln=2000&fr=&fm=index&fmq=1330994928046_R&ic=&s=0&se=&sme=0&tab=。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蒋翠花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第一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卢沟桥烽火》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增进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难点:体会“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五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二至五自然段:写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火,企图侵占宛平城,遭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
第六至八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慰劳和声援。
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四、教学方法本课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指导思想,设计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问题引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全国中小学“教案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四、教案方法自读f点悟f联想f延伸五、教案过程一、引入:1、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鹿和狼的故事》。
出示课件百度搜索:中的鹿和狼的图片2、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童话故事中,鹿是怎样的动物?狼呢?出示课件四、延伸:你还听说过哪些自然界生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例?出示课件,幻灯片7中的《蛇与庄家》故事录音五、好书推介《狼图腾》。
出示图片= 及简介六、教案反思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大纲规定,学生应该学习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提出问题;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速度;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能找出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根据大纲的精神,我设计教案的时候按“自读一点悟一联想一延伸”为主线。
1.自读自读是成功点悟的前奏,是该教案法的主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尤其重要。
课前,我先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出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我还设计了一项针对课文自问自答的作业,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教案开始,我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教案内容,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通过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把学生引入教案情境。
2 .点悟点悟是本教案法的关键环节,它是教师根据教案重点或学生在自读过程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为学生学习知识搭桥引路,帮学生拨开迷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我牢牢围绕着“为什么狼能维护鹿群的种群稳定”这个问题让学生反复读文本,讨论,交流,并穿插理解“罪魁祸首”、“相悖”等重点词语,让学生透彻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的错误所在。
3.联想在语文教案的听、说、读、写过程中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积极主动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课题:借网络平台资源解字母教学之困姓名:梁妹霞单位: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第二小学日期:2011年1月20日单位意见:(盖章)借网络平台资源,解字母教学之困教案背景:英语字母教学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 ,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接触英语的机会多了,在正式接触字母教学前,不少学生已经对字母有了初步认识,甚至有些学生能机械地背诵字母表,但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并正确使用字母,才是字母教学的关键之处。
从教多年,常听到老师慨叹:学生学了6年英语(小学1-6年级),到毕业时仍未学会26个字母!小学英语字母教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口,它就像语文中的拼音,如果掌握不扎实,容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
如何使起始的字母教学省时、高效,又不陷入一种单一枯燥,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使字母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又有帮助呢?我借鉴了多位老师的做法与经验,尝试借助网络平台的资源,解决字母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题:借网络平台资源解字母教学之困教材分析:我区使用的是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纵观整套教材,三年级的教材侧重让学生了解颜色、人体部位名称、食物的分类及简单的问候语等,到了四年级,才开始让学生接触字母的读音、辨认字母和字母的书写,而且字母的教学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进行教学, 26个字母的教学将历时一学期之久才能完成,为了让学生在起始阶段顺利跨过字母学习这关口,我对教材进行整合,提前在三年级的起始阶段实施对字母的教学。
教学方法:在小学三年级的起始阶段,学习英语适宜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进行教学,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表演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母的音、形、义,我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动作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全身反应法等方法贯穿字母的教学过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回声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官桥中心小学黄丽娟陈煜林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小学二年级课文《回声》。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回声》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回声》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用百度在中教网搜索回声的实验,然后简化小学生能直观理解的实验,让同学们对回声的形成有切身体验。
四、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
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
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水盆,盆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清水中放入一两滴红墨水)。
通过投影,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静止的状态。
接着,我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圆形水盆里,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盆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盆壁,又荡了回来。
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
演示实验,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
演示小实验,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找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学生听。
【百度视频】回声的录音/show/KyfpkVj691gTCNND.html2. 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3. 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4.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百度搜索】回声课文录音/b/18419630-1283079117.html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2.)观看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 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声自由读。
2.)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检查,示句:“呱呱呱,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5.)指导读句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a.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
)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板书:奇怪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藏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2.)示第四自然段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jian reng捡扔(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3.)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bo dang波纹荡7.)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齐读这个自然段。
9.)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小结板书:碰水的波纹河岸荡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4. 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2.)示青蛙妈妈的话: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3.)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引导学生板书:碰声音的波纹石壁返【百度知道】什么是回声/question/12802027.html】5.)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6.)填空练习:1. 水的()碰到()又()回来。
2. 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
7.)小结板书:明白8.)分角色朗读这段。
理解:一蹦老高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 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
(略)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第二节教学要点: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四、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百度视频】课文情景朗读(一)《回声》/v_show/id_XMTY0MjkwODQ=.html 2. 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17 回声碰水的波纹河岸荡奇怪明白碰声音的波纹石壁返六、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百度视频】如何使用百度(演示视频)/programs/view/hI4Z8fvSKms/六、教学反思《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
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
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
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
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
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
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
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广西学校: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官桥中心小学姓名:黄丽娟职称:小学高级黄丽娟,小学高级教师,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官桥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语文科组长。
能不断钻研新教材和教法,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并且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带头人,多次参加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的活动。
对工作极瑞负责,深受师生欢迎,能胜任学校的各项工作,坚信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