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鄂伦春族经济生活变迁》篇一一、引言鄂伦春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国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与经济生活密不可分。
自清朝至现代社会,鄂伦春族经历了由狩猎采集为主到农业、畜牧业并重的经济生活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鄂伦春族经济生活的变迁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鄂伦春族的历史背景与经济生活鄂伦春族自古以来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广泛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带。
这一时期的鄂伦春族人主要以猎取野兽、采集中草药和野果为生,经济生活相对自给自足。
三、经济生活变迁的历程1. 狩猎与采集时期(清朝至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鄂伦春族人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计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
2. 农业与畜牧业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鄂伦春族人开始尝试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种植作物如小麦、玉米和大豆等。
3. 多元经济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鄂伦春族人开始参与更多类型的经济活动,如林业、手工艺品制作、旅游等。
四、变迁的原因及影响1. 变迁的原因:(1)国家政策的推动:如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鄂伦春族人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2)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外市场逐渐开放,为鄂伦春族人提供了更多商机。
(3)科技的发展:如现代农牧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为鄂伦春族人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
2. 变迁的影响:(1)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鄂伦春族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社会结构的改变:经济生活的变迁导致了鄂伦春族社会结构的改变,如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等。
(3)文化传承的挑战:经济生活的变迁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鄂伦春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这些变迁既为鄂伦春族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同源,又称俄尔吞、俄乐春、俄鲁春、俄罗春。
鄂伦春一词,有人认为是住在山岭上的人,有人认为是使用驯鹿的人。
关于鄂伦春人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兴安岭上没有人,天上的神仙恩都日就捡来飞禽的骨和肉,想做十男十女。
等男人做完了,再做女人时,禽骨禽肉不够了,找来泥土做补充。
但女人一点劲也没有,天神就用神术给了女人一点力气。
结果女人力大无比,连男人也不是对手。
于是天神又从女人身上抽出了一点力气。
这十男十女就是鄂伦春人的祖先。
鄂伦春族历史与鄂温克族历史发展相似。
鄂伦春这一名称始见于文献记载是在清朝初年。
此前,清代文献把鄂伦春族归入索伦部。
索伦部是对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族的总称。
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伦春族分成“摩凌阿”与“雅发罕”两部分,归布特哈总衙门管辖。
“摩凌阿鄂伦春”为骑马鄂伦春之意,编入八旗组织,用以南征北战。
“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步行的鄂伦春,指失去驯鹿尚未得到马匹仍在游猎的鄂伦春。
自他们被编入八旗之后,才将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鄂伦春族在抗击沙俄、平定准葛尔叛乱中都起到一定作用。
光绪八年(1882),清廷废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5路鄂伦春族。
光绪十九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将原来5路合并为4路16佐,分属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副都统衙门。
军阀统治时期,只是废除了八旗组织的内容,4路16佐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变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
17世纪至19世纪的200---300年间,鄂伦春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古老的氏族制度衰亡瓦解,乌力楞由以前的家族公社转变为农村公社。
乌力楞内部一夫一妻制家庭逐步变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
清政府实行路、佐进行行政管理,这种行政机构不打乱原有氏族部落组织,而是利用其氏族部落组织,实行路佐制度与穆昆制度并行的统治方法。
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
“鄂伦春”为民族自称,意为“使用驯鹿的人们”,或者意为“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这一名称在清朝文献中多为“俄尔吞”、“俄乐春”、“鄂鲁春”、“俄罗春”或者“俄伦春”等,最后,统一称为“鄂伦春”。
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
对鄂伦春族的族源,目前有几种说法:一说为来源于商周的肃慎;一说为起源于汉代的鲜卑和乌桓;一说为起源于唐代居住在勒拿河上游维提姆河苔源森林区的鞠部;一说为起源于黑水靺鞨诸部;一说为起源于南北朝时“室韦”中的“钵室韦”。
持最后一种说法者较多。
关于鄂伦春族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追溯到元朝。
元朝时,鄂伦春族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林中百姓”。
明朝时,鄂伦春族
被包括在“野人女真”(也称“北山野人”)中。
明未清初时“野人女真”中“索伦部”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的总称。
随后,“索伦部”中的各族被区分为“打牲部”、“使鹿部”、“索伦别部”。
“打牲部”是指被划入八旗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还有“使马鄂伦春”之称。
“使鹿部”中未划入八旗的有“雅发罕鄂伦春”(汉译为“步行的鄂伦春”)和“使鹿鄂伦春”。
此外,鄂伦春还有“满珲”、奇勒尔”、“毕拉尔”等称呼,都是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
解放后则根据大多数本族人意愿而统一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有什么风俗习惯?鄂伦春族的来历习俗鄂伦春族的历史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
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
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
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人南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
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他们仍至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且还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
只是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鄂伦春族人民才丧失被侵占区域的广大游猎场所。
清廷对于鄂伦春族的统治,迭有变迁。
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伦族分成摩凌阿与雅发罕两部分,归布特哈总衙门管辖。
摩凌阿鄂伦春为骑马鄂伦春之意,编入八旗组织,用以南征北战。
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步行的鄂伦春,指失去驯鹿尚未得到马匹仍在游猎的鄂伦春族,分设库玛尔、毕拉尔、阿力、多布库尔、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设鄂伦春族佐领1人。
每年清廷派安达进山一次,征取贡貂。
光绪八年(1882),清廷废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5路鄂伦春族。
光绪十九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将原来5路合并为4路16佐(阿力、多布库尔两路合并,其余未动),分属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副都统衙门。
军阀统治时期,只是废除了八旗组织的内容,4路16佐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变动。
管辖系统上,其中3路划归黑龙江省督办公署管辖,l路划归海拉尔蒙古衙门管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鄂伦春族名义上分别置于伪黑龙江省和兴安北省管辖。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
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
1945年8月获得解放。
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
鄂伦春族的婚丧习俗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
鄂伦春族历史演进与独特习俗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他们独特的历史演进和习俗,构成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
本文将依次介绍鄂伦春族的历史演进以及他们的独特习俗。
一、鄂伦春族的历史演进鄂伦春族起源于东北亚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鄂伦春族经历了许多变迁和磨难,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1.1 远古部落时期在远古时期,鄂伦春族的祖先是一些游牧部落,他们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他们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2 农耕文化融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鄂伦春族逐渐过渡到农耕文化,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
这种转变为他们带来了更加稳定的生活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1.3 渔猎文化的保留尽管农耕文化融入了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仍然保留了渔猎文化的传统。
捕鱼和狩猎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象征。
1.4 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这对鄂伦春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逐渐接触到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但他们仍然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鄂伦春族的独特习俗鄂伦春族以其独特的习俗而闻名,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狩猎习俗作为渔猎民族,狩猎一直是鄂伦春族的重要活动。
他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狩猎的丰收和安全。
他们还会使用特殊的工具和陷阱来捕捉猎物,这些工具和陷阱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技巧。
2.2 祭祀习俗鄂伦春族有丰富的祭祀习俗。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且尊重祖先的传统是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每年的祭祀仪式上,他们会进行舞蹈、歌唱和捐赠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2.3 婚俗习惯鄂伦春族的婚俗习惯也非常独特。
婚姻通常是通过家族之间的协商来决定,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婚礼仪式上,他们会举行独特的传统舞蹈和歌唱表演, 这些表演寓意着他们的幸福和繁荣。
2.4 服饰和装饰品鄂伦春族的服饰和装饰品也是他们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
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
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目录民族概况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医学社会经济民族服饰民族艺术民族建筑民族概况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医学社会经济民族服饰民族艺术民族建筑•民族礼仪•生活习俗•婚丧习俗•民族食俗•民族节庆•宗教信仰•天文历法•鄂伦春氏族的另一种称呼__玛涅克尔民族概况“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
《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
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鄂伦春族历史上曾有“使鹿部”、“使马部”之称,与达斡尔、鄂温克族同被称作“索伦部”。
鄂伦春的称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形成的,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鄂伦春族自古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他们的先民据考证系生活于公元390年左右的大室韦人。
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鄂伦春族的资料一、简介鄂伦春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属于满洲族大家族的一支。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鄂伦春族的人口相对较少,但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二、历史鄂伦春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森林狩猎时代。
起初,鄂伦春族生活在长白山和松花江一带。
后来,他们逐渐向北迁徙,定居在呼伦贝尔草原附近的森林地区。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满洲族和蒙古族的影响,鄂伦春族的文化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
三、文化1.语言鄂伦春族是一个用鄂伦春语进行交流的民族。
鄂伦春语属于通古斯语系,与满洲语、蒙古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目前,由于外部文化和语言的入侵,鄂伦春语正逐渐流失,只有少数年长者仍然使用该语言。
2.服饰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有以下特点:•男性:传统上,男性穿着短衫、长裤和长靴。
头戴毛皮帽,腰间配带腰带。
还有一种特殊的服饰叫做“哈达”,是用鹿皮制成的披风,是男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女性:传统上,女性穿着长袍和长裤。
头戴帽子,上面点缀有羽毛和珠子等装饰物。
女性还会佩戴项链、手镯等饰品。
3.饮食鄂伦春族主要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
他们以牛、羊、猪、鹿等肉类为主食,还食用野生动物和各种野菜。
在传统文化中,鄂伦春族还保留着一些特色的食物制作方法。
4.民间艺术鄂伦春族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包括歌舞、诗歌、绘画、木雕等艺术形式。
他们通过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歌曲内容通常围绕生活、自然和部落的历史传统。
四、现状与保护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和侵蚀。
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鄂伦春族的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的文化,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教育:在教育领域加大对鄂伦春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
2.保护区建设:建立鄂伦春族保护区,保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
3.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展览和艺术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鄂伦春族的文化。
鄂伦春族研究报告摘要: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鄂伦春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利用和研究。
本文对鄂伦春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语言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鄂伦春族,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传承一、概述二、历史鄂伦春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属于满洲族的一支。
在历史的长河中,鄂伦春族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不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民俗。
在清朝时期,鄂伦春族因为其勤劳勇敢、聪明过人而受到皇帝的赞扬和重视,被赐予了“撒拉”这一称号。
在这长期的历史漫漫征程中,鄂伦春族凭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智慧,成功的融入了和谐安宁的环境中。
三、文化1、语言鄂伦春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系的满洲语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是汉语。
鄂伦春族语言在长期的发展中,吸取了周边多种语言的特点,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鄂伦春族方言。
现如今,该族群使用的鄂伦春语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重要价值。
2、宗教文化鄂伦春族实行的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
萨满教在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庆典活动和仪式均与此有关。
鄂伦春族的信仰还包括佛教、道教等。
3、艺术文化鄂伦春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
鄂伦春族口传文化相当丰富,表现在民间故事、歌曲、舞蹈、音乐、戏剧等方面。
鄂伦春族还有较为发达的刺绣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族群独特性的文化艺术是不可替代的。
四、社会经济状况鄂伦春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相对滞后。
该族群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渔业生产,其中渔业在当地地区拥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物流不便,该族群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鼓励农业产业升级,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五、传承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鄂伦春族的介绍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名称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
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伦春人。
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
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
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
另外,“鄂伦”的发音与驯鹿的发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两者合起来为(oroncho),即“鄂伦春”,汉语就是“打鹿人”之意。
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鄂伦春人内部还有不同的名称。
如居住于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库玛尔千;居住在逊克县、嘉荫县河边的鄂伦春人自称毕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甘千;居住在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托千等。
比如,库玛尔千的“库玛尔”表示地点,“千”表示人的附加成分,表示某地人之意。
历史•起源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
学界多倾向于后者。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此,隋朝时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应是鄂伦春族先民的主要来源,北室韦亦有可能参与了族体形成过程。
唐朝时室韦发展为20余部,唐设室韦都督府加以管辖。
鄂伦春民族专题汇报提纲一、鄂伦春旗基本情况概述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西岸,总面积59,880平方公里(其中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约占18,910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的23.6%,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市。
(一)历史沿革1948年初,成立鄂伦春努图克,驻地朝阳,隶属巴彦旗。
1949年,纳文慕仁盟同呼伦贝尔盟合并,同时将巴彦旗和莫力达瓦旗合并,称莫力达瓦旗,诺敏和鄂伦春努图克隶属于莫力达瓦旗。
1950年,鄂伦春努图克改称甘奎努图克,在原托河路地域建立托扎敏努图克,隶属喜桂图旗。
1951年4月7日,成立鄂伦春旗。
1951年10月31日,在旗所在地小二沟召开了鄂伦春旗成立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1954年,鄂伦春自治旗归呼伦贝尔盟管辖。
1958年底,旗所在地由小二沟迁到阿里河。
1969年8月1日,鄂伦春自治旗划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管辖。
1979年7月1日,鄂伦春自治旗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
(二)行政区划鄂伦春自治旗辖8镇2乡,即:阿里河镇、大杨树镇、乌鲁布铁镇、甘河镇、吉文镇、宜里镇、克一河镇、诺敏镇、古里乡、托扎敏乡。
辖82个行政村和31个社区,其中猎区乡镇5个,猎民村7个。
境内驻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所属6个林业局,大兴安岭农场局及所属4个国营农场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农工商联合公司。
(三)人口资源截止2011年底,鄂伦春自治旗总户数104,578户,总人口273,984人(不含黑龙江省加松两区人口)。
其中,男性人口140,966人、女性人口133,018人,各占总人口的51.5%和48.5%;在人口构成中,农业人口66,741人,非农业人口207,243人,各占总人口的24.4%和75.6%。
(四)民族分布2011年,鄂伦春旗有汉、蒙、回、满、朝鲜、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壮、侗等23个民族。
其中,鄂伦春族2,579人,达斡尔5,073人,鄂温克2,561人,蒙古族11,737人,回族698人,满族4,455人,朝鲜族309人,汉族241,225人,其他少数民族5,347人。
知识点·鄂伦春族|“乌力楞”,父系氏族家族化社会的开端!“乌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阶段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还停留在被称为“乌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阶段。
当时氏族组织虽仍然存在,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已不是氏族,而是“乌力楞”。
每一个“乌力楞”包括着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孙的一些小家庭。
“乌力楞”的家族长称为“塔坦达”,其内部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17世纪中叶以后,清廷对鄂伦春族的管辖制度更趋严密,鄂伦春与满、汉等族的经济交流也得到了发展,铁质工具、枪支的输入,以及狩猎产品同农牧手工产品交换的发展,逐步在鄂伦春族社会内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
除猎场、森林、河流仍属于公有而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已由公有演变为私有,劳动组织和分配制度也起了相应的变化。
由于原来孕育在“乌力楞”内部的个体家庭的崛起,终于导致了“乌力楞”由血缘组织演变成为地缘组织,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
尽管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方针也几经修改和调整,但鄂伦春族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鄂伦春族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的6个鄂伦春族村的经济发展较快。
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190多元,2004年达到2000多元。
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实行全面禁猎,并发给禁猎生活补助。
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猎民的人均收入只有68元,禁猎前的1995年为1680元,禁猎后的2005年达到2894元。
鄂伦春自治旗划给猎民4.2万亩草场,扶持猎民发展畜牧业。
鄂伦春族猎民全部纳入低保。
在7个猎民村中,已有两个实现社区化管理。
父系氏族社会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我国远古人类进人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
后期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鄂伦春族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
《元朝秘史》中有关“林木中百姓”的记载,就包括了鄂伦春族。
从15世纪起,明朝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设的卜鲁丹河卫、古里河卫、脱木河卫、依木河卫,分别管辖着黑龙江以北的广大鄂伦春族地区。
17世纪初,清朝统一全国以前,多次往征索伦部,到顺治元年(1644年)“黑龙江全境索伦诸部,皆称臣妾”(《朔方备乘》卷二),当时鄂伦春族隶属索伦部。
一、清朝时期从17世纪40年代起,沙皇俄国开始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对鄂伦春族不断骚扰,迫使鄂伦春族同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以后被迫逐渐迁移到黑龙江南岸。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专管黑龙江地区。
在黑龙江将军下设立八城,号八部落,亦曰八围,鄂伦春族隶属八城之一的布特哈总管衙门。
清廷对鄂伦春族统治的办法是:“其隶布特哈八旗为官兵者,谓之摩凌阿俄伦春,其散处山野仅以纳貂为役者,谓之雅发罕俄伦春。
雅发罕鄂伦春有布特哈官五员分治,三岁一易,号曰谙达,谙达岁以征貂至其境,其人先期毕来,奉命维谨,过此则深居,不可纵迹矣。
”(《朔方备乘》卷二)摩凌阿(骑马者)即被编入八旗充当骑兵的鄂伦春人;雅发罕(步行者)即广大猎户,这两部分人均受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同治十年(1871年),根据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于内兴安岭内外划分五路,以备调用,库玛尔河流域为库玛尔路,设佐领三;阿里河流域为阿里路,多普库尔河流域为多普库尔路,两路人稀事简,合设佐领一;托河流域为托河路,设佐领一;毕拉尔河流域为毕拉尔路,设佐领二。
前四路属西布特哈,后一路属东布特哈。
此为五路设置之始,阿里、多普库尔、托河三路在今鄂伦春旗区划之内。
编入路、佐后,每个成年男人都要承担服兵役和贡貂两大义务。
光绪元年(1875年),将军丰申奏挑枪队500人,每年3月间调集内兴安岭旺山一带操演40日,(牛高)赏布匹银两遣归。
六年,将军定安奏,增挑枪队500人,合计千人,岁由将军派协领一员,会同布特哈总管,届时查操。
路、佐建立后,“各路虽有佐领,而无俸饷,仍同虚设,凡事受制于谙达”。
“所捕貂皮,辄为谙达诸人,以微物易去,肆意欺凌,不啻奴畜”。
当时任库玛尔路骁骑校的鄂伦春族烈钦泰,挺身而出,联合各路鄂伦春人,要求黑龙江将军文绪奏请撤销布特哈总管衙门。
文绪于光绪八年(1882年)奏撤布特哈总管衙门,另立部落,以安生业。
光绪十年开始建立兴安城,“勘定岭右喀勒塔尔奇站(即四站)迤东十八里之太平湾(五路适中之地)为兴安城址,是冬,各衙署成,遂迁居焉”。
兴安城设副都统衔总管一人,副总管十人,其中满族副总管二人,鄂伦春副总管八人。
兴安城存在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十几年。
光绪十九年(1893年)将军依克唐阿,以“建城专治,事无实效”而奏裁了兴安城。
兴安城撤销后,“改设协领四员,分城经理”(《黑龙江志稿》卷四十三)。
库玛尔路设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四旗八佐,添设协领一员;毕拉尔路设正黄、正红二旗四佐,添设协领一员。
该两路归瑷珲副都统管辖。
阿里、多普库尔两路合并,设镶红一旗二佐,添设协领一员,归墨尔根副都统管辖。
托河路设镶蓝一旗二佐,添设协领一员,归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加强管理鄂伦春族,各路设立协领衙门。
这一时期,阿里多普库尔路和托河路属今鄂伦春旗区划之内。
在清朝统治时期,鄂伦春族对沙皇俄国侵略军队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奋起反抗;在平定准噶尔部分裂叛乱势力的斗争中,也尽了自己的力量。
鄂伦春族在保卫祖国的斗争中,涌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如乾隆年间“摩凌阿”鄂伦春人阿穆勒塔,英勇善战,屡建功勋,因为“从征台湾、廓尔喀皆有功”,而官至总管,加副都统衔,成为名噪一时的人物。
二、民国时期入民国后,黑龙江改设行省,并开始分设县制。
但是,鄂伦春族的统治机构并没有合并到县制里去,而是沿袭了清朝四路八旗十六佐的旧制。
路、旗、佐同县并存,但不受县领导。
鄂伦春族不论到哪个县界去打猎,都是归其所属的路、佐领导。
这时鄂伦春族的隶属关系是:黑龙江省旗务处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管辖库玛尔路、毕拉尔路和阿里多普库尔路,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托河路。
彼时,由于沙皇俄国对我林、矿的侵夺和国内谙达、商人的剥削,鄂伦春族的生活日益贫困,为了逃避债务,匿居深山,有的人在沙俄的利诱下逃往俄境。
北洋军阀统治者鉴于这种情况,提出“收抚”鄂伦春族,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并把他们编为保卫团和山林游击队,利用他们巡山打仗,对付沙俄势力的侵入。
鄂伦春族为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
三、东北沦陷时期“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省并组织伪政权,并于1933年将库玛尔路、毕拉尔路、阿里多普库尔路划归黑龙江省民政厅蒙旗科管辖,托河路仍归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
1934年东北地区划为14个省后,黑河省管辖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兴安东省管辖阿里多普库尔路;兴安北省管辖托河路。
同年七月底废除八旗制,名义上保留了路、佐制度,但协领和佐领已是毫无职权的傀儡,日本特务机关派到各地的所谓“指导官”才是鄂伦春人的直接统治者。
日伪对其采取的所谓指导方针是:“不开化其文化,持续其原始生活;不使其归农,当特殊民族实行隔离;构成其独立生活道路,排除其依存生活习惯”等。
日本侵略者为了对付抗日联军和苏联,把鄂伦春族青壮年编为山林队,在经济上实行“统制”和“配给制”。
猎品要卖给“满洲畜产株式会社”,粮食和布疋等由他们定量供给。
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引起鄂伦春族不断的反抗,从自发地打击侵略者到自觉地参加抗日联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941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三支队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向以盖山为部落头领的鄂伦春族宣传抗日救国方针,盖山欣然接受,并与部落内的其他人与抗联领导人王明贵、陈雷结拜为抗日救国的义兄弟。
此后,三支队在鄂伦春人的帮助下,多次打击日本侵略军和安然转移。
四、解放战争时期日本投降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解放区及时开展了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一些日伪残余和恶霸地主,为了逃避运动,纷纷窜到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反动宣传,曾迷惑了一部分鄂伦春族群众。
但是,在党的宣传教育下,他们很快就觉悟过来,同民主联军一起来消灭敌人。
到1948年,鄂伦春族地区剿灭了全部敌人,获得了解放。
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人员和人民军队的指战员,每到鄂伦春族一个新的地区开辟工作,都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按照民族政策办事,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赢得了鄂伦春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党的各级领导,把靠近党的积极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依靠他们进行工作,同时对民族上层人物也做了适当的安排,并在工作中信任和尊重他们。
各民族干部团结一致,积极进行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人民政府,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现民族平等,吸收鄂伦春族干部参加人民政权。
同时还注意帮助鄂伦春族人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发给猎用的枪支、弹药及生活上急需的粮食、布疋等。
并帮助建立供销合作社,用合理的价格收购猎品,供应商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