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民族介绍共6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89 MB
- 文档页数:66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衣食住行甚至娱乐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一个没有文字却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民族。
对鄂伦春族感兴趣的朋友就跟随小编一起去深入了解下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吧。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鄂伦春族人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
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
“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
“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
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
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
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
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
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依据鄂伦春族习惯,一般原夫家都不愿寡妇再嫁,因此抢亲时免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武。
但因抢亲者人多势众,又是突然袭击,原夫家抵挡不住,寡妇也往往便轻易地被抢出了“仙人柱”。
抢亲成功后,女家则会再回到“仙人柱”坐坐,对原夫家表示歉意。
但是如今,鄂伦春寡妇改嫁已不再受限制。
已婚的鄂伦春男女双方若感情不和,经调解无效,可以依法离婚。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
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
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
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
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18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
鄂伦春族简介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
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人口:鄂伦春族的人口发展,只有百年的历史可查。
据记载,1895年鄂伦春人口约有18000人,1917年约4111人,1938年约3000人,新中国建立前鄂伦春人口的急剧下降,与游猎民族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和近现代社会战争频繁密切相关。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国家积极扶持和帮助鄂伦春族经济社会的发展,鄂伦春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7004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8659人。
宗教信仰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
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
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
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
除自然崇拜外,鄂伦春先民还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鄂伦春人忌讳直乎熊、虎名、而是称它“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
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
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
《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
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历史上曾有“使鹿部”、“使马部”之称,与达斡尔、鄂温克族同被称作“索伦部”。
鄂伦春的称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形成的,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鄂伦春族自古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他们的先民据考证系生活于公元390年左右的大室韦人。
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
鄂伦春族的资料一、简介鄂伦春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属于满洲族大家族的一支。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鄂伦春族的人口相对较少,但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二、历史鄂伦春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森林狩猎时代。
起初,鄂伦春族生活在长白山和松花江一带。
后来,他们逐渐向北迁徙,定居在呼伦贝尔草原附近的森林地区。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满洲族和蒙古族的影响,鄂伦春族的文化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
三、文化1.语言鄂伦春族是一个用鄂伦春语进行交流的民族。
鄂伦春语属于通古斯语系,与满洲语、蒙古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目前,由于外部文化和语言的入侵,鄂伦春语正逐渐流失,只有少数年长者仍然使用该语言。
2.服饰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有以下特点:•男性:传统上,男性穿着短衫、长裤和长靴。
头戴毛皮帽,腰间配带腰带。
还有一种特殊的服饰叫做“哈达”,是用鹿皮制成的披风,是男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女性:传统上,女性穿着长袍和长裤。
头戴帽子,上面点缀有羽毛和珠子等装饰物。
女性还会佩戴项链、手镯等饰品。
3.饮食鄂伦春族主要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
他们以牛、羊、猪、鹿等肉类为主食,还食用野生动物和各种野菜。
在传统文化中,鄂伦春族还保留着一些特色的食物制作方法。
4.民间艺术鄂伦春族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包括歌舞、诗歌、绘画、木雕等艺术形式。
他们通过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歌曲内容通常围绕生活、自然和部落的历史传统。
四、现状与保护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和侵蚀。
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鄂伦春族的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的文化,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教育:在教育领域加大对鄂伦春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
2.保护区建设:建立鄂伦春族保护区,保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
3.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展览和艺术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鄂伦春族的文化。
东北狩猎民族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风俗习惯都有显著的狩猎民族特点。
鄂伦春族使用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系,人口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交界处的大小兴安岭中,最大的聚居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人口约为8000人左右。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
鄂伦春人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俄罗斯人称他们为奥罗奇人。
鄂伦春人•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以狩猎为生,鄂伦春无论大人小孩都有极强的射击天赋,由于在鄂伦春人成长的过程中,主要以狩猎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使射击成为鄂伦春人最为基础的生活技能,背着猎枪出门,如同藏族男人带着佩刀一样,必不可少。
解放前,鄂伦春人居无定所,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解放后,国家制定少数民族福利政策,鄂伦春人才逐渐定居下来,但还是保持着狩猎的习惯。
•鄂伦春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不论哪里的客人来到他们的乌力楞(鄂伦春人家族聚居地),都要请客人到家里做客,敬酒敬烟,然后用酒和手把肉招待。
主人敬酒,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敬,而客人喝的越多,鄂伦春人认为客人对主人的尊敬。
鄂伦春人所饮用的酒主要有: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拜火节。
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和春节早晨,鄂伦春人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撒一杯酒,当客人来访时,也要先拜或。
•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也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仙人柱”外形类似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干搭成,外面夏季覆盖桦树皮,冬季覆盖兽皮,可以快速搭完和拆完。
“仙人柱”中央终日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后面的树干上悬挂着装有神像的桦树盒子,一般不准妇女碰触。
鄂伦春族的介绍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名称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
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伦春人。
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
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
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
另外,“鄂伦”的发音与驯鹿的发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两者合起来为(oroncho),即“鄂伦春”,汉语就是“打鹿人”之意。
根据居住区域的不同,鄂伦春人内部还有不同的名称。
如居住于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库玛尔千;居住在逊克县、嘉荫县河边的鄂伦春人自称毕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甘千;居住在托河流域的鄂伦春人自称托千等。
比如,库玛尔千的“库玛尔”表示地点,“千”表示人的附加成分,表示某地人之意。
历史•起源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
学界多倾向于后者。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此,隋朝时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应是鄂伦春族先民的主要来源,北室韦亦有可能参与了族体形成过程。
唐朝时室韦发展为20余部,唐设室韦都督府加以管辖。
中华各民族简介——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概况历史:“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人口:鄂伦春族现有人口约0.7万人。
分布: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经济: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
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
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鄂伦春族风俗图腾:礼仪: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
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
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禁忌:晚辈不许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许把长辈名字告诉别人,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没有骨头节;带孝期间,不许剪头,不许参加娱乐活动,不许和别人吵架斗殴;给神上供的牺牲,只能用偶蹄类动物,不能用带爪类动物,否则神会抓坏人的躯体。
信仰: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婚俗:鄂伦春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同一氏族禁止通婚。
一般都由父母包办。
也有纳妾的,但不能纳其妻妹为妾。
鄂伦春人的姓氏有吴、孟、关、魏、葛、莫、林、陈、佟等姓。
他们忌讳同姓通婚。
鄂伦春人办成一件婚事,要经求婚、认亲、送礼、迎亲等四个过程。
未婚夫由其父母(或婶子)、媒人和一些亲友陪同,携带一些酒肉,前往女方认亲。
女方邀集近亲,举行认亲宴。
认亲后,女婿即与未婚妻同房。
食俗: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
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