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精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基本课型,在精读课中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阅读顺序有以下三种:(1)循序阅读;(2) 变序阅读;(三)以点带面。
根据课文特点和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
1 、循序阅读所谓循序阅读,指的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
阅读时,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
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2、变序阅读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重点段、过渡句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的牵动下,理解全篇。
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如,《一夜的工作》,可以先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特别是点题的句子:“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然后联系上文思考: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我”有什么感受?《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部分加以领会。
3、以点带面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拎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抓住。
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以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不确定” ?应该怎么做?(老天爷下雨“不确定”,给树苗浇水也应该没有规律;遇到的生活“不确定”,要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从而凸现阅读重点,丰富阅读经验。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1、朗读涵泳所谓朗读涵泳,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
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
如,《向往奥运》文中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
如何才能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就成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了。
所以我们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有着现实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相信学生在学习性阅读中应该而且也可能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
阅读创造,就其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其过程,包括理解中的创造和运
用中的创造;就其层次,包括原创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上,要让学生养成阅读行为定势;但在训练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时,却要突破阅读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
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热情鼓励。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括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可见,倡导探究性阅读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是至此课改的亮点。
那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在实践、合作互动中,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探索研究,发现与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中,我认为最主要的要抓住三点:第一、抓住重点探究。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是按照课文的顺序不分主次地从第一段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最后一段,讲读中注重故事情节,问得过细,分析过碎,忽视抓重点探究。
其实,分析课文时,我们只有抓住课文中统领全文的关键点,才能辐射全文。
第二、选择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选择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归纳起来要注意三点:a、内容的集中性,知识容量大,涵盖课文的面积大。
b、思维的挑战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行。
c、答案的开放性,答案多维,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
第三、挖掘教材探究。
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教学的关键点,理解的疑难点,内容的矛盾点,语言的训练点,情感的体验点,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探究与创新教学。
下面以《草船借箭》为例,谈一谈探究性阅读教学怎样实施。
《草船借箭》可以设计三个探究点:1.学生提出: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用后再归还。
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这不是“借”箭,是“骗”箭。
讨论后,学生们各抒己见。
有的说用借箭是可以的,因为船受满箭后,军士们不是谢过曹丞相了吗?有的认为这个“借”字含义深刻,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支箭不是不还,在赤壁之战士不是如数奉还了吗?多数学生认为“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还有的认为战争中不存在“骗”的问题,不是有兵不厌诈之说吗?只有用计谋才会打胜仗。
新课程下的初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笔者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
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
当然,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它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
”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
笔者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
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以及推断能力等。
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
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一是“独特意识”。
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认知—理解—探究—评价—创造”五层阅读模式探究福建省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王艺精【摘 要】 学会阅读是当前语文教改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层阅读模式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措施,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者和小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模式;阅读方法当今的小学生处在互联网时代,部分粗浅的网络文学泛滥,真正的纯语文文学遭受严重抨击。
为了向小学语文教育者及小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教学及方法建议,下文将从五个层次深入探究高效的阅读模式。
一、认知性阅读认知性阅读即预习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小学生语言文学应用的深化,因此,学生应该通过初步阅读理解课文,教师重在指导阅读预习方法,课堂注意检查预习效果。
(1)能够认识课文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2)能够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理解文章大意;(3)理清文章的条理,能够分段,写出段意;(4)初步思考课后的问答题。
这些预习的基本方法不管是对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同样重要,因为这是深入阅读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求会认并会写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如: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锋利、甜润、裸露、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黎明等。
同时应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即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的悲剧。
接着便可根据故事的发展分段,概括文章段意,最后思考故事给予人们的启示,并初步思考课后练习和问题。
二、理解性阅读这一层次的要求是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阅读问题。
(1)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分析问题;(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问题;(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主旨,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譬如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来理解问题。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英子参加毕业典礼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心情变化;英子的父亲对她说的话的深刻意义;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意义,如“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标题的寓意;文章主旨、写作意图等。
中学生阅读问题及应对策略一、目前存在的问题1.阅读数量太少。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结构、意境、主题的理解,往往取决于他们同类作品的阅读数量。
因为作品的阅读量的积累,将无形中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起对某类作品风格的整体理解,产生对某类作品的全方位认识。
2.阅读速度太慢。
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所需信息、把握作品主旨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筛选出一篇文章的主要信息,成为今天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3.阅读兴趣不浓。
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没有主动阅读的兴趣。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缺少必要的变化,少有新意,教学程式化、模式化比较突出,教学常常局限于课本,阅读途径比较封闭,割裂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久而久之,造成学生阅读不主动、不积极,阅读兴趣不浓的局面。
4.阅读方法欠缺。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阅读方法的介绍,不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读书的方法。
教师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而忽视了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只强调学生的背诵,而忽略了朗读和默读习惯的培养。
其实,略读和浏览是新课标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朗读和默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学生读了作品之后,没有感悟,不会搜集资料,不会做读书笔记。
5.阅读情趣不高。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又囿于部分教师的素养,长期以来学生的个体阅读显得先天不足,发育不良。
特别是以考代读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对阅读的厌倦,从而违背了阅读的本质,使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降低了阅读的品位,阅读时只重“故事情节”,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也就是精神缺失的阅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指导个体阅读对策1.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语文教学的许多目标都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多数得在阅读教学进行培养和提高。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把握呢?《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由此,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教学实践,我将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个性阅读、探究阅读、创造阅读。
个性阅读是基础,探究阅读是深入,创造阅读是升华。
一、个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把握凡是有阅读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只要不是为了学术,一般不会带着问题去读,而是在乎文章本身的内容能否打动、吸引我们,之后我们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评价。
其实,这就是个性阅读。
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没有预设的问题干扰的前提下,带着自己个性的兴趣、经验、情感去感受文本,与作者的语言、思想感情、行文风格产生碰撞。
个性阅读的前提是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事是寻找文本与学生的情趣的契合点。
那么,在风格各异、内容各异的众多文章里,怎样才能找到契合点呢?教师首先要熟知学生的心理与兴趣,因为文本只有符合人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才能唤起阅读的欲望;其次要寻找既能及时切入文本,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兴趣的有效方法。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这样两种方法:1、激情法。
即教师运用范读、介绍背景等手段将文本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我就运用范读,让诗歌中所展示的黄河的磅礴气势震撼学生心灵,从而唤起学生心中的激情,产生试一试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就运用介绍背景的方法,通过介绍和展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悲惨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唤起学生们与作者同仇敌忾的情感共鸣,顺利将学生的情绪领入文本。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灵魂与灵魂的对话1.教学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也是文本的读者。
把自身对作者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经验传递给学生,作为学生阅读的参考和借鉴,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首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以便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教师通过充分的阅读对话以后,要设想好:怎样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设桥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阅读障碍?采用什么有效策略可以取得最佳效果?怎样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走向?设计出更新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思路,教学时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学生。
2.“悦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使学生达到“悦读”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阅读教学要抓住以“学生为本”这根主线,为学生创设自由的舞台。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阅历,他们每天对生活、自然、环境的感受都在变化,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语文教师应积极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审美体验、主体意识。
二、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1.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
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解疑释惑,打通壁垒,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掌握阅读、理解、分析的方法,使思路畅通,为学生拥有个性化思考,发表独特见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读,读懂文本,学生先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内容,努力从整体上建立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如弄清题中的已知事项,初步了解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情,要求的结果是什么。
而读到什么程度为好,我认为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本内容,特别能复述题目中的要点为佳,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边说边想时,一个完整的思路就形成了,问题也大多能迎刃而解。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中几种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审美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17-01《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是这样要求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见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新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整个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收集有关的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活动中,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潜藏的智能因素,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训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而无疑,非学也”。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揭题触疑。
激起探究之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
有的课题说明体裁,有的总领全文,有的点明主旨,有的表达作者情感,还有的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文伊始,我们可以用谈话、看图、猜谜语、听音乐、做实验等有效的方法来导人新课,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
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文章会写些什么?课题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与此同时,教师还可用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对课题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疑问。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导入课题后,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10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
这时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的想法不无道理,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呢?这样,通过剖析课题,触发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学生就能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二、初读质疑,铺设探究之路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问题性”特开始以问题结束,又;40小教研蔸2∞9J~2.谭程教材教学唧布’心,以问题贯穿始终,从问题出更多新问题的一种文本解读活动。
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激情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是教师带着已准备好的对文本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能力结构中,无疑居于最高层次,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
中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体验。
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
阅读过程成为今日之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我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主要指这种超越自我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在超越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如果能超越文本意义,超越作者水平,那当然是重大的收获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
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只能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
一、积累性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根基积累性阅读通常是指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和自然、社会知识为基本目标的语文阅读。
是形成以语感为中心的较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
现代中小学阶段和大学低段的阅读也主要是积累性阅读。
通过积累性阅读汲取读物中的知识营养,不断接受新知识,达到“积学以储宝”的目的。
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
创造离不开积累,需要一个学习、准备、酝酿、积累的渐进过程,重要的创造成果更须长期的积累。
读者个人实现创造性阅读,也要有足够的阅读积累。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其熟练程度与阅读量呈正相关。
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作保证也难以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
当然还要考虑读物内容的广度和难易程度。
不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何来发展?不积累何以创新?正因为这样,《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总目标,更是为了把积累性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广义的积累性阅读不限于语文学习,而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积累阅读。
丰富生活阅历和积累阅读感悟,是创造性阅读的根本。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1.了解《爱的教育》的作者、内容。
2.通过选文的学习,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启迪学生明白爱的相互性,懂得爱心传递。
学习重难点:1.指导阅读精彩的片断,感悟爱的相互性。
2.《爱的教育》阅读方法渗透。
一、激情导入1.师述:有人说,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有人说,爱是一阵及时的雨露,有人说,爱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
2.《古诗两首》是朋友之爱,《撘石》是邻里之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同胞之爱。
今天,让我们走进《卡罗纳》,看看又是一种什么之爱呢?二、交流课内《卡罗纳》的感受《卡罗纳》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用了哪些细节描写,表达了哪些爱?三、走向课外《爱的教育》的推荐。
你们知道《卡罗纳》选自哪本书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教育》,了解更多爱的故事。
1.指导看封面,介绍作者、主要内容等。
2.指导看目录。
3.介绍作者和翻译者对这本书的评价。
3.师总结方法:同学们,我们刚才读了这本书的封面、前言、目录、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是我们拿到一本书时,首先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浏览。
四、精读选文《重病的小泥瓦匠》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默读《重病的小泥匠》,用上浏览方法,边读边想,这篇文章主要写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师生交流主要内容。
2.品读语言,体会爱的相互性。
同学们找出最打动你的情节片段,作批注,再次细细品味同学们的关爱。
(阅读方法:精读——批注(人物形象或品质)、联系实际、摘抄、感悟)3.师生交流,感悟:卡罗纳母亲去世,别人关爱他,同样,同学遇到到了不幸,他也同样关爱。
体会爱的相互和传递性。
4.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如何关爱你?同样,你又如何关爱别人。
5.体会《爱的教育》中更多相互的爱:师生之爱、父母与儿女之爱等。
五、总结升华:1.书中包含之类浓浓的爱。
《爱的教育》告诉我们,/爱,是与生俱来的情感。
/爱祖国,祖国的尊严不容玷污。
探究性阅读指导"四步曲"•中学语文论文探究性阅读指导'‘四步曲"探究性阅读指导"四步曲" 王凤兰语文新课标指出丁闻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逬行探究性阅读呢?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笔者探讨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习惯,归纳出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揺究性阅读的兴趣"探究"是指在实践中逬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师找到文本和学生的最佳切入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觉探究阅读。
例如《皇帝的新装》,我以中学生的滋艺梦"为契合点,让学生以导演、演员的角色走进文本,设置拍摄剧本的情景引导探究:1假如你是导演,你将认定谁为剧中主角?你将拍摄哪几组画面?2・«为这部电影谱写一首歌词(可剪辑插曲X 3•假如你是演员,你认为该如何表演文中的主人公(语言.动很神态等)?一场课本剧的序幕由此拉开.学生入情入境,在确定主人公时,自觉探究文童的主题思想;在画面设计时,思考环境的布局.人物动作语言的表现。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Z倍感探究阅读的乐趣。
二.多元解读.激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思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探究过程中,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素养。
创造性阅读摘要: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的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个性上。
可采用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造性阅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异彩。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个性教学策略进入现代社会,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为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创造条件和时机,才能使语文教学超越知识和技巧,走向智慧和鲜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
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这种阅读教学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呢?一、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预留质疑的时间。
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临结束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2.示范质疑。
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即学生思维高潮点进行提问,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家居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并根据全文内容作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二、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
浅谈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我们教师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天地,是所有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是教师发表各种理论见解、探究教学方法的地方;这里记载着我们曾经的辉煌,这里谱写着我们人生的精彩。
让我们彼此共享,用心交流,共同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
一、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
教师首先要标新立异,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点拨、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的操作平台。
其次,教师要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把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堂上。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大包大揽、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可供学生探究的能够穿透全文而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内容,然后再带着疑惑和学习同伴合作交流,展开讨论,查阅资料,过滤出新的问题。
再次,把解决不力的问题再请教其他学习伙伴,教师在整个指导的过程中,要行间巡视,和学生共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把探究、发现、自主思考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真正还给学生。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必须有教师预设的富有挑战性、穿透力较强的问题。
这样问题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发散式的思考问题,唤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更能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总之,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阅读提供了创新的思路。
二、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更离不开合作与交流
因为“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更需要师生的共同默契合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实现师生互动。
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发现问题,相互探讨,自主解答问题,小组代表交流答案。
对学生的正确答案教师给予肯定,用“真棒”和“很好”之类的话进行表扬;当学生的解答不准确时,教师要给予期待的目光,用“试试看”一类的语言鼓励学生,并适时给予点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即使学生思想不集中或搞小动作,教师也要禁止用“老师不喜欢了”之类的语言提醒、警示学生。
课堂上师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生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对难点问题形成共识,共享成果。
合作、交流即为探究问题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特别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
“探究”并不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伦理说教,而应当有多种多样的生动、形象的方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创新也不是单一地在课堂上搞什么小发明,而是实实在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
如:我在导读《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课本插图,想象小艇的形状、样子,并用简笔画画出小艇,或用折纸折出小艇,或用语言描述表达,并说出理由。
有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
作品时说:“我的小艇是独木舟,虽然不好看,比较粗燥,但它是我精心制作的,我非常喜欢它。
”另一个学生这样描述:“我的小艇非常漂亮,它两头弯弯地向上翘起,像一弯新月。
它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
”第三个同学抢着说:“我创作的小艇比你的更好看,龙头高高的,能坐很多人呢。
“我借机引导,提示他们:”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大家想想看,怎样体现它们的轻快灵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相互诉说,议论纷纷。
有的说:“可以把小艇画得窄点。
”有的说:“我把船头折得尖尖的,像火箭似的,阻力就小了,这样不就既轻快又灵活了吗?”我高兴地说:“多聪明的孩子,真有想象力,有创造性!”
这一教学实践,生动地说明了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成功之处。
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手脑并举,思维活跃、敏于发现,更有创新的见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想活跃、畅所欲言,没有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督导的思维也就在自由的探究活动中迎刃而出了。
再如,我训练学生写校园景物时,课前带领学生观察,以校园为例指导学生观察时抓住景物特点。
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语言贫乏,不能把景物的特点及自己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因此,我又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找一找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如同桌互说,选代表向全班汇报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激发口头表
达的欲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表达不同的观点,这样创造性的诱惑,为学生动手习作铺好了路、架好了桥。
一位学生在习作《我爱校园的垂柳》一文中这样写道:“初春,垂柳抽出嫩芽,摇头晃脑,渐渐的嫩芽绽开了笑脸,枝繁叶茂,微风一吹,万条垂下绿丝绦,好像身着绿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
简单而言,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发问、让学生辩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这样才能营造师生互动、亲切交流的气氛。
这也正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只有大力提倡探究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才能从根本上使教师变“告知”为“引导”,使学生变“接受”为“发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放开手脚,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去探究、去创新,使阅读教学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