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课标还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
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儿童阅读行为的,尤其是要奠定起步阅读之“基”,夯实大量阅读之“路”,化解提高阅读能力之“难”。
只有深入探索阅读本质,加强阅读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
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要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激发兴趣,正确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即使家里有一定数目的藏书,但有些孩子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也不爱读书。
经常听家长说: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但孩子不愿看。
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家长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
因此我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鼓励孩子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括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可见,倡导探究性阅读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是至此课改的亮点。
那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在实践、合作互动中,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探索研究,发现与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中,我认为最主要的要抓住三点:第一、抓住重点探究。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是按照课文的顺序不分主次地从第一段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最后一段,讲读中注重故事情节,问得过细,分析过碎,忽视抓重点探究。
其实,分析课文时,我们只有抓住课文中统领全文的关键点,才能辐射全文。
第二、选择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选择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归纳起来要注意三点:a、内容的集中性,知识容量大,涵盖课文的面积大。
b、思维的挑战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行。
c、答案的开放性,答案多维,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
第三、挖掘教材探究。
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教学的关键点,理解的疑难点,内容的矛盾点,语言的训练点,情感的体验点,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探究与创新教学。
下面以《草船借箭》为例,谈一谈探究性阅读教学怎样实施。
《草船借箭》可以设计三个探究点:1.学生提出: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用后再归还。
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不必归还,这不是“借”箭,是“骗”箭。
讨论后,学生们各抒己见。
有的说用借箭是可以的,因为船受满箭后,军士们不是谢过曹丞相了吗?有的认为这个“借”字含义深刻,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支箭不是不还,在赤壁之战士不是如数奉还了吗?多数学生认为“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还有的认为战争中不存在“骗”的问题,不是有兵不厌诈之说吗?只有用计谋才会打胜仗。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作者:李游军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5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那么,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课前激发兴趣,提高探究欲望兴趣决定效果,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
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快乐;教师要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
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重视探究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
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
学生在自读中自悟理解、主动探究,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
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
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浅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探究性阅读的重视,在这里谈一谈我对语文探究性阅读的粗浅认识:一、探究性阅读教学概念所谓“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阅读材料(主要是文本)进行独立自主的个别探究,或通过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经过感知、理解、升华、认同、品悟等认知活动,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他人(或自己)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原则1.突出学生主体原则。
探究式阅读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时空、环境和支持,顺应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从机制上保证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实现。
从整个环节看,所表述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分步提示他们该怎么去探究,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所有环节都在指明教师该怎么去教。
2、彰显学习方式原则。
探究式阅读教学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引入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其中,“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探究”这几种学习方式就构成了探究式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
这种学习方式的彰显,确保了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体现认知规律原则。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的“走向探究”是亲近文本,是猜读生疑,是了解探究方向。
这正是一种阅读期待的有效利用,也是探究性体验的引线或前奏。
“自主探究”是感受和初步理解文本,大体把握文本的主旨,是自读自练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并进一步明了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这是深入探究的重要基础。
“合作探究”是深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
小学语文“认知—理解—探究—评价—创造”五层阅读模式探究福建省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王艺精【摘 要】 学会阅读是当前语文教改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层阅读模式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措施,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者和小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模式;阅读方法当今的小学生处在互联网时代,部分粗浅的网络文学泛滥,真正的纯语文文学遭受严重抨击。
为了向小学语文教育者及小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教学及方法建议,下文将从五个层次深入探究高效的阅读模式。
一、认知性阅读认知性阅读即预习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小学生语言文学应用的深化,因此,学生应该通过初步阅读理解课文,教师重在指导阅读预习方法,课堂注意检查预习效果。
(1)能够认识课文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2)能够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理解文章大意;(3)理清文章的条理,能够分段,写出段意;(4)初步思考课后的问答题。
这些预习的基本方法不管是对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同样重要,因为这是深入阅读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求会认并会写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如: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锋利、甜润、裸露、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黎明等。
同时应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即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的悲剧。
接着便可根据故事的发展分段,概括文章段意,最后思考故事给予人们的启示,并初步思考课后练习和问题。
二、理解性阅读这一层次的要求是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阅读问题。
(1)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分析问题;(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问题;(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主旨,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譬如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来理解问题。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英子参加毕业典礼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心情变化;英子的父亲对她说的话的深刻意义;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意义,如“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标题的寓意;文章主旨、写作意图等。
浅谈创造性阅读作者:赵月芳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22期读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有的人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有的人是为了名利和前途而读书;有的人是为了提升思想境界、品味艺术意味而读书。
但笔者认为,不管读书是为了那一种目的,而对读书的人本身来说,其读书的过程,如果对书没有创造性的阅读,那么其目的性将达不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达到某种目标的读书方式。
也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摈弃读书的功利性,而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带有创造性的阅读去读书,从而消除读书的消遣性、功利性,使自己的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
否则,那些形式性、功利性的读书将使自己的读书走进死胡同。
创造性的阅读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第八页)。
在这里所说的个性化阅读,笔者认为,就是读出与别人不同层次和不同境界的阅读;就是对阅读材料有独特的理解或读出他人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内容。
从而开拓自己新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同上)。
如此同时,也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创造性的阅读,就是在接受和感受书中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读出书中作者没有提及或少提到的思想或情感,并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把自己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增加到书中,如此同时,在所读的书的基础上,超越自我,把自己的新思想,新情感进行“改造”,舍弃自己过去那种过时的无用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进一步对它进行创新和开拓,补充和自我完善,再进一步超越前所未有的思想境界。
正如爱德堡所说,“读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是在完成与作者相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中的内容。
”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具备如下的条件:就是读者所读的书应该是具有可挖掘性、可开拓性。
因为可挖掘性的书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开拓性的书将引发读者的质疑。
浅谈高中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摒弃课堂上的学术专制主义,创设一个平等的对话教学平台。
对于学生阅读中的发现,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和创新,教师都要细心发现,高度重视,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的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应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的意义”“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做到“有创意的阅读”。
提倡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这是对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笔者就此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高中学生应当可以掌握多角度和多层面的阅读策略,使自己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创造性阅读发端于问题。
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衡量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
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能力的提高过程,也是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而倍感喜悦,也因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而倍感自豪。
其余的同学也由于分享别人的喜悦而备受鼓舞。
在这种积极情绪的感染之下,整个群体就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学习动力。
在我国,孩子先天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呵护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薄。
面对这种现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越发显得重要。
每一个有理想的高中学生都应自觉建立问题意识,能深入文本提出问题。
从教师这方面来说,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要善于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文本的意义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同时对文本叩问、质询、反思、加工,从而重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语文教学的许多目标都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多数得在阅读教学进行培养和提高。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把握呢?《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由此,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教学实践,我将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个性阅读、探究阅读、创造阅读。
个性阅读是基础,探究阅读是深入,创造阅读是升华。
一、个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把握凡是有阅读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只要不是为了学术,一般不会带着问题去读,而是在乎文章本身的内容能否打动、吸引我们,之后我们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评价。
其实,这就是个性阅读。
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没有预设的问题干扰的前提下,带着自己个性的兴趣、经验、情感去感受文本,与作者的语言、思想感情、行文风格产生碰撞。
个性阅读的前提是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事是寻找文本与学生的情趣的契合点。
那么,在风格各异、内容各异的众多文章里,怎样才能找到契合点呢?教师首先要熟知学生的心理与兴趣,因为文本只有符合人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才能唤起阅读的欲望;其次要寻找既能及时切入文本,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兴趣的有效方法。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这样两种方法:1、激情法。
即教师运用范读、介绍背景等手段将文本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我就运用范读,让诗歌中所展示的黄河的磅礴气势震撼学生心灵,从而唤起学生心中的激情,产生试一试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就运用介绍背景的方法,通过介绍和展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悲惨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唤起学生们与作者同仇敌忾的情感共鸣,顺利将学生的情绪领入文本。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在初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应该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流程的的建立、学生问题生成能力的培养、阅读主体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性创造性阅读主题初中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这两种阅读形式是阅读主体自主的、深度参与的阅读。
而与此相对立,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多在教师连珠式的提问方式下展开阅读活动,课堂教学被演绎成师生间单向的问答和单向的信息传递,是一种浅表的虚假的阅读。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能力呢?我想,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探究阅读教学中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流程的的建立。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离开教师提问这个拐杖,让学生遵循一般的阅读规律,掌握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我认为在“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的基础上,还应以四环节文本阅读流程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基本程序。
四环节阅读流程是“猜题设疑→顺藤摸瓜→定向探究→归纳总结”。
所谓猜题设疑,即由学生在初读文题时设问,如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可设问:看云识天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看云识天气?如何能看云识天气?通过设问来探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防止盲目的无效的阅读。
此环节是预习环节。
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阐述和讨论环节,通过交流预习成果来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和主要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歧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通过搜寻关键词、句、段来解决问题。
这就是“顺藤摸瓜”,“藤”即文章的思路外化为文中的关键词、句、段。
“瓜”就是内容点。
第三个环节是阅读的重头戏,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提出阅读的疑点、难点、重点、美点。
师生共同筛选,确定精读的方向。
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活动来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感悟美点。
最后是进行归纳整理,强化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基础知识的积累,总结阅读规律和阅读方法。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1.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读好书;2.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3.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4.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空间拓展阅读范围。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阅读环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而对于阅读教学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的作用,有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作用。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又以对阅读教学的关注最多。
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才能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
本文就小学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其主要做法是,在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地方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交流学生的读书心得,介绍一些好的读书方法等;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
阅读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配合语文教学或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或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
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
提高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中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语文教学的成果,以及语文教改的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阅读资料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更深刻的领略作品的内涵。
提高素养,丰富阅历,现就个人你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探究性阅读。
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
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
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
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二、创造性阅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所以要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灵魂与灵魂的对话1.教学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也是文本的读者。
把自身对作者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经验传递给学生,作为学生阅读的参考和借鉴,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首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以便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教师通过充分的阅读对话以后,要设想好:怎样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设桥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阅读障碍?采用什么有效策略可以取得最佳效果?怎样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走向?设计出更新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思路,教学时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学生。
2.“悦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使学生达到“悦读”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阅读教学要抓住以“学生为本”这根主线,为学生创设自由的舞台。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阅历,他们每天对生活、自然、环境的感受都在变化,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语文教师应积极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审美体验、主体意识。
二、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1.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
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解疑释惑,打通壁垒,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掌握阅读、理解、分析的方法,使思路畅通,为学生拥有个性化思考,发表独特见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读,读懂文本,学生先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内容,努力从整体上建立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如弄清题中的已知事项,初步了解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情,要求的结果是什么。
而读到什么程度为好,我认为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本内容,特别能复述题目中的要点为佳,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边说边想时,一个完整的思路就形成了,问题也大多能迎刃而解。
浅谈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作者:韩鹏程
来源:《学周刊·B》2013年第08期
《新课程改革》是我们教师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天地,是所有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是教师发表各种理论见解、探究教学方法的地方;这里记载着我们曾经的辉煌,这里谱写着我们人生的精彩。
让我们彼此共享,用心交流,共同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
一、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
教师首先要标新立异,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点拨、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的操作平台。
其次,教师要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把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堂上。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大包大揽、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可供学生探究的能够穿透全文而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内容,然后再带着疑惑和学习同伴合作交流,展开讨论,查阅资料,过滤出新的问题。
再次,把解决不力的问题再请教其他学习伙伴,教师在整个指导的过程中,要行间巡视,和学生共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把探究、发现、自主思考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真正还给学生。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必须有教师预设的富有挑战性、穿透力较强的问题。
这样问题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发散式的思考问题,唤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更能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总之,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阅读提供了创新的思路。
二、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更离不开合作与交流
因为“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更需要师生的共同默契合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实现师生互动。
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发现问题,相互探讨,自主解答问题,小组代表交流答案。
对学生的正确答案教师给予肯定,用“真棒”和“很好”之类的话进行表扬;当学生的解答不准确时,教师要给予期待的目光,用“试试看”一类的语言鼓励学生,并适时给予点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即使学生思想不集中或搞小动作,教师也要禁止用“老师不喜欢了”之类的语言提醒、警示学生。
课堂上师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生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对难点问题形成共识,共享成果。
合作、交流即为探究问题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特别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
“探究”并不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伦理说教,而应当有多种多样的生动、形象的方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创新也不是单一地在课堂上搞什么小发明,而是实实在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
如:我在导读《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课本插图,想象小艇的形状、样子,并用简笔画画出小艇,或用折纸折出小艇,或用语言描述表达,并说出理由。
有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我的小艇是独木舟,虽然不好看,比较粗燥,但它是我精心制作的,我非常喜欢它。
”另一个学生这样描述:“我的小艇非常漂亮,它两头弯弯地向上翘起,像一弯新月。
它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精美的艺术品。
”第三个同学抢着说:“我创作的小艇比你的更好看,龙头高高的,能坐很多人呢。
“我借机引导,提示他们:”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大家想想看,怎样体现它们的轻快灵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相互诉说,议论纷纷。
有的说:“可以把小艇画得窄点。
”有的说:“我把船头折得尖尖的,像火箭似的,阻力就小了,这样不就既轻快又灵活了吗?”我高兴地说:“多聪明的孩子,真有想象力,有创造性!”
这一教学实践,生动地说明了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成功之处。
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手脑并举,思维活跃、敏于发现,更有创新的见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想活跃、畅所欲言,没有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督导的思维也就在自由的探究活动中迎刃而出了。
再如,我训练学生写校园景物时,课前带领学生观察,以校园为例指导学生观察时抓住景物特点。
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语言贫乏,不能把景物的特点及自己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因此,我又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找一找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如同桌互说,选代表向全班汇报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激发口头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表达不同的观点,这样创造性的诱惑,为学生动手习作铺好了路、架好了桥。
一位学生在习作《我爱校园的垂柳》一文中这样写道:“初春,垂柳抽出嫩芽,摇头晃脑,渐渐的嫩芽绽开了笑脸,枝繁叶茂,微风一吹,万条垂下绿丝绦,好像身着绿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
简单而言,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发问、让学生辩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这样才能营造师生互动、亲切交流的气氛。
这也正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只有大力提倡探究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才能从根本上使教师变“告知”为“引导”,使学生变“接受”为“发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放开手脚,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去探究、去创新,使阅读教学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