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广州中医药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114
中药药剂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哪是正确的A.药品与药物在实质上没有区别B.剂型与制剂在实质上没有区别C.成药与中药在实质上没有区别D.<部颁标准>,<中国药典>均具有法律约束力E.<国际药典>对各国的药品管理无直接法律约束力.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中,()是研究在患者身上合理用药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A、生物药剂学B、物理药剂学C、临床药学D、工业药剂学E、药动学3.过去的"前堂后坊"是生产、供应中药饮片几中成药的场所。
"前堂"即现代的:()A、加工部B 、制剂部C、调剂部D、销售部4.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不包括:A、药动学B、工业药剂学C、临床药学D、方剂学E、生物药剂学5.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包括:A、物理药剂学B、临床药学C、药动学D、工业药剂学E、药理学6.药厂生产的制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A、疗效确切B、稳定性好C、技术资料完整D、有一定的检验方法E、应用广泛7.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其所研究的内容包括:A、现代科学技术B 、中药药理论C、生产技术D、配制理论E、质量控制8.皮肤疾患一般宜采用的剂型包括:A、糊剂B、栓剂C、条剂D、巴布剂E、软膏9.对于药物作用需要持久、延缓者适宜采用()剂型A、丸剂B、混悬型注射剂C、舌下片D、气舞剂E、膏药10.对急症患者,宜选用的剂型有:A、汤剂B、注射剂C、气雾剂D、片剂E、口服剂11.治疗血吸虫病的酒石酸锑钾,制成(),可大大减轻呕吐等副作用A、口服液B、舌下片C、注射剂D、缓释片E、肠溶片12.下列剂型中,()不属于长效制剂A、丸剂B、缓释片剂C、舌下剂D、膏药E、混悬型注射剂13.下列哪一项不是对药物制剂的要求:A、疗效好B、显效快C、剂量大D、副作用小14.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A、20多种B、30多种C、40多种D、50多种E、60多种15.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编写于()代A、东汉B、西汉C、唐D、宋E、元16.()书中考证了古今度量衡,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A、《伤寒杂病论》B、《肘后备急方》C、《本草经集注》D、《千全翼方》E、《外台秘要》17.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D、《黄帝内经》E、《本草经集注》18.古代医药典籍中具有药典性质的有:A、《新修本草》B、《唐本草》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19.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药物剂型近A、20种B、40种C、100种D、1892种20.能将药物导向靶区的新剂型包括:A、脂质体温表B、磁性微球剂C、静脉乳剂D、前体药物制剂E、毫微型胶囊21.促进药物溶解,提高吸收速度和药物成分稳定性的新技术有:A、微粉化B、微囊化C、固体分散法D、β-环糊精包合E、微波干燥22.以下剂型中属于液体剂型的包括:A、合剂B、冲剂C、露剂D、膏滋E、胶剂23.以下剂型中不属于固体记性的是:A、丸剂B、胶剂C、糊剂D、散剂E、冲剂24.以下剂型中属于固体剂型的包括A、糊剂B、冲剂C、丸剂D、烟剂E、合剂25.按分散系统分类,合剂属于()剂型A、真溶液类B、胶体溶液类C、乳浊液类D、混悬液类E、固体分散体26.按分散系统分类,甘油剂属于()剂型A、真溶液类B、胶体溶液类C、乳浊液类D、混悬类E、固体分散体27.不属于胶体溶液类剂型的是:A、胶浆剂B、甘油剂C、火棉胶剂D、涂膜28.按剂型分散特征分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合剂和洗剂属混悬液类B涂膜剂属胶体溶液类C、醑剂属乳浊液类D、散剂属固体分散体类E、芳香水剂属真溶液类29.属真溶液类型的剂型有:A、芳香水剂B、溶液剂C、合剂D、甘油剂E、搽剂30.含漱剂是属于()给药的剂型A、呼吸道B、胃肠道C、粘膜D、皮肤E、注射31.属于粘膜给药的剂型是A、糊剂B、烟剂C、吹入剂D、搽剂E、洗剂32.皮肤给药剂型不包括:A、膏药B、洗剂C、搽药D、离子透入剂D、滴鼻剂33.属于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A、吸入剂B、滴眼剂C、舌下剂D、含化剂E、酒剂34.粘膜给药的剂型包括A、滴眼剂B、舌下剂C、栓剂D、膜剂E、含化剂3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部颁药品标准》性质与《中国药典》相似B、《部颁药品标准》与《中国药典》都具有法律约束力C、《部颁药品标准》一般采用药典一部的体例、凡例和附录D、《部颁药品标准》由政府颁布实行E、《部颁药品标准》修订各品种标准是,以《中国药典》为准绳36.中西药剂工作都必须遵从的工作依据包括:A、药典B、各级药品标准C、处方D、质量标准E、制剂规范37.下列哪一个不属于药典的概念A、《新修本草》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D、《本草纲目》38.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中国药典》从77 年版起分一、二部B、现《中国药典》最新版是2000 版C、正文是药典的主要内容D、要点中索引设有中文索引、汉语拼音索引、拉丁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E、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已出版七版药典39.美国药典的英文缩写是A、B .PB、C.PC、U.S.S.PD、U.S.P40.药典是由()颁布的,具有法律约束力A、卫生部B、卫生部生物制品药品检定所C、国务院D、医学科学院41.我国药典分两部自哪一年开始A、1953 年版B、1963 年版C、1970 年版D、1977年版E、1985 年版42.《中国药典》中附录包括的内容有A、各种检测法B、制剂通则C、指示剂D、本药典采用的法则什量单位E、本药典各术语含义43.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A、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B、药典由政府颁布施行C、药典具有法律约束力D、药典每隔几年修订一次E、药典在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促进药物研究生产上起到重大作用44.下列中()属于药典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神农本草经》C、U.S.P D、G.PE、J.P4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由()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A、国家卫生部B、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C、药物监督管理局D、政府4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何时开始施行A、1984.9.20B、1985.7.1C、1987.4.15D、1985.10.2E、1986.7.147.《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不包括()指南A、中药学B、药剂学C、药理学D、毒理学48.下列哪一个无法律效应A、药典B、部颁标准C、制剂汇编D、制剂规范49.某以中药为原料的药品标签上写有"黑卫药准字(1984)026号"的字样,其应属于()概念A、中药B、成药C、方剂D、中成药E、制剂50.以下属于新药范畴的有:A、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B、改变给药途径的药品C、改变剂型的药品D、增加新适应证的药品51.我国新修订的GMP施行日期为A、1992.2.18B、1993.2.16C、1993.4.5D、1994.5.5E、1993.6.752.粉针剂的分装、压塞适宜在()级洁净厂A、100B、500C、1000D、10000E、500053.GMP的基本内容包括:A、厂房B、生产操作C、质量控制系统D、销售记录E、不良反映报告54.滴眼剂的配液要在()级洁净厂房生产A、100B、1000C、10000D、100000E、50055.以下GMP具有法律性质的包括:A、美国的GMPB、瑞典的GMPC、英国的GMPD、日本的GMPE、WHO的GMP56.100000级洁净厂房一般使用于()的生产A、注射用药品的配液B、片剂C、注射用药品的滤过D、胶囊剂E、丸剂1. ADE2. C3.C4.D5.ABCD6.ABCDE7.CDE 8.ADE 9.ABE 10.ABCE 11.D 12.C13.C 14.C 15.D 16.C 17.C 18.ABC 19.B 20.ABCDE21.ABCD 22.AC 23.C 24.BC 25.D 26.A 27.B28.ABDE 29. ABD 30.C 31.C 32.E 33.E 34.ABCDE35.ABCE 36.ABCE 37.D 38.A 39.D 40.C 41.B42.ABC 43.ABCDR 44.ACDE 45.A 46.B 47.B 48.C49.BDE 50.ABCD 51.B 52.A 53.ABCDE 54.C55.ABD 56.BDE二、填空题1.按药剂生产和供应的特点,中药药剂工作包括()和()两大部分2.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知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与()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试题及答案专业学号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80分)1、关于益母草与泽兰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可以利水消肿,祛瘀消痈B、益母草应用更广泛C、泽兰对于血虚者应慎用D、益母草孕妇忌服E、泽兰为产科之要药答案: E解析:妇产科之要药指的是益母草。
2、既能治目赤翳障,又能治湿疹湿疮的药物是(C)A.朱砂B.硼砂C.炉甘石D.铅丹E.土荆皮3、附子的来源是(D)A.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主根B.毛茛科植物北乌头侧根的加工品C.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主根D.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4、善于治疗膏淋的药物是A、滑石B、木通C、通草E、车前子答案: D解析:萆薢的主治病证包括:①膏淋,白浊。
为治膏淋要药。
②风湿痹痛。
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
5、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的是A、黄连B、金银花C、黄芩D、紫草E、玄参答案: B解析:①金银花的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②黄连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③黄芩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④紫草的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⑤玄参的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6、下列哪项不是野菊花的适应证A、痈疽肿痛B、疮疖丹毒C、虫蛇咬伤D、目赤肿痛E、头痛眩晕答案: C解析:野菊花的主治病证有:①痈疽疔疖,咽喉肿痛。
②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③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7、朱砂、丹参等有清心安神功效,能治心火亢盛、心悸失眠等症,一般就说该药A、归肝经B、归心经C、归脾经D、归肺经E、归肾经解析:心火亢盛心悸失眠,当用朱砂、丹参等心经药以清心安神。
8、以下药物止血一般需要炒炭的不包括A、地榆B、槐花C、茜草D、艾叶E、苎麻根答案: E解析:苎麻根一般是鲜品捣汁使用。
9、以下关于芦根的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治疗热淋涩痛B、鲜品使用的时候需要加倍C、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D、阴虚内热者忌用E、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答案: D解析:芦根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总论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是中药的古称(出现于西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奠定了大型骨干本草编写雏形。
3.«炮炙论»雷,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标志本草学新分支学科产生。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著者兰茂,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云南)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中药学期末考试题(A卷)得分评分人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 0分)解题说明:每小题有四个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将其标序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以示回答。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我国最早由国家组织编篡的本草是( C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2、辛味药物不具有的功效是( D )A发汗解表 B 疏肝解郁 C活血祛瘀 D补气健脾3、治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恶寒发热,喘咳实证,首选( A )A麻黄 B桂枝 C白芷 D生姜4、功能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C )A防风 B羌活 C紫苏 D桂枝5、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首选( C )A细辛 B白芷 C羌活 D藁本6、功能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CA薄荷 B菊花 C葛根 D升麻7、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闷,口苦咽干者,首选( B )A葛根 B柴胡 C升麻 D蔓荆子8、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者,首选()A石膏 B知母 C黄芩 D金银花9、长于清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C )A黄连 B黄芩 C黄柏 D连翘10、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是( A )A连翘 B大青叶 C板蓝根 D青黛11、具有凉血、养阴、解毒作用的药物是( B )A生地黄 B玄参 C牡丹皮 D赤芍12、具有截疟作用的药物是( C )A地骨皮 B白薇 C青蒿 D银柴胡13、治热结便秘,首选( A )A大黄 B芒硝 C芦荟 D巴豆14、木瓜不具有的功效是( D )A祛风湿 B舒筋活络 C消食 D强筋健骨15、五加皮不具有的功效是( D )A祛风湿 B强筋骨 C利水 D安胎16、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浊生冷,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首选( A )A藿香 B苍术 C白豆蔻 D砂仁17、厚朴的功效是( C )A化湿,解表,止呕 B燥湿健脾,祛风湿C燥湿,行气,平喘 D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安胎18、治砂淋,首选( D )A车前子 B木通 C滑石 D金钱草19、治湿热黄疸,首选( A )A茵陈蒿 B虎杖 C秦艽 D郁金20、具有温经通脉作用的药物是( B )A附子 B肉桂 C干姜 D吴茱萸21、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首选( C )A附子 B肉桂 C干姜 D小茴香22、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痛经,首选( B )A青皮 B香附 C橘皮 D枳实23、治寒痰阻滞,胸阳不振所致胸痹证,首选( D )A枳实 B青皮 C佛手 D薤白24、木香的功效是( A )A行气止痛 B温中止呕 C纳气平喘 D调经止痛25、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的消食药是( B )A山楂 B麦芽 C莱菔子 D神曲26、既能驱虫消积,又能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A )A槟榔 B使君子 C苦楝皮 D雷丸27、具有解毒敛疮作用的凉血止血药是( A )A地榆 B大蓟 C侧柏叶 D苎麻根28、治外伤出血,首选( A )A三七 B蒲黄 C白及 D槐花29、治下焦虚寒,冲任不固,崩漏下血,首选( B )A炮姜 B艾叶 C白茅根 D地榆30、具有利胆退黄作用的活血化瘀药是( B )A川芎 B郁金 C莪术 D桃仁31、具有活血调经,安神作用的药物是( C )A红花 B益母草 C丹参 D牛膝32、既能行血,又能补血,并能舒筋活络的药物是( B )A牛膝 B鸡血藤 C姜黄 D益母草33、治湿痰阻肺,咳嗽痰多清稀,首选(B )A天南星 B半夏 C白附子 D白前34、百部的功效是( A )A润肺止咳 B化痰止咳 C清肺止咳 D平喘止咳35、具有升阳作用的补气药是( B )A党参 B黄芪 C白术 D山药36、熟地的功效是( A )A补血,滋阴,益精 B养血调经,平肝止痛C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D补血活血,止痛润肠37、龟甲与鳖甲的共同功效是( A )A滋阴潜阳 B软坚散结 C益肾健骨 D养血补心38、制首乌的功效是( A )A补益精血 B截疟 C解毒 D润肠通便39、功能安蛔止痛的药物是( B )A五味子 B乌梅 C山茱萸 D石榴皮40、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的药物是( A )A硫黄 B雄黄 C白矾 D升药得分评分人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 0分)解题说明:每小题有5个备选答案,其中有2—5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相应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以示回答。
总论名词解释:1.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得一门应用科学。
它是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状态存在或人工制造的,可供作为中医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加工品的种类以及蕴藏量的总和。
3. 道地药材:许多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多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培植和加工,形成了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生产及加工技术成熟、质量稳定、临床常用的著名药材,这些药材在中药经营行业中被称为“道地药材”。
著作:1.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成书于东汉末年,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
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别法提出了中药质量鉴定的科学问题2. 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并将药材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堪称药材依自然属性分类的先导性著作。
3. 公元659年,唐•李勣、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为11部。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该书采用了图文并行的编写方式。
4. 公元741年,陈藏器著成《本草拾遗》(十卷),收载了《新修本草》未载的中药692种,该书提出了按照药效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的分类方法,在内容上重视中药的性味功能、生长环境、产地、形态描述、混淆品种考证等。
5. 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6. 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最早),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中医中药与美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大众,特别是女性,越来越多的尝试用中医药方面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容貌.这一点,可以从市面上越来越多的主打中草药的美容美发产品看出来.其实医药美容从很早之前就有了,但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中草药美容品牌也是从近十年才开始风行的,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有馥佩,相宜本草,佰草集,羽西等等.关键词:中药中医美容中医美容学中的美容是取其广义。
中医美容是以健康为基础的美容,它是根据健康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对人的外形和内在的精神面貌、气质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
美容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美容仅指颜面五官或颈部以上的美化和修饰;广义美容则包括颜面、须发、躯体、四肢以及心灵等全身心的美化。
在历代各类医书中,表明有驻颜、悦色的作用的药物多达上百种,而方剂更是数量可观,各种洗手面方、令面悦泽方、增白方、祛皱方、驻颜方、白牙方、染发方、香身香口方,应有尽有,甚至有发蜡、口红、胭脂的配方。
这些方药具有极浓的生活美容的色彩,它们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修饰人的容颜,使之更光彩夺目。
这些信息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古代医家已把对人体美的维护作为医学的任务之一,所以他们关注人体的修饰,并以医学的手段介入,使修饰品和修饰手段更完善,更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这种介入扩大了中医美容的内涵,使中医美容以其深度和广度并存,在世界美容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疕”、“癣”、“疣”等损美性疾病。
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战国时的《山海经》146 种药物中,有12 种与美容有关。
《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
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 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也有不少关于美容的章节。
中药学实践教学探讨与分析作者:李耿吴庆光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特点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
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
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