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36.92 KB
- 文档页数:2
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0医疗保险上海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研究王 涵 周淑芬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体系成为社会改革中最受重视的领域。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与缺漏,尤其在缴费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问题,导致制度难以良好运行,也影响到一系列养老制度的发展。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从制度缴费的现况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环节的研究理出一套清晰思路,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键词】老龄化;城乡居保;缴费比例;激励机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实现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比起改革初期注重经济与效益的发展,如今更强调注重民生事业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如何解决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已进入关键时期。为此,政府推出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用来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这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推新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研究的重要意义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人口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性问题,不断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领域产生影响。生老病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规律,老年期是人们必经的一个人生阶段,每个人都会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而影响生活经济来源。因而,这既关系社会发展与建设,又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社会保障公平,推进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2014年我国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制度实施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保障养老方面的发展。在前期研究中,通过调研及数据分析得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但在对策建议上仍有待深入研究。研究缴纳费用问题、成因及面临的困境,将养老保险补贴与实际状况相结合,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的体系,给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二、研究的现实状况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因受经济收入水平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存在城乡居民缴费水平偏低、持续投保缴费积极性较低等问题。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目前已进入到了深度老龄化阶段。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不可懈怠的一件事。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问题是很多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学术界有广泛的研究,却没有形成共识性的成果。比如最常见的问题是关于如何设置政府补贴更有效率,不同的学者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增加政府补贴,健全“多缴多补、长缴长补”的多层次补贴机制。另一些学者则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合理分配补贴资源,并提出政府补贴应采取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缴费档次设计出有差异的政府补贴标准,进而吸引参保居民选择投保高缴费的档次。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城乡居保”的缴费激励方面有了很大关注,并提出优化缴费激励机制的建议和方案。但目前针对缴费激励机制的研究还有待延伸和深入,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能力有所不同,本文认为应当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一个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按不同比例缴费补贴的激励机制模型,并对目标模型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合理有效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实践提供借鉴。三、研究过程概述(一)调研地点本文的研究是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由于长宁区、宝山区及松江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占整个区总人口的26.43%、26.65%和26.7%,与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的27.06%较为接近,可以较好地代表全市老年人口的结构情况。同时在上海市的18个区县中,长宁区、宝山区与松江区的各项数据排名在上海市的城郊区都是比较均衡的,基本可以代表这项制度在上海市的运行情况。又结合实际选取了上海市宝山区杨行镇街道、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和松江区小昆山街道作为这次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相关研究的地点。(二)调研设计在针对上海市宝山区、长宁区和松江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以自愿为原则,对街道内的居民进行了以调查问卷为主的调研,并分别派发了调查问卷,对被调查居民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数据的了解、整合和统计。在本次调查中,前后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1.个人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各占总人数的52.4%、47.6%;在年龄构成中,31-40岁占7.7%,41-50岁占15.7%,51-61岁占27.4%,61岁及以上的占49.2%;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含中专、职高)、大学、大学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8.8%、36.1%、10.9%以及4.2%。2.了解情况调查。在279位调查对象中,有16人对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十分了解,49人对其比较了解,71人表示了解较少,143人不了解。在了解渠道调查中,调查对象通过当地政府及村干部宣传、邻居及家人宣传、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宣传的方式分占58.7%、34.1%、4.5%,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的总占2.7%。3.参与情况调查。参与调查的279位对象中,参保人数为229人,未参保人数为5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82.1%、17.9%。其中,不参保的原因有:子女赡养无需参保(33.9%);不能维持基本的养老需求(26.8%);担心政策有变(23.6%);费用太高,缴费负担重(11.2%);养老金少,作用不大(4.5%);而在参保的人中,按占总数从高到低的百分比分配,参保原因有:年老后有生活保障(74.2%);亲戚朋友建议(17.1%);不清楚原因只是从众参加(8.7%)。从参保能力的数据来看,67.7%选择的调查对象选择500元的缴费档次;18.4%的对象选择700元的缴费档次;9.2%的对象选择900元的缴费档次;选择其余缴费档次人数为4.7%。4.满意情况调查。从居民对相关配套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调查来看,59%的居民对经办人员感到十分满意;32%居民感到一般满意;9%的居民表示不满意。而对经办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办事程序的熟练程度上看,47.4%的居民表示不满意;感到十分满意的仅占6.7%。四、缴费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投保居民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城乡居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一部分人选择了较低的参保档次,这直接导致了低缴费档次扎堆的现象。居民没有意识到选择较低的缴费标准对其自身的利益有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二)居民对政策制度持观望态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处于缴费制度及程序操作还未成熟的阶段,参保人担心随着物价的上涨,补贴金额会出现贬值,进而影响参保养老的收益。同时政府的增发补贴力度不足,激励效果不明显,许多居民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10856026”)阶段性成果。劳 动 保 障 世 界
31医疗保险参保态度并不积极。(三)相关配套服务欠合理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手续经办困难,征缴方式单一,大多只能通过社保经办机构或指定银行现场来办理,缺少科学性。同时,基层社保经办服务人员的引导容易造成失当,大多数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一般只会引导居民完成缴费,但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参保者的缴费档次上。(四)居民缴费缺乏持久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属于自愿性参保的保险,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周边环境的限制,大部分人通常留于眼前的利益,且长期参加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许多居民并不敢轻易投保,也很难选择长期参保缴费。五、对策建议(一)按比例缴费提高不同年龄层次缴费的积极性政府可以推行按比例缴费为前提的缴费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以不同的标准激励居民缴费,在合意缴费水平下达到最大的补贴率,通过对资金转换进行预测和分析,确保安全性,从而使参保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进而激励其积极缴费。(二)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完善补贴标准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可以负担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予补贴。根据参保人的经济承受力,优化“城乡居保”制度缴费的设计,并保证有必要的财政投入,按照缴费档次划分进行更具有激励作用的补贴。(三)多种方式结合,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政府和社保局需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针对宣传渠道单一的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关注度及认知度,提高制度的宣传效果,使更多城乡居民了解制度政策的参保条件及待遇水平。(四)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升参保群众信任度政府应该将经费的流动去向变得更加透明公开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参保者的资金在缴费、入账以及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受到实时监管,保障资金流动的安全,从而提高城乡居民对参加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任度。参考文献:[1]郑功成.推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杂志. 2001(4).[2]薛惠元,鲁欢,仙蜜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经济管理学报,2014(4). [3]封进著.可持续的养老保险水平:全球化、城市化、老龄化视角[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4).[4]王海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保障水平为视角[J].经济管理,2014 (23).[5]华宏鸣.“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作者简介:王涵(1994—),女,云南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周淑芬(1988—),女,湖北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养老保险。(上接第28页)时,鼓励就业指导课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到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加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直接接触的机会,提高他们对学生今后可能就业的单位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教学提供真实丰富的直接经验,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命运。高校应当构建融入了心理学理论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完善课程教育目标,增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系统性的教学,推动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参考文献:[1]徐雪艳.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8(12):7-8.[2]曹蓉玫.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5(3):221-224.[3]陈淼.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贫困生就业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 (4):152-154.[4]刘伟,胡玉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 2017(2):76-77.[5]翁秋燕.浅谈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9):27-28.作者简介:葛士强(1980-),男,安徽阜阳人, 硕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上接第29页)南通市需要护理照料的失能或半失能者已有32万人,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患者不断增加,截止到2017年1月,该市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年多来,仅有1255人享受待遇。32万人仅有一千余人直接享受到护理保险待遇,究其原因,专业护理人员的不足是其重要内在原因。南通市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有专门规定,涵盖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对失能老人不仅要进行专业的医疗护理、生活起居的照顾,还涉及精神层面的照顾。专业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但长期以来由于观念落后与制度限制,相关部门并未对专门的失能老人护理产业进行培育,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严重稀缺,大力培育专业护理团队迫在眉睫。四、解决南通试点困境的对策首先,着眼于全国,必须在全国建立相关法规,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提供法制保障,立法先行才是正确的制度推行方式,法律作为树根决定了制度这棵大树可以生长多高。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形成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南通市需要优化市区内部医疗护理资源配置状态,使市区内所有满足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得到公平的护理机会。事实上,我国公共物品的配置公平问题堪忧,而南通市医疗护理资源在市区与郊区的配置不均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知问题的一个切片。第三,南通市要加快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团队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对社工专门人才的培育和社会群体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南通市应该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增加社工人力资源储备,为日益扩大的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做好充分的资源应对。参考文献:[1]鲁於,杨翠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回顾与评述[J].社会保障研究,2016(4).[2]吕书鹏.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效能:实施困境与政策优化[J].中国卫生经济,2016(8).[3]睢党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构[J].西部财会,2016(3).[4]曹洁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借鉴韩国模式[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张雅娟.关注失能家庭破解医养难题——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4).[6]雷鹏.我国长期照护制度建设现状与思考——基于青岛、南通和长春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6(2).[7]李腾.医养结合模式下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6(2).[8]张奇林.长期护理保险——化解社会老龄化危机的重要路径[J].河北学刊,2016(4).[9]戴卫东.长期护理保险--中国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J].人口学刊,2016(2).作者简介:杜宇欣(1993—),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保障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
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