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49 KB
- 文档页数:4
中职经济政治社会全教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一、商品和货币(一)多种多样的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学生分析A.自然状态下的,空气?B.商店里卖的农夫山泉,乐百氏是不是商品?C.声音不是商品,美国加州某青年游历全世界,录下了各种鸟鸣,松林喧哗,瀑布奔泻,小溪潺潺的声音,经过剪辑,开办了“自然之声”豪华商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成为很多失眠者的催眠曲,生意兴隆,这种声音是不是商品?D.你从商店买来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E.废品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是不是商品?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社会分工(需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二)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3、关系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复习提问:什么是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有哪些?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导入新课:设问导入:我们生活中必需的物品主要从哪里来的?什么是“钱”?钱是货币吗?(三)、货币的基本职能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产生的。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最初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
(2)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交换出现难度。
(3)难题解决的办法---出现一般等价物。
什么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与其他各种商品相交换,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5)货币出现2.什么是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啥商品。
3.货币的职能(1)基本职能A: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叫价格。
B: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纸币A:含义: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版全套教案2、理解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了解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类思维能力,将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识别商品的质量和真伪。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物质生活的态度,避免盲目消费。
2、培养学生珍惜物质财富,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2、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难点:1、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2、掌握商品交换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演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交换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商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商品的正确态度和消费观念。
课时序号:1年月日教师姓名:XXX学制:任教班级:教材版本:国家统编教程学科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XXX课时数:2课题:商品及商品的基本属性课型:新授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观念、开放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过程:导入新课:以农夫山泉为例分析: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水面下70米,长年水温12摄氏度,天然清纯,味道甘洌,富含多种矿物质,经过三道工序加工成可口的农夫山泉天然千岛湖水、采集来的千岛湖水、经过加工后的农夫山泉三种水有何不同?分别以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商品来命名。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新课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了解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学会识别货币的职能,提高在经济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价值规律解释市场中的价格波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商品观和货币观,增强法制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职能。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调节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商品图片,如衣服、食品、书籍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政治与社会。
(二)讲授新课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案例分析:以苹果手机为例,分析其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举例说明:在商场购物时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商品标价时货币执行的是价值尺度职能。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结合市场上猪肉价格的波动,分析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看待“一分钱一分货”的说法?2、货币是不是越多越好?(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等。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北师版全套教案第一章:经济建设1.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1.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1.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发学生对经济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二章:政治建设2.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运行机制2.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运行机制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2.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引发学生对政治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三章:社会建设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3.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3.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4.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4.2 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4.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5.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了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行机制5.2 教学内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行机制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知识点5.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改革现象,引发学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六章:全面依法治国6.1 教学目标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了解全面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6.2 教学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目标案例分析法: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影响6.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引发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目标案例分析: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全面依法治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七章:全面从严治党7.1 教学目标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了解全面从严治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7.2 教学内容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全面从严治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全面从严治党的影响和效果7.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当前党的建设现状,引发学生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案例分析:分析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八章:国家安全与国防8.1 教学目标理解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了解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的现状与发展8.2 教学内容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的现状与发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国家安全和国防的意义和影响8.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国家安全和国防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分析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国家安全和国防对国家安全和国防的影响和作用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九章:外交与国际关系9.1 教学目标理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了解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9.2 教学内容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和作用9.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讲解知识点:讲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措施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和挑战讨论:讨论我国外交和国际关系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了解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10.2 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难点解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案首页)课题: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金钱观;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挂图:考核(或提问):1,什么是商品?商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3、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规律?4、科学的消费观是怎样的?复习旧课要点:提出学习本课的要求及学习方法,了解生活中哪些是商品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1、什么是商品?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3、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规律?4、科学的消费观是怎样的?课外作业(或复习题):本课小结(或改进措施):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商品的基本知识,课堂气氛活跃。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1、 商品和货币1、 多种多样的商品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 基本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 商品的基本属性:学生思考: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有什么区别?生产出的废品是商品吗?1、 商品的基本属性:(1) 使用价值: 商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学生思考:不同使用价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2)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 货币的基本职能1、 概念:货币是从商品经济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1)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纸币:概念: 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的职能4、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不是任意的,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内容第二课第一框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授课对象22物流01班授课时数1学时授课地点智慧教室授课类型新课讲授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内容为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框题。
第2课主要讲两个市场主体,一是企业、二是劳动者。
要了解市场及市场经济这个整体,就必需了解构成它的“细胞”——企业。
它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强大的企业,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因此,掌握有关企业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认识,对中职生今后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已知点困惑点能力点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商品和货币有了基本了解,对市场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
学生对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了解不够深入,没有认识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强大的公司和企业,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但他们对企业本身认识不到位,并且对企业的经营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企业,能说出我国企业的含义和类型,使学生学会归纳的学习方法。
观察生活中的案例,探索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学会实例分析法。
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
通过情景选择,学会如何经营公司。
通过企业经营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解决措施通过情景决策,再现中华老字号的经营困境,让学生通过举牌参与到股东大会的决策中,身临其境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出谋划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能确定一家公司的名称、类型、经营策略解决措施通过课前分组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书本知识完成议学单,课上再次修订、完善。
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议中学,学中议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启发法环境资源课堂环境:智慧教室教学平台:学习通平台信息技术支持:微课、小视频、分组任务、投票教学流程教学实施过程课前导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自主学习1.预习新知企业的含义及类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2.分组任务结合预习知识分组完成公司组建1.学习通平台上上传议学资料2.发放议学单1.学生完成预习任务2.学生分小组结合预习知识完成公司组建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教案主要介绍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考试要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我国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我国政治运作的流程和机制。
4.了解我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5.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经济方面(1)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3)我国经济的基本规律。
(4)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和影响。
2.政治方面(1)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
(2)我国政治运作的流程和机制。
(3)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4)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3.社会方面(1)我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2)我国社会主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3)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变革趋势。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以教师的讲述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图表等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或情境开展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动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考试要点本课程的考试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几种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中职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供求关系与市场
-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 经济增长与发展
2. 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国家与政府
- 政治制度与政府职能
- 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
3. 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 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
- 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三、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和互动体验等。
通过问题导入、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 通过引发学生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认为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 知识讲解(40分钟)
- 设计教学PPT,结合图表、案例等方式,向学生讲解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30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进行讨论。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就方案的可行性和影响展开讨论。
4. 案例分析(30分钟)
- 提供一些实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 学生就案例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实践操作(40分钟)
-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企业或政府机构,亲身体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关活动。
-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撰写参观心得和体会。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 学生进行小结,阐述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理解和反思。
五、教学评价
1. 定性评价
- 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等。
-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及对参观经历的整理和表达能力。
2. 定量评价
- 设计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实践操作的安排和指导。
学生准备:笔记本、参观记录本、学习用书。
七、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与社区、企业和政府机构沟通合作,提供更具体和实际的学习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