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品德与社会》课——“我为学校出点力”几点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前言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经常需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品德和社会教育需要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思想和态度的影响。
同时,品德和社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深入和改进。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品德和社会教学心得与体会。
品德教学心得1. 关注情感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情感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常常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与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爱、喜欢、关心、尊重和感激等情感品质。
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通过这些方式,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品德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他们发现社区、国家、世界等层面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方案。
在教学中,我常常以班级和学校为视角,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贡献。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品德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品质,如诚实、正义、勇敢、宽容、尊重和爱等等。
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道德问题,并与学生探讨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我也会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道德,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社会教学心得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
在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各个部门、机构和企业,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的不同领域和行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的规则、法律和契约,让他们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社会教育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合作的社会中。
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几点体会江西省于都县红旗小学李丽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近年来一直兼任教《品德与社会》课。
在长期教学相长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独立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课程。
它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它不同与语文教学,不能上成了语文课,更不能把它视为杂课,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这门课越来越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作为教师,也明显感受到了这门课程所带来的春风化雨后的新气象。
一直很注重理论的学习,在动笔之前,也阅读了大量关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优秀论文。
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大面积的乡镇和农村的孩子,有着其独特性,我们面对的是很真实的孩子,很真实的环境,很真实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是与众不同的。
现在,就我对自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回归生活实际《新课标》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困惑,不他们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教学依赖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服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学《品德与社会》,应让孩子们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中,动手动脑亲切体验。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形成。
比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
“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弓,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是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2024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范本____年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良好社会公民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心得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传递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容易波动,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和自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际能力品德与社会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比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和不同立场去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和研究课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动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关注社会时事,拓宽视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该及时了解社会时事,从多角度为学生解读社会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让他们从事实出发,合理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邀请社会名人来校演讲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接触、感受社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范文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课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塑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友爱、助人的品质,让学生明白亲情、师生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展示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情感的共鸣感受到道德行为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注重实践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社会机构、参与公益活动、开展社区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问题与挑战,并且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品德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注重启发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价值观。
此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动力的保障。
我们应该摒弃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常规的作业和考试,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社会意识。
最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的成长。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积极倾听他们的声音和想法。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精选2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入有趣的案例、故事或视频等素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动力。
2.注重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实践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倡导互动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互动和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品德与社会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决策,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主性。
5.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发展:品德与社会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倡导互动和讨论、培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水平。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精选2篇(二)品德是指一个人在思想、言行和习惯方面的道德品质。
它是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心得则是对社会规律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是我对品德与社会的体会和心得:首先,品德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人在个性和行为方面是否具备良好的品德,直接决定着他能否在社会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也能够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习惯,这将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品德与社会的关联密不可分。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自从我开始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以来,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学科的魅力和挑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它涉及到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等多个方面。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针对一些比较敏感、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帮助他们放松心情;而对于一些比较外向、活跃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只有通过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解友情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友情故事,通过真实的情感交流来加深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第三,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小组讨论、主题辩论、互动游戏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最后,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解环保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这种与生活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体验、参与度和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模板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既涉及到个体的品德培养,也涉及到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学知识的传授。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有着一些对于教学的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品德是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因此,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道德经典、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品德品质。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应该注重传授社会学知识。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社会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认识社会的规律,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学专家或者社会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学实践,加深对社会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案例分析、辩论赛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校本课程的融合。
品德与社会课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和社会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观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区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校本课程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增加品德与社会课的实用性和具体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多年的从教经验中,我深深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对于学生的影响与价值。
以下是我对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对相关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冲突和挑战,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幸福非常重要,也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通常通过讲授相关内容、案例分析、剖析社会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授青少年婚恋观的时候,我会以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婚恋观的本质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重通过思辨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在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公平与正义的含义,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品德与社会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作为社会主体的一员,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发挥自己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调研、社区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在教学中,我通常会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社会问题,组织小组进行调研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探讨环境保护问题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环境调研,了解当前社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环保方案。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会要求学生制定实践目标和计划,并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范本品德与社会课(Moral and Social Education)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提高社会责任感的一门重要课程。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有幸有了近年来的一些实践经验,我想分享一些我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观。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和处理道德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价值观,并且通过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贯彻实践教育的原则。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贯彻这一课程的核心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义务劳动或社区服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并且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的多个角度,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最后,评价与反思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每个教学活动的结束,我都会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
这样,我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反馈,并通过这些反馈不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评价和反思,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成长和发展。
在总结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观,贯彻实践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贡献做出积极的贡献。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在我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感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品德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任务。
通过讲解案例、进行讨论和分享,我尽可能让学生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功和物质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品德。
我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比如勤奋、诚实、耐心等,让他们理解这些品质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通过介绍社会公益活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此外,我还进行了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人才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我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思维。
我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并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和做法。
最后,我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亲自了解社会问题和现实的复杂性。
我还组织学生参观企事业单位,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岗位的重要性。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我相信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成长中成为有品德、有责任心、具备创新能力的社会栋梁。
课案赏析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素质,最终达到用英语思维。
2.用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呈现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过程。
我喜欢采用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尹刚,陈静波(2007)指出:“ 师生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
凡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两个以上飞跃和各种教学活动的措施都可看成师生互动。
” 我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的模式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想象情景——教师设疑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回应答复并继续追问——学生进一步回答问题——教师概括总结案例四:Right here waiting (校本选修课教材:师生互动的课堂实录)T: To whom did Marx sing the song?S: To someone he lovesT: How do you know that?S: From the lyric “I wonder how can we survive the romance.”T: Where was she?S: She is far away from him. How did you get the information?T: “Oceans apart”.T: Had they been away forlong?S: Yes, “day after day”T: Why did he write to her?S: He missed her very much.T: To what extent did he missher, which lines tell you that?S:I s l o w l y g o i n s a n e(seriously mentally ill and donot have a clear way of thinking)S: But it doesn’t stop thepain.S: oh how my heart breaksS: You’ve got me crazyT: He missed her very muchand wrote the song to express hisfeelings.T: In what way did he say thesong?S: He sang the song on thephoneT: What is your evidence?S: I hear your voice on theline.T: Was he confident abouttheir relationship?S: yes, I took for grantedall the times that I thoughtwould last somehow.T: What attitude did heexpress in the song?S: He will never give upwaiting for him. Which line showshis attitude?S: Whenever you go, whatever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waiting for you.T: Which word emphasizes hisperseverance?S: Right从上面这个教学实录,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互动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也在互动中得以训练。
教给学生英语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的思维策略和其学习策略是相互影响的。
M.Kabilan(2000) put it: Teachers' beliefsand attitudes about themselves,and their functions in languagec l a s s r o o m s h a v e m o m e n t o u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l e a r n e r s'ability to think creatively andcritically.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通过教师的调控作用,按照思维的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从而用英语进行思维。
如果我们注重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思维培养的环境,并教给学生英语思维的方法,我们的英语教学便能做到授“渔”得“鱼”!《我为学校出点力》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喜欢我们的学校》中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学校的认识更全面,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育学生为学校做力所能及的事。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本学期我任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从目前的情况看,孩子们喜爱了这门课,作为教师,我感到很高兴。
首先,新课程密切联系了孩子的生活,把大量生活资料编入教材来作为孩子的学习资源。
为此,我们教师我教《品德与社会》课—“我为学校出点力”几点体会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走马镇中心小学 李传洋要合理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喜欢并乐于参加的活动中获取体验和感悟。
其次,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入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因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由于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针对课程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1.让学生在“说、想、做、画”中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一改过去“事迹”加“道理”的说教式的面貌,把教材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说学校——谈建议——做小事——画学校”四个活动,围绕学校这一话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去说学校的概况,去想学校存在的不足,去做身边的小事,去画未来的校园,让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对学校的爱在“说、想、做、画”中自然流露。
2.利用“谈建议”的方式,让孩子们人人都当“诸葛亮”,从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对学校的爱从而达到——“我为学校出点力”。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学习的舞台。
如何让这个舞台更加美丽,耀眼呢?与其给学生讲道理,还不如让他们走进生活,走近学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关心学校更有说服力。
在上课开始设计小导游这一活动利用课件将校园的每个角落,连成美丽的画面,以导游形式激发学生说的兴趣,204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第2期205Email :jiaoyuluntan@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有很多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可是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如果教师从文字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老师讲得过多,学生却难以理解,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会做一些题型。
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复杂关系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发挥线段图的特点,解答应用题1.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可以把抽象的语言转换成具体、形象、直观图形。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理解题意带来很大的困难。
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
2.借助线段图,可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线段图不但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而且借助线段图,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一题多解能力,可以根据线段图来编写应用题,也可以用已知条件来画线段图来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
线段图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
3.借助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
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应加强线段图教学贵州省思南县蒿枝坝小学 王再强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理解和按要求解决问题。
二、教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1.教师从小学、低中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有人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解答比较难的题目才使用的方法。
中低年级是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就不需要画线段图。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
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
因此,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的示范、指导、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
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哪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就尤为重要了。
(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
也可以在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
(2)学生可边画边讲,互相讲解、讨论。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
(3)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
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讲解。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用图解题的直观、形象,体会其简洁、方便、易理解的特点,提高应用的自觉性、主动性。
3.理解题意,找好对应上的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用图解题的重点。
线段图不是盲目地画,随心所欲地乱画。
教师要指导学生画图重点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读题,全面理解题意,所画的图要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
(2)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
不要长的线段标出小的数据,而短的线段标出大的数据。
图要画得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
(3)要按照题目的叙述顺序,在图上标明条件。
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画和后画的顺序,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所求的问题。
这是分析题意和列算式的重点,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是线段图应用的难点。
不少的学生遇到应用题想到用线段图来辅助解题,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却想不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