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方言新老两派的语音差异——高平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
普-方语音差异研究及其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以亳州方言为例焦伟娜【摘要】[摘要]作为华北次方言的亳州方言与普通话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尤其是语音方面。
以《方言调查字表》为依据,对亳州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分析二者在声韵调方面的语音差异和对应关系,为亳州方言区学生说好普通话提供帮助,并在此基础上以亳州方言为例,论述普-方语音差异研究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亳州方言;普通话;语音系统;比较;教学意义方言和普通话有着共同的“祖先”,都源于古代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方言区学生在普通话学习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母语方言的干扰,而不像学习外语那样,可以完全脱离方言母语的影响,一字一句另起炉灶地学。
①赵则玲:《论方言和普通话教学》,《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第98页。
可见为了提高方言区普通话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教师就必须要了解方言和普通话间的差异性及对应关系。
吕叔湘曾经指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现出来。
……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
”②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2期,第4页。
下文就以亳州方言为例,重点探寻亳州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普—方语音差异研究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亳州市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
按照汉语方言区划分,亳州方言当属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次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商阜片,与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二者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尤以语音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而这种差异性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正确认识普通话和亳州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将有助于推动亳州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
语音技术视阈下的顺化高仔方言古今语音比较刘海涛(贵州警察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摘要:语音特征在司法审判、刑事侦查中有不可忽视的鉴别和推断逻辑作用,故此也成为刑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公安及司法人员有必要对此有基本的了解或者鉴定能力以提高侦查办案效率贵州基于特殊的民族、地形因素而可称为语言的宝库,民族语言、方言变异较为丰富黎平高好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长期的闭塞环境中形成一些特殊的发音特点,甚至保留的古音成分较多,通过调查对其语音归类并将其与古音进行比较,可发现其声母的演变轨迹关键词:语音识别;方言;声母比较;音韵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Speech and Modern Speech in GaomaDialects from Perspective of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Liu Haitao(Guizhou Police College.Guiyang550005,China)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play significant rol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logic inference in the judicial trial and criminal investigation,thus becoming a major discipline in criminal technolog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investigating and handling cases,the public security and judicial personnel should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and the abilities to identify them.Due to its special ethnic and topographical factors,Guizhou is a so-called treasure trove of languages,featured by a wealth of languag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dialect variations.Owing to its remote and inconvenient location,the village of Gaoma in Li p i n g county has developed some special pronunc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long-term closed environment,and even retains more ancient speeches.By investigating,classifying the speeche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ancient ones,we can find the evolution trace of the initial cons o n a nts of the syllables.Keywords:speech recognition:dialect:comparison of the initial consonants of the syllables;rhyme|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752(2020)06-0075-06]DOI:10.13310/ki.gzjy.2020.06.010语音识别是根据个人、群体、环境表现出的语音特征参数或表现在仪器上的波纹来识别说话人身份,是一种行为特征识别方式,在法庭鉴定科学领域和公安刑事技术领域中有较广泛应用:人说话的声音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具有“人各不一”的个体特征,形成原因与每个人的生理特点、生存环境、文化修养及语言习惯密切相关通过声音可以分析言语者的年龄、性別、职业、地域等个体特征。
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的论文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的论文论文摘要: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声调是贯穿于整个音节的,指音节在发音时声音上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
邢台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论文关键词:声调;调值;调类河北方言,指的是河北省现行辖区以内分布的现代汉语方言。
河北省围绕着北京,河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最接近标准音。
河北方言分为四个方言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晋语区。
比较起来,北京官话区最接近普通话,冀鲁官话区次之,中原官话区又次之,晋语区因为有入声,同普通话差异最大。
冀鲁官话区下分沧景片和石邢片,邢台大部分属于石邢片。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
邢台方言大部分属北方方言中华北、东北次方言中的冀鲁官话区,个别县市属于晋语。
具体分布是:临西、威县、清河、南宫、新河、宁晋、柏乡、隆尧、巨鹿、广宗、平乡、南和、任县、内邱、临城15个县市属于冀南官话区,沙河市以及南和县部分乡镇,邢台县西部山区,属于晋语区,因为这些地区方言中保留了古入声字。
尽管河北环抱着首都北京,邢台距离北京只有几小时车程,但与普通话还是有很大差异,本文仅从声调方面将普通话与邢台方言做一比较。
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邢台绝大多数县市也是这样。
但二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可以从调类和调值两方面看出。
(一)调类的多寡。
由于在沙河全境、邢台西部山区、南和南部、隆尧城关一带存在着入声,在这几个区域多出一个入声调类,因此邢台方言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无关调类。
(二)调值的不同。
尽管邢台大多数县市的调类与普通话相同,但具体读音却有很大差别。
普通话中该平等它升,该升的它降,该曲的它平。
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的调值与普通话的调值完全相同。
下面具体谈谈邢台方言调值的特点。
一、阴平调值的差异普通话阴平是高平调,调值是55度。
邢台方言中只有邢台市区及邢台县部分地区的调值和普通话一样是55度,其它各县市有念平调的,但调值低,有的念成了升调。
摘要Y66380雪隆叫高坪镇和新化白溪镇,地川!卜棚趴遥远,I…埘地人民的高语交际却没有太多的吲难,例为令人高邯的文0留}脶民,j£祖先是从白溪迁移来的。
本文对降∽憎沙fj听和新化I’l溪听进行』,详细的捕写,并在此基础f:做r细致的比较,发明.今人的降lilI高坪i。
l和新化白溪话,不但_彳J‘着诸多j0同点,仃稚:荷亲属火系,同时也…现』’I!J:|显的分歧。
这种分歧是语高。
"jII,Ⅲi变和语i;j啡j演变』L同作川的必然结果。
在力‘言受到jk同语激烈冲-lT的今人,及II、j地列乃‘言进行fnI实描写,并H汜录F某些力‘苦之问的粟属父系,只仃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方言移民帛川q^I’I溪i一浊爵分火…I刊卉7沁AbstractNanGaoPingiSasmalltownofLongIluicounty,fluNanDrovince.andBaiXiiSasm8lltown0fXinlluacounty,IILlthesetwotownSisVerYrem‘’Leprovince.Thedistancebetweencommunicarewithindeed,butthepeopleofthesetwotownscanFficulties·eachotherintheirowndiatectswitboutanydioftoaaySAboutoneandhalfcenturiesago,theancestermovedtoGaoPingDeoDlein6aoPingwhichweresurnamedLiudialectwithl=;;、LfronlBaiXi.ThispapercomparesGaoPingofthesetwoXidialectbasingOilthedetaileddeserip“on1abeledhydialects.Wecanfindsomecommoncharacteristicsdialec!sft、()mIbethehistoricalretationship0ftlt(?setwodifferencesaswe¨·Thls(teseription,andwecanfindsomethehistotlicalrelationship‘)lDapernotonlydemonstratestheoreticalbaslsf‘’rthesetw()dialects,butals()providesatbesetwetowlls·thecommunicationof、thepeopleFromdialect,BaixKeywords:dia】cct,immigrant,(;£、Ql’ingofdialect,VOitedsound,distinctionTuan,syllabary0、问题的提出方言与移民的关系至为密切。
安徽省滁州市城区方言单字音声调实验研究作者:耿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实验语音学为指导,对安徽省滁州市城区方言单字音声调进行了实验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和方言志记载基本一致,但笔者发现阴平调起点有所升高,入声调逐渐消亡。
笔者同时也提出了该实验的一些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滁州市方言单字音声调调值实验一、滁州方言历史背景(一)历史地理概况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是淮北平原向江南水乡过渡的丘陵地带。
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钟离国、椒国等一些部落方国,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明。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攻占频繁,这里曾为吴国、楚国分据,成了所谓的“吴头楚尾”。
秦统一中国又亡于暴政,接着楚汉相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霸王别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三国鼎立时期,滁州成为魏吴交兵的战场。
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争战,到隋唐时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形成。
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始称滁州。
南宋时期,江淮一带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
宋代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对滁州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1月,皖东全境解放,成立滁县行政专员公署,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滁州设立省辖地级市。
(二)方言系属滁州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区中的皖东方言。
滁州市包括六县(市)两区: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市、凤阳县、定远县、明光市和南谯区、琅琊区。
其中琅琊区为滁州市城区。
由于笔者生活在滁州市城区(琅琊区),与该方言接触较多,同时为了避免研究的过于复杂,只选取了滁州市城区的“普通话”作为研究对象。
(三)声调简介滁州市城区方言有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与普通话比较除调值差异外,还多了一个入声调。
入声发音短促且有明显的喉塞作用。
二、实验基本要素(一)实验目的由于方言声调的记载传统上采取的是“口耳相传”的方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笔者通过采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将定性的分析转化为定量的分析,希望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滁州市城区方言声调的实际状况。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三门方言语音的南北差异初探原始汉语最迟形成于夏禹时代原始汉语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原始汉语方言方言概念形成于先秦,表达方言概念的词语产生于西汉“方言”一词出现于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该学科草创的标志。
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薄弱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字学各分支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主要阐述吴方言已有研究,用以借鉴研究三门方言、一、方言研究概述语言作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汉语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方言的分歧就已相当明显。
”[1]《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左转·宣公四年》记载:“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故命之曰斗谷于菟。
”由此可见,当时北方与南方的语言已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后来,虽然秦始皇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但是,民间的方言分歧仍然存在。
西汉时已有13个方言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革、民族的迁移,最迟在宋代,我国的七大方言就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随着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的展开,方言学科正不断显示出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而汉语方言工作在推动语言科学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促进当前我国各项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的。
二、方言与三门方言“方言(dialect)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2]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土话”、“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与奥运年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3]以方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方言学。
按研究内容的不同,方言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方言学,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范围,以一般方言的理论为研究对象,例如方言形成的原因、方言发展的规律、方言的分区和归类等等;另一类是以某一种方言或某几种方言作为研究对象,如汉语方言学、日语方言学等等。
都匀方言老中青三代语音差异的原因分析摘要本文在对都匀话老中青三代的语音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认为都匀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受到贵阳方言的影响,间接原因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同时心理因素、经济发展、受教育情况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都匀方言新老派语音差异原因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社会的发展变化必将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
年轻一代受到时代浪潮的影响,其用语跟老一辈呈现出明显不同,形成方言的新老派差异,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本文着力于对新老派语音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都匀话老派和新派语音系统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声母由34个演变19个,韵母虽然数量上保持一致,但实质变化仍然较大,声调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入声消失了。
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贵阳方言的影响强势方言是指在某一方言区域内能够对周边方言产生较大影响的方言。
它通常是其所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使用的方言,因而也自然成为了当地最有影响的方言,是周围地区模仿的对象。
如果强势方言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就会把这种影响再传播到四周,使弱势方言也随之受到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强势方言的影响比普通话的影响更加直接,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直接接触到普通话,但那毕竟只是听觉上的接受,受众并没有运用普通话参与口耳并用的实际交际。
而强势方言呢,则是处在方言区的人们经常与之交流的对象,交流中人们在无意之间就模仿了对方或者说是受到了对方的影响。
就贵州而言主,贵阳是贵州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因此贵阳方言就是贵州省内的强势方言,其本身对弱势方言就有非常大的影响。
另外,当贵阳方言受到普通话影响之后,也会将这种影响传播到周围地区,进而带动周围地区方言共同向普通话靠拢。
所以,处于弱势地位的都匀,随着交通、通迅的不断发展,与贵阳的交流与日俱增。
在此基础之上,强势方言贵阳话对都匀话自然形成一种吸引力,促使都匀话向它靠拢。
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中的归调比较作者:王利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7期摘要:通过对509个中古入声字在山西晋语区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方面,对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的入声舒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及比较。
与老派方言相比,新派方言中入声舒化字的数量大大增加,甚至达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字数量的6倍左右,这与普通话的强势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一致的方言中,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每类声母入声舒化后归调的舒化字数和占比的不同;在新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的归调规律表现不一致的方言中,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归调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关键词:入声;晋语;老派方言;新派方言;归调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开展,山西晋语区各地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入声舒化的现象。
山西晋语的入声舒化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对山西晋语区老派方言入声舒化现象关注更多,对新派方言入声舒化现象的研究则相对忽视。
为了更好地认识山西晋语区新老派方言的入声舒化现象,我们以山西晋语区内9个地级市太原、晋中、阳泉、吕梁、忻州、朔州、大同、长治、晋城为调查点,并参照《方言调查字表》[1],从中挑选出509个古入声字,从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的角度,对老派和新派方言入声舒化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山西晋语区入声舒化现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情况在参考贺巍[2]、孙玉卿[3]、王利[4]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山西晋语区内9个地级市新派方言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所示:太原新派方言:揖拍醭佛仿~掇撒~手楔撮一~米膝戌塞~子锡忒摘粥挖鸭【清】,术白~宅轴雹勺芍贼夕屐辖斛仆凿【全浊】,曰苶【次浊】(平声32);撇匹朴柏伯卜索塔笃嘱胛给供~渴讫乞角饺戟曲~折乙郝窄【清】,蜀属【全浊】,辱【次浊】(上声25);迫魄碧璧僻壁踏妾萨泄屑猝恤错~杂雀鲫迹绩戚肃宿畜~牲瑟蟀侧栅~栏质绰㪕焯炙赤斥适释祝触束恰怯泣刻靥亿抑轭益畜~牧蓄储~郁酷率~领【清】,弼辟曝缚秩掷剧洽鹤惑寂【全浊】,袜勿篾蜜莫幕麦脉觅穆牧纳聂捺诺匿溺肉褥杌鄂疟玉狱拽悦逸翼域亦译易交~液腋役欲蜡辣栗律率速~烙酪乐快~肋历鹿禄六【次浊】(去声112)。
2018.1·学术苏梦洁(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高平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高平方言新老两派的语音差异2018年1月语文教学通讯Jan.,2018第978卷第1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978No.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深入推广,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越来越多,方言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声韵调三方面对高平方言新老两派的语音差异进行系统考察,并着重对高平青老两代人“见”组细音字前的读音进行了比较,同时依据方言发展的趋势,预见高平方言在未来的发展状况,为晋方言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平方言普通话新老两派语音差异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8)01-0077-04DOI:10.13525/ki.bclt.201801024作者简介:苏梦洁(1992—),女,山西长治人,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方言生态高平方言属晋方言区中的上党片泽州小片,其内部差异不大,但细分却乡乡有别,其中以语音方面的差异为最,词汇语法基本一致。
本文所记录的是高平城关话。
在高平人中,年逾花甲的老年人,三四十岁的壮年人,年纪轻的青年人,所说的高平话略有不同,区别主要在语音方面。
本文选取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即新老两派为调查对象,考察高平方言新老两派的语音差异,并着重对高平两代人“见”组细音字前的读音进行比较。
本文所谓的“老派”是指现今60岁以上的人群,他们使用的语言具有新老差别中的老派特点;所谓“新派”是指现今18~40岁左右的人群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新老差别中的新派特点。
发音合作人情况如下:老派:祁亮,77岁,男,高中(指学历,下同),退休工人张引珍,75岁,女,高中,小学退休教师新派:祁斌,男,28岁,大专,供热公司职工祁晓凡,女,26岁,本科,高中教师一、新老两派的语音差异下文以高平老派音系为参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老两派的语音比较分析。
(一)老派音系1.声母高平方言有22个声母(见表1):表1高平方言老派音系声母表说明:(1)[t ɕ]、[t ɕh ]、[ɕ]的实际发音部位靠前,听感上介于[ts]、[ts h ]、[s]和[t ɕ]、[t ɕh ]、[ɕ]之间。
另外,高平方言没有[s]声母,但个别字多数人读[s]声母,如:三、四等。
(2)[c]、[c h ]两个声母只拼细音,从来源上看是中古见组细音字,就其出现位置来说,与[k]、[k h ]构成互补,考虑到其过渡特征很明显,所以把这两个音在音77系里单列出来。
(3)零声母齐齿呼,合口呼的[i]、[u]带有摩擦成分,实际发音为半元音[j]、[w]。
2.韵母高平方言有40个韵母(见表2):表2高平方言老派音系韵母表高平方言有6个单字调,列举如下:阴平:213高猪粗昏央穷平鹅娘云上声:212古纸口女有楚好老展走去声:53淡运帽右大抱社近厚用入声:22瞎热黑桌月席鼻碟白俗说明:(1)平声不分阴阳,统称平声。
(2)去声不分阴阳。
(3)入声不分阴阳。
(二)声韵调差异的比较分析1.声母差异(1)古见组声母的读音高平方言新老两代人“见”组字细音前的语音差异是新老两派语音差异中最显著的部分。
要考察新老两代人“见”组字在细音前的读音比较,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细音和尖团音。
“洪细”是指今韵母说的。
普通话有“开齐合撮”四呼,“开合”是“洪音”,“齐撮”是细音。
尖团音原为满汉对音的一种正字法的称呼:尖团音与汉语北方官话精组字(精清从心邪)和见晓组(见溪群疑晓匣)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所谓“分尖团”是说精组和见晓组在今细音前有分别,读音不同。
所谓“不分尖团”是说精组和见晓组在今细音前没有分别,读音相同。
像这样精组声母和见晓组声母有分别的方言叫做分尖团方言,高平方言就属于这一类。
高平新老两派见组声母与细音相配的读音比较如下:a.见溪群三母与细音相配字的读音比较(见表3):表3见溪群三母与细音相配字的读音比较b.疑母字与细音相配时,新老两派大都演变为零声母,读音上几乎没有差别,除“牛”老派读作[liɣu],新派读作[niɣu];c.晓匣二母与细音相配时,老派大多读作[ɕ],其中不少有舌尖化倾向;新派无一例外都读作[ɕ]。
从新老两派读音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这印证了汉语的见组字在细音前腭化是整个汉语语音发展的大趋势。
见组字原来在北方官话中读舌根音[k]、[k h]、[x],随着语音的发展,这组声老派新派总计读c/c h占比例总计读c/c h占比例果摄11100%100%蟹摄221777%2200%止摄3131100%3100%效摄282071%2800%流摄1717100%1900%咸摄191684%2100%深摄161593%1500%山摄231878%2400%臻摄77100%700%宕摄88100%800%江摄111091%1100%曾摄11100%100%梗摄55100%600%782018.1·学术母因为受到后面韵母元音[i]、[y]的影响使发音部位靠前,在细音前都变成舌面音。
据研究发现,从古代的[k、k h、x]腭化发展到今天的[tɕ]、[tɕh]、[ɕ],经历了一个[c]、[c h]、[ɕ]的中间阶段,当然,[ɕ]已经先期腭化为[ɕ],高平新老两代语音的发展正符合这一腭化规律。
可以看出,如果在细音前的见组字逐渐发生前化,同时细音前的精组字也逐渐发生后化,那么尖团合流。
但在实际中,尖团音不是只有合流和区分两种,还存在过渡的混合情况。
高平方言出现了腭化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如“搅”既读作[ciɔo],又读作[tɕiɔo]。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在高平方言中,有时同一个字两读,这些字可能是文白异读,但并不成系统,只有个别字两读。
例如:在“解手”这个词组中,一般读成[c]声母,但在“解放军”这个词组中,却读成[tɕ]声母。
再如,“杏”既读作[xənɡ],也读作[ɕiənɡ]。
按照一般的规律,方言的白读音是比较古的读音,文读音则是受普通话影响的读音。
所以,高平方言的文读音应该是受普通话影响而形成的。
第二,高平方言“见”组细音字腭化的速度不同。
从调查可以看出,老派晓匣两母细音字均读成舌面前音[ɕ],而见溪群三母依然读舌面中音[c]、[c h],虽然已经不读舌根音,但没有腭化成舌面音。
这说明擦音的变化先于塞音,或者说擦音腭化的速度快于塞音,二者并不是同时演变。
(2)古泥母、来母字的读音古泥母字高平老派话一般读为[n],如“脑、男”;但效摄四等和流摄三等字读[l],如“尿、扭”。
古来母字在阴声韵和入声韵前读[l],如“骡、来”;在古阳声韵前读[n],如“邻、兰”。
新派话多数与普通话读音一致,古泥母字一律读为[n],古来母字一律读为[l]。
(见表4)表4新老两派古泥、来母字读音2.韵母差异韵母差异体现在古深摄开口三等字、遇摄合口一等明母及流摄开口一等明母上。
(1)古深摄开口三等字高平方言老派话古深摄开口三等舒声知系今读[],如“沉、针”;其余读[i],如“品、金”。
入声知系读[əʔ],如“湿、涩”;非知系读[iəʔ],如“粒、急”。
个别字舒化,如“揖”。
新派话古深摄开口三等舒声知系今读[],其余读[i。
入声读法基本与老派相同,但有更多的入声舒化字。
(见表5)表5老中青三代遇摄合口三等庄组字与知章组字(2)遇摄合口一等明母及流摄开口一等明母高平方言老派话古遇摄合口一等明母及流摄开口一等明母字中,很大一部分读自成音节[ṃ],如“模、暮、亩、母”;而新派话则大多读[mu],更接近普通话。
(见表6)表6新老两派遇摄合口一等明母及流摄开口一等明母读音3.声调差异高平方言有4个单字调,入声不分阴阳,这点新老两派基本一致,体现了晋方言上党片少数方言的特点①。
新老两派声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入声舒化上。
王利(2008:62~64)分别从古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入声舒化后调类归属的角度对晋东南晋语的完全舒化字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晋东南晋语次浊入和清入较全浊入占优势;曾梗通摄>宕江摄或咸山摄>深臻摄;入声舒化后不论声母清浊,多归[li]例字怒脑尿卢老廉音韵地位遇合一去暮泥效开一上晧泥效开四去啸泥遇合一平模来效开一上晧来咸开三平鉴来老派[nu53][niɔo212][liiɔo53][lu33][liɔo212]新派[nu53][niɔo212][niiɔo53][lu33][liɔo212][ni]æ~æ~例字模暮募亩牡母音韵地位遇合一平模明遇合一去暮明遇合一去暮明流开一上厚明流开一上厚明流开一上厚明老派[m.33][m.53][m.53][m.212][m.212][m.212]新派[mu33][mu53][mu53][mu212][mu212][mu212]792018.1·学术入去声或阴去和阳去。
高平新老两派声调情况与王文所述基本一致,个别字有出入。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派口中的入声字舒化的速度较老派要快,无论新老哪个派别,清入和次浊入舒化速度比全浊入快。
二、新老两派语音变化成因及发展趋势(一)变化成因1.内部因素(1)阶段性由上文的语音差异可以看出,声韵调系统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稳中求变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如古见母字的演变,从古代的[k]、[k h]、[h]腭化发展到今天新派的[tɕ]、[tɕh]、[ɕ],经历了老派[c]、[c h]、[ɕ]的中间阶段([ɕ]已先期腭化为[ɕ]),读[tɕ]、[tɕh]、[ɕ]声母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c]、[c h]、[ɕ]这个中间状态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这种阶段性特点非常显著。
(2)不均衡性新老两派声韵调变化速度快慢不一,呈现出不均衡性。
不论是从声母即古见组字以及泥、来母字的读音比较,还是韵母即古深摄开口三等字、遇摄合口一等明母及流摄开口一等明母字的读音比较,或是入声舒化的速度来看,都体现了新派比老派变化速度更快,声韵调发展步调不均衡的特点。
2.外部因素(1)受教育程度新老两派方言使用者受教育程度不等,语言变化程度也不均衡。
老派方言受外界的影响较小。
老派话在其他人群中也存在,如城郊文化程度较低的年轻人。
新派方言使用者基本上会说普通话,高平话反而说不好,这些人大部分都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对外来事物接受较快。
(2)媒体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发展,一些当下的流行语很容易进入新派的口语中,并逐渐流传开去。
媒体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其影响力和权威性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3)语言政策近年来,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学校教师都用普通话授课,学生也基本都说普通话。
另外,“推普”之风从开始的强制执行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发行为,餐饮等服务行业自不必说,就连街头巷尾的闲谈,都能听到带有各种方音的普通话,普通话的流行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