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语言变异考察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与语言规范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语言也会出现变异。
方言和普通话作为中国的两种主要语言形式,在语言变异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探讨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同时也会对语言规范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语音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方言往往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发音更为独特。
以江苏方言和普通话为例,普通话中的鼻音音节常常没有强调,而江苏方言中则较为明显。
此外,方言中的声母、韵母的发音方式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方言的语音较为接近当地人的发音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区别方言的使用者。
二、词汇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主要体现在词汇的使用和词义的理解上。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方言中存在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例如,四川方言中的“嘚瑟”一词,在普通话中并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此外,方言中也存在一些词义上的差异,同样的词汇在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含义可能并不相同。
这需要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
三、语法方面的异同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方言往往有着更为灵活的语法结构,而普通话则更为注重语法的规范性。
例如,广东话中可以用“个”作为量词,而在普通话中则需要使用具体的量词。
此外,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如四川话中的“了哦”表达否定,也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语言规范是保持语言纯净和交流准确的基础,无论是方言还是普通话都需要遵守规范。
在方言的使用上,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避免过度使用方言。
对于普通话来说,要注意语法和发音的准确性,避免非标准用法和发音,保持良好的语言规范。
总之,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方言往往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而普通话则更强调语言的规范性。
无论方言还是普通话,合理运用并遵守语言规范是保持语言交流准确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语言变异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并为语言规范的传承提供参考。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一、方言音与普通话的调值区别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且地域宽泛,除了现在全国推广的普通话之外,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字发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调值,调值是普通话发音的核心,声调发的是否标准,会直接影响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性;各地方言如下图:二、调值的由来“一声平,二声扬,三声转弯,四声降”用这种方式发声会出现错误。
在普通话中一二三四称为“阴阳上去”,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戏曲”。
五度标记法三、调值与声带的关系——看松紧1、阴平:阴平调值是55,发音时声带始终是拉紧,声音又高又平,阴平有为其它三个声调定高低的作用,如果阴平调值掌握不了,会影响其他声调的发音。
2、阳平:阳平调值是35,发音时声带由不松不紧,逐渐拉紧,声音由不高不低升到最高。
3、上声:上声调值是214,发音时声带由较送慢慢到最松,再很快地拉紧。
声音由较低慢慢到最低,再快速升高。
4、去声:调值是51,发音时声带先拉紧,后放松,声音从最高降到最低。
四、变调1、上声变调(1)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214;(2)上声+上声,“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如:保险;(3)上声+非上声,前面的变成半上211(日常当中经常发成这样)。
上声+阴平(211+55) 如:首都上声+阳平(211+35) 如:古人上声+去声(211+51) 如:本质上声+轻声如:奶奶(4)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如果后面没有其它音节和语气词,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读的时候中间要停顿拆开来读。
2、去声变调(1)非去声前读本调;(2)去声前变53,如“秘(53)密(51)、暗(53)恋(51)、甚(53)至(51)”;3、“一”的变调(1)非去声音节前变去声(例:一起);(2)去声音节前变阳平(例:一切);(3)夹在重叠词中间念轻声(例:数一数、看一看);(4)“一”单念或在序数词中仍读本调—阴平;(5)例子:一(51)帆一(51)桨一(35)叶舟,一(35)个渔翁一(35)钓钩,一(51)俯一(51)仰一(35)顿笑,一(51)江明月一(51)江秋。
方言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区别:1、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在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华语。
2、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话的标准口音: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普通话发音图谱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
即使是标准,三地也有区别,如消息一词。
大陆息读轻声,台湾读二声,新马同台湾(如同休息的息字读音,音同席)。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学习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
不标准的普通话古称蓝青官话,蓝青即是暗指发音夹杂方言口音。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以普通话为例: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
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
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
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大陆地区,如垃圾、崖,中华民国国语文读乐色、ㄧㄞˊyai2,大陆普通话读拉机、牙。
方言的语言特征: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
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bai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du础的方言,以典范的zhi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dao民族共同语。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一、概念不bai同
1、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du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zhi(官话)为基础方言dao,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2、方言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二、法律地位
1、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方言方言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不作为通用语言。
三、语法不同
1、普通话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
如“给我一本书。
”
2、方言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如“给本书我。
”。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普通话与方言是中国语言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全国各地公共场合、教育系统和媒体广泛采用的标准语言;而方言则是各个地方或区域所使用的本地语言。
一、语音区别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以北方官话为主要特点,发音清晰准确,音调平坦。
而方言则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各个方言区域之间的语音差异非常显著,比如广东话的语音较为复杂,拼音与普通话拼音有很大差别。
二、词汇区别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不同于方言的繁杂多样,它的词汇更加标准统一。
不同地方的方言则具有各自的特色词汇,如四川话中的“吃饭”在普通话中叫“吃饭”,而在四川话中称为“吃饭”。
三、语法区别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与现代汉语书面语相一致,故其语法体系较为规范。
然而,方言中存在大量的方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四、用途区别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场合、新闻媒体、教育系统和官方文件等场所。
而方言主要被本地居民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五、地域区别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几乎每个省份、地区都有其特定的方言。
而普通话则是全国统一的标准语言,在全国范围内通行。
六、影响区别普通话对于促进全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作用。
而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用途、地域和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国家一体化和沟通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方言则是地方文化的表现,承载着地方的历史与传统。
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应该加以珍惜和传承。
普通话与方言知识普通话与方言知识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是最经典的语言艺术,她拥有最庞大的人群,而且音调圆润、动听,具有语调、节奏、韵律之美。
我们的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文字之林中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普通话与方言知识,欢迎学习!一、普通话的定义1、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国务院于1956年2月6日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2、所谓“共同语”,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普通话就是汉民族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3、所谓“普通”,就是“普遍、共通”的意思。
4、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做了明确界定。
二、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一)是公民遵纪守法的必要推广普通话是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是法律赋于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二)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国际交往中使用国家统一的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需要。
(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推广普及普通活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五)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作文咱中国地大物博,方言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从小到大,我对方言和普通话的感受,那可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充满了乐趣。
我打小在一个小镇上长大,那里的人们都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
邻里之间打招呼,那声音洪亮又亲切。
比如早上碰面会说:“恁起哩真早,吃罢饭冇?”(意思是:你起得真早,吃过饭没有?)这方言听着就透着一股热乎劲儿,仿佛大家不是邻居,而是一家人。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去赶集。
集市上那叫一个热闹,卖菜的、卖肉的、卖杂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有个卖菜的大妈扯着嗓子喊:“新鲜哩豆角,便宜喽,一块五一斤!”旁边卖水果的大爷也不甘示弱:“甜哩很哩西瓜,不甜不要钱!”我就跟在奶奶身后,这儿瞅瞅,那儿看看,满耳朵都是熟悉的方言,心里头觉得特别踏实。
奶奶在一个摊位前停下,跟摊主讨价还价。
摊主说:“大姐,这价儿真不能再低了,俺都没挣啥钱。
”奶奶笑着回道:“老弟,你瞅瞅,这菜叶子都有点蔫儿了,便宜点,中不中?”最终,奶奶凭着她那厉害的嘴皮子,用满意的价格买到了菜。
我在一旁看着,觉得这方言在砍价的时候,可真是一把利器,既直接又亲切,还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等我上了学,开始学习普通话。
刚开始的时候,可真是别扭极了。
老师在课堂上讲着标准的普通话,我一张嘴还是带着方言的腔调。
有一次朗读课文,我把“风”读成了“fong”,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那时候,我觉得普通话可真难,为啥不能一直说咱的方言呢?后来,学校组织了朗诵比赛。
为了能表现好,我天天拿着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发音。
慢慢地,我发现普通话也有它的魅力。
它发音标准,清晰流畅,能够让更多的人听懂你的意思。
当我第一次用标准的普通话在比赛中朗诵完一篇文章,听到台下的掌声时,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再后来,我去了大城市读书。
在那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都说着普通话。
一开始,大家交流的时候,偶尔会因为方言的差异闹出一些笑话。
有个同学来自南方,总是把“鞋子”说成“孩子”,弄得我们一头雾水。
普通话与方言作文篇一《普通话与方言:一场奇妙的语言之旅》在咱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普通话和方言就像两个性格迥异却又紧密相连的小伙伴。
普通话呢,就像是走在时尚前沿的都市白领,穿着整洁,举止得体,到哪儿都能代表咱们大中国和人顺畅交流。
而方言,则像那老家村里的亲切大叔,带着浓浓的乡土味,一开口就能让你想起故乡的山水和亲人。
我就讲讲我自己的经历。
前几天我到南方的一个小镇旅行。
小镇的风光那是美如画啊,古色古香的街道,潺潺的流水,还有那亲切的人们。
我刚到那儿的时候,就进了一家小饭馆,看着那菜单上的菜名有点懵,好多都是我没听说过的名字。
我就用我那标准的普通话问老板:“老板,这个菜里面都有啥呀?”老板一听就是个当地人,一口浓重的方言就冒出来了,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大串。
我当时就懵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个啥都不懂的小呆瓜。
老板看我那迷茫的样子,就赶紧切换到他那塑料普通话模式,慢慢地跟我解释。
我这才明白,哦,原来这个菜是用当地特有的一种野菜和新鲜的小鱼一起炖的呢。
这个时候我就感受到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小摩擦。
后来我在小镇住了几天,慢慢发现方言就像这个小镇的灵魂一样。
我跟着一个当地的老奶奶学了几句方言,当我说出那几句不怎么标准的方言时,周围的人都笑了,那是一种很亲切的笑。
就像在夸我这个外乡人努力融入他们的小世界一样。
从这个事情啊,我就觉着普通话和方言都有自己的魅力。
普通话方便我们走南闯北,大家交流起来都顺畅。
方言却能保留着一个地方的独特韵味,怎么说呢,它就像一个宝藏,藏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还有人情味儿。
篇二《普通话和方言:双子星的魅力》我一直觉得普通话和方言是语言世界里的一对双子星,各有各的闪耀之处。
普通话的功能类似通用货币,无论你走到哪,拿出它那都好使。
但方言就像是祖传的宝贝,每个家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那一份。
就说上次我参加高中同学聚会这件事吧。
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
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刚开始大家都用普通话聊着各自的大学生活,工作情况什么的。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
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
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
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
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
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
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
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
(给我一本书)我给一个苹果他。
【说明文阅读】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阅读答案(2021年绍兴中考语文试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够存活多久的探讨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谈普通话,在家里也谈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到都看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晓得,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是的,语言丧失交流沟通交流功能,距消失也就不远了,这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大哥回去,乡音并无改为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到着多平易近人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存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就可以观赏吗?甲骨文更存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交流不成问题,但你若挑选这个城市,却不能谈这里的方言,有如你凤凰于飞一个人,却念稀奇古怪他(她)的内心世界,必须带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方言的城市就是不负责任的。
封新城(《新周刊》继续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月日用时:分钟得分: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5分)
答:▲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5分)
答:▲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
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5分)
答:▲
参考答案:(二)(15分)
12.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
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1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2)方言里蕴含文化。
(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
(答出三点即可)
14.示例:
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
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
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
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
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
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
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
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
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
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
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