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19-1生态系统的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8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能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并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了解和认知帮助同学们树立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
2、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人也是生物圈的重要一员。
教学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重点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学难点:依据学情,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延伸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难点为:对生产者的理解(因为生产者不仅仅是绿色植物;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混淆);生物富集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方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学情分析:从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延伸了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展示生物捕食的录像片。
3、、展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图片。
学生准备:生态系统成分的挂图生物富集的相关图片和资料;生物富集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
生物与环境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由于他们的彼此影响、相互依存才使得我们的地球村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请同学们看屏幕(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画面)生:同学们立刻被精美生动的画面吸引了。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师:画面中出现了哪些生物?甲生:大鱼、小鱼、小虾、蜻蜓、贝类、蝌蚪。
乙生:还有螺蛳、线虫师:上述两位同学目光敏锐,几乎将池塘中的动物一网打尽。
那么除了动物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生物吗?甲生:有芦苇、荷花、水池草。
乙生:水面上有睡莲等漂浮植物。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组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七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的第19章的第一节,设计为1课时。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作为本单元第一节,为理解“生态平衡”、“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中从社会热点日本核辐射入手,谈到日本的水俣病,引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谚语和成语入手认识并写出食物链,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理解食物网的含义,增强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通过概念辨析和归纳总结,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了解其组成,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富集从实例分析入手,让学生轻松理解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联系实际分析生物富集的危害,增强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解释某些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能力目标1.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制作成课件。
【课时计划】 1课时【教学流程】一、食物链和食物网师:播放日本水俣病的视频师:引起水俣病的原因是什么?生:工厂排放污水。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 举例说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能力目标1.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并探究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1.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方法新授教学辅助手段讨论教学过程复备你想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你想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吗?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这张网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之网”。
新授:(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师: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像这片树林一样。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你们知道植物、动物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吗?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说明原因。
师: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什么角色呢?生:生产者。
师: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什么角色呢?生:消费者。
师:随着动物的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那么,在生态系统中,真菌等微生物扮演什么角色呢?生:分解者。
师:树桩在腐烂的过程中还有另一类你们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那就是细菌。
通过细菌和真菌等的共同作用,动植物的尸体、植物的落叶以及熟透了掉落在地上的果实等被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所以它们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分解者,地球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师:现在请你们再观察这幅图片。
图中除了有生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外,还有什么?生:还有阳光等。
师: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1、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氧循环中的作用。
2、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能力。
1、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氧循环中的作用。
2、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说出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
壤蒸发出去的。
[思考题]:1.塑料袋内壁上会出现什么现象?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来自哪里?3.这些水分从植物体的什么器官、什么部位散失出来的?4.蒸腾作用的过程:[播放FLASH]:植物的蒸腾作用。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FLASH。
[提示]:1、2略。
3.水分是从植物体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出去的。
4.根→茎→叶→气孔[提问]:这个实验应设计成什么样会使实验效果更为明显?学生讨论后提出实验方案:选择一株没有叶的植物做同样的实验,效果会更明显。
[提问]: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的水却往高处流呢?"动力是什么?2.夏天洗澡后,人们会感到凉爽,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的温度吗?[讨论]:植物蒸腾作用对自身的意义及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讨论。
[小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 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
2. 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输。
3. 降低了叶片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而灼伤叶片。
[小资料]:一株玉米从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生长期中总吸水量 28g 100%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g 0.29%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250g 0.12% 98.98%[提问]:你从小资料中发现了哪些疑问?[小结]: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分,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分却被蒸腾掉了。
[观察]:图7-5,阅读相应文字,并思考以下问题:1.图中的箭减少方向分别代表什么过程?2.绿色植物对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起什么作用?[播放FLASH]: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②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③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④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①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②培养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①举例说出周围的生态系统。
②说出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成分。
③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些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物质(成分)组成?分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课学习了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可见,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把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讲述:一口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同理,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块农田,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X围有大有小,小到一口池塘,大到地球上全部生物及环境,即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图片展示:生态系统结构图;生态系统概念图;生态系统的成分。
图片:食物链和食物网;激趣设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主要是由于什么关系而联系再一起?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
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即食物关系。
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学法指导:学生应尽量联系自己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附近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来分析、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以及营养结构及其功能。
教师的教法: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和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进而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让学生参与完成课堂练习,实现教学反馈与调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营养成分1.非生物成分↓↑2.生物成分(生物群落:生物—生物)(1)生产者自养型(2)消费者异养型中的捕食者和寄生者(3)分解者腐生者(二)营养结构1.食物链2.食物网(播放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图片,最后播放课本中的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述:我们前面学习了根据空间上生活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同生物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图片。
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在地球上它们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态系统的组成》。
【讲授新课】探究新知: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呢?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象我们校园内的池塘一样。
其实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广阔的沙漠,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生态系统吗?生态系统生:(预设回答)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师:(点击)大屏幕的图片。
师: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看大屏幕,并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将池塘群落中各种生物进行归类,并指出划分类型的依据是什么?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其地位如何?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生:观察、讨论、分析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
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呢?生: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师:很好,那又有哪些生物成分呢?生:有一些藻类、浮萍、莲、芦苇等植物,有虾、小鱼、大鱼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