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6.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10.00 MB
- 文档页数:43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课前准备:学生拍摄自己生活的小区的照片。
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复习教案复习重点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3、生态系统的平衡4、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意义5、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6、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重点知识归纳1、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其中前者由可以分成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后者可以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总和,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内有生命存在。
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火山爆发、地震、雷击引起的火灾等自然因素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人为因素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往往是不稳定的,其平衡需要人类来维持。
7、农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为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丰产,人类常常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
8、生态农业是在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9、生物圈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10、只有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物多样性得到人类的真正保护,才可能保护好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
二、重点习题讲解1、下列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 B.池塘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分析: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节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
所有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类型极多,所有生态系统都保持着各自的生态过程,即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元素的循环和各组成部分之间能量的流动。
不论是从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或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生态过程对所有生物的生存进化和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丰富的种类,物种资源是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经营的主要对象,它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遗传的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单个物种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一个物种的遗传组成决定着它的特点,包括性状的多样性、它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它的可利用性等特点。
遗传多样性对人类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它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转、保持稳定的基础。
各种物种,不管它们是细菌、蠕虫、蜥蜴,还是小型哺乳动物,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为我们人类提供食物、提供新鲜的空气、调节气候、控制疾病的流行等,其作用难以被其他物种所替代。
每种生物都有其特有的遗传特性,使其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
这种遗传特性对我们人类至关重要,如果加以利用,就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例如,我们吃的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还有许多瓜果蔬菜,虽然是从野生物种逐渐演化而来的,但是经过多年的栽种后,物种产生了退化,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因此,人类为了改良品种,就得从野生物种中寻找与其相似的物种,将其特有的基因植入到现在人类种植的作物中去。
这样做不仅能改变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八年级下册生物江苏知识点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程是我们初中生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江苏省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知识点。
在本文中,将会对八年级下册生物江苏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和总结。
第一章生态环境与保护1.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是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协同体系。
它由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生物链组成。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和稳定。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的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道德义务,更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一层薄膜状结构,它由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2.细胞呼吸的过程及产物细胞呼吸是将有机物质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细胞能量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阶段:糖解、乳酸或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第三章遗传与进化1.遗传规律的实质及其应用遗传规律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变异的基本规律。
其中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遗传规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育种和基因工程领域。
2.进化的基本过程及其证据进化是生物种群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态和适应力的形成。
进化的主要证据包括自然选择、地层化石、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第四章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1.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靠根、茎和叶的组织器官之间协调配合完成。
其中,根是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主要器官,茎则用于物质的传输和支持,叶则进行光合作用。
2.动物体内物质的运输动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依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协作。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它们主要用于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包括肺、呼吸道和气管,它们用于呼吸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八年级下册生物苏科版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生物苏科版知识1第8单元生物技术第20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1.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A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常见的发酵产品与相应的微生物:酒酿----酵母菌,酸奶---乳酸菌水果放久了有酒味-酵母菌,果酒变酸-乳酸菌2.发酵技术与日常生活A(1)化工产品:如酒精、柠檬酸、乳酸、香料等(2)医药产品:如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等)、维生素等(3)食品和饮料:如酱制品、酒类、饮料等3.食品腐败的原因B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引起。
4.适当的保存食品的方法A(选择、判断)食品保存的原理: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
食品保存的方法―传统方法: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现代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利用溶菌酶第21章现代生物技术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B基因工程:按照人的意愿,运用人工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
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
转基因动植物: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
P12图21-2 :转基因抗虫烟草培养示意图将苏云金杆菌中的杀虫毒素基因转入普通烟草细胞的细胞核中,从而培育出有抗虫特性的烟草新品种。
2.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C细胞工程:指在细胞水平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遗传结构,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
克隆: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无性生殖)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大题)(1)母羊A提供细胞核、母羊B提供细胞质、母羊C提供胚胎发育场所。
(2)多利羊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几乎和母羊A一模一样。
(3)原因:多利羊获得的是母羊A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4)多利羊与以往的克隆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它的细胞核来源于高度分化了的体细胞-乳腺细胞,而不是早期的胚胎细胞。
3.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A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A(1)转基因食品 (2)克隆人 (理论可行,但是实际有争议) (3)生物武器八年级下生物苏科版知识2第9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22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1.生物分类的依据A生物学家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类群。